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是什么节
扩展阅读
广州恒大和诚信哪个好 2025-08-17 01:29:41
福州喷嘴在哪里 2025-08-17 01:28:22

杭州是什么节

发布时间: 2022-07-29 12:18:07

⑴ 中秋节杭州不知道能干嘛有什么习俗吗

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为月饼、方柿、栗子等类时令食品。
杭州的中秋节有烧斗香的习俗。 西湖月景:杭州中秋赏月有个自古闻名好去处----西湖。明代就有了中秋夜到西湖观赏月色、游玩娱乐的习俗。西湖十景中有三个是月景,即“平湖秋月”、“三潭映月”、“月岩望月”,可见西湖赏月习盛。
钱塘江观潮:每年中秋时期,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五,杭州、绍兴、余杭、海宁等钱塘江附近的人们,有到钱塘江下游观潮的习惯。

⑵ 杭州的烟花节一般在几月份举行

一般都是在10月份,2009年的杭州烟花节是在10月24日举行的,2011为10月23日,时间可以给你参考一下
金度旅游网
祝您旅途愉快!
旅游找金度,省钱又舒服

⑶ 杭州的端午节习俗是什么急!!!

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烧菖蒲,带香袋!
1、挂艾草招福驱邪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老杭州人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

据了解,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而菖蒲则主要因为民间方士将其象征成可以铲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驱邪却鬼。

2、吃“五黄”转运

这是流行于杭州等地的风俗习惯。农历五月,老杭州人称之为“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字的食物在这个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据传统习惯,在端午节这一天,杭州人必须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人称“吃五黄”。当然,因为雄黄带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会用绍兴出产的黄酒来代替雄黄酒。

吃“五黄”的最佳时刻是端午节的中午,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在这一刻,借助“五黄”驱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转运势,万事顺心。

3、“闹龙舟”祈福平安

“闹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传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因为西溪溪流狭窄,赛龙舟人群众多,与普通龙舟赛有所不同,五常赛龙舟更注重划船技巧与闹龙舟的氛围,这一带的居民也常常把“赛龙舟”一说改成“闹龙舟”。每逢端午节,上万观众在两岸摇旗呐喊,热闹非凡。据老杭州人的理解,龙舟赛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热闹,在欢声笑语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悦,从而祈福平安。

4、挂香囊保健康

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在端午节佩戴平安香囊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时一般是长辈送于晚辈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端午节独有的民间工艺品,成为节日互赠友人的礼品。

在杭州,每缝端午节到来,城里的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张同泰等老字号国药房以及部分历史文化景区便会提早开门,向市民免费赠送特制的香囊,祝愿市民健康平安。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成百上千的杭州市民便会排队领取香囊,场面颇为壮观。据考证,这个习俗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开始了,而它的发起者正是杭州张同泰国药馆。

5、粽子最受欢迎

端午节吃粽子,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刚踏入农历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紧接着是洗粽叶、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馅料品种一般都十分传统纯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差不多就不会再出现其他种类的馅料。如果不想自己动手,那么杭州一些知名的老字号店如“知味观”、“楼外楼”等都会有口味不错的粽子售卖。(完)

⑷ 杭州都有些什么节日

每年都会有西博会,一般从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为期一个月左右。活动很多,主要的活动有狂欢节,烟花节,小吃节,房展车展等等。
另外还有中国国际动漫节,连续三年都在杭州举行,也放在西博会里,一般11月开始
今年还有休博会,从4月22日开始到10月22日结束。主要有休博园和嘉年华

⑸ 杭州春节习俗有哪些

俗话说百岁“年”为首,从钱王定都临安算起,杭州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至于杭州过年习俗,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般地溶入喜庆、欢快、团聚、祥和的气氛当中,杭州过年习俗也不尽相同。

1、腊八粥

农历腊月初八,也称腊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是杭州人过年的前奏。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

2、十碗头

杭州人老底子过年时,很讲究吃的菜,其中“十碗头”要从年三十吃到元宵节,包括元宝鱼、元宝肉、白斩鸡、彩蛋、暖锅儿、八宝菜、如意菜、长生果、藕富、豆沙春卷等。

3、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4、讨口彩

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

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⑹ 杭州过了7月有什么节日

杭州过了7月还有以下节日: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等。
1、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2、九月十日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根据社会的分工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教育形态的事实,把教师定义为: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3、十月一日国庆节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民进首席代表马叙伦在全体会议上发言,表示“用最大的努力,从事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共同建立光辉灿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许广平委员发言:“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主席(在这次会议上当选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当天会议一致决议,通过《请政府明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施行。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这个建议是符合历史实际和代表人民意志的,决定加以采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兹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⑺ 杭州特有的节日有那些

桂花节(每年桂花开的时候)

西博会(应该是杭州最具有代表性的了)

烟花节(每年10月份)

我知道的就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