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广东潮阳司马浦的欧阳姓氏分布在何处
华里西
B. 百家姓之欧阳姓氏
欧阳姓,中华姓氏之一,为汉姓复姓之首。欧阳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阳”。以下是我整理的百家姓之欧阳姓氏,一起来看看吧。
欧阳氏
1、分布地区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鄱阳郡: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着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2、历史来源
欧阳(ōu yáng )姓源出
①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②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句践后裔子蹄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得姓始祖
欧阳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着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欧阳氏复姓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约一百零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7%左右,望族出渤海郡。欧阳姓(欧姓、区姓、阳姓)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欧阳姓氏排名为60—70位,为200万人—300万人。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欧阳伟 在(公元前313—)称帝,欧阳摇 在(公元前232—)称帝,欧阳建 在(前176—前163 )(—称帝)。
今湖南省的长沙市、浏阳市、隆回县、东安县、宁乡市、衡阳市、攸县、常宁县、宁远县、永州市新田县,江苏省的淮安市金湖县、宿迁县,河南省的登封市、周口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晋江市,江西省的江门市、萍乡市、新余市、星子县、宜春市、赣州市、吉安市、永新县龙源口镇、永丰县、万载县,四川省的绵阳市、遂宁市、什邡县,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山东省的招远市、枣庄市薛城区,广东省的广州市、从化市、江门市、河源县、揭阳市惠来县,安徽省的阜阳市、滁州市,湖北省的荆州市、襄樊市,枝江市、潜江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东县、柳州市融水县、滕县,河南省的新郑市,等地,均有欧阳氏族人分布,其中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而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至二十一世纪初,全市在籍的欧阳氏族人有一千五百余人。
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鄱阳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以望立堂。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着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字辈排行
欧阳氏家族字辈:“蹄恒朝完东谟摇朱鄅行冯惠茱仲士蕖翘纲举迹纯基质成晋启乾焕景僧頠询通幼昶琮晤彻弦(铉)邈规绪万和雅效(楚)谟(托詃堂弘戍)鄠(郴邦莘泰)俊(伸仪伾信偃佺仿)观修(昞)发(奕棐辨)宪(恩愿)世(弼能保安)惠(利庆)凤日德(仪崇)勋法(济)重万祥(缘善)日(彬春晖旭昂升昱礼政英颙宣)通(胜春惠先网洪泰行嶶)光(清亮显通明煜临表缘宪福秀济)宪(玺)祥(林珍瑞禧昂礼宗夔轸毕鹗勺)凤(魁新珊略韬策)木(桁尧舜禹左右)达(运还桂芳芬葵苗积善)源(泛淑宾宝昭仁义圣贤书皓白达逊道通述迩)位(佐祯祥福佑祉祝嗣)偹(仅任位佩傅伦隹伟)承基绍祖世家长作述维新祚自文(昌)章(裔)治(启)国礼(良)义(忠)安(永)邦(叔)传(际)家(时)永(名)守(彦)长(振)发(朝)配(邦)祥(平)安守本亲情聚孝义争先脉运扬”。
江西安福欧阳氏字辈:“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涿郡太守分两派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惟有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着石崇亡质与崇文奔长沙伯仲卜居在临湘又传六世景达着文忠谱揭大宗坊达生宝颇颇生纥率更令询誉望张唐主宠遇弘文馆敕修宗谱名益扬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谱称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八世彪彤万兄弟彪徙广州系久亡彤分常溪与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详万公乾符令安福词谱尊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效生之子谟托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产名贤与忠良从今再修支谱后递传世世信有光”。
江西吉安欧阳氏字辈:“德立世隆昌寺书”。
江西星子欧阳氏字辈:“怀祖志学……”
