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广州工匠有多少人
扩展阅读
厦门有个什么晋物流 2025-07-19 04:55:24
杭州到香港飞机多少时间 2025-07-19 04:26:36

广州工匠有多少人

发布时间: 2023-01-18 00:49:07

1. 金平湖工匠有多少人

1000人。
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金平湖工匠培育工程在全市培育1000名金平湖工匠。
金平湖工匠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弘扬,“金平湖工匠”品牌逐步成熟。

2. 欧洲人怎么看明朝科学水平

1,军火业各有看法
明末军事一个大事,就是引进仿造欧洲火器。
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先进火炮,先后被引入明军,大量改装生产,出现了“佛郎机”“红夷炮”等品种。那在欧洲人眼里,这些中国改装版火器的杀伤力如何?
贬过明朝天文又赞过明朝手工业的拉达,对明朝的军火水平,也是很不屑,他出使福建时,见过明朝卫所军队的火炮,认为这些大炮制作粗劣,款式也太老,好些大炮只能发射石头。

?明朝红夷大炮之佛郎机大型款
但真正和明军打过仗的一些西班牙军官,却不这样看。以舰长Artreda写给西班牙国王信里的说法,明军的精锐部队,大炮的性能都非常出色。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曾经登上过明朝战船,见过明军战船上的弗朗机,评价也中肯:“比我们的造得好,更有威力。”

2, 印刷术各有千秋
明末时,欧洲人介绍中国极多的,正是“四大发明”中的一大绝活:印刷术。

虽说当时欧洲也有了造纸和印刷,但明朝这事上的独家优势,欧洲人也认账。
以利玛窦的说法,中国的印刷术比起欧洲人至少早五百年,技术更十分巧妙,出错易修改,速度更是快,一块木版一天能印一千五百多份,看看中国的印刷术,就知道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书,价格还比欧洲便宜得多。
但这么强大的技术,也叫欧洲人找了毛病:中国的纸不如欧洲耐用,还不能正反面都印。而且尤其令欧洲人受打击的是:一开始明朝人坚决不信欧洲人会印刷,气的欧洲人送一大堆印好的圣经过来——看看我们印的。
照明末学者王肯堂的赞叹说:欧洲圣经两面都有字,而且还能防水,真是“甚异之”。
3,农业最令人拜服
比起让欧洲人挑出毛病的印刷术,明朝的农业,却叫欧洲传教士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都新鲜。整体农业水平,以利玛窦的总结:“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
一些农民生产场面,都叫欧洲人开眼,水稻一年三熟,稻田里还养鱼防疟疾,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里还详细记录:明朝农民用竹料包好鸭蛋,点稻草加热,严冬竟也能孵蛋。
好些常见农具,欧洲人更是称奇:福建地区能灌溉到山坡的大型水车,曾被西班牙人拉达称赞。而真在欧洲引起热潮的,却是东南农村扬谷常用的农具:扬谷扇车。

?旋转式扬谷扇车
这种老农具出现在西汉时期,发展到明代,技术已极成熟:改成闭合式,还有轮轴和摇手,两个人就能快速操纵,轻松给谷粒脱壳。
强大生产效率,引来欧洲人哄抢:荷兰和瑞典的船员,多次购买走私到欧洲,每次都卖高价,还引来纷纷仿制,十八世纪的欧洲农村,出来多种改装版,结束了扬谷只能靠簸箕的苦力史。
以一些欧洲学者的看法,这种东方传来的农具,可以被看做离心压缩机的鼻祖。
4,中医引发大热潮
欧洲人开始重视中医,是读了利玛窦的着作后。利玛窦告诉欧洲人,中医不但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中国人看病比欧洲方便廉价,医院很多,“(在中国)只要一角钱,在欧洲却需要化六七倍之多的金块”。

?利玛窦画像
从此之后,好些中医典籍都被翻译到欧洲,而且不同国家,版本也不同。比如晋朝王叔和的《脉经》,波兰版叫《中医津要》,荷兰版叫《中医临床》,十七十八世纪在欧洲很火。诸如《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更都能在欧洲找到摘录翻译。
影响欧洲极大的,还有明代时成熟的种痘防治天花技术。欧洲叫“轻型接种天花”,明代先传到土耳其,又治好了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从此广为流传。这个了不起成就,以伏尔泰赞叹:“一个被视为世上最明智最文明的民族的这种榜样,便是一个伟大的先例。”
5,天文工作太混乱
要说明朝哪样科学,最叫欧洲人看不上眼?当属天文学。
葡萄牙人克鲁兹就曾嘲笑,说中国没有天文知识。称赞过明朝高科技农具的西班牙人拉达,吐槽明朝人几何知识烂,计算水平差,错到惨不忍睹。
中国传统天文设备,更被踩得狠。康熙年间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对元明两朝传下来的天文仪器,更变着花样批评:简直是“笨拙的缪斯”,也就是只能当摆设。
同样给清朝钦天监任职的传教士纪理安,干脆给清政府提议:元明两朝留下的天文设备,包括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开发的简仪,都当废铜烂铁处理了算了。
对这公认落后,说“好话”的还是利玛窦:其实明代的天文设备很强,但明朝知识分子都钻科举,少有人研究这个。所以在天文学上,“他们的工作多少有些混乱”。

