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轼在被贬杭州时候,做过最让人称赞的好事是什么
苏东坡曾经两次到杭州当官,1071年,苏东坡到杭州担任通判,这个职务名义上是杭州的二把手,主要是负责监督当地的知州,苏东坡和知州陈襄一见如故,二人工作配合默契。共同主持为杭州修复了六口井,引来西湖之水,解决了当地的吃水问题。
1089年,苏东坡来到了杭州担任太守,这时,西湖已经满目疮痍,半个湖面都是草,苏东坡上书给朝廷,得到了批准,苏东坡只是向朝廷要了一百道度牒而已,投入了二十万人力,苏东坡发挥聪明才智,治理了西湖,完成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从而美名传千年。
Ⅱ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的故事
苏东坡曾两度在杭州做官。
1、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36岁,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后又被贬到杭州,任职通判,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任职3年。
到任之后他便开始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
2、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是16年后的公元1086年,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于是54岁的他对于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
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
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
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参考资料: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网络
Ⅲ 苏轼被贬期间做了那些事详细点的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 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
写下了《 赤壁赋》、《 后赤壁赋》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3)苏轼贬到杭州做了什么扩展阅读
苏轼的成就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 黄庭坚、 米芾、 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 王僧虔、 徐浩、 李邕、 颜真卿、 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Ⅳ 苏轼得罪王安石后被外调杭州,做的通判究竟是个什么官
通判,可以看作是知州的副职。苏轼在变法一事上与王安石等一派人政见不合,于是主动请求调任出京,第一站就是调到苏州当通判。通判的全称叫做“通判州事”或者“知事通判”,是宋太祖为了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专擅作大而设置的官职,主要对地方官起到监察和控制的作用,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
从的通判作用来看,有点像现在的中央特派员,或者是纪委书记。因此苏轼被调到杭州,虽然远离了朝廷,但权力还是有的。
Ⅳ 苏轼被贬时做了什么
王安石变法期间,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廷经常受到排挤。苏轼看到自己的主张得不到支持,主动请求外调,先到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做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高生产,做了很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Ⅵ 苏轼被降职到杭州最后怎么了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Ⅶ 苏轼外放杭州做了什么
苏轼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计大约五至六年的时间。
公元1069年,苏轼三十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任职,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上书驳斥新法弊端,被党人排挤,自请下放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苏轼到任以后,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苏轼决定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
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轼就被调离杭州。
十六年后,公元1086年,苏轼五十四岁时,第二次来到杭州,此次是任杭州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轼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轼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轼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