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州西关的历史建筑和人物,有多少要多少,如詹天佑故居
广州(9张)广州 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这里的“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和长江中游的楚 广州十三行
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征服岭南后,设三郡,南海郡治和番禺县治即今广州市越秀区,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禺山上(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这是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秦末大乱,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据有岭南(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都城。217年,交州刺史步骘将州治迁回番禺,扩大城池,后称为步骘城。元封五年改属交州,州治为广信(今广东封开)。226年,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广州”由此得名。917年,刘建立南汉国,定都兴王府(广州)。1680年,南明绍武帝朱聿谪在广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广州是一个历史名城,秦汉时期是着名都会,在两晋南北朝的海外贸易中心由交趾转移到广州。中唐以后“海上丝路”代而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枢纽之一,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并从未关闭过的世界性的贸易大港,直至北宋仍为最大贸易海港,南宋中期以后,泉州港超越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元代的广州为仅次于泉州的全国第二大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着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明朝初期实行海禁,广州成为向大部分国家唯一开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1567年,明朝开放了海禁,广州专门为外商服务的牙行不断扩大。万历以后出现买办商人“十三行”,1757年,宣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并由指定的广州十三行垄断全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口通商”使当时的广州(欧洲商人称Canton)得以独揽全国外贸,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次于当时的北京,英国的伦敦),是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1841年5月,广州城郊三元里发生民众自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南京条约》签订,实施“五口通商”,广州随即失去了对外贸易的独特地位,全国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丧失。 咸丰三年,英国对华贸易已大部分转向上海,广州港在外贸上的中心地位被上海港所取 1910年广州规划图
代。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辟为自由港。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广州地区开始出现近代工业。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诸多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推广新式学堂,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为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广州还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着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革命政权;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委派农民部长彭素民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任第一届农讲所主任)。
三城合一
唐代广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罗城的“三重”格局。南汉又将兴王府广州城规划为宫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广州城市的重要时期,1068年在子城东扩筑东城,五年后为保护新兴西部商业区和外商聚居地,又扩筑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广州城,合宋元三城为一城,此后又进一步扩大市区,对旧城进行了改造,并向北部和东部扩展,加筑外城,使广州城形成东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一线,周长10.5公里。到清代又增修东、西两翼城,向南拓至珠江边,形成了广州今天老城区的格局。
对外交流
