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身为“吃货”的广东人,明明什么都吃、吃的东西那么多,为什么大部分人还那么瘦
在中国,说到吃,各个省份都有独具代表性的食物,而要说最会吃的省份,广东无疑排在前列。乃至于有人会说,广东人是活在食物链顶端的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可以说都会陆续地出现在广东人的餐桌上,对于这些食物,广东人敢吃、爱吃、会吃。

爱喝茶。即使喝酒、喝茶都是中国人喜欢的方式,但是,也有地域划分的,对于北方人来说,可能更喜欢喝酒,凡事在酒桌上能够说清楚。但是到了南方,一切活动主要在茶室进行,遇事先喝杯茶。广东人亦是如此,爱喝茶。通过喝茶,能够起到降脂、帮助消化的作用,甚至还有“久饮令人瘦”的说法。
② 为什么广东人什么东西都吃,还敢吃呢
广东人并不是什么都吃的,只有新鲜和美味的才会吃,敢吃这方面也不对,比如我家,正宗广州人,毛鸡蛋就只有我妈吃,血唵就只有我爸吃,醉蟹就只有我弟媳妇吃,臭豆腐就只有我弟吃,榴莲就只有我老婆吃,五星级别的麻辣就只有我吃。至于网上流传的三叫老鼠仔,烫猴脑等等,我只听说过,却从没见识过。

需要这么较真的逢读错必纠正?这方面做到极致的应该是郭德纲和孟非这对主持搭档。后来我才明白,这完全是为了迎合内地观众的品味和心理,贬损广东人能让他们最爽,仅此而已!从此以后,每逢有内地人说广东人啥都吃,广东人没文化,广东人不会普通话,我都会觉得这个人人云亦云,素质有限,迎合他不与之争论,静静的让他继续装逼好了。
③ 都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真的是这样吗他们吃过老鼠吗
是真的,不过不是家里半夜从下水道跑出来的家鼠,而是“田鼠”或者“山鼠”,由于田鼠和山鼠吃野果稻谷长大,所以它们的肉质清甜可口。
④ 为什么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生”是新鲜和鲜活,“猛”是新鲜的最高等级。打个比方:一条养在海鲜池里的鱼,若未能活蹦乱跳地击水中游,只是阴阳怪气地闲庭信步,死是没死,却只是苟活,更绝不可称“猛”——所有这一切,说穿了其实都跟气候和保鲜技术有关。
广州气候之湿之热,举国无双。如此恶劣环境之下,吃东西若不一味求鲜活,就只能集体去做腐食动物了。至于粤菜在烹饪上的一系列独特的基本技法和理论,例如追求爽滑脆嫩、原汁原味,喜清蒸、爱生食等,皆因对原材料在“鲜活”二字上迫不得已的刻意追求而生。至于经常成为“生猛”之后缀的“海鲜”二字,就更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靠海吃海,不吃海鲜又吃什么?一定要弄个究竟的话,在拉萨吃“生猛海鲜”,在云南吃三文鱼,才真真需要问一声“为什么”。
香港西贡海鲜市场
当然,就保鲜技术而言,当时广州和全国人民一样都没有电冰箱。为了应对几乎终年湿热的气候,广州人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吃上。当北方人在饭桌上热情地高呼“趁热趁热”,厨房里的广州人,心里多半都在哀求似的默念着“趁生趁猛”。
广州人既不是烹饪上的天才,当然也没有存着什么“残暴”的初衷。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虽然后来有了电冰箱,但是饮食习惯已根深蒂固,基因化了,改也难。
广州美食——水蟑螂,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固醇的食品
误读关键词之二:怪异
相对于中原的饮食文化而言,广州人的日常食材及烹饪手段即使不算“邪教”,起码也是“异端”。老火汤以及无所不在的药材,堪称“异端”的代表作。药食同源,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此事到广州尤甚,其实这也是给天气逼出来的。暑热的气候使广州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普遍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气”想象。“热气”,北人称“上火”,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上火”是偶发的,“热气”是惯性的。
药膳在广东极为普及
广州人的经验表明,吃可以解决健康问题,即使不能控制,也能遏制在萌芽状态。于是就有了从原材料到色泽到滋味到餐桌饮用顺序完全“怪异化”的老火汤(也包括一部分蛇虫鼠蚁,一些野生动物)。外省人至今仍看不懂的是,广州人的吃喝,一半是在吃药。
怪异的饮食看上去的确恶形恶状,但是,要怪,就怪天气和水土的恶形恶状在先;再说了,只要还有一个人信仰中医,只要你一天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的那棵草可以解毒,就别来管我的那只虫子它为什么就不能清热。
广东名菜“太史五蛇羹”
误读关键词之三:杂食
“除了地上四条腿的桌子、天上飞的飞机之外,其他什么都敢吃”之说,一点也不夸张。南宋《岭外代答》早就有“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的呈堂证供。与“生猛”“怪异”一样,杂食也是自然生存环境逼出来的。
除了大部分的山地和贫瘠的丘陵之外,广东的平原面积不大,种植水稻和小麦不宜,可以吃的“正常”之物一直都很匮乏,加之历史上一直都没断了接受中国各地南迁的难民,“人口”之患日渐深重。据历史学家指出,至清道光年间,两广山区已开发殆尽,过量增加的人口却使南粤地区到处是无所事事的饥饿的流民。
虽缺耕地,但胜在有山有水,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家养”的,就吃“野生”的。“广州人为什么爱吃野生动物?”老实说,中国人各个部族的祖先谁没有吃过野生动物?若不吃野生动物,早就没有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了。
粤式火锅,广东人称之为“打边炉”
广州最大的吊诡是:开化晚,开放早。“杂食”亦因此而得到促进。据《广东新语》: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近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也。这就是开端口开海禁的后果。
遍布世界各地的粤籍侨民,也不断将各种食材和烹技舶来广州作为最早期的通商口岸,广州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被称为“番菜馆”的本土西餐。自19世纪70年代始,广州的“番菜馆”陆续北迁至京、沪,集中在北京东交民巷、上海虹口和徐家汇的第一批“番菜馆”,大部分都是广东人开办的。
太平馆西餐厅,成立于1860年,首间分店设于广州太平沙
误读关键词之四:只做不说
经年累月的训练,广州人在口腔里养成了一种“刁钻”的味觉。味觉的发达和“刁钻”进一步造成了一种“口腔化倾向”:除了爱吃,还爱讲话。其实广州的许多事情都是吃出来的,讲出来的,或者是在边吃边讲时而滋而生。茶楼就是发育口腔化倾向的一张绝佳温床,“口水多过茶”这个词很可能诞生自人声鼎沸的茶楼之上。
一间老茶楼,一间茶餐厅,可能陪伴了街坊几十年
粤语大众文化自1980年代初开始,面向全中国的强势传播,一直都离不开粤菜和粤语流行歌曲这两员“口腔派”大将的冲锋陷阵。与此同时,粤语文化和所谓“广州观念”在前改革开放时代的顺力传播,却又得自于广州人“只做不说”的保障。
“只做不说”和“吃在广州”一样,都是非粤语区人士的误读,广州人并不是不说,而是不会像外省人那般说法。这件事就像饮茶一样,广州茶楼的数量和规模,冠绝中外;广州在世界茶叶贸易史上的地位,举世无双,广州市年茶叶消费量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然而,广东非但从来都不是中国的传统茶叶产区。
广东早茶的“一盅两件”(一盅茶+两件点心)
“吃在广州”,尽管这一文本如今已因“误读”的创造性校正,甚至过度诠释而变成了神话。其实,走在现在的广州街头,四顾林立的酒楼食肆,五湖四海的旌旗早已漫卷了粤菜老营之半壁河山,全球化浪潮之下,广州已不是广州人的广州,粤菜也已不是广州人的粤菜……
⑤ 为什么说广东人什么都吃,连福建人都吃
广东人虽然什么都吃,但是还是很有原则的,绝对不吃辣是他们永远的信念,菜架上也只扔下了辣椒,青椒都不可以!除了福建人,对广东人闻风丧胆的还有......可怜无助又柔弱的小动物:可怜的龟龟,昨天还是你的小可爱,今天就成了你肚子里的菜,龟龟这一天的感情,终究是错付了!

