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为珠三角三巨头广深港,三座城市未来哪个潜力最大
我感觉近期来看,深圳发展潜力是三个当中最大的,首先深圳的起步时间最晚,一直到改革开放了以后深圳才开始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并且一下子甩开了其他的经济特区,而广州历史文化底蕴强于深圳,也是一座非常重要的贸易商业城市,但是广州这几年gdp增速比较慢,因为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来到深圳创业,所以说深圳的经济增速要高于广州,而香港的底子最强,虽然和深圳一样也是渔村发展过来的,但是香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金融制度,哪怕现在香港经济缓慢发展,依然在世界上地位很高,上海也很难取代香港。
而再来说一下另一座城市香港,香港比起广州和深圳,其实它的底子是最强的,虽然历史不如广州,和深圳一样作为渔村起步,但是香港八九十年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当时亚洲除了东京这个巨无霸以外,没有城市可以和香港抗衡,哪怕是现在,香港经济进入了瓶颈期,很多优势逐渐被深圳,上海取代,但是香港的金融地位还是很难撼动,毕竟金融制度各方面都不是其他城市可以随便动摇的。
‘贰’ 广州如何利用其地理优势发展经济
HI~你都系广州咖??
比篇文章你参考吓:
----------
广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与经济腹地拓展研究
-------------------------------------
【原文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作 者 】李继东,胡靖
【原刊期号】2004/05
【内容提要】
一、广州都市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环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其变化表明:地缘政治时代终结,地缘经济时代已来临。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已由地缘政治时代两极化转向区域化、多极化、一体化混合成长互相影响的地缘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地缘政治和地缘轴心从军事性向经济性转移,正由欧亚大陆转移到亚太地区;经济区域化、板块化、地缘因素、地理因素、区位因素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化、文化圈因素增强影响加大;国际权力政治向国际经济政治转变。从全球地缘格局演变趋势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板块化的力量的对比正取代大国极性力量的对比。冷战后中国地缘轴心已移至亚太地区,地缘经济时代是广州崛起的深层背景。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应高度重视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建与整合。在地缘上,泛珠江裂耐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将对环南海经济区的经济合作、东亚走廊的形成、中华经济区的崛起、珠江大都会带的兴起及辐射以及海洋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成中国南向地缘经济战略。地缘经济时代是21世纪广州都市区崛起展开的深层地缘背景,其实质是中国在全球范围的地缘经济之争。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与亚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区域也将形成。
大都会带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都市圈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深化和发展核心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联系。基于合作型的竞争才能体现都市圈的整体力量,并且都市圈内合作是都市圈和中心城市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大都会带则指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群。大都会带不是简单指一个很大的城市或大都市地区,而是指一个范围广大的、由多个大都市联结而成的城市带区域,并有一定的低人口密度区分布其间。一般认为,大都市会带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二是有相当数量的大城市,具有与之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密切联系的大都市区;三是通过便捷的交通走廊,各个都市区在社会经济上有紧密联系;四是具有相当规模,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作用。
大都会经济带已成为各国高科技产业、外贸与信息、金融的基地与创新之源。如美国大西洋沿岸与五大湖带、美国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德国莱茵河谷城市带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城市带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变化的主流。现在美国的波士华城市带由波士顿向南延伸到华盛顿,纵长约450英里,宽约150英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但人口却达到4000余万,是美国金融业、工商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最集中的地带。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带,其人口与经济实力大致与波士华相当。日本的太平洋城市带拥有全国大部分的人口与全国经济及科技的精华,是世界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带。英国由伦敦向西北经伯明翰、曼彻斯特到利兹的城市带集中了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与经济耐档实力。欧洲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与鹿特丹港向南沿莱茵河,经德国鲁尔区到斯图加特的一条城市带包罗有3000多万人口与德国、荷兰的精华。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出现向大都会昌源乱带发展的趋势,如改革开放后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等。
大都会经济带的趋势及其对一国经济的拉动与创新已日益为一些学者所认识到。由于现代资讯科技的普及,高速高效的空运与海运的作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生产技术使产品的不同组成部分可以在不同成本及生产元素地区协作生产等原因,全球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和人口在空间的分布形态起了重大变化。一些地理学家如Douglass(1955)称之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城市化(Globalization 0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这个新的空间发展趋势有数个特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框架:(1)世界经济趋向于少数都会经济区的极化发展;(2)世界城市及国际城市网络的形成;(3)跨境地区的形成;(4)国际网络发展对都会经济区的促进。亚太地区出现的都会经济区体现了这个发展趋势。
泛珠三角经济区将加速珠江大都会带的形成。珠江大都会带将成为物质流、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信息流和文化流的集成与传输、集成与辐射的中心,成为太平洋西岸继东京-大阪带之后的又一巨大城市带。港澳将扮演资本运转基地的角色和成为跨国公司进入大陆的跳板,起着顾问、合伙人的作用,促进中国区域市场与国际经济接轨,带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西江流域地区及邻近地区将迅速成为一个面向世界市场的加工出口地,并加速沿海地区经济国际化程度,吸引欧美日韩台更多的投资。在珠三角共建超级都会区,即在未来20年内,以广州为龙头,港、澳、深、珠为核心,相互依存,建设媲美发达国家城市带的一个超级大都会区。这是一个具前瞻性的宏伟蓝图。珠三角在今后20年势将成为世界第六个超级大都会带。这一都会区将涵盖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4000万,足以和美国的东北城市带、日本京阪神等大都会区分庭抗礼。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面对共同的和普遍的机遇,世界各国或地区对于资源、市场的争夺将变得更加激烈。可以说,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的另一面则意味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地方化,也即是各国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普遍化和激烈化。城市在相当大的范围,尤其在经济范围已经成为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代言人”。