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交往史。秦汉至唐代,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与海外交往频繁。中国的丝织品、瓷器、铁器、铜钱、纸张、金银等以广州为起航站运往海外,换回珠宝、香药、象牙、犀角等,广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着名的贸易大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地位被泉州取代,元代(约1206-1368年),世界上同广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与地区有140多个。到了明代(约公元1368-1644年),广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会”。到了清朝(1757年),有一段时期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当时着名的“广州十三行”就是专门分工做对外贸易的洋行。对外通商的繁荣也促进了广州与海外的交流。
岭南文化
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五仙观、怀圣寺、陈家祠、圣心堂、三元宫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园内有“五羊雕塑”,此传说已经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典故
大清王朝开国之时,一位得道的国师到了广州,看到越秀、白云山上云蒸雾罩,龙气冲天,马上察觉到了老龙王的蛛丝马迹。便立即奏明圣上,请求派兵剿灭龙王,“如无作为,他日必出天子”。此后,便有了“炮打瘦狗岭”之典故。但是,由于当时朝廷“炮打瘦狗岭”的专项经费有限,加上主管官员层层盘剥,真正用在点子上的费用便所剩无几。每年的“炮打”都是流于形式,几十年下来,只伤了老龙王几片鳞甲。但,为了治愈受伤的几片龙鳞,老龙王却花了整整两百多年的光景。待身体恢复后,便选中了跟兴梅龙穴颇具渊源的客家才俊——孙中山先生,并冥冥之中指派何子渊、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恺等诸公,以及中华大地无数志士仁人协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里应外合,将满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报了“炮打瘦狗岭”之不共戴天之仇。 注:“瘦狗岭”位于广州东门外牛眠岗,是孙中山亲手创建的“粤军第一师”阵亡将士陵园所在地。
文物古迹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西关与东山
西关在老广州城的西门以外,东山则在东门以外,两者遥遥相对。历史上,两地形成的文化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西关地势低洼,水乡泽国,河涌如网,人口稠密,是繁华闹 绚丽的羊城
市区。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为官家子弟。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闺秀,她们纤细的身段,软软的粤语,受过良好教育,有的还会些手工,尊敬长辈,拥有中国的传统美德。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
骑楼建筑风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这里古时位于广州城的西门外。这一带有许多典型的传统旧屋,人称“西关古老大屋”。 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厅堂结合,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这种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曲艺戏剧
粤曲、粤剧、南音和咸水歌。粤剧,源自南戏,广泛流传于广东、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在广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粤剧后,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成立八和会馆,此后广州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达到繁盛的顶峰,并且内战时一批粤剧艺人迁往香港。建国后一度由于文革受到摧残,但改革开放后再次得到重视,重新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发展。 在广州的粤剧着名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红》等。广州历来的粤剧剧团有觉先声剧团、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等等,而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靓次伯、梁醒波、新马师曾、芳艳芬、红线女、郎筠玉、罗品超、着名编剧唐涤生等。
编辑本段建筑物
历史建筑
粤海关大楼、药洲遗址、庐江书院、锦纶会馆咨议局旧址、南越国宫署遗址、黄埔古港、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洪秀全故居、黄埔军校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广州公社旧址、中山纪念堂、邓世昌纪念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荔湾博物馆、南越王墓博物馆等。
摩天高楼
2011中国城市摩天大楼总量为44座,排行中第四(香港、上海、深圳、广州、南京、重庆、天津、武汉、北京、大连)。 广州西塔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44.8万平方米,楼高432米,加上直升机停机坪总高度达到440米,103层。 广州东塔占地面积26494平方米 ,地上约37万平方米,约530米,116层。
