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东番禺的历史由来
一、番禺区的名称由来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
主要有三: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
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凿平。”
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番禺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的古县,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
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
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三是“蛮夷之地”说。
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据出土文物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
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秋官》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 *** 视之为边远的蛮夷之地,因以为名。
以上三说,未有定论。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
中国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惯例,多数人相承古说,认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
二、番禺的名来由
番禺市在广东省南部,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全市总面积1313.8平方公里。北上与广州相连,南邻中山、珠海,东眺东莞,西毗顺德、南海。从番禺莲花山港或南沙港乘船到香港只需一个小时,交通十分便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南海郡,番禺为南海郡属下首县,并为南海郡治所在地。2000多年前,番禺就是重要的港市,《史记·货殖列传》曾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列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原来县境范围很广,从汉至清,先后直接或间接划出今珠江三角洲主要县市和香港、澳门地区。历史上番禺大都为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境处广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代至民国前期,番禺和南海分东西两半管治广州。1921年广州正式建市,番禺县署于1933年迁至新造,1945年复迁至袜唯市桥。1958年1月,划禺东、禺北为广州市郊区。同年12月,番禺与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半年后,恢复两县建置,并将中山县属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等地划属番禺。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市 *** 仍设市桥镇。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同意广东省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和花都区的批复。7月10日,番禺撤市设区挂牌仪式在行政办公大楼举行。从此,番禺成为广州市辖的一个行政区。
三、历史
广州地区(不完帆汪全是现在的广州)历史旧称番禺,那是秦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
《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态好仔会之一。
四、广州市的历史起源
广州最早的城市有历史记载的是2200多年前的秦番禺城,史称“任嚣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统一岭南,设郡县,番禺为南海郡治,秦军主将任嚣为南海郡尉,人治番禺,修筑城垣。从目前已发现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看,秦统一岭南后南海尉任嚣所筑的"番禺城"才是广州最早的城,也是目前已知的岭南最早出现的城市。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建筑了“周十里”的赵佗城。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越国,分南越国土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广州之名由此起。“番禺城”和“广州”:而近代广州在明清时期初具定型.
具体的可以资料在下面这个网站,原载于2000新千年元旦的《广州日报》上。网站是 ://people/item/yjxqn/sjhg/0425.。
五、广州市番禺市桥的来历
干隆《番禺县志》载:市桥“旧议建县治,已立城门,后乃改为附郡。今两水犹称东城涌、西城涌”。据说从前东城涌桥(故址即今大北、东涌、大东、桥东四路交汇处)畔闸门石匾刻有“石桥市”三字,后有人将这三字颠倒读作“市桥石”,复因“石”字残缺,约定俗成读作“市桥”,作为地名,沿用至今。但清末其办理乡事机构,仍称“石桥公所”(故址在水边屋上街,1992年建马路时拆除)。
清代,市桥为沙湾都平康社属,是沙湾巡检司驻地。民国时为市桥乡,是第一区署驻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县治于此。1950年为区级镇。1958年12月至1964年5月,一度改称市桥镇人民公社(以下各人民公社均称“公社”)。80年代初,定为广州市卫星城。
镇的西南、北、东北三面为低丘。旧镇区被市桥水道、东涌(民国时辟作马路)、西涌、北涌(1984年改为下水道,上为环城路)四水环抱。80年代中期,先后扩展了新城、东城、北城3个居民点。
全镇总面积(含辖内水域。以下各镇同)5.94平方公里。镇内街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有水田1830亩,旱(基)地906亩,鱼塘147亩。辖大南、海傍、桥东、西坊、新城、东城、北城等7个居民管理区,东郊、南郊、西郊、北郊、沙圩一、沙圩二等6个村民委员会,16个村民小组(1991年数。以下各镇同)。1992年1月,沙头镇并入市桥。
六、历史上广州以前好像叫番禺的,那是什么时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
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对于“蕃禺”二字的解读,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主流的说法是“番禺”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广州城内有“番山”和“禺山”两座山的缘故,但因不知道“禺山”的具 *** 置,这种说法备受争议。
另外几种说法认为“蕃”与“藩”、“番”在古代是互相通用的,指边远、偏僻的地方,“禺”字是区域的意思,“番禺”指远离中原王朝的岭南地区。
七、广东这个地方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四会5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八、广州市的历史起源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旧称省城(简称省),或叫番禺(县)、南海(县)。
地处中国南方,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西江、北江、东江水道在此汇合,濒临南中国海,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广州是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
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着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
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十三行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垄断全国外贸,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着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政权。