因此,为构建广州都市区和拓展广州经济腹地,应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大格局下,充分审时度势,用发展、动态的眼光,对所涉及的地区加以规划,以整体协调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抗衡、竞争中先行一步,由此带动和整合邻近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泛珠三角经济区构建中,广州都市区的定位与经济腹地的拓展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泛珠三角经济区经济整合和外向海洋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二、广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中的地位与功能定位
(一)广州作为泛珠三角龙头地位的依据
广州在泛珠三角的独特地位是确定其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首要基点。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是一个包括港澳和深圳、珠海、广州在内的经济大都市会带。这个大都市会带包括3个不同的层次:香港和广州、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以及实行经济开放的其他市县。广州是广东以至华南的多功能中心城市,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港、深、穗发挥多面的辐射功能,必将有力地带动整个华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澳门是珠江三角洲和广东通向世界的另一个窗口和桥梁,对推动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欧洲共同体以及葡语和拉丁语系国家的市场有其独特的作用,将成为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战略性枢纽,成为港穗深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窗口。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如珠海经济特区、中山、顺德、佛山、东莞、江门、惠州、肇庆以及其他县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三角洲区内居于重要地位,在不同地区范围内分别发挥辐射作用,将与港、澳、穗、深一起组成珠江大都市会带,带动广东和华南经济的发展。
在广东能够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从目前来看,唯一具备龙头城市条件的只能是广州,其理由如下。
1.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和广东省的政治中心和省会城市,具有比较强的龙头城市的责任认同感和历史经验;并且,广州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广州成为龙头城市很容易得到世界的认同。日益现代化的广州将完全有资格媲美埃及的开罗、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法国的里昂、荷兰的鹿特丹、葡萄牙的里斯本等世界历史名城。
2.广州具有非常好的区位条件,一直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地理上,广州位于广东省的中心地带,同时又有海港。这种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深圳和香港都无法相比。新建成的新白云机场将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国际性空港,辐射能力将到达华南各省;广州同时也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列车交通中心、高速公路中心和港务中心,还将是珠三角的城市快速轨道中心。这种区位和交通上的优势使得广州成为珠三角和广东的最重要的物流中心,可以上下左右全方位辐射,带动广东和泛珠三角的各个地区。
3.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正在建设的广州大学城将成为广东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广州还拥有广东仅有的4所“211”全国重点大学和一批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因此,广州在教育和科技上具有突出的优势地位。
4.广州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全国的各大城市中,广州的市场经济秩序应当是最正常、最公平、最成熟的,不存在贵族市场经济,也没有政策泡沫。这一点广州明显超过了上海、深圳和北京。广州GDP长期保持12%以上的速度,速度不算很快,但非常稳健。除了在服务业领域的优势非常突出以外,广州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也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增长点。目前广州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无可争辩的信息中心,是国家3个互联网枢纽城市之一。同时广州还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与长春、上海、武汉交相辉映。
(二)未来珠三角经济整合的趋势以及广州在其中的地位
确立了广州的龙头城市地位,其他城市就可以确定与广州的合作领域和自己的区域专业化方向。这样珠三角就可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体化经济格局。重复建设、内耗等在制度上得到根本遏制和消除。由此,珠三角才有可能产生1+1>2的区域经济效果和巨大的斯密分工效应,继续保持高速、稳健的增长态势,与完成整合的长三角经济区交相辉映。在未来的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信息、文化、交通、金融、教育、物流、卫生、体育与科技的中心城市、龙头城市,作用与长三角经济区中的上海相仿,得到其他城市的拱卫、支持,尤其是得到深圳的认同。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在适当的时候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证券交易所,从而推动广州成为南方地区的金融中心。这将是珠三角整合最艰难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广州应当对成为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有所准备。另外,除了巩固已有的优势以外,广州还应该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将广州的4所重点大学提升为全国一流水平,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看齐,尽快缩小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天津等城市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差距。
三、广州都市区经济腹地的拓展
根据对广州上述中心城市经济的定位和地理条件的分析,未来的广州经济腹地应从以下几方面拓展。
(一)开拓西江流域
西江流域将是国际资本、产业转移涟漪效应波及的下一个地区,有助于港、澳及珠三角淘汰和转移夕阳工业、加速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已经开始,东南亚经济快速增长所构成的发展“潮波”和中国西南部伴随大的国际性河流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所形成的经济增长“三角”,为几乎处于西太平洋中心的西江流域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在西江流域形成各种出口创汇基地和产业密集群,让西江流域成为第二条长江流域产业密集带。
西江流域欠发达地区可吸引珠江三角洲的外迁企业,并积极创造宽松的环境。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土地成本已大幅度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外迁。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区相比,这些地区的土地与劳动力还占有相当优势,在地理距离与文化背景上又相近,外来企业容易接受。虽然这些产业技术含量低,利税水平可能较低,但能直接增加就业,改善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港、澳及珠三角增长极已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促使产业、技术、资金、人才发生地域转移。西江流域各市如能抓住这一良机,主动接受辐射,必将有力推进西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及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化。
开发大西南,增强“珠江大都会带”(尤其是广州)发展后劲和对内陆扩散效应是西江流域开发的迫切要求。西江经济走廊地处西江流域中部,东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西倚经济欠发达的桂西北、云南与贵州,是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结合部之一。从走廊中部的梧州市向东到华南的特大城市广州约300多公里,到达香港和澳门约400公里左右,向西到广西首府南宁市约300多公里。通过加强西江经济走廊与东南亚、珠港澳、大西南等多区域的区域联系与合作,广州可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地域生产综合体,合理布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地域发展系统。