爱情篇还记得当年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本姨妈一直认为,最美的句子不是“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而是,夏雨荷对皇帝说的那句:“蒲草如碧丝,磐石是不是无转移。”这个问题,在这么多年后,终于有答案了:抱歉,本磐石转移了。深圳大梅沙的人造景点“天长地久石”,活生生被台风山竹吹倒了,自然之力始终大过人力,人最终还是要顺应自然:没有什么是天长地久的,包括爱情。
⑥ 为什么会流传“广东人吃福建人”的梗,广东人为何什么都敢吃
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梗,说的是在2017年过年的时候,有一个广东人和自己的福建朋友聊天。福建人听说广东人发的红包里面钱很少,于是调侃自己的朋友,开口问他:听说你们广东人……结果他还没说完,广东朋友就接了后半句:特别喜欢吃福建人!两个人相视一笑,然后就从网上传开了。广东人吃福建人这个梗就传开了。这个梗也就是这个意思。

总的来说,广东人吃福建人这个梗已经广为流传了。由红包引发的梗。广东人发的红包里面钱虽然少,但数量多,会发给自己想给的人。看门大爷、扫地阿姨、出租车司机等都会收到。就是图个乐呵。钱多钱少都是心意。
⑦ 广东人什么都吃这个梗怎么来的
广东历史上属于岭南山区,没有被开发以前人民生活困苦,多上山打野兽下田抓小虫吃,后来地区发展,大家传统的生活方式还是会有所保留,虽然在外人看来不被广泛接受,但是对于广东人来说,更多是一种岭南文化,因此,在大家的笑言笑语中,广东人什么都吃的梗就来了。
⑧ 全国口味最清淡、对事物最挑剔的广东人为什么会被认为啥都吃
广东人对饮食很有研究,所以广东人很会吃很懂的吃,广东人其实什么都吃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很懂的养身之道,就是如何吃的健康,吃的开心,这就构成了他们的一些特殊的饮食习惯,
⑨ 有人说广东人什么都能吃,这究竟是事实还是谣传
有人说广东人什么都能吃,这肯定是谣传,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广东人确实食材比较广泛,喜欢吃一些野味,但广东人什么都吃是网友的梗而已。
广东什么都吃其实都是谣传,广东还有很多美食值得你们去发掘发掘。
⑩ 为什么广东人什么都吃但是口味却很清淡
这是因为广东的地区是比较气温高的,而且湿气也是特别重,吃一些油炸的食物,还有辣椒都是会上火的,所以他们的口味才会特别清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