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阿马岛战争时期,英军头号鹞式战斗机王牌飞行员是谁战绩多少架
有一名英军飞行员因累计击落 5 架阿机而成为“马岛王牌”,他个人战
果包括 2 架幻影Ⅲ和 3 架 A—4,可惜其大名并未得到宣扬。
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两国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所进行的 一场局部战争,它始于 1982 年 4 月 2 日,到 6 月 14 日结束,历时 74 天。 阿很廷共投入作战飞机 187 架(一说 201 架),型号中包括幻影Ⅲ、幻影 V 型战斗机 40 架。英国投入作战飞机 68 架,型号中包括鹞式、海鹞式战 斗轰炸机 42 架,如果把后勤飞机也算进去的话,双方投入的飞机总数可超过500 架,不过用于空战的主要就是上述四种机型。在战争全期,哪一方都未能最终取得制空权,而且航空作战大多限于空对面(空对地,空对海面目标) 攻击行动。
战争进行到 5 月上旬,英阿双方才真正展开以争夺战场上空制空权为目 的的一系列空战,由于英国海军加强了海空封锁,英国方面逐渐取得了战争 主动权,阿方制空权逐渐丧失。5 月 25,阿方已累计损失 60 架飞机,几乎占 一线飞机的一半。当时的空战战果比已高达 12∶1,英方居先。至 6 月份, 英国军队开始从各个方向登陆,力图攻占该岛。在此阶段,阿机频频出击, 取得了击沉以谢菲尔德号为首的 6 艘英舰,击伤 4 艘的辉煌战绩。但由于孤 岛无援,阿方海空力量日渐枯竭,到最后,马岛终于被英军全盘占领。
因此,此次战争中的航空作战主要体现在空战拦截和对舰攻击两大方面。在为数不多的空战中,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的海鹞式和后来加入的皇家 空军的鹞式战斗机,发挥了它们独一无二的特长:能在空中突然减速,或急 转弯,甚至作“空中爬行”。正是凭借着如此超群的机动性能,英军才最终 取得了 23∶O 的极佳战果,使这种世界上最先投入战争的垂直/短距起降式战 斗机出尽了风头,它使空战中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它创造出一些全新的格 斗样式。另外,再加上皇家飞行员熟练使用了可作迎面攻击和“离轴发射”的 AIM—9L 型(响尾蛇的新改进型)空对空导弹,取得如此令人注目的战果是不难理解的。 在空战中.唱主角的是海鹞而不是鹞式。由于这种飞机耗油量大,飞机携油量又相对少一些,所以在舰队外层空域担负防空巡逻任务的,四架值班飞机,每架只挂 2 枚导弹的前提下,只能在防空警戒线附近维持 20 分钟的飞 行时间,这么一来,就需要有更多的飞行员轮流驾机互相替换,鹞式飞机与 海鹞飞机还被赋予对地攻击任务,其机动作战性能远远优于阿方的 A—4 型和 幻影Ⅲ型飞机。为了用好鹞/海鹞式飞机,作为对战争的一种后勤支持,英国 的飞机制造商不仅为军队培训飞行员,还向各训练中心派出专家提供技术服 务。飞机厂及时为战争交付了 4000 套飞机零备件,可见,要打赢空战,装备 的质量及维护不可等闲视之。所以有人说,马岛空战,是垂直起落飞机的空 战,是垂直起落战斗机大获全胜的空战。
据统计,在英军战果中,有 17 架是被 AIM—9L 击落的,有 4 架是被传统的航炮击落的。前者占总战果的 59.3%,可见,空对空导弹业已成为历次战 争中空中格斗的主要兵器。
专家们事后分析,阿根廷空军在空战中夫败的原因是:岛上无机场备降,使飞机作战半径变得很短(飞机不得不从本土飞来。再飞回本土)。由于要 节约燃油。飞行员们不敢启动加力器,并在作战半径的“边缘”区以低空混 战方式与敌交锋,时间只允许几分钟。尽管阿方飞行员的勇气与智慧不容怀 疑,但飞机的速度与机动性均大受限制,几乎损失了武库中的全部 A—4 式攻 击机(有时兼用于空战)和部分其他型号的战斗机。战后,有人认为,不如 尽量避免空战,而集中兵力袭击阿方主要威胁——英舰也许更合算一些!