西江流域开发的目标与战略是:珠江上游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丰富;中游为中等开发地区,具有一定的开发基础;下游特别是港澳资本充足,对外信息灵通。整个流域区可成为以珠江为纽带的资源互补的经济区。具体地讲,把港澳及珠江三角洲的资本、产业和商品优势与西江流域中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1.建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以及部分技术密集型的“西江产业走廊”。以肇庆、梧州、南宁、柳州等大中城市作为西江走廊产业布局的展开据点,沿江两岸能供给充足的能源、原材料和各种初级产品,支持沿江产业带的兴起。产业以电子、机械仪表,纺织、食品饮料、医药、日用轻工、建材、陶瓷等为主。根据有关规划设想,具体来说,主要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工业,西江经济走廊食品工业基础雄厚,名牌产品多;发挥制糖与造纸优势,以贵港、玉林、梧州为基地,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制糖工业基地与造纸工业基地;发挥已有的轻纺化工业优势,建立轻纺化工工业基地;开发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以有色金属与建材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
2.在沿江建立一系列优质、高产、高效外向型农业基地,形成热带水果、林业、经济作物、林副产品的农业地理区。按国际市场需要发挥本地区农业资源丰足的优势,组织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振兴出口,争取更多外汇,从而支援工业部门,振兴农村经济,最终从总体上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应该说,这方面台湾、泰国已有极好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系列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的沿江平原,发展农林牧副渔条件极好。西江干流沿岸大面积水域可兴办各种水产品基地,沿江两岸可发展各种南亚热带水果基地,也适合发展各种经济作物,如蚕桑、麻、药材等以及反季节蔬菜基地。目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程度已较高,工业、房地产与农业争地,农业逐渐退出,农业所创造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逐步下降。西江流域农业的开发,可弥补其不足。
西江流域第二、第三产业的振兴必将会对第一产业提出更高要求,农副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将大大提高。市场的需要,又将大大促进这里的农林牧副渔的生产,并会向“三高”农业发展。这里河流、铁路、公路便利,创汇农业也将会逐步增长。西江走廊毗邻港澳,连接珠江三角洲,发展瘦肉型猪场、养殖菜牛、虾、鳗、各种鱼类以及小动物出口大有可为。目前,西江走廊一带的大农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除了成为广西的主要粮食和糖蔗基地以外,畜牧业、水产业、林副产品、水果、蔬菜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每年都有优质米、三黄鸡、瘦肉猪源源不断输往穗港,其他如松香和松节油、桂油、桂皮、八角、茴油、荔枝、龙眼、香蕉、沙田柚等也有较大的发展。
3.形成自澳门-广州-西江沿线的“旅游走廊”。澳门是南中国海珠江口与西江相连的一颗明珠,其城市本身就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它在世界通向古老东方的旅程中占重要地位,有助于更多的日本、东南亚、西欧、北美、澳新旅客经澳门进入中国西江流域。广州及西江流域沿岸有一批国际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保护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利用其亚热带奇峰岩洞、湖光山色、飞流瀑布以及多彩民族风情,可建立各类旅游专线。自澳门经广州到西江中游的自然景观文化、地域文化、经贸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可构成“西江旅游走廊”,吸引日韩、东南亚、欧美及台湾游客,形成一条新的旅游黄金专线。
(二)点轴开拓京九线,打通东部、华北经济
京九线纵贯数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其为轴线,粤资和港资可由此北上渗透,在沿线培植新的增长点,培育和扶植重点产业,利用梯度格局使粤资和港资进一步辐射内陆沿线省份,形成资本、技术、人才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广州可将低层次的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企业北移京九沿线,发挥沿线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另投资商品农业和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两种地区的合作,广州可把其资本、市场、信息传与沿线地区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使京九带成为其真正有效的经济腹地。
(三)建立粤闽赣经济协作区,整合闽西南、赣东南与粤东区域经济
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内,已分别形成了广州和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及厦漳泉三角洲两个经济辐射扇面,广州与港澳和台湾的经济辐射最早最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扇面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大都市会带谋求其经济长远持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地区经济的协作与整合。从地理位置看,粤闽赣经济协作区从山区向平原沿海延伸,具有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华侨优势,有巨大的经济互补性,因此,建立闽西南、赣东南和粤东经济区,加强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协作,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抉择。粤闽赣经济协作区要注意做好三个战略重点: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中心城市的建设,三是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四)加快红三角经济区构建,形成广州的“大郊区、后菜园、后花园”
应启动粤北经济,充分利用湖南,特别是湘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毗邻的良好位置和珠江大都会带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把湘南及江西赣州地区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和珠江大都会带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同时带动整个京广线腹地的经济增长,促进红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整个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和繁荣,以此作为珠三角的“大郊区、后菜园、后花园”。红三角地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以土地、森林、电力、气候等资源优势为基础,围绕将红三角经济区建设成为广州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大菜园、大果园和大花园的目标,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
湘南还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是广州和珠江大都会带的“大后方、大郊区”。地处京广线南段腹地的湖南具有接受产业转移的条件和独特优势,由于它发达的交通和农业,再加上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湘南有可能使广东的一部分产业和资金越过粤北而直接向湘南转移,既可以发展层次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发展层次比较高的工业。可从衡郴轴线、长沙-株州-湘潭轴线两个开发空间考虑对这一地区的开发。
(五)加快粤西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粤西地区的位置偏于广东大陆的西南,其南部的雷州半岛突出于南海与北部湾之间,与海南岛遥遥相望。由于地处亚热带和热带交叉地区,此地区自然资源兼有热带与亚热带的特点。
粤西地区虽然是最早的经济开放区,且是华南热带与亚热带资源开发的重点区之一,但其取得经济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本区经济上内在联系并不明显,缺少一个具有全区性的经济中心,在交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本区与珠三角海上交通十分方便,沿海大部分货流多直接集中到广州,改善其经济环境,可从区内主要几个城市着手,建设沿海到海南岛,甚至到西南、东南亚的经济带。可以发展港口城市和北部湾经济为重点,走小跳跃性开发的道路,建设茂名-阳江-湛江经济带。
参考文献:
[1]彭明朗.发展经济学与湖南经济的发展[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2]何其锐.两广西江流域开发研究[c].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7.