编辑本段购物街区
七大商圈
天河中心商圈、北京路商圈、中山六路商圈、农林下路商圈、上下九商圈、江南西商圈、广州大道南商圈
步行街
购物最为出名的当属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历史悠久,店铺密集,物品齐全,加上农林下路并称广州三大商业街;其他还有天河城步行街、江南西步行街等。
行花街
即逛迎春花市,花市在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花市开市后,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十大花市:天河花市、黄埔花市、西湖花市、东湖花市、荔湾花市、海珠花市、白云花市、萝岗花市、番禺花市、花都花市
中山一路到中山八路
以农林下路、东川路、越秀北路、北京路、解放中路、人民北路、荔湾路路口为节点依次命名,全线都有电车线网分布。
编辑本段有历史意义的路名
北京路、上下九、康王路、起义路、惠福路、解放路、人民南路及十三行、寺贝通津、沙面、西濠二马路、 一德路、二沙头、三元里、四牌楼、五山路、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马路、九曜坊、十甫路 百子横路、万福路、法政路(法政学堂而得名)、迎宾路(清时称大茶巷,1683年改为广东巡抚衙门,1906年南部改为广州将军府,1861年今迎宾馆范围被英国强行“租”去,作为英国驻广州的领事馆)、培正路、广州起义路(原名维新路)、百子横路、万福路、六二三路、新填地、石岗街、移民市(后称宜民市)、归德门等
编辑本段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二十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4%的速度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仅限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在2010年11月30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联合发布全球城市经济活力报告,根据城市人均收入和就业增长情况对全球150座大城市的经济活力进行排名,广州在”全球十大经济活力城市“中排在第七位
Ⅱ 广州人都知道的广州岭南特色民居:岭南西关大屋!
一、 广州特色民居——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
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华华省长的组诗《广州新景赞》的 “赞新荔枝湾”中也不忘赞美岭南西关,风景胜美:
重来不识荔枝湾,风情远胜古西关。
宛如清明上河景,游人忘却把家还。
西关小桥流水,烟雨蒙蒙,花团锦簇时的景象,仿佛西关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为美丽的西关更添一些诗意。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
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布局图,从其布局来看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结构独特,利于通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且在风水学上也有吸纳有利于屋主的先天之气之意。 西关大屋对风水格局很讲究,典型的西关大门一般左上位奉有天官神位,左下角供奉门口土地神,天官主赐福,土地以驱邪,借此以避凶趋吉、保合家之平安。这布局也体现了人们的家族等级观念和以中轴线为对称线的传统布局观念。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中为趟栊、内为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西关大屋最具特色的是趟栊门,此门乍看像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圆木数目须是单数,不能双数,因为在粤语中“双”和“丧”同音,有不详之意。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
广州有句出名的俗语,叫作"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句子来源是说,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是自古广州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们多数居住在那里,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整个三十年代广州商业社会的两大缩影。
据历史记载,晚清时期,广州的女性一年也有几次可以"抛头露面"的机会,如人日游花地,乞巧节游石门,郑仙诞游白云等,在这花园锦簇人流之中,西关小姐以其新颖的装束和高雅的气质闪现其间,特别令人瞩目。她们打扮入时,锦心绣口,与同窗好友结伴而行,穿梭于西关众多商铺之间,形成了一道动人心魄的风景线。于是,"西关小姐"一语叫起来了,越叫越响,历久不衰……
西关小姐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前进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代表着近代广州最风雅和繁华的生活。这些活跃着各个阶层的新女性,她们的服饰、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学识----无不成为当日"时尚"的标志。如女医生、女学生、女运动员、女革命家等职业女性和社会活动家的脱颖出,第一次使中国女性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也使"西关小姐"成为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综合符号。