江西赣州欧阳氏字辈:“振声芳自忠”。
湖南东安欧阳氏字辈:“道德本先圣”。
湖南宁远欧阳氏字辈:“震家运逢华群植之芳育”。
广西、广东从化、河源欧阳氏字辈:“仲国淑景高先以民永广时之崇曰文思充士正立今尚愈光汝克可效天兆孔良彝伦攸叙寿尔载尝保佑盛鼎厥后定昌”。
湖北荆州欧阳氏字辈:“尚元吉欲长作述启书香德泽流芳远声名振玉章文径必圣道武服定国邦清晓朝君殿华丰永世昌”。
贵州台江欧阳氏字辈:“再朝启大德光明承天习伦常永百世立正科已毕”。
家族名人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书法家。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县沙溪人。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经学家,尤以文学成就最高,是继承唐代古文运动而有所创新的北宋文坛盟主。
欧阳玄(公元1283——1357年)字原功,别号圭斋,元浏阳人,欧阳万公后裔。官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长官),以文章着名。修《宋史》、《辽史》、《金史》,有《圭斋文集》十六卷。《元史》有传。
【拓展】
研究考证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欧阳氏花厅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C. 欧阳是哪个村姓的
有很多喔
我村也是姓欧阳的
我是广东省惠来县
不过福建
湖南
湖北
江西
也有
福建是欧阳的始祖
我们是从那里迁移过来的
D. 欧阳姓氏的来源/
欧阳姓出自姒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
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欧阳姓以海鸟为图腾,郡望为渤海。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人口总数居复姓首位。
当代欧阳姓的人口约8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全国第一百四十九位。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欧阳姓人口增长率呈下降的态势,这可能与欧阳复姓改单姓阳有关。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省广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懿”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
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湖南为当代欧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欧阳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的欧阳姓聚集区。
现在,广东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广州(从化),湛江(鸦翠)清远(连州),顺德均安。江苏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金坛市直溪镇巨村村。
(4)广州从化姓欧阳是哪个村扩展阅读:
欧阳姓历史名人:
1、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着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
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着《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3、欧阳建
欧阳建,字坚石,冀州人,石崇之甥。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年不详(据《鲁西南欧阳氏宗谱》载欧阳建生于二六九年),卒于晋永康元年,年三十余岁。
着有《临终诗》以及《言尽意论》,提出了古代唯物辩证观点。历任尚书郎、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到赵王司马伦专权时,欧阳建想有所作为,欲立楚王,由是与司马伦有隙。
于是他与潘岳偷偷劝淮南王司马允诛杀司马伦,事泄,欧阳建全家不论老少都被斩首。临刑时,作诗文《临终诗》,甚哀楚。他曾提出“言尽意”的思想,否定语言不能表达事物的说法。
4、欧阳珣
欧阳珣(1081年——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学籍吉州庐陵,乡籍福建泉州晋江潘湖,欧阳詹之十世孙。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
崇宁五年(1106年)丙戌与本邑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欧阳珣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终。
丁父忧,珣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
5、欧阳瑾
欧阳瑾(1706~1780) 号予石,江西分宜松山防里人。少聪颖,出语惊人。清雍正十年(1732)乡试第二,次年中进士,任兵部主事,时年26岁。
以后40余年,一直在外做官,历任兵、刑、工、吏各部主事、郎中,太仆事、大理寺少卿,奉天府尹,顺天府尹,户部侍郎(正二品),仓场总督等职。
