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介绍一些方氏家de历史人物
1、方干(809—888年),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从小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方干门人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2、方回(公元1227—1307年) 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甫,号虚谷,一号阳山人。甫宋景定进士,媚于权相贾似道,似道败,又反而弹劫之。累官知严州、元军至,举城迎降。入元为建德路总管。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着作有《续古今考》、《文选颜鲍谢方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赢奎律髓》,流传于世,甚有影响。
3、方腊(?-1121年),又名方十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加上有较强的组织才能,自身又出身贫苦,所以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他于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
4、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成桐城三祖。官至礼部右侍郎,祖籍今枞阳牛集乡方皋庄。苞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曾任太仆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贡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备道,明末,因避乱寓居江宁(今南京)。祖父方帜,曾任芜湖训导,后调任兴化县教谕。父仲舒,国子监生,青年时耕牧于枞阳黄华,家境日落,后入赘江苏六合县留稼村吴勉家;生3子:长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着有《望溪先生文集》。
5、方清(?-766)唐中期农民起义领袖。
6、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浙江宁海人(宁海古古称缑城,故时人称其为“缑城先生”),明代大臣、着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株10族。
7、方国珍(1319-1374),元末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第一个反元的农民起义领袖。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早四年。 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方国珍卒,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
主要是以上几个,还有的我就说下名字
方从哲、方孔炤、方以智、方声洞、方逢时
我学历史的,有什么不懂的我们可以互相交流
‘贰’ 方氏的祖先是谁
方氏的起源始祖有:姜雷、姬方叔、翁乾度。
(一)、源于姜姓
出自远古帝王神农氏裔孙雷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及《世本》等的记载,相传上古帝王神农氏之代孙帝榆罔之子雷,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立下大功,封于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氏,称为方雷氏,后逐渐省文简化分衍为方氏、雷氏。
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该支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二)、源于姬姓
1、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方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方相氏,传说为黄帝时期嫫母之后,擅长巫医之术,世代相袭。到了西周时期,以其特长设置了方相氏之官,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专职掌管驱除瘟疫厉鬼。
在春秋后期,随着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的逐渐认识,方相氏之中巫、医渐分,渐渐对立起来。方相氏之官职到了战国后期,逐渐消失。在方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相氏。
2、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在西周后期的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属下有一位王族大夫叫姬方叔,他在征伐淮夷、猃狁,
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为此,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洛阳)。在姬方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方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方氏正宗。
(三)、源于官位
1、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方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方士,是西周初期始设置的一种官称,隶属于秋官府司管辖,专职负责掌管王族子弟、公卿大夫封邑之地内的狱讼。有时还要调节各封邑之间的纠纷。
在方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氏。
2、出自先秦时期时期官吏方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远古时期,各诸侯中的领袖被称为“方伯”。从战国时期开始,郡制之下的一州之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作方伯,直到东汉以后才改称为刺史,但人们仍尊称其为方伯。
到了唐朝时期,人们将承帝王之指令进行寻访督察的采访使、观察使等称作方伯。而在明、清时期,称布政使为方伯。总体来讲,历朝历代,一般将一方行政区之最高行政长官尊称为方伯。在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
