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
中国唐代中宗长子李重润的墓。位于乾陵东南隅,在今乾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乾陵乡韩家堡村北面。1971年发掘 。李重润于大足元年(701)与其妹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杖杀。
神龙二年(706),中宗复位后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该墓地表有双层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2米。整个陵园南北长256.6米,东西宽214.5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一对只残留底座)。
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土中)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100.8米。葬具置于后室,为庑殿式石椁,外壁雕饰头戴凤冠的女官线刻图,墓壁满绘壁画,保留约40幅。
墓道两壁以楼阙城墙为背景绘太子出行仪仗,过洞绘驯豹、架鹰、宫女、内侍等。第一、二天井绘列戟,为天子之制。甬道及墓室壁面绘持物宫女、伎乐等宫廷生活画面。墓顶绘天象。该墓已遭盗掘,仍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太子哀册、俑、三彩器和鎏金铜马饰等。
(1)杭州太子楼什么时候造的扩展阅读
陪葬乾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润,是中宗李显(哲)的长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长孙。唐高宗永隆二年(682)封为皇太孙。684年中宗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庶人。
武则天大足元年(7O1),为人谗构,与其妹永泰公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面首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被武则天杀害,死时年仅19岁。李显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追封为“懿德太子”,神龙二年将其灵柩由洛阳迁到乾陵陪葬,特恩“号墓为陵”。
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里跳珠一词写出了雨的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目录
其一
[注释]
[解析]
[作者简介]
其二的诗意
其三至其五
[编辑本段]其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编辑本段][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3.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遮:遮盖,掩盖。
4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6.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8.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9..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10.未遮山:还没有把群山遮住。
11.望湖楼:楼名,在杭州钱塘门外西湖上。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作者的意思:
风雨过后,会很漂亮。每件事都会有它最完美的结局。
[编辑本段][解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未遮山”以及“跳珠”、“乱入船”这几处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雨才刚刚下了一会儿,忽然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就把雨和乌云吹得无影无踪,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着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编辑本段]其二的诗意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诗意: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编辑本段]其三至其五
其三·苏轼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苏轼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苏轼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里跳珠一词写出了雨的什么?
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写出了雨的调皮可爱。
2.从诗题中的“六月”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景象。
3.表达了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Ⅲ 昭明太子阁在哪