办事认真周密,清正廉洁,政绩卓着,着名史学家章学诚曾为之立传,称“中朝人士,莫不仰其清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阳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阳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阳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阳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阳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阳瑾
E. 有欧阳姓的吗,分布在那个地区
欧阳姓氏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省广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懿”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湖南为当代欧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欧阳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的欧阳姓聚集区。现在,广东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广州(从化),湛江(鸦翠)清远(连州)。江苏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金坛市直溪镇巨村村。
F. 从化凤院古村之历史典故(一)
四祖落籍典故,说的是凤院古村四世祖欧阳梦雷,字应祥(1227—1297),从广州双井街(今越秀区盘福路一带)迁居从化,约在1245年落籍从化,建立凤院村的典故。欧阳梦雷,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凤院村开村鼻祖、建村始祖。
六祖迁居典故,说的是凤院古村六世祖欧阳泽,字布心(1284—1359),听从堪舆学家、风水先生的指点,从凤院古村风水鱼塘南岸搬迁至北岸定居,遂使家族开始人丁兴旺之典故。凤院古村在建村100周年左右,开始人丁兴旺起来。
金鸡哺窦典故:说的是凤院五世祖欧阳汉卿,字复亨(1255—1326),安葬于土名叫“金鸡哺窦”山(此山与麻村高祖李安政安葬的海螺山齐名,都是旺丁风水宝地)。凤院欧阳氏,从此开始扭转人丁不旺之局面。因此,从化民间有流传数百年的一句谚语:凤院欧阳高祖四座向山,不敌麻村李氏高祖一座海螺山。意思是,凤院高祖最开始安葬的四座山,其风水不及麻村李氏高祖李安政1201年安葬的那座海螺山。
欧阳“旺”李典故:凤院开村鼻祖——欧阳梦雷(1227年—1297年)的女儿、孙女、侄女、玄孙女都嫁给了麻村。孙女嫁麻村李伯华,女儿嫁麻村六世祖李天举,玄孙女嫁麻村八世祖广大公。其中,侄女嫁麻村七世祖李若金,并生下五子,为李氏一族立下大功,直系后裔数万人,成为麻村历史上最着名的太婆。 而凤院八世祖之一的欧阳璟光(号月松,1368年—1449年)、欧阳瑀光(号月竹,1372年—1427年)均把女儿嫁麻村李氏一族。历朝历代,凤院女儿为麻村李氏开枝散叶数不胜数,当然凤院欧阳氏迎娶麻村李氏也不少。而凤院五世祖之一的欧阳元孙(千禄)膝下无儿,最后把田产田契尽数赠给麻村之外孙,助外孙家族兴旺发达起来,他本人的神主牌也被供奉在麻村李氏祠堂,后世遂有“凤院外公入祀麻村李氏祠堂”的历史典故。
此一典故具体如下:
凤院五世祖之一欧阳元孙(1261年—1307年),乃是凤院建村始祖欧阳梦雷之侄。欧阳元孙(号千禄),他本有一子二女。但儿子外出失踪,只剩两个女儿,长女嫁邓村,次女嫁麻村七世祖李若金(1269—1343年)。幺女欧阳氏(1301年—1382年)为李家诞下五子,直系后裔数万人,成为麻村历史上最着名的太婆(麻村族谱古书记载:七世祖若金公,配欧阳氏,生子五人,仁发、仁遂、仁广、仁卿、仁寿)。
作为外公,欧阳元孙(千禄)膝下无儿,最后把田产尽数分给麻村之外孙,助外孙家族兴旺发达起来。他本人的神主牌也被外孙供奉在麻村李氏祠堂(仁卿李公祠),后世遂有“凤院外公入祀麻村李氏祠堂”的历史典故,同时衍生出“麻村贤孙尊老敬老尽得外公田”这样行孝积福的故事(故事有多个版本,大多记述了当年邓村外孙不如麻村外孙孝顺,失去继承外公大量田产的机会),堪称从化县人文历史之千古趣闻、奇闻。
G. 福清知县——从化欧阳劲
2020年12月8日,福建省福清市的天宝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第七批)。2021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整版图文并茂点赞了福清天宝陂千年治水智慧。2021年4月27日,我下定决心要写写家乡从化与福清天宝陂那段奇缘。
福清与从化相隔何止千里,既谈不上山水相连,更谈不上人文远亲,又怎么会跟从化扯上关系呢?这段奇缘还得从那位福清知县——从化欧阳劲说起。
欧阳劲, 字懋节(也有一种说法是:字梅州,号懋节),明朝从化人,乃凤院村第八世祖月竹公(欧阳瑀光,字仲辉,号月竹)之后,生卒年不详。准确来说,他是月竹公长子祖煚(石田) 之玄孙,辈分属于凤院古村第十三世。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赐同进士出身,据《明代进士登科录》记载他的成绩为第三甲第118名(当年一甲二甲一共有70名,三甲有281名)。
凤院月竹公祠内至今仍有欧阳劲功名牌坊一座、简介铭文石碑一块。碑文上记载他:“初任福建莆田县县长、后任大理寺评事,曾陪同皇后前往南海神庙祭神,被封钦差。”《从化县志》则记载他为万历乙卯举人(1579年)、万历丙戌进士,官大理寺评事。事实上,这两种记载得有错或有漏。《福州府志》、《福清县志》之中的《官政志》均有明确记载,提及从化人欧阳劲曾为福清知县。也有文献记录他为:“己卯乡试八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一百十四名,登三甲第一百十八名进士。授福清县知县。”总之,历代文献,均没有他在莆田任职的记载,许是后世族人错把福清县当成莆田县了。因为福清毗邻莆田,两县山水相连,距离非常近。