据阿根廷官方资料统计,在这次战争中,阿根廷空军共损失 A—4 天鹰式 攻击机 30 架,短剑式战斗轰炸机 15 架,普卡拉式低速攻击机 23 架,C—130 大力士式运输机 1 架,有 55 名飞行员被击落。海军共损失 A—4 3 架,MH339 教练攻击机 3 架,有 3 名飞行员被击落。海岸警备队航空兵损失“空中货车” 式小型运输机 1 架,应当说,这份统计报表是最具体,也是最客观的了。
据战后分析,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第 800 飞行中队的空战命中率是最高 的,这支部队曾参加过朝鲜战争,只不过当时使用的是活塞式的“海火 FR.47”等型飞机。这支老资格的战斗机中队曾在马岛战争中先后向阿机发射过 14 枚导弹,有 13 枚命中目标,命中革高达 97%,此值甚至高过了导弹出 厂说明书上的平均命中率。并且超过了越战后期红外空对空导弹命中率 7 倍 以上!有了这些神奇兵器,飞行员和王牌们要创造空战奇迹,不再是仅仅依 靠自身的智商和体魄了。
与此同时,英军这几十架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的出勤率也是相当高的, 平均每架每日出动 6~7 次,个别飞机多达 9 次!每位飞行员每日要升空 3~
4 次,个别人多达 6 次,如此高强度的出动次数,对人对机都是一个严峻考 验。这样的出动次数,是阿方战斗机的 2~3 倍。阿方飞行员虽在此次战争中 表现出极其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在装备上与英军的差 距却是冷酷无情的。老式飞机的战损率居高不下,是无法通过飞行员的英勇 善战来进行调整的。
在战争全期,英、阿双方飞机出动数量(含各种任务)分别为 2536 架次
和 178O 架次。而在 45 天中,阿方飞机出动 445 架次,飞行时间为 2782 小时, 平均每一架次飞行 6.25 小时,其中大多时间花费在海上往返之中。
在战争初期,阿机尚能找海鹞式飞机空战,也确实主动交过几次手。但不久便极力避开正面交锋,以保存有限的实力。据西方推测,战争中阿机共 损失 117 架,其中 31 架是停在地面上时被炸毁的,23 架是在空战中被击落 的,其他是在另外的作战任务中彼别的武器击落的。这个统计数高于阿方的 官方报告值,但却点明了空战战果的具体值。
英军承认共损失飞机 37 架,但空战损失为零。据说,37 架飞机中仅少数是被阿军地面枪炮击落的,大多数是因为航空母舰中弹受伤无法接纳飞机 或飞机本身事故造成的。因此,战损率是很低的。
⑵ 1998年洪水景德镇超警戒线多少
水位30.01米,超警戒线4.01米。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
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江苏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达9.90m。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m,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m,超出警戒水位1.79m。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立方米/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南京站7月29日出现最高潮位10.14m,居历史第二位,在10.0m以上持续17天之久。镇江站8月24日出现8.37m的高潮位,仅比1954年低1cm,居历史第三位。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性大洪水,与历史上大洪水相比,主要不同在于:1998年洪水期间长江干流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阳湖主要控制站的洪峰水位明显偏高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分洪溃口少。
洪水调查原因:
水位升高:
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这场洪水虽已过去,但各种议论纷至沓来,更有甚者将其归于“人祸”。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虽然这场洪水量极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但造成的损失比1931年和1954年要小得多。
经分析,长江发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荆江以下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60d洪量对比表明,1998年洪水总体上小于1954年,在本世纪已发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1931、1954、1998年)中列第2位。
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大大超过了1954年的实测水位,高洪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1、1998年分蓄洪量与1954年相比大量减小,1954年长江中下游分洪溃口总量达1023亿立方米,而1998年只有100亿立方米;
2、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面积减少约1万平方公里,洞庭湖、鄱阳湖因淤积围垦减少容积180亿立方米以上。
滥砍滥伐:
长江洪水泛滥是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带来的直接后果。长江两岸有4亿人口居住,50年代中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22%,由于不断进行的农地开垦、建厂和城市化,使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四川省193个县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30%以上的仅有12个县,一些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还不到3%。为此,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0%发生水土流失,每年丧失表土24亿吨,每年从上游携带下来5亿吨以上的土砂顺着长江流入了东海。