?明代铸造的简仪,工艺至今无人知晓,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天文仪器。
6,中国制造很强大
但嘲笑明朝天文水平的欧洲人,尤其是克鲁兹,对于大明朝的手工业水平,都是心悦诚服的赞。他在广州住了两个月,看遍广州手工业,给出一个至高评价:“精湛技艺,巧夺天工”。
明代的广州,俗称“广州匠”,手工业公认强,锡器铁器陶器,号称“冠绝天下”。广州工匠更名声在外,还有人漂洋过海去南洋发展,克鲁兹能有这震撼,一点不奇怪。
大明手工业的两个绝活:丝绸和瓷器。更在欧洲受追捧,欧洲人也学会了仿造中国丝绸,可上流社会还是只认中国品牌。比如法国,贵族圈谁穿法国仿造版丝绸衣,一定会被笑话土。

欧洲人曾挖空心思,打听中国瓷器的制造过程。以一些传教士介绍说:要把土敲碎了,用水搅匀了烧就行。这方法传到欧洲,好些人学着造,却都造出来易碎残次品。直到法国人殷弘绪,在康熙年间偷运景德镇高岭土回国,又经过五十年研究,才终于烧出硬质瓷器。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瓷器
明朝人宋应星的手工业巨着《天工开物》,并没有收录在清代《四库全书》里,但巴黎皇家文库十八世纪就将其收藏,被赞为“技术网络全书”,以法国汉学家儒莲的赞叹:这本书中的好些技术,比如野生树皮造纸,制墨,制铜,活塞风箱,提花机,都要远强于当时欧洲。
明末引来欧洲人兴趣的,还有一种独轮小帆车。
这种小帆车上面装有风帆,借助风力操纵运输,在农村田间地头使用,十分方便快捷。中国农民轻松操纵的场景,也引来欧洲人惊讶。以至于当时欧洲介绍中国的地图画册,必然会画上这小帆车。
从此以后,这种中国小车,一度火热欧洲,好些欧洲人都开动脑筋,尝试改装发明。1600年,荷兰学者史蒂文改装成功了风帆马车,命名为“中国式风帆马车”,测速竟高达顺风四十英里。从此以后,乘风帆马车飙车,一度是欧洲青年贵族们喜闻乐见的游戏。
就连欧洲名着《失乐园》里,也留下了与这小帆车有关的句子:中国人利用风帆驾驶藤制的轻车。
7,造船业并不落后
明朝造船业,一直出名强大,但葡萄牙殖民者初来中国时,最不屑的就是明朝战船。以正德年间葡萄牙东方舰队司令皮雷斯的看法:一艘葡萄牙战舰至少能打掉二十艘中国船。
如此不屑,只因他来的“不巧”:这是明朝海防废弛的时候。比如广东,洪武年间七百多船,当时就剩一百多,还尽是小船。
但嘉靖中期后,明朝为消灭倭寇,全力重建海军后,欧洲人的看法,也就不一样。门多萨的书,详细记录了明朝战船的式样和性能,盛赞明朝船的结实耐用:“他们船只的使用期,一艘相当于我们两艘”。

万历中期以后,明朝越发缺钱,强大了没多久的海军,也是连年裁军,比如广东六大水寨,到天启年间裁撤了九成,着名的南澳水寨,到崇祯年间只剩下八艘船。明末荷兰殖民者横行东南,郑芝龙等海盗崛起,这才是根由。
但欧洲特别是西班牙人,学习明朝造船的热情一直高。特别是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连年都主持学造中国船。
8,建筑业极为震撼
金庸小说《鹿鼎记》里曾有情节:打完了雅克萨大战的沙俄摄政女王,谈判时还附加条件:请清王朝派工匠到俄国,教俄国人怎么修桥。
这个差距,还真不是金老先生吹牛。
门多萨就给欧洲人介绍过明朝的造桥技术:泉州用花岗岩建造的桥梁,不但外观精美,而且用的是巨型长石板,简直难以想象怎么靠人力弄上去。一直到清代,俄国彼得大帝还专门派使团到北京,求教造桥技术。
除了赞造桥,门多萨还赞过明朝的道路:城市的公路整洁平整,驿路更四通八达,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公路”。明朝特有的牌楼建筑,门多萨也十分喜欢,认为这是可以和古罗马凯旋门媲美的建筑精品。
门多萨的总结说:“在这个王国(明朝)的各地,都有了不起的建筑家,他们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来。”