从化邑人欧阳劲,既然曾任福清知县,那就必然与当地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天宝陂结缘。明朝大臣叶向高(1559年~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福建福清港头后叶村人。他曾两入中枢,独相七载,首辅四载,是福清历史上职务最高的官员。他不但参与天宝陂修复工作,还撰写过一篇载入《福清县志》的名篇《重修天宝陂记》。文中明确提及,明万历年间,周大勋、周文遴父子分别奉知县欧阳劲、王命卿之命,先后重修天宝陂(王命卿,万历葵丑进士,即1613年进士,今广州花都区花东镇九湖村人)。其中,提及欧阳劲的部分,详细内容如下:“吾邑滨海,土田瘠薄,又鲜泉源灌溉之利,雨晹一不时,苗立槁矣。惟西南有陂,名天宝,水自仙游而来,历清源、善福,达新丰、仁寿二里,沃田数千顷。宋元符间,郎公简修之,故又名元符陂。其后屡圮屡筑。万历己丑,则耆民周大勋奉邑令欧阳侯之命,甃西陈石圳堤二百余丈,农民赖之。抵今将三十载。”
那么他提及的“邑令欧阳侯”是否就是指从化欧阳劲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求证。
首先,《重修天宝陂记》文中说“万历己丑”,即1589年,当时的福清知县姓欧阳。这一点正是与欧阳劲1586年高中进士相吻合。据《明史·选举志三》载:“京官六部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县出进土选。外官推官、知县及学官,出举人、贡生选。”可见知县的出身主要有进士、举贡两种。“万历时又有定例,州县正印官,上、中为进士缺,中、下为举人之缺,最下为贡生之缺”。“这样说来,“邑令欧阳侯”,很有可能就是指欧阳劲。
其次,在福清县瑞岩山风景区瑞岩寺左侧石磴路边,幅宽约120厘米,高约136厘米,有纵向九行文字的明朝石刻行书,每字宽约12厘米,高约12厘米(见载于林秋明编着出版的《福清题刻》一书)。那段行书为一首七言律诗,诗曰:“境入招提胜事多,前身或恐是维摩。慈云绝岳寒初敛,慧雨疏林存并过。岁暮衣裳虚薜荔,天空霜雪点松萝。平畴极目俱沾足,田畯耕夫尽醉歌。”署名为“岭南欧阳劲和叶太史次韵”。署名提及的叶太史,即叶向高。而“岭南欧阳劲”,自然百分之九十九是指从化欧阳劲矣。
再次,我们还可以从明朝诗词文献之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明代文学家刘克治创作过一首七言律诗——《守岁明府舅懋节福清署中赋赠》。标题直指“舅懋节”、“”明府”、“福清署”等字眼,数百年来几乎无人破解舅舅“懋节”是谁。其实指的就是刘克治的舅舅——欧阳劲,字懋节。这一点,我们也在从化员村刘氏族谱之中找到了印证(员村,古称圆村,隶属今从化区街口街赤草行政村)。族谱记载:刘克治,圆村刘格之子,明神宗万历间贡生。又记载“刘格配凤院欧阳劲之姐,勅封安人,生五子:克正、克修、克齐、克治、克平。”
其实,数百年来几乎无人破解该诗句之中舅舅“懋节”是谁,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历朝历代的一些文献,误导了一大批文史研究者。不少文献,甚至福清当地的文献,都只写欧阳劲字梅州,或梅洲。哪怕是编着出版《福清题刻》的林秋明先生,,也没有考证过欧阳劲的字,把他写成了“字梅洲”。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欧阳劲的哥哥——欧阳勋来破解难题。史书记载:欧阳勋,字懋忠。补邑诸生、恩选入太学,明隆庆己巳年(1569年)贡举,光泽主簿、南昌府经历(掌管文书)。《从化县志》也记载有这样的事迹:康熙年间的从化县令郭遇熙,就曾高度赞扬从化乡贤欧阳勋为官廉洁正直,堪称楷模。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一个关于福清市新厝镇“过桥山”的传说故事中得到启发。这个民间传说极富传奇色彩,在历朝历代均有记载,因此流传极为广泛。其中提到:福清籍官员蔡学仁有个同窗进士叫欧阳劲,当时为官福清县令,育有一儿子叫欧阳仁,文采兼备,于是蔡家与欧阳家决定结成联姻之盟。蔡家千金给欧阳家生了两个儿子,欧阳家遂将其中一个男孩儿过继给了蔡家,以延续蔡氏香火。
至此,真相大白,证据充分。欧阳劲,广东从化人,任福清知县期间,曾主持修复福清天宝陂水利工程,并与福清籍京官叶向高颇有私交。同时,他曾游览当地着名景点并题刻七言律诗一首。更有趣的是,外甥刘克治曾在除夕来到他在福清的府衙(公署)拜年呢!
综上所述,公元1589年,在从化建县一百周年之际,邑人欧阳劲,正在闽东北的福清县担任地方官,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兴修水利,为人民服务、更为当地的大好河山和田间农夫写诗题字,充分展现着从化仕子的风采和魅力。纵观整个大明王朝,正是有了欧阳劲这样的一批乡贤人物,才使得远离京师的、偏安岭南一隅的小小从化,不断闻名于天下。
当然,欧阳劲也许不会想到,他在1589年主持修复的福清天宝陂水利工程,竟能在数百年之后,入选为有“灌溉工程界诺贝尔奖”之称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是他与福清的奇缘,也是从化与福清这两座城的奇缘,最后演变成从化与全中国、全世界的奇缘。
福清知县——从化欧阳劲,值得所有人纪念。
H. 麻村(畅读版)
小马儿考上了广州的重点高中,我到广州的机会多了起来。
他的学校就在杨箕村旁边。说是村,但这里高楼林立,与花城广场、天河CBD连成一片。小蛮腰,东、西塔等广州地标远远就能望见。说它还是村,这里坐落姚、李、梁、秦氏大宗祠和玉虚宫,三座出入口石牌坊。李氏大宗祠坐西向东,规模最大。祠堂前立八块功名碑,其中一块刻有“元大德六年壬寅科进士”“李天泽立”等字样。夜幕如海,楼体的LED灯渐次亮起,如透明的闪烁的长着长长触须的水母缓缓降下。杨箕村,这个广州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之心,竟与百里之外的从化的一个宁静小村有渊源!