[3]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梁钊.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5]李继东,彭璧玉.21世纪中国地缘经济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叁’ 广州作为广东省会,为何经济被深圳甩得越来越远
原因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广州产业格局已经落后了和原因二是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领先广州很多步,因此广州的经济暂时落后深圳的。
就算广州利用自己是省会城市的来压制深圳,也是走不通的,要知道深圳是特区,有一些的政策是不受省会的制衡的,因此在短时间来说深圳经济发展肯定是比广州好。可是从长远来看,广州经济未必不可以超越深圳,毕竟深圳目前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可以开发的土地,而广州有大把地未开发。
‘肆’ 广州和深圳是怎么跻身之列的
广州经济本来就很好。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是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虚塌老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 。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差升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
深圳是因为香港发展出来的。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衫旁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伍’ 为什么深圳疫情没广州控制好
深圳疫情严重没有广州好控制原因有二。
深圳疫情严重纯厅原因一: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阶段
香港近期疫情也牵动人心,而深圳为口岸城市,既要做好对港生活物资保障,又要在开放环境中做好自身的疫情防控,“外防输入”的压力巨大,发生散发疫情的风险居高不下。
深圳疫情严重原因二:深圳本轮疫情由奥密克戎导致做颂隐
根据基因测定发现,深圳本轮疫情是樱帆由奥密克戎BA.2变异毒株引起的,而奥密克戎毒株更易传播,该亚变体比奥密克戎原始毒株的传染性增加了30%,这对我们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陆’ 深圳会超越香港吗
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等,深圳是肯定会超越香港的,并且未来会超越很多。比如地铁,香港200多公里,而深圳未来地铁是超过700公里的。比如公司,深圳有腾讯,华为,平安,万科,招商银行,中兴通讯等一大批亚洲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的公司,论经济成色,深圳是比香港好。
现在,深圳的经济是不靠香港的,即使没香港,现在的深圳都几乎不受影响,甚至在很多领域深圳是领先香港很多的,比如 科技 产业等。
对比的指标是有很多方面的,比如国际影响力,深圳是不如香港的,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深圳也不如香港,香港领先深圳的地方也很多。
但是,居住在深圳的居民应该是比居住在香港的居民舒适辛福的,香港居民有45%左右的家庭住公租房,二十三十平方的那种。居住超过75平方的房子的家庭只有大概20%左右,你说他们会幸福吗?特别是那些一家人住二十多平方的房子的人,你说他们会幸福吗?即使香港再繁华,都是给别人看的
所以,总的来说,深圳现在就已经领先香港了,但是个别指标,即使再给深圳20年 也追不上。
深圳超过香港是肯定的, 香港的产业结构单一,基本就是金融、零售、贸易、房地产、 旅游 、货运等几项服务业,为了保证香港的繁荣稳定,中央可以说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包括亚洲金融风暴时界入救市、建立深港通沪港通等稳定、繁荣香港的金融。包括加大自由行促进香港的零售、 旅游 繁荣等。但香港始终坚守这几项传统产业,没有抓住机遇转型,早期的数码港也变相成了地产项目。而之前落后于香港的新加坡却转型成功超越了香港,真的是十分可惜。最典型的例子是大疆无人机的案例,这本来是港大学生汪滔的一个项目,在香港却无人问津,到深圳就发展成了一家高 科技 的行业老大。由此可见香港的创业环境真的很不乐观。随着内地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崛起,必定对传统服务业造成强大的冲击,香港也不可能独善其身。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开始在香港布局,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实体店遭受冲击是必然的,加上国人的出行多样化及国货日渐受青睐、自贸区日趋完善,香港的零售、 旅游 、贸易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香港为什么那么多年青人充满怨气,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由于香港的产业单一,可选择的工作种类少,主要就是服务业,大多数香港人都是在商铺、餐厅、小公司里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不少人甚至打两份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年迈的多数在茶餐厅,年青的多数就在店铺商场。而且现在的香港阶层固化严重,己经很少出现七八十年代的白手起家创富翻身的机会了。所以香港的年青人徬徨、焦虑,这也是港独思潮抬头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香港停滞不前,香港人的收入中位数也很久没怎么增长,相反,香港的楼价倒是一直疯涨,这其实更不利于香港的转型。
相反,深圳是个新兴城市,也是中国最开放最包容的城市,所以吸引了全国的优秀人才聚集深圳,现在甚至吸收了大量的海外留学人才及港台人才,也吸引了大量的风投资金。深圳的创新能力确实是香港无法比拟的,神话般的创业奇迹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深圳成了充满奇迹、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随着国家持续大力推动“双创”,深圳还会高速发展,超越香港可能并不是他的目标,而成为世界的创新之城、 科技 之城才是他的梦想。
香港和深圳完全可以错位发展,香港擅长服务,完全可以利用众多名校、完善的金融、优质的医疗等,为深圳提供人才、融资等服务,上演双城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段话,讲述的当年深圳宝安沙井的本地人,逃港跑到香港去的,现在在香港呢住的是笼屋,而当年没有逃港沙井的原居民,现在都是住别墅。九几年的时候,香港确实有他的优越感,但时至今日,深圳早己超过香港了
旅行,不光是看风景,更是看世间人生百态。
在中国,被世界认可的唯一全球性城市,大概只有香港。香港,地处中国华南,是全球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之一。1840年之前的香港还是一个小渔村,二战后由于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是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连续21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陆地总面积1104.32平方公里,人口约726.4万人,密度居全球第三。 素有“东方之珠”、“ 美食 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数字比较:
如今,中国内地有两座城市正在对香港发起“进攻”,它们就是广州和深圳。2016年香港GDP为2.48万亿港元,增速增长1.9%。
广州,2016年GDP为19610.94亿元,同比增长8.2%,换算为港元,广州GDP为22285亿港元,广州距离香港是2515亿元。
深圳,去年GDP为19492.60亿元,同比增长9.0%,换算为港元,深圳GDP为22151亿港元,深圳距离香港是2649亿元。
广州,广东省会,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家中心城市、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被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广州拥有全国人数最多的大学生,还有众多互联网企业,从秦朝至今一直是中国主要港口城市之一。着名景点有广州塔、白云山、中山纪念堂等。
深圳,中国发展最快的一个城市,用30多年时间硬是把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今天的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令人心生佩服。深圳与香港一水之隔。深圳的眼光不仅是超越香港,对“老大哥”广州也许年底即将实现超越,如今北京、上海的增速放缓,不知道未来深圳能否超越北上成为中国最国家化的大都市。从前从深圳望向香港那是贫与富的差距,也许未来就不一定了。
不过,香港仍然是全球经济和中国内地经济的重要中介,也是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超级入口,想要撼动还需时日,也许未来这里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也许现在竞争才刚刚开始。关于这三座城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评论。
目前深圳的整体实力还无法与香港比。香港是中国的南大门,是中国对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经济发展一片繁荣,与当时的韩国、台湾和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目前香港已经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当初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临近香港,远离内地,有利于吸引来自港澳台资金、技术发展经济,开展中国经济模式的 探索 。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跃发展成为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近年来关于深圳GDP超过香港这个问题引起了热议。确实,根据公布的数据,2017年深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3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8%,香港方面,2017年香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2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为23049亿元,目前在GDP方面,香港只领先深圳611亿人民币,今年深圳GDP铁定会超过香港!但是,深圳的GDP中,有多少是香港创造的?要知道当初深圳的发展离不开香港。
另一方面,深圳的 科技 创新和制造业方面对比香港也有一定的优势。深圳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每年吸引大批的人才,在 科技 创新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深圳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从之前的服装厂、鞋厂到今天的华为、中兴、腾讯、大疆,越来越走向高端,香港由于受限于地域空间,其绝大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了内地,剩下的主要支柱产业为金融、贸易、航运和房地产等。此外,深圳的城市规模也比香港大,深圳陆地面积约1997平方公里,人口1252万,几乎但是香港的两倍。以上都是深圳对香港方面的优势。
在其它方面,深圳还无法与香港比拟。首先是金融,香港是世界上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并称“纽伦港”,这方面,上海都无法与香港比,何况是深圳。其次,国际影响力方面,香港是一座享有极高声誉的国际化大都市,被GaWC组织评为世界一线强市,而深圳仅是世界二线城市。香港是国际上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是全球最自由、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这方面深圳也无法匹及。此外,在医疗、教育、文化、 娱乐 等各方面,香港对深圳都有绝对的优势。
当然,一切皆有可能,深圳的发展就是一个奇迹!有谁会想到,当初的一个“小渔村”,不到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就发展成为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中国的科创中心?所以未来深圳超过香港未必就不可能。
香港从来没把深圳当对手,只承认上海地位。
深圳越来越象香港过去,脱实入虚,实体大面积外迁,金融地产成为主力,不出三年会尝到自己酿的苦酒。
过去深圳是创新之城,创业之城,造梦之城,全国各地年青人心中的圣地。
现在深圳已成为高房价,高物价,高房租之城,已经成了年青人伤心之地。
深圳现在可以给年青人开岀高薪的公司越来越少,怎么吸引年青人。
香港有完善的法律,一流的金融公司,税收也比深圳低,房价也高深圳不多,而且是终身的。
2018年深圳GDP就已经超越香港,目前+未来,香港会被深圳越落越远,这一点毋庸置疑!
香港发家在于转口贸易,而随着大陆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香港优势逐渐减弱,且深圳也开始抢夺香港份额。近些年,香港的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一直在下滑,马上就要跌出前十了,上海港、宁波港、深圳港、广州港、青岛港已经后来者居上,这也从侧面证明香港的转口贸易已经大不如前。香港是以服务业为主,虚拟经济盛行,而深圳是以实业为主,高 科技 制造业繁荣,这两种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并不相同。深圳虽然是借助香港资金起家,但集中全国资源,聚集全球经销商,可以说买全球卖全球,自然发展空间更大。
香港相比深圳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教育、金融、人才等领域,随着大陆经济腾飞,深圳发展速度会更快,这些方面也会逐步超越香港,毕竟深圳是以 社会 主义为基础,相对更容易汇集大陆资源,更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而香港前期积累雄厚,基础建设更为完善。不过,任何地区仅靠吃老本,根本没有发展前途,毕竟老本也有吃干净的时候!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深圳现在是中国金融中心!在世界上的知名度香港高于深圳,除此之外深圳已经全面超越了香港,经济总量,城市建设,出口总金额,集装箱码头的出口标箱数量,科研专利数,都超越了香港,一二十年后深圳建设成为了世界标扞城市,香港的一国两制时间到期了,我相信香港会被深圳合并同城!一多年前香港就是深圳(当时新安县)管辖区。
深圳不会超过香港,深圳人一部分有钱是本土人,全靠打工者与外地老板居多,为什么过年期间,深圳快是一座空城。香港内地人多,进香港的人多,港人来深圳的少,随着 社会 发展,深圳的钱越来越不好赚!钱不好赚老板会少,打工者自然不会往那边跑!