由于年复一年的土砂淤积,长江的河床从多年前开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长江的“碧水”早已荡然无存,其“浑黄”程度可以和黄河“媲美”。另一方面,长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则在迅速地萎缩着,洞庭湖水域面积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缩减到2145平方公里,鄱阳湖在40年间缩小了1/5,还有数百个中小湖泊已经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这一切都是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气象异常:
1998年我国气候异常。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降雨量明显偏多。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是:
1、厄尔尼诺事件(即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水温异常升高现象)。1997年5月,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年底达到盛期,到1998年6月基本结束。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每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我国夏季多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一条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另一条位于北方地区。这次异常偏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造成1998年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多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原积雪偏多。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副高是影响我国降雨带位置和强度的重要因素。1998年6~8月,副高异常强大,脊线位置持续维持偏南、偏西,并且呈稳定的东北一西南走向。这一现象是近40年来罕见的。6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属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短暂北抬;从7月中旬开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并持续稳定了一个多月,使长江上中游地区一直处于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长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断攀升。
4、亚洲中纬度环流异常,阻塞高压活动频繁。 1998年6~8月,在亚洲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贝加尔湖西侧和鄂霍茨克海三个地区多次出现阻塞高压形势,尤其是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稳定少动,亚洲西风带经向环流占绝对优势,促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我国,这是长江流域持续多雨的冷空气条件。
(2)广州防空警戒线离海岸多少距离扩展阅读:
历史上的几次大洪水情况如下: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是以上游干流来水为主的特大洪水,上游干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数百年来最高洪水位,至今仍保持历史最高值的记录。宜昌站洪峰流量达100500立方米/秒,30天最大洪量1650亿立方米,是自1153年(宋绍兴二十三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同年,长江中游洞庭湖和汉江也发生了较大洪水,洪水在宜昌至汉口之间大量决口分洪,圩堤普遍溃决,荆江大堤虽未决口,但监利以下荆江北岸堤防多处溃决,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区一片汪洋,南岸松滋县庞家湾黄家端口溃堤,形成了今日的松滋河分流入洞庭湖的通道。在湖泊洼地滞蓄情况下,汉口站实测洪峰水位27.36米,洪峰流量66000立方米/秒。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该年长江流域汛期提前,中游两湖的湘江和赣江4月份就出现了全年最大洪水,上游氓江发生大洪水,干流寸滩站洪峰流量63600立方米/秒,宜昌站洪峰流量64600立方米/秒,沙市站最高水位43.85米,枝城站最大流量接近70000立方米/秒。
7月中旬,汉口站水位达26.93米时,丹水池堤防决口,汉口市区被淹。上游大洪水来临以后,在沿江沿湖多处决口分洪的情况下,汉口站洪峰水位28.28米,洪峰流量59900立方米/秒。汉口以上最大60天洪量为3302亿立方米,略小于1954年。如果没有河湖溃口调蓄洪水,汉口站最大流量将达113000立方米,大大超过河道泄洪能力。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该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提前到来,洪水发生也比一般年份早,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于4月份即进入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汉口至南京江段水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超警历时一般在100天~135天,中下游洪水位全线突破当时的历史最高值。
该年长江上游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6800立方米/秒,在荆江采取分洪措施后,沙市最高水位仍达44.67米;中游汉口站最高水位29.73米,超过1931年的最高水位,相应流量76100立方米/秒;下游大通站最高水位16.64米,相应流量92600立方米/秒。最大30天洪量,1954年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