这个小村叫麻村,距城北7公里。村北2公里高山耸立,由东到西老鸦山、乌石冚、狮形、大窝、磨盘、蛇形一字排开,如双掌合拢拱卫村北。村东有防洪堤,堤外有流溪河,河对岸有云台山;村西有田畴,纵贯八乡水利灌渠。两水之间为麻村平原,一条街麻公路从中间穿过。麻村临河,苦水患久矣。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民国三十七年(1948)大水毁祠舍无数。解放前,村民自发在村东担土筑石建土壆,又种上荔枝树。村民约定担泥可入股、荔枝有分红,谓“镇康约”。解放后,军民多次合力修筑麻村堤。直到2006年,政府大规模建设公路堤,才让麻村永绝水患。麻村东望云星,南邻塘下;西接光联,北连乌石。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6千皆姓李。麻村由三个行政村组成,由北向南依次为麻三、麻二、麻一村。三个村的古村落保存完好,居民楼环村分布,7个风水塘如长链形成东西向自然分隔带。
麻村东北角去年新建了一座“麻村”石牌坊,镌刻了一副对联:系出陇西九里乡风尊祖训,宗开从化万家事业谱华章。对联中的“九里乡”是麻村古时的别称,九里分别是分布在如今麻一村的新池里;麻二村的华翰里、楼镇里、余庆里;麻三村的莲塘里、常兴里、竹院里、新田里、盘陆里。麻村最早因马而名。村子的左前方有两座小山如骏马相向跑来,寓意“双马归栏”,因此称作“马村”。后“马”和“蔴”同音,改称蔴村。再后来“蔴”简为“麻”,称作麻村。
金秋十月,又到了丰收的季节。麻村“村胆”李振民领着我走进麻村。民叔锥子脸、招风耳,身材精瘦。虽年近七十,但感觉小十岁。民叔说:我8岁就在村里做生意。我觉得很好奇;他接着说:我熟悉村里每寸土地。我开始对他“村胆”的地位深信不疑。我们穿过麻三村常兴里门楼,首先见到孟翔李公祠。祠堂前村民摊晒湿谷,空气弥漫着热气蒸腾的稻香。孟翔李公祠素瓦顶凹斗门,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紧挨的是立昌李公祠,门承两根四面石柱,麻石大门。石门匾的大字已被凿去,隐约覆盖“公共食堂”四个斗大的红漆宋体大字。门匾题头刻“光绪丁酉仲春”,落款刻“前任从化城守三水刘腾祥书”。一百多年前这位外地籍将官大笔一挥,不曾想祠堂名没了,自己的名字却保留下来。
离开麻三抄近道到麻二,要经过一片荒地。趟过半人高的赭红色枯草,让人感到萧杀。眼前忽见一株挺拔的大树,树冠翠绿,树围有两三人合抱,像一支巨大的绿色雪批。走近一看,树干炭迹斑斑,早已枯死。原来这是一棵命运多舛的秋枫树:20多年前被雷劈断一半树干,几年前小孩在树洞玩火又烧了一次,来了两台消防车救火。秋枫没有倒下,是因为树顶长了一棵飞来榕,树根已沿树干长到地上,两树合二为一形同一树。榕树是植物界的“八爪鱼”,一旦被它缠上,原树难有自我。榕树借秋枫活成了它想要的高大的样子,枯死的秋枫却又借榕树屹立不倒仿佛又“活”过一回。民叔说,当年秋枫树顶常有白鹤筑巢盘旋。这不正是徽宗笔下的意境吗?
离开秋枫树南行,我们来到麻二的新巷古村落。村尾有大榕树,村头有广卿李公祠,俗称“余庆堂”,这里为余庆里。祠堂本也平常,但在东西墙角各镶嵌一柱“泰山石敢当”挡煞石就显得不平常了;在拐角处设置挡煞石本也平常,但这石首刻上虎脸图案就又显得不平常了。西墙角虎脸圆眼圆脸,东墙角虎脸杏眼锥脸。虽瞪眼呲嘴露出獠牙,但感觉像笑脸喜感十足,让人觉得这挡煞的威力打了折。
离开挡煞石继续南行,我们来到麻二的大房以及相连的麻一新池里古村落。大房坐落必取李公祠和必遂李公祠两座清代老祠堂。必遂李公祠坐北向南,三间三进。大门墙上壁画还是咸丰年原作。有《三友图》《四相图》《群仙醉酒》,还画有凤凰、喜鹊、牡丹之类;还题有诗作:大夫君子共同林,翠影交加压地阴,或:山色经年杰陵青,江流画日听无声。进门有一扇“福”字木屏风,再进有一座三拱门青砖牌坊。祠堂二进上世纪五十年代倒塌毁坏,去年麻二村用钢筋水泥重建,覆盖绿色琉璃瓦,刷上雪白的灰,与一、三进连接,感觉像古人穿上了西装,光鲜亮丽。
民叔领着我走过一座座古建筑。麻村古村落就像一块宁静的璞玉,任凭外界如何的纷扰,它仍保持一百多年前的样子;它又像一张层层罩染的油画,新痕覆盖旧痕,旧痕却又隐现。不同年代都在麻村身上“咬上一口”,留下印痕;它更像一本厚厚的族谱,翻动之间,古今人物纷纷跳了出来.....
