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过端午有什么风俗
扩展阅读
上海小地素在哪里 2025-05-23 15:08:27
厦门市选调生哪些学校 2025-05-23 15:00:28

杭州过端午有什么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7-14 10:18:55

①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啊

1、包粽子
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后,渔民怕鱼咬食他的肉身,就包了粽子投到江里,这样鱼吃了就不会再咬食屈原的肉身了。传到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了。
2、饮雄黄酒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比较多,毒气也就上升了,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古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有艾草味儿的香包能驱邪解毒,使这一方法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至今。也成为每年端午节时候的一种习俗。
3、佩戴香囊
在中国端午节时有佩戴香囊的习俗,老人父母们都会做几个小香包给小孩挂在身上,她们管这种习俗叫做“压午”。小孩佩香囊后,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② 杭州的端午节习俗是什么急!!!

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烧菖蒲,带香袋!
1、挂艾草招福驱邪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老杭州人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

据了解,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而菖蒲则主要因为民间方士将其象征成可以铲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驱邪却鬼。

2、吃“五黄”转运

这是流行于杭州等地的风俗习惯。农历五月,老杭州人称之为“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字的食物在这个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据传统习惯,在端午节这一天,杭州人必须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人称“吃五黄”。当然,因为雄黄带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会用绍兴出产的黄酒来代替雄黄酒。

吃“五黄”的最佳时刻是端午节的中午,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在这一刻,借助“五黄”驱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转运势,万事顺心。

3、“闹龙舟”祈福平安

“闹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传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因为西溪溪流狭窄,赛龙舟人群众多,与普通龙舟赛有所不同,五常赛龙舟更注重划船技巧与闹龙舟的氛围,这一带的居民也常常把“赛龙舟”一说改成“闹龙舟”。每逢端午节,上万观众在两岸摇旗呐喊,热闹非凡。据老杭州人的理解,龙舟赛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热闹,在欢声笑语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悦,从而祈福平安。

4、挂香囊保健康

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在端午节佩戴平安香囊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时一般是长辈送于晚辈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端午节独有的民间工艺品,成为节日互赠友人的礼品。

在杭州,每缝端午节到来,城里的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张同泰等老字号国药房以及部分历史文化景区便会提早开门,向市民免费赠送特制的香囊,祝愿市民健康平安。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成百上千的杭州市民便会排队领取香囊,场面颇为壮观。据考证,这个习俗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开始了,而它的发起者正是杭州张同泰国药馆。

5、粽子最受欢迎

端午节吃粽子,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刚踏入农历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紧接着是洗粽叶、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馅料品种一般都十分传统纯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差不多就不会再出现其他种类的馅料。如果不想自己动手,那么杭州一些知名的老字号店如“知味观”、“楼外楼”等都会有口味不错的粽子售卖。(完)

③ 浙江这边端午节都有什么风俗习惯,有好的节目没

1、挂艾草招福驱邪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老杭州人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

据了解,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而菖蒲则主要因为民间方士将其象征成可以铲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驱邪却鬼。

2、吃“五黄”转运

这是流行于杭州等地的风俗习惯。农历五月,老杭州人称之为“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字的食物在这个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据传统习惯,在端午节这一天,杭州人必须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人称“吃五黄”。当然,因为雄黄带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会用绍兴出产的黄酒来代替雄黄酒。

吃“五黄”的最佳时刻是端午节的中午,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在这一刻,借助“五黄”驱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转运势,万事顺心。

3、“闹龙舟”祈福平安

“闹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传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因为西溪溪流狭窄,赛龙舟人群众多,与普通龙舟赛有所不同,五常赛龙舟更注重划船技巧与闹龙舟的氛围,这一带的居民也常常把“赛龙舟”一说改成“闹龙舟”。每逢端午节,上万观众在两岸摇旗呐喊,热闹非凡。据老杭州人的理解,龙舟赛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热闹,在欢声笑语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悦,从而祈福平安。

4、挂香囊保健康

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在端午节佩戴平安香囊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时一般是长辈送于晚辈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端午节独有的民间工艺品,成为节日互赠友人的礼品。

