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再过两天中秋就到了广州怎么过
扩展阅读
厦门兔子哪里买 2025-08-02 04:01:17
厦门还有哪些打车软件 2025-08-02 03:48:25
天津水上喷泉怎么选 2025-08-02 03:44:00

再过两天中秋就到了广州怎么过

发布时间: 2025-08-01 20:32:39

A. 广东人在中秋节有啥习俗呀、越详细越好,

1、树中秋:在广州,有“树中秋”的习俗,树亦作树,即将彩灯高挂起来。“树中秋”离不开扎灯笼,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帮助下,用竹纸或水果皮扎灯笼,最简单的是柚皮灯。

2、烧塔:在广东尤其是潮汕地区,中秋有烧塔祈福的民俗。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

3、舞火狗:在惠州龙门蓝田瑶族乡,每年中秋佳节都要举行“舞火狗”活动,以感谢狗对瑶族人的贡献。据说已有三百年历史了,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他的父亲是用狗奶将他喂大的。所以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村寨会举行舞火狗活动来感谢狗的养育之恩。

4、照月:古时在东莞流传“月老为媒”的说法,家中如有男未婚女未嫁,便会在中秋三更夜时,于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5、舞火龙:在佛山南庄,流传了上百年的舞火龙习俗,寓意年年都好,身体健康,这一夜比过年还要热闹。村民将近百米的龙身,高高举起,金龙直欲腾云冲天。而后醒狮压阵,摇头晃脑、闪扑腾挪,栩栩如生,极具当地特色。出游时,炮竹和锣鼓为火龙开路,近百米的龙身被众人举起,翻腾起舞,场面热闹非凡。

B. 广州的树中秋怎麽来的有哪些活动习俗

广州的中秋节习俗中,有一种独特的活动叫做“树中秋”。每逢中秋佳节,广州家家户户都会用竹条扎制灯笼,这些灯笼样式繁多,不仅有果品灯、鸟兽、鱼虫灯,还有砌成字灯。入夜时分,人们会在灯笼内点燃蜡烛,用绳子将灯笼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的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这样的夜晚,满城灯火璀璨,与天上的明月相映成辉,共同庆祝中秋佳节。

中秋节除了月饼外,广州人还会准备一些特别的食品来庆祝。芋头是广州人中秋必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据说吃芋头可以辟邪消灾。老人家流传的一个故事是,朱元璋曾在每个月饼内夹有一个绵纸纸条,写着“请今夜子时杀死你家的鞑子兵”,以此来帮助起义军。后来,人们以芋头代替人头祭月,保留了这一传统习俗。芋头煮熟后剥皮食用,煮时可加入少许盐,食用时有“剥鬼皮”的说法,寓意驱邪消灾。

柚子也是中秋节的应节食品之一,其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愿望。柚子富含矿物质、酵素、柠檬酸及大量的维他命C,且含有果胶及可溶性纤维,具有消除胆固醇、预防便秘、养颜美容等功效。

石榴是中秋节的常见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在古代,石榴多子被象征人丁兴旺,民族繁荣。石榴在中秋节前后成熟,成为桌上供品之一。在婚嫁、祝寿等场合,石榴也象征着祝福,如洞房悬挂石榴表示祝福新人早得贵子,老人过寿时晚辈送石榴表示祝寿。

菱角是中秋节的特色食品之一,广州人喜欢在中秋节用菱角煲粥或煮熟后剥壳当零食吃。据说吃菱角能让孩子变得聪明伶俐,因此母亲在中秋节时会用菱角煲粥给孩子食用。此外,广州民间还有炒田螺的习俗,据说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时田螺最肥美。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对月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啜,就是“对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在中秋佳节,广州人通过这些独特的习俗和食品庆祝团圆和幸福。无论是“树中秋”的灯笼璀璨,还是品尝各种应节食品,都承载着广州人对中秋节的美好期待和祝福。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祝愿中秋节快乐,家人团聚,幸福美满。

C. 广州的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树中秋
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拜月光:
拜月光,主要为南方民族习俗之一。仪式在中秋节月亮升起时进行。
古代的人民以务农为主,农事和季节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一年中的秋季,农历八月中旬,又是丰收的黄金季节。“秋”字原本就有“禾谷熟”的意思。人民辛辛苦苦,终于等到收获,于是家家户户都设酒备菜,祈求农耕顺利,以及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了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古代称为“秋报”。这就是拜月习俗的开始。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由周天子每年秋分祭月的习惯中继承下来的。古人早已察觉到“月到中秋分外圆”的自然变化,所以很早在中秋前后已有“祭月”和“拜月”的活动。《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已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是拜月的意思。全句意思为周天子在春分之日祭太阳,秋分之日祭月,祭太阳的时分在清晨,而祭月的时分是在傍晚(夕月以夕)。 有诗去: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刻饼分瓜几案陈,团团同拜月光神,归宁阿姊夫家接,目送那知妹生嗔。”
拜月仪式是:对月当天,有天台的在天台,无天台的在门口竖起竹子,挂起灯饰。放置供桌,摆上月饼、茶水、糖果,芋头、菱角、柚子、香蕉、杨桃、柿子、油甘子等(芋头的摆法是,在盘的中央放芋也母,周围摆芋仔),对月而祭。祭月时要焚香燃烛,虔诚的许愿祈福。
纸扎灯笼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靓景,可对此大 家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得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得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得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色彩。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今年中秋佳节,“提灯笼”得保守民俗还流行起来!在中山,过去专制做灯笼得民间老艺大 家,今年纷纷重操旧业,制做得灯笼供不应求,民俗生活得回归热潮,让老艺大 家七天长假“人民币包鼓鼓囊囊”,心里更舒坦

中秋节,提灯笼、吃月饼都是必备得节目,“咱们微型时候,流行木瓜灯,利用木瓜皮制成得别致花灯,非常有意思,木瓜灯陪我度过整个童年。” 小时候,除了木瓜灯,还有香蕉灯。几乎家家户户得小孩都能做,每逢中秋佳节,非常多小孩都能提着灯笼一块儿游玩,大家也提着灯笼到田野里赏月。提着灯笼赏月是一种传统,保守手工灯笼有非常多文化要素,打个比方说灯笼上得画,‘仙女散花图’、‘嫦娥奔月图’、‘八仙过海图’……都有着浓浓得文化味。而提着灯笼赏月,特多得是为了和亲大 家交流,小微型灯笼给中秋增添了几分温馨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