要寻找麻村的源头,先要从麻村渡说起。因为先有麻村渡,后有九里乡。而800年前一位官家子弟的登岸,掀开了麻村繁衍的厚重帷幕。
寻找麻村渡,领着我的是麻村“老村胆”李桂祥。祥伯狮鼻圆脸,膀阔腰圆。虽年近八十,却有小十岁的体格。他热心村史,曾是麻村老支书。祥伯手上有麻村唯一一本“抢救”过来的老族谱复印件。牛皮纸封面,书“李氏族谱”“万世长存”斗大墨字,有砖头厚。它的母本是族人攀叔手上的清同治年手抄本《李氏族谱》。麻村从明朝到清朝历经八次修谱,几经迭代丢失,到攀叔手上的是麻村最后一本老族谱。上世纪九十年代,老族谱已破烂不堪。祥伯费尽唇舌才从攀叔手中借出复印。最后老族谱也难逃消亡宿命,被后来神志不清的攀叔撕成碎片。2018年,同宗人、原环城中学老校长李榕煊在老族谱的基础上,修编印刷麻村新族谱,让麻村历史永无丢失之虞。
麻村渡在麻村东南边土名“鹅泰厂”的流溪河西岸。从化古县志记载,麻村渡是从化11个官渡之一。官渡,又叫直渡,“扬帆而至省城也”。过去流溪河河阔水深,人员货物可从水路直达广州。麻村渡当年舟楫往来繁盛一时。上游良口的竹木柴炭经此中转,麻村当地的米粮农产也由此始发。解放前,麻村“齐眉米”享誉省城。米贩高佬堂专事收谷,然后雇请木船运落省城。上世纪五十年代,蛇形挖出萤石矿,也是由水路运到广州钢铁厂作炼钢抛杂之用。为求行船平安,清道光十一年(1831),麻村渡旁建观音庙,后来演变成村民祈福许愿的场所。逢大年初一、端午节、观音诞,香火络绎不绝。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观音庙旁建麻村社学。正门有邑人、执信中学老教师李竹侯撰写的对联:社会启文明团联一脉,学堂宏教育陶铸群材。民国年间麻村子弟都在此启蒙。由于铺砌水泥路地台抬高,“团联”“陶铸”以下皆不见影。
麻村渡的繁盛促进商贸,催生了麻村墟。从化古县志记载,麻村墟是从化13个墟之一。“以一六为期,麻村一村人赴之。”麻村墟在观音庙旁,解放前后达到繁盛的顶峰。每逢墟日,不光麻村一村人赴之,光联、陂下、街口、云星等周边村民也前来趁墟。墟上只有一条小街,有小贩用小箩挑着农产品席地摆卖,也有饮食档就地打灶支锅炒粉卖。街道两旁有药材铺、打铁铺、猪肉铺、杂货铺、供销社。还有一间两层的福津茶楼,二层是木阁楼,为小贩墟客提供茶点饭食。“打枪锋”经营打铁铺。炉膛火红,叮当作响,打制锄铲镰耙各式农具。他手艺好,居然能造出枪,还能娄出火。熙熙攘攘的地摊中夹杂着一个不显眼的书摊,摆放二三十本四大名着之类的小人书,常有小孩围观阅读。摆摊的也是一个小孩,摊主是8岁的李振民。他一分钱从图书馆借出,2分钱租出阅读。有小孩常常“刘备借荆州”,李振民交不了差,后来也常常做了“刘备”。当年摆摊的熊孩子,长大后与农机打了一辈子交道。七十年代,李振民进入公社农械厂当技术员,专修手扶拖拉机。当年耙田运输手拖能代替大部分人力,机子坏了农民伤不起,还急。哪家的手拖坏了,老李就跨上自行车上门修理。后来脱产学习农机改装,研制半机械化插秧机、切苗机、打浆机,解决农民“三弯腰”问题;八十年代,老李自办工厂改装自卸手扶拖拉机,一台能赚1200块;九十年代,老李转型做农村建筑包工头。上世纪七十年代,麻村墟迁到麻村社学旁的街麻公路两旁,墟期改为三八,称“三八墟”。
如今,麻村渡已成为流溪河防洪堤的一部分。麻村墟也早已人去楼空一片颓垣败瓦。当年留下麻村始祖足迹的小石级,也埋在了水泥路面下。
南宋末年,麻村始祖李兑(1185——1258)始临麻村。兑公家世显赫,他的曾祖父不是别人,正是省城“一把手”、南宋绍兴年间的知广州府李安政;他的祖父,是安政公长子、官至朝奉大夫的李明;他的父亲,是明公的次子、授㧙教擢知制诰的李萼。兑公字子阳,号为泽,居广州。兑公将母亲陈氏归葬后,乘船从广州逆流而上来到麻村渡。登岸后发觉此地土地平坦水源充足,就不想回广州了。老族谱记载:“(兑公)见世播弃迁流,遂不回广州,构居麻村。”兑公在麻村的生活,“闲则数青山而荷鸠杖葵笠,乐则对琴樽而挹清风明月。”俨然一派乐土隐士的形象。兑公生必成、必取、必泰;其弟益公生必先、必大、必遂。后人称“麻村六大必”。其中必泰公生天举;天举生若济、若金;若金生仁发、仁遂、仁广、仁卿、仁寿,后人称“麻村五大仁”。麻村成为从化李姓的“总发源地”。“六大必”后人除了主要在麻村,还分支到城内、门口江、大夫田、荷村、象新、水西、官庄、石南、云星、木棉、磻溪等从化各地;远则至广州、深圳、惠州、清远等省内各地。其中杨箕村的李氏,就是必大后人。
要寻找兑公“构居麻村”的痕迹,先要从“门楼筒”说起。“走,我带你去看看必泰公的出生地。”祥伯说。必泰公生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如此说来,麻村最早的村落痕迹可追溯到南宋末年。