西关小姐 都比较有文化,或是在自己家的私塾读书,或是上过小学、初中。据说,当时的真光中学和坤维中学都是女子学校,不少西关小姐就是在那里读的书。在20世纪30年代,不少西关小姐还在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上学。渐渐地,西关小姐变成一个专称延续至今,就成为永不落幕也不上台的"广州小姐"。
西关大屋满洲窗
西关大屋最富特色的标志之一是满洲窗。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许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其工序十分复杂繁琐。光是一个满洲窗就耗掉了15人10天的工时。因为满洲窗的真正工艺早已失传,据说每件窗的玻璃起码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即使说建这样一座木石瓦房,其工程量相当于建一座九层高楼,相信也不会令人觉得太惊讶
“西关大屋”不仅保留着可代表广州的传统建筑风格,而且他们还从全国各地带回了各地建筑艺术之精华,加以运用和仿造,取长补短,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归国华侨的增多,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科技,使西关大屋的建筑与装饰日趋华美。
岁月的车轮,带走了名与利,却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广州还有西关大屋这些历史记忆能以建筑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木趟栊、满洲窗、硬木大门……旧了,残了,却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
Ⅲ 广州西关哪里有好玩的
西关大屋
西关的特色便是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贾富绅的居所。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
泮塘一角
但这个塘都是满的。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这里另外有一段古。
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听了就笑着说,半半声有什么好听的,加多三点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听闻觉得有三点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学堂读书的意思,村里都想出人才啊。那从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点水,并且村民合资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Ⅳ 广州的西关大屋在哪里
为何有此一问?
《外来媳妇本地郎》是一部好剧,演员杰出的演技,故事取材真实,反映出广州西关人家的生活写照,其拍摄背景和地方也是取材于荔湾区古老的西关大屋。
广州西关如此多骄;西关风情,西关 美食 ,西关小姐,西关大屋……。其中之一西关大屋有三大特点,一,房屋是砖木结构必须是青砖的。二,门前可移动的木制趟栊,三,频有特式的各款色彩灿烂花纹的满州窗。
几十年来,城建中的广州虽然经过多次迁拆,但仍保留相当的西关古老大屋,主要集中荔湾区龙津路,恩宁路……及其它路段与内街。
近些年来,广州市政府重视 历史 遗产和文物保护,因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对西关古老街道和西关大屋进行翻修或重建,使到西关大屋这一古老建筑得到更好的存承和保护。
(图片出自网络)
庭院深深深几许,经过脚门、趟栊、正门,从两侧绕过前天井和中天井,在层叠的木屏风后,是清末民初西关大户的生活场景。西关文化,是广州文化的缩影,而西关大屋,则体现出西关建筑文化的精髓。记者近日走访鸿昌大街、多宝路、龙津西路、三连直街、逢源大街及西关民俗馆,寻访闹市中的西关大屋,中西结合的艺术特色、建筑结构的精妙设计,诉说着 历史 往事,呈现出古韵浓厚的广府文化。
西关民俗馆
青砖大屋藏巷内浓浓传统西关风
从荔湾博物馆东侧拐入,一座青砖大屋静静伫立在窄小的巷子内。这座西关民俗馆以重建的西关大屋为主体建筑,坐落于原馆址东侧,建筑面积278平方米,整座大屋结构基本完整体现出传统西关大屋的主要风貌。屋外的小巷叫“青云巷”,承载了多种功能,因此别称颇多,叫“水巷”是因为它能排水,叫“火巷”则因它能隔火,叫“冷巷”是它能向室内输入冷空气通风透气。
跨入矮脚门,推开趟栊与硬木大门,低头可见地面的红泥大阶块,抬头则是木板拉花秀雕而成的天弯罩,将大厅与天井分隔开。民俗馆采用三开间布局,正对门口的是正厅,映入眼帘的桌椅家具由酸枝制成,呈对称摆设。“旧时大户人家接待宾客时,主人及接待人员坐左侧,客人及随从坐右侧,你们看这个桌子,这是用来饮茶吃点心的。”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指着大厅中间的圆桌说。大门的正上方还有一排“水窗”,通过绳子轮滑开窗进行通风。
西关民俗馆复原的西关大屋里的正厅。
再往内走,正厅后用屏门围隔成的小房间叫头房,是家中最年长的长辈居所,头房后是二厅,是家人用膳之处。民俗馆在此陈列出多种旧时的常用品,如柚木榨汁机、铜水煲、擂浆盆、搓衣板等,最有趣的是一个大号混水炉,它由全铜制成,在一侧烧柴加热时,另外两侧通过传热亦可加热、保暖,构思之妙令人称奇。
而书厅是家中晚辈读书的场所,书房前设有一个小庭院,“书偏的小庭园一般不对外开窗,会被整个封住,让孩子能安心读书免受叨扰。”
鸿昌大街22号
中西结合匠心显一砖一木皆有情
鸿昌大街22号是广州仅存的一间结构保存完整的西关大屋,曾由木雕、灰塑、铁柱、彩色玻璃窗等组成,带有浓厚的中西结合艺术特色。整栋建筑坐北向南,楼高两层,趟栊半开,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整座大屋为三开间,纵墙承重为主,凡通天的天井和和平天窗的开口都设铁枝防盗格栅。
鸿昌大街22号西关大屋现在被改造成一所幼儿园。
据介绍,鸿昌大街22号的构造为:正间(也称“中路”)沿中轴线从南往北顺序为门廊、入口、前天井、轿厅、中天井、正厅、主人房、后天井。