‘柒’ 珠三角三大城市,谁更优上半年深圳、广州、香港的GDP对比
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是当前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是城市化、城市群高度融合的经济发达地区。而且还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 科技 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创业中心。
从经济总体实力角度来看,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广州、香港拥有明显优势,在区域内位居第一集团。其中, 深圳市在上半年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634.3亿元人民币,增速保持了正增长态势,为0.1% 。
分行业来看,上半年深圳市的工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等都是负增长。但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房地产业实现了正增长。
此外,深圳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2%,增速较一季度大幅回升47.2个百分点。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在经济体量如此之大的背景下,能取得这个成绩,很不易啊。
经济总量排第二的是香港,上半年经济同比实际下降9% 。其中一季度经济实际下降9.1%,二季度经济同比实际下降9%——经济增速在这三大城市中,排末位。但完成的 GDP仍达到了12994.41亿港元,折合11771.9亿元人民币 。
由于疫情的困扰,香港地区的零售、餐饮、 旅游 、酒店、物流等各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但5月以及6月数据有所缓和,使得二季度经济降幅未继续扩大。但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仍非常低迷。
如果下半年全球经济不能出现明显复苏,全球贸易、 旅游 以及国际资本不能明显恢复,那香港经济仍将面临较大压力。鉴于此,香港官方预测2020年经济增速大概是“-6%到-8%之间”,损失不小。
最后再来看看广州市:上半年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0968.29亿元,同比实际下降2.7% 。虽然多数行业出现了下滑,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逆势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然后就是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速。从总量角度来看,新兴产业占制造业的比例已超1/4,以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互联网新业态继续发挥“稳就业”、“稳投资”、“稳增长”的作用,经济运行在冲击中体现韧性。
点评:疫情给大珠三角的三大核心城市均造成了较大冲击,但由于三个城市的经济结构模式并不相同,经济增速差异明显。首先是深圳市在保持高新制造业相对稳定的背景下,服务业取得了较大进展,经济增速和GDP总量都占据了优势。
香港地区经济过于依赖“外需”,这是其经济降幅最大的主要原因;广州市的GDP排第三,经济转型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高新产业在疫情的影响的大背景下,突出了“稳增长”重要作用。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捌’ 中国的香港和中国的广州哪个好
目前,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我国各个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上广”三大城市,各方面都很优秀。当然,除了这三个地方,香港这几年也有不错的发展。它与中西文化交织在一起。这几年,这个地方的经济也很强,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
那么,对于“中国堪称‘内陆香港’城市,不是广州和深圳
‘玖’ 平民视角下的广州、深圳对比
导语:写在来深圳的第五年
不知不觉来深圳工作第五个年头,一直想写一下这个城市,但无从下手,总觉得自己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全面。趁着2020年这个特别的春节,尝试一下。
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香港、普宁、杭州、武汉都算生活过,土生土长在广州,深圳踏入第5年,普宁半年,其他都是1-3个月不等。
在广州、深圳的生活时间最长,这两个看似差不多的南方城市,细品之下还是有挺多差异的,下面以平民视角简单总结、对比一下:
广州:占地面积724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9.8万人,流动人口达1000万人以上。
深圳:占地面积199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52.8万人,流动人口达700万人以上。
深圳、广州的常住人口差距不大,但深圳的土地面积只有广州的三分一不到,所以深圳实际上是个很拥挤的城市,需要更多的高楼大厦,也是个逐渐“香港化”的城市。
城市定位
广州:近代南国第一城,对外开放“南大门”,全球唯一2000年不衰落大港,广东省省会,珠三角洲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商贸中心。
深圳:小平同志画的那个圈,改革开放之窗,广东省直辖市,科技创新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广州是资深一线老大哥,深圳是新晋一线小老弟,虽然网传深圳已超越广州,但个人认为这个还是要综合比较见高低。
经济结构
广州:产业经济包括工业、商贸流通和服务业、金融业、农业、交通运输与邮政业、信息业、建筑和房地产业以及对外经济贸易。
深圳:产业结构“三个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四大支柱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战略新兴产业包括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互联网产业等。
广州的产业结构比较丰富,深圳相对单一;广州综合高分,深圳单项高分。两者的营商环境都很好,但深圳更适合有野心的创业家。
市内交通
广州:公共交通发达便利,羊城通每月满15次后一律6折,学生和老人更加优惠,但高峰期堵车堵人。城市规划较差,老城区大量单行线,道路狭窄,很多路段塞车严重,雨天还会淹水,停车位较为紧张且停车费较高,因此务实的广州人更倾向乘坐公共交通来节省时间和金钱。
深圳:公共交通一律9.5折,超一线里最迟建造地铁的城市,高峰期部分地铁站的队伍排到地铁口外面,公交多数时候有位置,但司机的车技很考验心脏。由于城市规划优秀,且是全国交通规则最严实施地,塞车相对不严重,停车费相对便宜,更多人倾向自驾。此外,南山区的年轻人还流行电动滑板车代步~
总体而言,深圳的市内交通成本相对较高。
城际交通
广州:着名交通枢纽城市,大湾区内友好,到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特别友好。
深圳:毗邻香港,即日来回不是梦,到东莞、惠州、香港特别友好,但目前香港这形势……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交通会越来越发达便利,所以两者差距不大。
户籍制度
广州:土着没办过入户,相对而言比深圳难度大一丢丢。
深圳:积极吸引人才阶段,符合条件的高学历人才(本科以上,30岁以下)有政府补贴,年轻人及应届生友好。
城市入户政策每年都会调整,但广州深圳总体而言比北京上海友好很多。
政府机关
两者都逐渐转型为服务型职能的政府机构,态度相对友好,差别不大,但深圳的公务员更年轻,执行效率更高,很多事情可以当天办完,跟北京相比简直好太多了!