*** 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 *** 等在这里领导了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
1992年曾邦哲于首届全国中西医学比较研讨会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系统医学概念与模型。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彭湃、马思聪、邹小杨、谷希云、余德超、钟杰武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1982年国务院宣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
广州的别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
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
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园内既有“五羊雕塑”,此传说已经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文物古迹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
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ke./view/5649.#2。
九、广州历史久还是番禺历史久
原答案不知所谓。
番禺历史远久于广州。番禺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为南海郡治 。
因处番山和禺山故名(亦因古越语“大村”而来)。前204年成为南越国国都,今广州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又将交州治所迁至番禺,遂为州、郡、县所在地。隋、唐、北宋时并入南海县。
番禺是历代全国的重要港口,担当通商口岸的角色。1949年后复设番禺县。
1975年1月,划归广州市管辖。1992年5月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仍由广州市管辖。
2000年撤市改区,并入广州市。2005年南沙区从番禺区拆出,现番禺区为沙湾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积为770.13平方公里。
一、番禺着名的历史英雄人物
邓世昌(1849.10.4~1894.9.17) 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州番禺(今海珠区)人。
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战时,任"致远"舰管带。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
不幸途中遇日本鱼雷,与全舰宪兵一同牺牲。谥"壮节",追赐太子保衔。
冼星海(1905.5~1945.10.20) 人民音乐家。广州番禺人。
一生创作了500多首歌曲,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热血》等。着有《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成》、《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
屈大均(1630~1696) 明清学者、诗人、抗清志士,原籍番禺。积极支持和配合郑成功集舟师围南京,郑军溃退后,继续鼓吹抗清。
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反清,遂由粤入湘投军,与吴共商军国大计,后觉察吴三桂反清复明是假,自立为帝是真,便辞职归里,潜心着述。着作有《广东新语》、《皇明上四朝成仁条》、《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翁山诗略》等。
陈树人(1883-1948) 广东番禺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着名的政治活动家。陈早年师从居廉学画。
1905年加入同盟会,留学日本京都美术学院。后参加 *** 改组工作,1947年定居广州,专心画艺。
作品有:诗集《战尘集》、画集《陈树人中国画选集》、《陈树人写生集》等。1988年11月26日建成开放"陈树人纪念馆"。
该馆位于东山区署前路10号,是在陈树人已毁旧居的地皮上兴建的,为镶嵌白色大理石圆拱形建筑,设两层展览厅,这里另设纪念陈树人之子, *** 员陈复烈士的"思复楼"。 颜浩长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
广东番禺唐夏乡(今棠下)人。农民出身。
爱习武艺,绰号“定拳长”。1841年抗英斗争时,参加团练为义勇。
5月30日,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人民在牛栏岗围歼英军时,他率乡众参加战斗,杀死英少校军需毕霞,并冒雨追击,伺机搏杀,沉着而勇猛。事后,不图名利,仍务农度日。
1854年广东天地会红巾军起义,清 *** 视其为会众,欲捕之,遂逃亡外地,约三年始归。享年八十余岁。
补充: 颜浩长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又名永祥。
广东番禺人。身高力大,爱好武艺,绰号“定拳长”。
1841年5月30日,广州北部三元里人民在牛栏冈围歼英国侵略军时,率领义勇军多名,在牛栏冈附近杂葬岭杀死英军少校军需毕霞。乡里人交口赞誉:“有‘定拳长’杀番鬼,食光一口烟都唔(不)迟”。
生性耿直,不愿与官府交往。曾说:“生不到衙门、死不到地狱”。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取得辉煌胜利后,不图名利,不报功领赏。鸦片战争后仍务农度日。
1854年,三元里人民响应太平天国起义,遂与天地会红巾军起义队伍联合抗清,被清 *** 呼为“红头贼”,并派兵捉拿。清兵包围前门时,遂猛力推倒门窗而走脱,三年后返归故里,终年时80余岁。
何贤(1908-1983) 何贤原名何相贤,番禺石楼镇岳溪乡应堂村人。父名,澄溪,胞兄何添。
何贤是澳门较早拥护新中国的知名人士之一。他对家乡公益和建设,捐助殊多。
早在1947年,就捐款扩建家乡的岳溪学校。自七十年代末起,先后助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番禺宾馆;为人民医院捐建澄溪楼、碧秋楼,添置医疗设备;捐资重修莲花塔,还为石楼镇和岳溪乡兴建多项公益福利设施。
何贤为改善县妇幼保健院的条件,亲自在市桥选址新建医院(建成时,何贤已不幸逝世,为缅怀他的业绩,又名为"何贤纪念医院")。 1983年12月6日,何贤香港与世长辞。
全澳门下半旗三天致哀,并赠以英勇金质勋章最高荣誉。何贤生前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暨南大学校董会副董事长,又任澳门大丰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主席、澳门东亚大学校董会主席、澳门立法会副主席等职。
邓世昌 屈大均 陈树人 何贤。
Ⅱ 广州市番禺历史故事
番禺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的古县,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秦以前,对番禺及岭南一带,有多种称谓。《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下记:“广州,春秋百越之地。”春秋时泛称百越,战国时称“扬越”,《史记·南越列传》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张晏“扬越”下注云:“扬州之南越也。”又“索隐”引《战国策》云:“吴起为楚收扬越”。战国时的“扬越”,大致包括今两广及两湖、江西部分地方。而岭南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并未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秦时又称岭南“陆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正义”注:“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称陆梁”。“扬越”为较古之名,地域较广;“陆梁”之名后起,专指岭南。
“番禺”之名,战国时已有。《水经注·泿水篇》:“泿水东别经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山海经》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注:“今番禺。”汉初的史料亦多处提到“番禺”,或亦书作“蕃禺(隅)”,即指今广州番禺一带,是当时岭南最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广东境内最早见于古史的地名。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蛮夷之地”说。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据出土文物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秋官》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汉人视之为边远的蛮夷之地,因以为名。