“门楼筒”坐落在麻一新池里古村落。整个新池里坐北向南,青砖素瓦,为九纵十一横梳式布局。民居大的一座五间,小的一座三间。房间分大小,大的叫房,小的叫廊。住房分等级,有句顺口溜“大仔住房,细仔住廊。”古村落前有不规则长方形风水塘,池塘筑起一米高围墙。墙沿砌筑人字形麻石,墙身有射击孔,是为首道防线;首列民居为南墙,无窗。巷门一旦关闭,就如同一列城墙,构成二重防线。古代盗贼横行,倒逼出先民高超的生存智慧。
70年前的1949年10月12日夜,新池里河对岸远处的云台山枪声大作,子弹吐着火舌划破夜空。突然,一发子弹打在池塘中,发出沉闷的响声,把躲在池塘围墙后看热闹的几个年轻人吓得四散逃跑。李泳坚那年18岁,他见证的是解放广州的最后一役。当晚9时,从良口方向过来的解放军第44军132师395团在云台山与国民党军两个营正面遭遇。国民党军占领云台山主峰向解放军佛仔坳阵地攻击,并用机枪封锁山下公路。双方激战至黎明,国民党军败退下山。次日早上,李泳坚见到了20多名取道麻村溃退的国民党士兵。云台山战役解放军牺牲50人,歼敌519人。南下大军13日解放从化,14日解放广州。李泳坚16岁高小毕业,母亲早亡。解放那年,父亲重病无钱医治也亡,他与15岁的弟弟成了孤儿。幸好那年李泳坚娶上媳妇,老婆16岁。两公婆耕田维持生计,还要供弟弟读书。五十年代,政府搞广播网,李泳坚成了电话外线工。后来进入邮电局工作直至退休。
新池里东端坐落仁卿李公祠。祠堂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坐北向南,三间两进。龙船脊硬山顶,门承两根四面石柱。石门匾上镌刻“仁卿李公祠”五个端庄的黑色楷体大字,为安政公二十四世孙李仲良书。仁卿公是元朝人,字淑德,号九四。老族谱记载,他自幼聪颖,长相不凡。仁卿公人如其名仁且淑。村民谁有困难,“推所有以济之”,大家都心悦诚服。仁卿公为人仁孝,皆因母亲欧阳万二教导有方。在李氏祠堂的神楼内,供奉着一块“欧阳千六公”神主牌。这位欧阳千六公,正是欧阳万二的父亲、李仁卿的外公。李姓人的祠堂居然供奉着一位外姓人?原来有个“外公田”的故事。千六公是凤院人,手握大把田地,却苦于膝下无儿,只有两个出嫁女。有一日,千六公揣上田契到大女家串门,将田契赠与外孙。午饭时,外孙高喊:“阿公,吃饭了!”千六公闻声欲起,不料外孙却说:“我不是叫你,我是叫自己阿公!”千六公心生难过,欲取回田契,于是诈称肚痛,需要用田契捂住肚子方能止痛。大女不知是计悉数给回。千六公取回田契直奔二女家,离远就听到外孙仁卿高喊:“阿公来了,杀鸡啦!”原来仁卿想吃鸡,母亲就教导他,鸡要留着孝敬外公。千六公满心欢喜,认为仁卿日后必有出色,于是将田契悉数赠予麻村外孙。解放前,麻村“外公田”远在朱山下,朱氏把李氏奉作上宾。
古代麻村仁孝不止仁卿一家。后生对老人仁孝,村中老人多长寿。古代生活条件低下,七十古来稀,何况百岁。从化古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整个县城只有一个93岁的老人禤仲恩。长寿者难得,可领官府的赏米赏银赏绵。当年春天,县令郭遇熙在麻村遇到安政公18世孙、从明朝万历年活到清朝康熙年的百岁老人李心存。他在侄儿李日奇的搀扶下前来见郭。郭问:为何不去领赏?李曰:我只是一介山野村夫,年轻时只会耕田打井,年老时只会砍柴割草,怕辱没圣恩啊!郭感叹道:你真是个有德行的人!郭遇熙回去后想赐匾旌表,不料牌匾做好了老人却去世了。
古代麻村还出了不少以仁孝着称的官员。元大德六年(1302),必遂公的独子李天泽考取进士,成为从化科举史上唯一一位元朝进士。李天泽先后任新州总管府通判、潞州刺史。古志记载李天泽“性至孝”。在新州为官6年,盗贼闻其名不敢入新州界滋事。明正德八年(1513),必成公后人李日芳中举,授南平教谕。李日芳是个大孝子,倾出薪俸令二弟侍奉双亲。南平的罗豫章祠遭人遗忘,他捐钱为其树碑。任长汀县令期间,为文丞相勤王之地督建祠堂以资纪念。清道光十七年(1837),邑人李仲良拔贡,任主事员外郎。他善长楷书,曾以蝇头小楷把《大学》抄于白扇上,无一字错漏。后母丧父殁,李仲良两度回家奔丧,痛不欲生。清咸丰年间,李仲良捐俸银一万两作军饷,为从化增加两名文武生永远学额。李仲良先后在蘷州、镇江为官。在镇江府卸任时,民众十里夹道相送,赠“民望重来”牌匾。