城市规划
广州:超一线里最差,路痴不友好。行政区主要按功能划分,导致人口流动集中,堵车问题一直无法根治。
深圳:更现代化,行政区主要按产业划分,公共设施相对齐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基本不需要跨区,道路宽阔方正,路痴友好。
城市规划肯定是越新的城市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只是广州当年的城市规划者实在太欠缺长远发展眼光了,交通问题一直无法根治。
气候环境
广州:近江,水质较差;每年春天会有回南天,相比深圳,夏天高1-2°,冬天低1-2°,更潮湿闷热,蟑螂蚊虫较多。
深圳:近海,水质较好;阳光充足,靠海区域风很大,早晚温差大,相比广州,夏天更清爽凉快,冬天更湿润暖和,蟑螂蚊虫相对少一点,目测是国内唯一没有雾霾的一线城市
个人而言,深圳的气候环境更宜居,人类友好。
居住环境
广州:房价及租金超一线里最友好,城中村较多,对新移民友好,但大量老破小,居住环境也相对差一点。另外,因为有历史沉淀,古迹不多但还是有的。
深圳:2019年唯一房价上涨城市,部分区域房价直逼香港;因发展历史短,城中村和老破小较其他超一线的新,绿化较好,居住环境相对好一点,但上车门槛越来越高,对年轻人不友好。古迹……除了南头古城和大鹏古城,暂时没看到太多。
医疗条件
广州:全国医疗第三,多家知名医院,还有钟南山,完全碾压深圳。
深圳:“一线的经济,三线的医疗”,城市年轻,缺乏经验,普通小病都治不好,普遍选择回老家或到广州、香港治疗;另一方面,过于金钱至上,医德不好,让人心寒。医疗不是砸钱或者挖几个人才就能崛起的,需要整个体系的协同积累,短期不看好,完败广州。
深圳的医疗体系人员普遍给人感觉过于追求金钱而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就连去药房买药都纯往贵的推荐,这种无视病人生命安危的做法是很可怕的,一定要赶紧根治。
教育资源
广州:广东省重点中学及院校的主要集中地,还有大学城,教育资源的分配还算平均,完胜深圳。
深圳:一线最差,没有之一。只有1所大学,好的公立学校主要集中在罗湖、福田,教育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匀。近几年不断开设新校园,但至少需要6年来检验其教学实力。大量的私立学校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另外,高中极少,全市初升高率不到50%,竞争非常激烈,考不上高中的要么去职中要么出国留学。但是!能考上TOP3高中的学子都非常优秀,尤其是No.1的深圳中学,全国TOP5,碾压广州6大名校。另一方面,深圳的教师相对年轻,素质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最近全国高薪挖人才,还拉了一堆知名高校过来设立分校,但教育也不是一个纯砸钱的行业,短期内难以超越广州。
放眼全国,广东的教育资源并不算顶尖,深圳则更加弱势。对于一个深圳的普通家庭,房子、教育、医疗是三座大山,三者都资源稀缺且分布极不均匀,政府在教育、医疗上的投入也不如广州的多,花一线的钱,享受三线的水平,也难怪深圳越来越多不婚不育的人。
语言环境
广州:作为方言的粤语依旧是主流,在场只要有一个人听不懂粤语,普通话再烂也会坚持说下去;新移民一般会主动学粤语以融入文化,至少“识听唔识讲”。
深圳:集合了全国各地人群,没有方言,普通话当道,一般只有在福田、罗湖、蛇口几个老城区才能听到粤语,这方面完全不像是南方城市。
饮食文化
广州:“食在广州”,粤菜当道,自有一套美食评判标准,对米其林不屑,市井味更浓。
深圳:海川百纳,全国各地美食都有,总有一家能让你吃到老家的味道;越来越多知名连锁品牌或网红店首选深圳打开华南市场,香港这段时间的暴乱,估计更多米其林餐厅会落地深圳。
两地都有各色各样的美食,但广州更加接地气和市井味,深圳选择更多、商业味更浓。
文娱活动
广州:户外活动主要是爬(白云)山、农庄、长隆乐园等,文化类活动跟深圳大同小异,但毕竟是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是有不少“粤文化”相关的活动和民间组织。
深圳:靠海的缘故,户外活动跟香港类似,海滩、海钓、游艇等,游乐园有欢乐谷和世界之窗,爬山是真的山,难度较大,广州那都是小山丘,适合养生;文化类活动比广州更加五花百门,也有“粤文化”相关的,但属小众。
两地总体差异不大,主要区别在户外活动,文化类活动跟北京上海还是没法比。个人更喜欢在深圳看演唱会,因为都在市中心,交通便捷,去香港看也方便,广州萝岗对市区人民不友好。
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中国集权制度的效率已逐渐被世界认识和认可,而深圳速度更是中国速度的N倍。只要在深圳生活过,都会对“深圳速度”有所体会。大冲2015年还是个工地,转眼2018年万象新天地开业了,如今一片繁华。政府的效率可以说是全国第一,说了要落地一个项目,蹭蹭蹭地就做起来了。正因为大家都注重效率,所以在深圳做一件事情比在其他城市容易见效。“先做起来,细节后续优化”是普遍的共识,但负面就是很多事物的细节不敢恭维,有工匠精神的人可能会很鄙视。
一夜暴富——“深圳速度”的负面效应
深圳是一个很激发人对金钱欲望的城市,过去十年的疯狂经济让人觉得财富都是一瞬间降临的,“一夜暴富”仿佛成了大部分深圳人的信仰。很多人往往是来深圳“拼搏”几年,瞬速积累财富,哪里来钱快就去哪里,遇到一些挫折或觉得来钱辛苦就立马放弃。早几年经济疯狂增长,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拆迁暴发户,创业项目短时间内融资千万、估值过亿,部分企业从成立到上市最短时间仅三年,每天都在诞生“一夜暴富”的神话,导致很多人认为钱来得很容易,忽略了“慢工出细活”和品质,整体风气非常浮躁。
艰苦奋斗——深圳人可能比你想象中勤奋
虽说深圳是个“没文化”的城市,但有趣的是,深圳的各个书店、书吧、图书馆、咖啡店总是坐满了艰苦奋斗的年轻人。有的是加班,有的是学习、备考,有的是构思或准备创业项目,每个人都充满斗志和干劲,不断自我投资和精进能力。哪怕是因为拆迁而致富的暴发户,也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会选择持续学习和充实自己,牢牢掌握这个上天眷顾的运气。更有不少拆迁户为了让生命过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依然选择投身于一个自己热爱的事业,哪怕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业——因为深圳这个城市的整体氛围就是“艰苦奋斗”。
拜金主义——文化缺失下无处释放的金钱