以上三说,未有定论。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中国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惯例,多数人相承古说,认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古番禺(广州老城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将南越地重新划为9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其后,汉朝廷为了监督各郡官吏,设了13个常驻监察机构,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县)的交趾部负责纠核岭南9郡。后来,交趾部改为交州,兼拥有军政大权,地方政权由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番禺为交州南海郡。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东吴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后,向南扩张略取交州,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东下番禺城考察,《水经注》对此记载说:“骘到南海,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后,平整番山北部,修复并扩建“佗城”。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设番禺。此后1700多年间,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撤销南海郡,改番禺县为南海县,隶属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州为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复南海郡,隶属扬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再置番禺县(一说在长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复置番禺县),县治设江南洲(今广州河南)。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广州属岭南道。长安三年(70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使,总管岭南五府,复置南海郡。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岭南划分东、西二道,岭南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宁)。两广分东、西,自此始。
唐朝末,农民起义,群雄割据。公元917年8月,刘䶮(yǎn)称帝于番禺(广州),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设兴王府。番禺隶兴王府。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废兴王府,改为广南东区,置广州都督府。翌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至道三年(997年)改广南东区为广南东路。皇礻右三年(1051年)恢复番禺县,县治设城东紫泥港(巷)。干道六年(1170年)改为广东路广州府。祥兴元年(1278年)广州改为翔龙府。番禺沿为府治。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翔龙府为广东道广州路。上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为广东道上路。皇庆元年(1312年)复称广东道广州路。番禺沿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广东道广州府。二年改为广东行省广州府。九年改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沿为府治,隶广州府。
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设两广总督。地方政权分省、道、府、县四级。番禺属广东省广南韶道广州府,沿为省、道、府治。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广州府,番禺属广东省粤海道。
中华民国7年,广州设市政公所。
中华民国10年(公元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广州正式设市。
故古时所称的“番禺”城通常是指今天的广州中心老城区,而非现在的广州市番禺区。
今番禺(广州番禺区)
中华民国10年(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设市。番禺县府仍居于广州市内。
中华民国22年(1933年,番禺县府从广州老城区移至新造。
抗日战争期间番禺沦陷后,原国民党县政府流亡三水、沙坪、威井等地(汪精卫伪番禺县府驻广州市东山区)。
1945年抗战胜利后,番禺县政府移治市桥,初在先锋巷谢氏祠堂。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隶属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方军事管制委员会。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隶属珠江地区专员公署。
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隶属粤中行政公署。
1956年2月起,隶属佛山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县治设大良镇,其间一度改隶广州。
1959年6月10日恢复两县建置,并将中山县属的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等地划属番禺,县府沿设市桥。
1975年1月,改隶广州市。
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49号):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仍由广州市管辖。6月18日,番禺举行撤县设市挂牌仪式。
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同意广东省撤销番禺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7月10日,番禺区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
番禺辖区变化
番禺建县之初,境域广阔。北隔洌江与中宿(今清远)相邻,东与博罗(今博罗、惠阳一带)相接,西与四会(今四会、鹤山一带)相连,南止于滨海之地,相当于现县境的十多倍。
自汉朝建安六年(201年)至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近1500年间,先后析出增城、东官(东莞)、怀化、熙安、南海、从化、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等,并由这些县再析出龙门、香山(中山)、新安(宝安)、顺德、三水等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在历史上番禺两度并入南海计有110年,三度成为南越、南汉、南明的小国之都,共148年。自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析地建花县后,至1921年广州建市的235年间境域基本没有变动。以当时县学宫(今广州农讲所)为中心,正北48里(华里)至花县界,正南35里至顺德县界,正东51.5里至增城县界,正西1.5里至南海县界,东北70.5里至从化县界,东南75里至东莞县界,西北2里及西南3.5里至南海县界。
1921年(民国10年)广州正式建市,捕属(广州市东半部)及河南街区划为市区。其后数年,近郊乡村相继划属广州市区。
1949年建国后,分数次将禺北、禺东(现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萝岗区)一带划入广州市区。
1959年,原属中山县的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珠江农场划归番禺。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同意设立广州市南沙区:将番禺区的南沙街道和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部分区域,东涌镇部分区域共544.12平方公里划归南沙区管辖。
现番禺区为海珠区以南,沙湾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积为786.1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