离开仁卿李公祠,我一脚高一脚低踩着光亮鉴人的青砖路往西行。偶见有老人或坐在巷门口酣睡,或坐在水井旁发呆。老人老村在时光中封存,慢慢老去。村落正中有一间有门有窗的青砖瓦房,叫“众人屋”,又叫“丁寮”,意思是大家都有份。解放前,麻村成立猪屎会,收入归众人屋。以前猪只放养,到处拉屎拉尿。猪归各家各户,但猪屎却归众人。猪屎是培田好料,但谁来捡却由不得谁,要开会竞投;投得名额也不一定能捡到,还要拼手快,像双11。于是村中常出现“守猪待粪”奇景。捡粪人一手挎篸,一手持夹,眼睛直盯猪屁股,仿佛里面拉出的不是猪粪,而是金蛋。逢年过节,众人屋用猪屎会收入请来戏班做大戏。在众人屋前搭起高台,一直延到鱼塘中。廖少坤、扁洪领衔的戏班卖力演出,出场首演《六国大封相》,从年十六演到年二十,演足五日五夜。麻村的南狮和洪拳也来助兴。麻村南狮有南武堂、镇武堂两个堂号。村民一直有练习洪拳的传统,尤以南武堂最为出名。解放前教头李杰良、李英泰等收徒者众,练拳舞狮,盛极一时。
离开众人屋我走到村落最西端,在一个拱形门楼前停下脚步。门楼前种有黄皮芭蕉,还有一个小菜园。门楼前有井,已封埋。祥伯说,以前井口有锁链,是为锁住井中的龙。门楼口仅一人高,墙砖半米厚。穿过门楼,是几座青砖危房,杂草已湮没巷道。祥伯说,这就是必泰公的出生地“门楼筒”,又叫“西园”、“内围”,以前有村墙将整个围子围起。在我眼中,门楼筒低矮又毫不起眼,但却仿佛是一个“秘洞”,藏着麻村800年的秘密。
必泰公的出生地在西南角的麻一新池里,纪念他的祠堂却远在东北角的麻三莲塘里,跨越了整个麻村。必泰李公祠是整个麻村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它的命运一直与教育紧紧相连,抗战期间做过从化中学临时校舍,五十年代改建为麻村小学,八十年代改建为麻村幼儿园。祠堂坐北向南,五间三进。锅耳墙龙船脊,门承四根八面石柱。正门两扇大木门刷上蓝漆,门匾位置写有“麻村幼儿园”五字。穿斗梁下的承子雕刻华美:有竹下麒麟对哮,林中双鹿回头,海里蛟龙翻波,牡丹白鹤呈祥。一、二进天井之间原有一座四柱三孔青砖牌坊,现址为幼儿园活动场所。走进二进,是八柱十七架的抬梁式宏伟大殿。鼓形红砂岩柱础,一人合抱大柱,均被刷上蓝漆没了本来面目。第三进在1968年扩建麻村小学时拆毁,祠堂木料卖给广州造船厂,原址为学校操场的一部分。操场上有一棵三百年朴树,树顶有一棵寄生榕。想必祠堂的后院也曾是绿树成荫、鸟雀和鸣的胜景。但此情此景已不复再,校舍环绕的是孤独的老树。
黄昏时分,我的麻村之旅也行将结束。夕阳西下,雾霭升起,必泰李公祠若隐若现。我忽然觉得它像端坐高处俯视麻村的必泰公。默默注视,一眼千年。
2019.11.19
I. 欧阳姓氏的分布在中国的什么地方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省广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泽县、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
欧阳姓,中华姓氏之一,为今天汉族人口最多的复姓。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欧阳姓人口为90.1万。在中国排188位。
欧阳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欧阳姓以海鸟为图腾,郡望为渤海。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人口总数居复姓首位。
(9)广州从化姓欧阳是哪个村扩展阅读
欧阳姓起源: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勾践后裔子蹄的封地,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属于以封爵名称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
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
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
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
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余为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