英王建筑师钱伯斯爵士的一句话,更欧洲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崇拜:“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

3. 大国工匠都介绍了几个人,都叫什么名字

1、彭祥华

川藏铁路属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铺设难度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中铁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级技师彭祥华从1994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工程建设一线,参加了横南铁路、朔黄铁路、菏日铁路、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拉林段)等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他多年战斗在祖国偏远地区,不怕艰辛,为祖国建设付出了青春与热血。

2、卢仁峰

坦克集群,在辽阔的大地上风驰电掣,一往无前,现在中国的坦克制造能力已经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了。装甲是坦克的第一要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工卢仁峰的工作就是负责把坦克的各种装甲钢板连缀为一体。

这个左手残疾,仅靠右手练就一身电焊绝活的焊接工人,其手工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堪称一绝。

3、周平红、周永和、张兴华

传统POEM手术容易损伤患者食管,周平红另辟蹊径,在病人的食道管壁的夹层中,建造一条隐形隧道,不仅减少了患者痛苦,也让中国的消化内镜微创切除技术领跑世界。木船是很多渔民赖以生存的工具。为了让乡亲们安全远航,排船师傅张兴华独创造船工艺,手工打制的渔船滴水不漏。

FAST工程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新的可能,但施工难度超乎想象。起重工周永和经过反复思索,利用“墨子圆规”的古人思想和顺势而为的东方智慧,完美拼接四千多块面板,成就了能与星星对话的大型球面镜。

4、毛胜利、孟剑锋、王津。

“薄如蝉翼洁如雪”,这是宣纸工艺的至高境界。

为了让极品宣纸再现于世,毛胜利依循古法,采用更为传统的擦焙方式,终再续传奇。孟剑锋依照古錾子上得到的启示路径,在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錾出细致的纺织纹理,以假乱真。王津参悟古法,谨遵先人教诲,终于让历史瑰宝双马驮钟扫尽尘封,再度惊艳于世。

5、李峰、顾秋亮、李刚

心细如发,探手轻柔,李峰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5微米的公差也要 “执拗”返工;心有精诚,手有精艺,顾秋亮仅凭一双手捏捻搓摸,便可精准感知细如发丝的钢板厚度;蒙眼插线,穿插自如,李刚方寸之间也能插接百条线路,成就领跑世界的“中国制造”。

6、裴永斌、马荣、方文墨

墨是哈尔滨电机厂车工,三十多年来主要加工水轮发电机的弹性油箱。他用手指触摸测量时就像可以透视一般,在挑战数控机床时,下刀依然完美精准。方文墨的工作是为歼15舰载机加工高精度零件。他自制改进工具数百件,加工精度逼近零公差。

马荣是人民币人像雕刻的顶尖高手,在从传统雕刻工艺向现代数字化雕刻制版转变的过程中,她出色完成了雕刻制版任务,使刀成圣同样可换笔夺魁。

7、高凤林、工王伟

高凤林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特级技师。他心怀梦想,心平手稳,焊接飞天神箭。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他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中国高飞集团高级钣金工王伟,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

4. 八级工匠有多厉害啊,具体的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李杰今年将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但此刻的他面临着“成长的烦恼”,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同让这个有“汽车梦”的“巧手”,对自身发展有些困惑……
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成了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结合第46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将于2022年10月在上海举办,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建议,借世界技能大赛的“东风”,构建职业技能新生态。
在他看来,世界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技能的提升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更是全社会重视职业技能人才不可多得的机遇。本届世赛主题口号为“一技之长,能动天下(Master skills, Change the world)”,全社会由此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改变世界的力量,尊重职业技能人才。
他建议,建立“新八级工制”,给予职业技能人才晋升通道和高水平的待遇。“八级工制”是在我国工业建设为基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将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资挂钩的制度,“八级技工”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技术工种中的最高等级,待遇甚至比肩企业负责人。“新八级工制”之新,在于现代化背景下的新技术、新技能和新要求,和与之相配的新待遇。那么,这也有助于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即对岗位热忱、崇尚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技能而骄傲。
如何培养新“八级工”?除了职校的体系化培养,倪闽景建议对在职技术工人形成“双元制”职工教育新模式。所谓的“双元制”,就是职工在进入企业工作那天起,一方面成为高职学校注册的学生,业余时间在大学学习文化课程取得相应文化学分;另一方面把在岗位上学习的技能课程化,边工作边累计技能学分,加上劳动部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学分化,这些学分累计达到设定高职专业毕业标准的,给予高职毕业证书。这个过程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职工受教育年限,提升职工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教学相长,会在企业里形成一批既懂技术又懂教学的“大师级”工匠。
作者:单颖文
摄影:周俊超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5. 有哪些人物是中国大国工匠的代表人物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如下:

1.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泡。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3.“蛟龙号”上的“两丝”钳工顾秋亮

“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43年来,他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4.胡胜:是一位车床加工工人,是全厂车工中对刀具最精通的人。为了国产预警机核心部件的生产,他使用数控机床必须将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内,这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5.崔蕴:今年58岁的崔蕴,共参与总装过七十多发不同型号的火箭,可2016年在他第一次接到总装长征五号遥一任务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

6.刘伯明:这个“五一”假期,无论是重点工程施工现场还是重点项目生产车间,广大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715吨常规岛低压转子,是核电站发电的关键设备。为了打破国外垄断,中国一重的锻造工刘伯鸣接受了这个挑战。

7.李凯军:李凯军是一汽集团钳工班班长,在模具钳工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凭借对工作近乎痴迷的热爱,不仅在单位家喻户晓,并且蜚声行业内外,成为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

8.周皓:周皓是中国科学院深海所里的一名普通钳工,负责所内深海科研装备的零部件加工、制造、维修工作。在两次马里亚纳科考航次中,他解决科研装备技术难题156 项,针对海试需要对科考装备合理升级改造58 项,使国产自主研发的科研装备取得多项国际、国内第一。

9.竺士杰:5月4日的“大国工匠”是一位码头桥吊司机,他曾经凭借着不差分毫的娴熟技术和独创的操作方法成功救援了一起海上事故。

10.郑春辉:5月3日的《大国工匠》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木雕师——郑春辉,他凭借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和一颗孜孜不倦的心,在一段木头上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盛景。

11.孙红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技艺精湛、执着坚守,他们不断创新,追求极致。来看“五一”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给飞机发动机维修就是在心脏上做手术。今天(5月2日)的“大国工匠”孙红梅就是这个“主刀医师”。

12.杨金安:大藤峡水利枢纽是我国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枢纽的船闸大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闸门,这个闸门的底枢曲扭“蘑菇头”要承受1295吨闸门的压力。炼钢工人杨金安就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炼出一炉35吨的特种钢,用来打造这个“蘑菇头”。

13.金其福: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当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钳工状元”金其福的回答是:要有一股轴劲儿。这个从两眼一摸黑的学徒工成长起来的省级“钳工状元”,从业18年以来,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与机械设备改造和维修难题较劲。

14.曹遂军:“我觉得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今年45岁的曹遂军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名焊工教练。

15.付浩:付浩,现在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付浩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高级技师。参加工作三十二年来,付浩一直坚持在技术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的安装施工第一线。

16.王海荣:这所油田的首席技师王海荣,在工作的数十年间,加工改进多套工具。从1984年至2017年底,加工改装各种工具4000多套(件)。

17.李晓佳:李晓佳从事的数控机床试车工作,就是给每台机床做动态精度检验,通过车削试件来检验机床的加工精度。因为产出的每台机床都是中高档商品,所以在使用时不能出现差错。

18.高喜喜:走进中国西电集团西安西电开关有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数控机床旁,高级技师高喜喜正聚精会神的编程加工零件,他双眼紧紧地盯着旋转中的刀头,不时对其进行修正。

19.张莉:相继参与全国铁路三次提速建设,参与时速250公里、350公里客运专线、重载线路所需30余种新型道岔的研发和10多项工艺改进工作,先后获得5项国家专利……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轨道线路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张莉在十余年的工作中用一段段经历和一项项成绩诠释着“认真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20.曹梅:临近11时,曹梅走到户外固定观测点,仰望天空,默记几秒,随后回到办公室操作台前,将仅凭肉眼观测到的云高、云量填进系统,连同观测仪器自动抓取的准点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等基础数据,11时准时上报至上级气象部门。

21.李刚:这个被工友们称之为“刀手”的技术大咖,不仅能蒙着眼在上千根电缆,数百个走向,数万个节点中,一口气精准无误的插接百余条线路,而且还具有着扎实的电气理论基础,参与国产盾构机电气系统的创新研发。。

22.徐立平:一台正在工作的大型风扇,一节等待精细加工的固体燃料发动机,两个埋头紧张作业的工人。这就是走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所在的厂房能够看到的全部景象。

23.周红亮:9月4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与往常一样,陕西宝鸡秦岭输电运维班巡视员周红亮肩上背着测温仪,行走在距离宝鸡市区50公里的秦岭观音山,巡视着连接秦岭南北的电力线路。

24.张新停:张新停在鸡蛋上练钻孔这门绝活儿,是为了在普通钻床上给高硬度钨合金钻0.4毫米的平底深孔。当时,全公司没有一个人掌握这种技术,如果外包,不仅费用高而且周期长,会影响按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