入门第一进是“门厅”,东侧墙上曾设有“门官”神龛,正中的“挡中”由木屏门组成,挡中后是通天的前天井。正门地面的白泥大阶砖如今已十分罕见,春天时可吸潮。天井稍低于地面的部分铺有花岗石板,使落入室内的雨水可由金钱眼排水孔排入下水道。
第二进是轿厅,是接待一般客人的茶厅,达官贵人进入大门后经过挡中和前天井之后落骄的地方。木屏风遮挡着后面的中天井,客人须从两侧进入,经过中天井后,就进入第三进的“正厅”了。
正厅是主要招待贵客,也是主人用膳的饭厅,正厅向中天井敞开以采光换气。主人房上面为神楼,后面用砖墙与后天井隔开,墙上离地面1.5米开窗,改变了旧传统房后墙不开窗的迷信习惯。
后天井地下开有水井,后墙与邻屋之间的一条窄巷就是“青云巷”了。后墙左右各开有一扇门,巷内的冷风就能进入室内,加入“后天井-室内冷巷-中天井-前天井-室外街道”的通风系统中。
专家:狭义与广义的西关大屋
广义上的西关大屋则指所有在西关一带建造的大型西关民居。多宝路、龙津西路、逢源北街一带,有不少西关的西式洋楼,房屋仍保留趟栊门等西关大屋元素,整体以西式元素为主,但房屋已超过传统西关大屋的两层层高,建筑材料除青砖外也有红砖,还常见西式石柱。
有没有神楼,可以说是狭义的西关大屋与广义的西关大屋最大区别,趟栊则是中、西式。汤国华教授认为,狭义的西关大屋建于清末民初,原型是农村的祠堂。当时祠堂的中路后进用于拜祖先,两边路可以住人,西关大屋借鉴了这种格局,但中路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大屋内设有神楼祭祖。
大屋通常占地面积大,富有西关特色,建筑样式多为中式,基本构造包括砖木结构,三进、三个坡顶,正立面三个开间,大门前有明显的青砖石脚和趟栊、石门套大门。最辉煌的西关大屋有七进深,里面客厅、小厅、书轩,还有花园,主要由买办和商人建造。
记者走访多宝路、龙津西路、逢源北街一带,发现不少西关的西式洋楼,房屋仍保留趟栊门等西关大屋元素,整体以西式元素为主,房屋高度已超过传统西关大屋的两层楼高,建筑材料除青砖外,还有有红砖、钢筋混凝土梁板,还常见西式石柱。
龙津中路上的西关大宅门是中西结合的西关大屋。
多宝路24号大屋为中国致公党中央党部旧址。汤国华告诉记者,这座大屋的布局结构和广义西关大屋差不多,加入了钢筋混凝土,门口有西式石柱,三角形山花屋顶以及铁艺装饰,室内没有西关大屋特有的祭祖神楼。
“你们看这个石柱,石墩上有竹节纹路,属于中式,柱身和柱头又是西式的,墙体正立面用青砖砌筑,而建筑的后半部分又是红砖砌成,它的屋顶也是西式的。”站在龙津西路55号的“西关大宅”前,汤国华向记者进行讲解,“像陈廉伯故居和蒋光鼐故居也都是这类广义的西关大屋。”
逢源大街8号大屋位于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内,属于三开间,坐北向南,正立面均用水磨青砖砌筑,正间为凹肚门,石门框刻有几道细致的边线,趟栊、脚门有木刻的图案,封檐板木雕镂刻精细,正立面石墙脚有22厘米高的基座,刻有几道脚线。“现在它的左右偏间被分隔开并新开门,作为居民住房,已不再是完整的布局。”汤国华说。
延伸:关于西关大屋的小知识
基本结构:
西关大屋典型平面为“三边过”(即三开间),正间以厅堂为主,从台阶踏上凹入门廊-门口三件(脚门、趟栊、大门)-门官厅-挡中门-天井-轿厅-天井-正厅-头房(长辈房)-二厅-尾房,形成一条纵深很长的中轴线,两侧开间叫书偏和客厅,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
青云巷:
具有交通、通风、采光等多种功能。如巷子较长,常在中段处加设门洞墙分隔,以墙加层次感。有些青云巷有水井,旧时认为井水通大海,井泉龙神即海上之龙王,这神以保家人平安。这是一口水井,水井上边有井泉龙神。
青云巷
天井:
过去天井多为方形,特别是门官厅、轿厅和正厅之间的天井更强调要方正。天井里的去水孔,常雕成金钱形状,这与过去相信“水为财”有关,同时兼有隔栅的功能。
天井里的去水孔
神楼:
是一个像古典戏曲舞台样子的镜框式神龛,旁有小门可供人出入,以方便早晚点香烛及神灯。
头房:
家中最老的长辈居住的房间。
倒朝房(客房):
宾客的临时用房。家具陈列较为简单、随意。西关大屋的各路之间,用横门相通。横门上往往有横匾或砖雕之类的装饰,也有些是做成半圆形带蝴蝶图案窗棂的彩色玻璃窗,俗称“蝴蝶窗”,窗顶有半圆弧形的灰塑模线,很明显是受了西洋的影响。
门头上部具有西洋特色的“蝴蝶窗”。
偏厅:
家属生活休息、儿女读书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墙壁上往往挂有或刻有书画对联,体现主人的文化品位和修养。如“满怀明月,两袖清风”。“纵有良田万万千,有钱难买子孙贤”等。
正厅:
是全屋的“心脏”,是主要的一个厅堂。这个厅屋脊最高,面积最大,建筑装饰工艺最为讲究,气氛也最为庄严。是大家庭聚集、拜祭祖先、决议家庭大事和接待特别重要宾客的地方。
西关大屋,顾名思义当然在西关!那么西关在那里?当然在城西!怎样划分城西?以广州旧城墙划分!广州旧城墙西面在人民路与中山六路交界(那里有西门遗址)。
以人民路为界,往西的民国大屋都可以叫西关大屋!而现存最集中的西关大屋群在恩宁路,逢源路,华贵路周边!可以先荔枝湾涌风景区逛,再延多宝路,转入恩宁路,最后走到沙面,一路都是喜欢大屋,还有李小龙故居,西关大屋博物馆,粤剧博物馆等!
广州有西关这个地方,应该是拍这部片的原型,反应老广州人的生活习惯
在广州西关骑楼,就是广州图书馆那边
在荔湾区荔枝湾景区内。广州西关是以前的富人区,目前规模较大较完整的西关大屋设成了展览馆。附近就是荔枝湖,现在有个粤剧戏台,每天下午都有演出,粤风粤韵,可以去好好感受一下。
主要集中在荔湾区龙津路一带。
广州以前有西关区和东山区现在西关归荔湾区,东山归越秀区。西关大屋是广州很有特色的建筑主要分布在现在荔湾区荔枝湾涌附近逢源街也是老字号( 美食 )一条街。欢迎大家来广州了解广州深厚的 历史 。东山也有小洋楼也很有特色,沙面也有欧式建筑。
首先要纠正一下很多外地朋友可能望文生义而造成的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西关大屋是一栋房屋!西关是指广州市老城区西部的荔湾区,而大屋则是广州荔湾区一带特色的民居建筑,习惯上窗户用满州窗,大门是趟笼门。荔湾区西关大屋最集中的地方在多宝路、龙津路、长寿路、宝华路、恩宁路、上下九路一带。
广州的西关大屋在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路一带,另外,在逢源北有一座岭南大屋建于清代的游人可以入去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