镇江的南郊,有座山叫招隐山,山上有一处坐北朝南的三间小平房,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这就是昭明太子读书台。昭明太子怎么放着九五之尊的帝王不做,跑到深山幽林、杳无人烟的招隐寺来读书呢? 昭明太子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叫萧统。传说他自幼就喜爱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到了十几岁,已经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了。他在宫里什么事都不问,只知道埋头读书,再好的东西他也不要。在他住的宫里,光藏书就有三万卷,但他还不满足,成天缠住梁武帝,要走出建康城,遍找读书处,读一辈子书,做一辈子学问。梁武帝可不是这样想的,他想叫儿子继承皇位,安邦定国。可是昭明太子偏偏就不喜欢做皇帝。梁武帝爱子心切,没法子,只好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昭明太子离开建康城,头一站就到了扬州。他在扬州,看到一处地方,虽然离城较近,但竹林茂盛,繁花似锦,还算清雅,就在这里造了一座文选楼。然后又沿江向东,到了常熟。他看到常熟的虞山,风景秀丽,怪石林立,也觉得不错。最后,到了镇江。 在镇江,他找到了远离城市的招隐山。刚进山里,他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下去,一峰靠一峰,一山连一山,山里有山,山外还有山,峰峦叠嶂,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幽静得很。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就在这里造房起屋,读书选文。 昭明太子刚到招隐山,山上只有几间东倒西歪的破房子,这是东晋末年音乐家戴颙在这里隐居时留下来的。除了这破房子外,这里什么也没有。就连吃水还要从山下的珍珠泉一步一步地往山上挑。梁武帝知道以后,心疼得要命,就派了不少宫娥彩女、太监侍从,带着珍珠宝玩和山珍海味来到招隐山。梁武帝的意思,是招隐山太荒凉了,送些珍珠宝玩,可以让昭明太子鉴赏把玩,散散心;派些太监、宫娥,一来可以多一些人侍候太子,二来还可以让那些宫娥彩女为太子吹箫弹琴,唱歌跳舞,解解闷。哪晓得,昭明太子什么都不要,对派来的大臣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只留下八个太监,并且叫大臣回禀梁武帝:“父王如果痛惜孩儿,只要把东宫的三万藏书运来就够了。” 昭明太子一心扑在该书上,哪有什么闲情雅致去欣赏歌舞,把玩古董呢?只是,不看歌舞,不玩古董可以,没有水吃却难了。 一天夜里,昭明太子正在一盏青油灯下专心致志地看书,忽然听得外面有响声,像是刮风,又像是什么东西在吼叫,他就走出门外,顺着有声响的方向朝前走。那时候的招隐山,峰奇山险、峭壁悬崖,一条羊肠小道,高高低低,坑坑涯涯。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一脚踏空,就会摔到山下的深洞里去。昭明太子想看个究竟,不顾险阻,还是一个劲地走去。他走呀走的,突然停了下来。他在月光下,清清楚楚地看见有两只大老虎趴在地下扒土。他吓了一跳,不敢再向前走了。他定定神,再向前望望,连老虎的影子都没有。只看见从地下冒出来一条像白线一样的东西,这条白线越来越粗,越来越长,还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他连忙走到近处一看,原来是泉水,他高兴得不得了。打那时候起,山上就有了泉水,因为是老虎扒出来的,所以叫“虎跑泉”。 又有一天夜晚,昭明太子看书看累了,就站在门外,伸伸腰,蹬蹬腿,舒舒筋骨。突然,看到山上有几个头戴黄冠,身穿白衣的姑娘,在树丛里转来转去。他心里很奇怪,父皇派来的宫娥彩女早就打发走了,哪里来的年轻姑娘呢?她就三脚两步地爬上山去,想看个究竟。哪晓得,等他上了山,眼睛一眨,老母鸡变成了鸭,定睛一看,哪有什么白衣姑娘,原来是几株又大又高的树,开着雪白金黄的花,香喷喷,水灵灵的,着实好看咧!据说这种花叫玉蕊花,是天上的仙花,几百年才开一次花,可惜这种花到唐代末年就杳无踪影了。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在这里盖起一座“玉蕊亭”,离玉蕊亭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处“玉蕊仙踪堂”遗迹。 过了几个月,读书台造好了。在读书台边,还造了一座雕栏画柱、宽敞明亮的五开间小客厅,起名叫“增华阁”。传说举世闻名的《昭明文选》,就是在这里编纂成功的。房子造好后,昭明太子整天和当时一班文人:沈约、庾信、钟嵘在增华阁里读书谈心,编选文章。那时候,《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已经在镇江城里的弥陀寺出家当了和尚,昭明太子时常把他请到招隐山,当面求教。他还常常在山下的听鹂山房,接待四面八方来访的文人。 他在山上住了十一年,终于编成洋洋洒洒三十卷的文选稿本。据说由于他劳累过度,不到三十岁,双目就失明了,三十一岁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他身边的八个太监相继死去,死后,葬在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当地人称它为“八公洞”。直到现在,在招隐山上的昭明太子读书台,还保存着一块当年昭明太子读书的石案,上面镌刻着八个大字:“普通元年、岁在庚子”。
Ⅳ 故宫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
Ⅳ 峨眉山,太子殿是哪里
摘要 太子坪位于七里坡上,初创于明代,称万行庵。祀明神宗太子牌位。清顺治十年(年)行僧闻达正式建寺,置太子楼,塑造神像。游人以钱置之,中者生男。故俗称太子坪。现残存木结构一幢,为清代顺治时遗物。
Ⅵ 求本楼的来历
立本楼,方形土楼,苏氏民居,始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822年),坐东朝西,占地约2100平方米。高4层,内通廊式。全楼设一个大门、4道楼梯,内有2口井水。祖堂设于内院中间。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冬毁于战火,仅存主楼残墙。主楼前弧形
Ⅶ 太子楼是谁抗元的历史见证
是南宋朝臣陆秀夫和南宋大将张世杰。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5月,赵昰在福州称帝,当时由于元兵进逼,11月与他弟弟赵昺等逃亡南澳,在澳前村东面修建行宫住下,“太子楼”便是当时的行宫之一。
随从还在东南面沙滩上挖了三口井:供皇室饮用的“龙井”、供文武官员饮用的“虎井”、供将士军马饮用的“马井”。于是,澳前村至今尚存“太子楼”、“宋井”等古迹遗址。“太子楼”已不存在。在太子楼遗址石壁上刻着几行字,字迹不清,内容难辨。传说宋皇室离岛时,曾于石室内藏有金银财宝,若有能将石壁上的文字念成文,释其义者,则石壁会自动开启,里面的宝藏归他所有。时至今日,石壁上文字历历在目,但太子楼藏金仍不见被取走。
Ⅷ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花萼相辉楼究竟是一栋怎样的建筑
据我所知这个花萼相辉楼是唐玄宗最喜欢的一个楼宇,在当时是建在长安城中的兴庆宫中,这个花萼相辉楼的建成意味着唐朝的兴盛以及当时皇帝那种睥睨天下的气势,所以说这个花萼相辉楼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建筑,因为这个建筑的地理位置以及建造手艺都是唐朝比较先进的,所以说这个楼宇的价值是非常大的,而且这样一个楼宇是用来接待贵客用的,一般情况下也是不开放的。
花萼相辉楼还有好多的说法,这个说法只是我所了解的,但就此而看这个楼宇就是一个实力的象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