跟几个同样来自超一线城市的朋友一致认为深圳人普遍热衷炫富,探讨其背后的原因,都认为这个城市真的太缺文化沉淀了,有钱人除了炫富,实在没什么东西可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有不少富人开始研究“没什么卵用”的东西,开始追求“品质生活”,但目前还处于生搬硬套或舶来品的状态,相信一段时间后,总会有真的文化沉淀。
然后,还有一部分人只会通过外物来判断一个人。有次参加一个招商会议,一广州老板特意穿得很休闲,让其助理穿上西装坐到C位,自己一个人坐到后面假装下属。那位助理刚坐下,一堆人跑去围着真助理各种奉承,把真老板晾在一边;最后助理实在太心虚hold不住了,指着身后那位不起眼的大叔说:“他才是我老板。”现场一阵尴尬。这种故事在深圳比比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物以类聚“”,“伪装”最后只会吸引同类人,没什么卵用——这在方面,深圳还是缺少了文化底蕴和自信。
文化包容——缺少历史沉淀的另一面
虽然与北上广相比,深圳是个缺少历史沉淀的城市,但其正面效应就是对外来文化格外包容——来了就是深圳人,包括你原有的文化习俗。所以,在深圳你能吃到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百花齐放。我相信,深圳会逐渐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年轻到中年
作为国内甚至放眼全球的最年轻城市,你很难在公交、地铁或者公园见到头发花白的老人,我甚至怀疑深圳还没有老人院、养老院。这也导致来深圳之后的我始终保持活力,发自内心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对未来充满憧憬,到其他城市出差或旅游时会感慨“这个城市真老”……
因为年轻,它没有过多固化的思维和制度被约束,尽可能点燃自己的激情去拼搏、去创新,虽然偶尔会焦虑和迷茫,但跌倒了还可以马上爬起来重新振作,犯错了还可以立马纠正和吸取教训,因为它真的没太多负担和顾虑。这个年轻城市在过去40年像打了鸡血般一路高歌猛进,GDP一度超越香港和广州,成为举世触目的新晋超级城市,如今却有种迈入中年的感觉——最初定居深圳的那批年轻人成家立室了,上有老下有小,这个一度不需要前瞻后顾的城市开始有了自己的忧虑。
是的,这个城市不再那么年轻了,人到中年,有了顾虑,需要慢下来思考,需要更加谨慎,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2018年开始感觉到这座城市逐渐慢了下来,开始摸索未来的路应该怎么稳妥地走下去。虽然目前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但个人倾向相信深圳会转型成功,因为从政府到每一个市民,你能感受到他们的激昂斗志和强大的执行力,这是在其他城市很难体会到的。未来,“快”可能再也不是最重要的,但始终相信深圳会转型成功,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拾’ 为何说不管深圳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超越广州呢
不可能超越的原因有这几个方面:广州与深圳,是广东的双子星。以前,深圳得喊广州一声大哥,现在,几乎平起平坐了。
当然,这个是从经济实力上讲的。
前三季度,深圳GDP为17531亿元,超过了广州的16708亿。不过,这个数据,深圳去年就超过了
但是,一份榜单,又把深圳打回了原形。
11月13日,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GaWC发布了2018年世界级城市名册。结果显示,深圳首次入围Alpha-级,成为全球55个世界一线城市之一,而广州的排名也再次上升到Alpha级别,在世界一线城市中排名第27位。
广州比深圳足足高28名,而且,级别上,广州是第三档Alpha,深圳是第四档为Alpha-。
深圳不服气,论钱,我比你有钱;轮科技创新,我这里的龙头企业比你多;就说房价吧,也比你高近一倍……
凭什么就排你后面?
首先,我们得说明一下,因为大家看的榜单也很多,这个说你是第一,那个又说我是第一,到底信谁?但GaWC是为数不多的含金量颇高的一个,而且每次发榜,都能在互联网引发热议。
GaWC的世界级城市名册是全球关于世界一、二、三、四线城市体系的权威排名 。1999年,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以英国拉夫堡大学为基地,尝试为世界级城市定义和分类。世界级城市名册于GaWC 5号调查学报中概述,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为主要的排名依据,包括会计、金融、广告、法律、管理咨询等五个大类为城市排名。
研究方法是基于世界知名的175家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包括75家银行/金融/保险企业、25家会计师事务所、25家律师事务所、25家广告企业和25家管理咨询企业)的全球商务网络(总部和各级分支机构的分布网络),分析526个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关联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
如果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国际影响力。
这样说,大家就明白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几方面的数据对比。
01
跨国公司总部或分支
去年7月,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目前累计已有289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或设立机构,其中至少120家把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了广州。这意味着,每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至少有1家在穗投资,大约每4家就有1家在广州设总部。
这是去年7月的数据,一年过去,这个数据还在增加。
尽管深圳房价一直在跌,到底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房价还是比广州高很多。
不过,话说回来
广州和深圳也没必要非比一个谁高谁低
广州有广州的优势
深圳有深圳的特点
都是广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