1998年是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共计359公里的河段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鄱阳湖水系五河、洞庭湖水系四水发生大洪水后,长江上中游干支流又相继发生了较大洪水,长江上游接连出现八次洪峰。据初步分析,1998年7月、8月,长江上游来水量略大于1954年,中、下游水量略小于1954年。
1998年最大30天洪量,宜昌、汉口、大通站分别为1379亿立方米、1885亿立方米和2193亿立方米,而1954年上述三站最大30天洪量分别为1386亿立方米、2182 亿立方米和2576亿立方米。总体而言,1998年洪水小于1954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1998年特大洪水
⑶ 什么是雷达兵又是干什么的
雷达兵是指以雷达为主要装备获取空中、海上、地面目标情报的兵种,通常按旅(团)、营(站)、连(站)的序列编制。
(3)广州防空警戒线离海岸多少距离扩展阅读:
雷达兵发展历程
1949年9月,我军在上海市安国路建立了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雷达队。利用国民党遗留的2部日本造的四式旧雷达和8名技术人员,10月1日起开始担负对空警戒任务。
1950年4月22日,我军第一个雷达营在南京成立,装备的是接管的日制四式警戒雷达2部、313式警戒雷达4部和美制602式环视雷达4部,番号为雷达101营,对外称华东军区航空处电讯大队。后来又在上海、北京、沈阳、广东、杭州、安东等地成立了8个雷达营,当时全军共有9个雷达营。
1952年11月10日,我军防空部队第一个雷达团成立。此后,又在北京、广州、安东、杭州等地成立了7个雷达团,共成立了8个雷达团。
1957年防空军与空军合并后,雷达兵隶属空军,担负全国范围的空中情报保障任务。如今,我军雷达兵主体在空军,但海军和陆军也都编有不同数量的雷达部队。
1959年10月7日9时41分,我军首创世界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历史,雷达兵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进入新世纪,雷达部队的编制体制经过调整改革,进一步适应了雷达兵的特点,雷达部队的机动能力、生存能力、抗干扰能力和自动化程度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21世纪,我国在雷达技术方面的发展更加科技化,所生产的各型雷达(包括战机机载雷达)都趋于世界先进行列,相信在我们祖国千里眼的日夜监护下,对来犯之敌会给予及时打击。
⑷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做出的反击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海军策划了轰炸日本东京的计划。1942年4月,美国派出16架B-25B轰炸机与以“企业”号航母为中心的舰队,合编为第十六特混舰队。4月18日,16架轰炸机对东京进行了20分钟的短时轰炸后,迅速前往中国。
(4)广州防空警戒线离海岸多少距离扩展阅读:
珍珠港事件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
⑸ 美国防空识别区离国土最远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美国防空识别区离国土最远的直接跨越了太平洋。
美国根据《联邦航空条例》,划设了4个防空识别区,即北美防空识别区、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关岛防空识别区和夏威夷防空识别区。其中关岛防空识别区距离美国最远。
防空识别区(英语: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简称ADIZ),指的是一国基于空防需要,单方面所划定的空域。目的在于为军方及早发现、识别和实施空军拦截行动提供条件。二战后,随着空中作战力量的发展,特别是以高空高速为基本特征的二代战斗机的发展,各国传统的防空体系面临较大威胁。
如果还按照对方目标逼近本国领空才出动战机拦截,时间不充裕,根本无法保证成功拦截。于是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简称公空)划定防空识别区,就成了扩大预警空间、保证拦截时间的通行做法。
⑹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山本为何落下每天看天气的毛病
二战中,堪称经典的战例很多,但要说最大胆、最有想象力的,“杜立特空袭”无疑是其中之一。同时,它也是向来矛盾重重的美国陆军、海军两军种摒弃前嫌、精诚团结的典范。但对日本来说,这是自开战以来,其本土第一次遭到攻击。
然而,在日本军界有一个人早已预料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会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攻击,他就是山本五十六。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加强了戒备,而且美国舰队在1300公里之外就已经被发现,为什么东京等地依然遭到轰炸?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
从防御战术的角度说,山本算是未雨绸缪、尽其所能了。况且,从事后的情形看,这些警戒线也确实发挥了作用。一艘巡逻船在距离日本1300公里处,发现了哈尔西的突袭编队,接到报告的山本立刻调派兵力堵截,但令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⑺ 日军发现美军航母编队,杜立特为何依然空袭成功
1942年初,南云忠一偷袭珍珠港不彻底的弊病开始显现,太平洋的日军基地屡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袭扰,而对山本五十六来说,其幸存的3艘航母是他最大的心病。当然,作为航母专家,他料定美军一定是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也就是从这时起,每天出门看天成了山本的“必修课”,如果日本上空万里无云,其脸色就阴气沉沉,担心美军会来进攻;而每当天空乌云密布的时候,他就会多云转晴,这意味着恶劣天气的情况下美军不会进攻,东京和天皇的安全无须担心。
山本得知真相后羞愧难当,躲在“大和号”战列舰上闭门不出。泰戈尔曾说过:有勇气在自己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正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
杜立特空袭就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