在杭州,每缝端午节到来,城里的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张同泰等老字号国药房以及部分历史文化景区便会提早开门,向市民免费赠送特制的香囊,祝愿市民健康平安。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成百上千的杭州市民便会排队领取香囊,场面颇为壮观。据考证,这个习俗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开始了,而它的发起者正是杭州张同泰国药馆。

5、粽子最受欢迎

端午节吃粽子,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刚踏入农历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紧接着是洗粽叶、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馅料品种一般都十分传统纯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差不多就不会再出现其他种类的馅料。如果不想自己动手,那么杭州一些知名的老字号店如“知味观”、“楼外楼”等都会有口味不错的粽子售卖。
望采纳o(∩_∩)o...哈哈

④ 端午节有哪些特色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因为古代有于是日兰汤沐浴的风习,故称。五月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之俗。
插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天师指道教法师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俗传他善于捉鬼降妖。

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师艾说道,“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画天师》引《岁时杂记》说:宋代的端午节,京都的人们除画天师像贩卖外,又作泥塑的张天师像,以艾为须,以蒜作拳,置于门上,称“天师艾”。

此外,更着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⑤ 端午节杭州有那些习俗

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烧菖蒲,带香袋!

⑥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还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还有很多习俗,如:

1、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⑦ 端午节杭州人吃什么

吃“五黄”转运。这是流行于杭州等地的风俗习惯。农历五月,老杭州人称之为“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字的食物在这个月份上市而得名。

根据传统习惯,在端午节这一天,杭州人必须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人称“吃五黄”。当然,因为雄黄带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会用绍兴出产的黄酒来代替雄黄酒。

(7)杭州过端午有什么风俗扩展阅读

端午节杭州人其他风俗:

1、挂艾草招福驱邪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老杭州人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

2、“闹龙舟”祈平安

“闹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传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因为西溪溪流狭窄,赛龙舟人群众多与普通龙舟赛有所不同,五常赛龙舟更注重划船技巧与闹龙舟的氛围,这一带的居民也常常把“赛龙舟”一说改成“闹龙舟”。每逢端午节,上万观众在两岸摇旗呐喊,热闹非凡。

⑧ 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的来历

说法一、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说法二、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

老杭州人过端午节

老杭州人过端午节也有很多习俗,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艾草、吃五黄、挂香袋、赛龙舟,还有便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粽子。众多的习俗,目的却不外乎一个:辟邪。

1、挂艾草招福驱邪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老杭州人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

据了解,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而菖蒲则主要因为民间方士将其象征成可以铲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驱邪却鬼。

2、吃“五黄”转运

这是流行于杭州等地的风俗习惯。农历五月,老杭州人称之为“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字的食物在这个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据传统习惯,在端午节这一天,杭州人必须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人称“吃五黄”。当然,因为雄黄带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会用绍兴出产的黄酒来代替雄黄酒。

吃“五黄”的最佳时刻是端午节的中午,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在这一刻,借助“五黄”驱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转运势,万事顺心。

3、“闹龙舟”祈福平安

“闹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传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因为西溪溪流狭窄,赛龙舟人群众多,与普通龙舟赛有所不同,五常赛龙舟更注重划船技巧与闹龙舟的氛围,这一带的居民也常常把“赛龙舟”一说改成“闹龙舟”。每逢端午节,上万观众在两岸摇旗呐喊,热闹非凡。据老杭州人的理解,龙舟赛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热闹,在欢声笑语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悦,从而祈福平安。

4、挂香囊保健康

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在端午节佩戴平安香囊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时一般是长辈送于晚辈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端午节独有的民间工艺品,成为节日互赠友人的礼品。 5、吃粽子纪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刚踏入农历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紧接着是洗粽叶、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馅料品种一般都十分传统纯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

⑨ 杭州端午都有什么活动

赛龙舟 在端午这天要吃粽子、凉糕的。为了纪念屈原。

⑩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端午节马上到了,各地风俗不一,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端午节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更多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节假日栏目!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草药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躲端午
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跳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2.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