3、 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尚方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尚方氏,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官位,别称为“上方”、“上峰”、“尚峰”,最高长官称尚方令,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宫廷御用器物的制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机构。
尚方令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属下有丞二人,史二人,徒六人,别有分类匠署,分辖有若干名匠人、役史等。在尚方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尚氏。
(四)、源于翁姓
源于翁姓,出自唐代后期 、闽国时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后代翁乾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翁姓避乱改姓是方姓的又一来源。
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 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
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
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
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后改姓方 ;
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有"六桂联芳"之誉。
(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方佳氏,满语为Fa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奉天(今辽宁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方氏。
(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改姓名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傣族、回 族、土家族、朝鲜族、高山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方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方,世代相传至今。
(2)杭州方氏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方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1%左右。
方氏族人最早以河南省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氏族人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氏族人向南播迁的结果。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
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
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二省的方姓占方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渝方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
当时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福建、湖北,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
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6%。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叁’ 方氏家谱的各地祠堂
敦睦堂:桂林方氏,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进士方桷任溧阳令,卒葬溧阳,孙子绍宗来溧守墓,后世繁衍至今800余年,总祠敦睦堂位于5A景区天目湖桂林村,后世分五房:贵一公后裔居桂林及周边村庄、溧阳城南方家村、城东葛渚村、天目湖桥山下、石狮庙、冯家边、宜兴和桥北庄村、高塍新庄村、上海、西安、香港九龙、澳门等地,贵一公另有分支迁徙至南京、浙江湖州、安徽广德、江西等地;贵四公后裔居桂林及周边村庄、台中、高雄、美国等地;贵二公后裔居溧阳城北杨庄村、溧阳南渡姜笪村、黄山村等、金坛指前标方家村、溧阳戴端口赵墅村、戴端口集镇、宜兴张渚集镇、鲸塘董渚村、徐舍湾梗村、归径蒲墅村、句容袁巷上杆村;贵五公后裔居下桂林村;贵三公后裔居宜兴新建段庄村、杨巷王家圩、云南昆明、宜兴城内东撒珠巷、浙江杭州、丁家头、溧阳南渡平陵村等。
敦义堂:始迁祖谕(智盳),宋太祖乾德间自睦州桐庐白云源(或云自江西新建县白云源)迁居祁门竹溪墩。建桥于水口山下,名赤桥,之后支分派别。
敦伦堂:始迁祖秩,明洪武间以武功尉州卫百户,由茶陵改屯湘潭县九十二都。
敦叙堂:始迁祖沉,北宋末年自淳安白云源迁至义乌川塘。
敦厚堂:船溪方氏,始迁祖方台生(明)。该族散居太平、祁门、黟县、石棣、贵池等地。
敦本堂:安徽歙县府前方氏
雅趣堂:安徽歙县瀹潭方氏,北宋靖康之乱迁至歙县,始迁祖汴京方子华公。明万历年间,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立方氏宗祠,宗祠碑文为许国所亲撰,写碑者乃赐进士第嘉议大夫南京总督粮储户部右侍郎、诗人方弘静,碑额篆文为武英殿供奉管理校正书籍事务中书潘纬。
敦雅堂:始祖干,晚唐诗人,世居桐庐白云源。
滋本堂:江苏常州毘陵芳茂里方氏
大训堂:浙江奉化大桥方氏
六桂堂: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
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友庆堂:安徽桐城桂林方氏
立本堂:湖北黄冈方氏,始迁祖为方万一(明初)。兄弟九人方万二、方万三、
方万四、方万五、方万六、方万七、方万八、方万九自江南豫章丰城
迁至黄州府,元至正十一年韩福通以红巾倡乱,蕲黄等处尽为屠陷。
兄弟星散,万一、万二、万七遂居于黄冈。其另六兄弟不知所踪。此
为万一子孙堂号。
永锡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焕,唐乾符间,避兵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南
墩,再迁县城进士坊。
永思堂:浙江诸暨,暨阳。始迁祖度,世居诸暨花山白门里,南宋淳皊元年赘高
湖汤家塾汤氏,遂别为高湖支。暨阳卢家溪方氏始迁祖堂,明后期自诸
暨陡徙居本邑卢溪。
白云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
玉粹堂:湖南,临湘,湖北,嘉鱼。始迁祖皅,吴越钱氏光禄大夫,避难携族散居
鄂岳属邑,皅自家于临湘小源堡天井村。传八世岳,迁居嘉鱼。
发祥堂:浙江,淳安
世恩堂:河南方氏
壮猷堂:安徽,潜山。始迁祖渊,元至正间陈友谅屯兵鄱阳,避战火,由江西鄱
阳之瓦屑坝渡江,迁安庆?山车辋坂。
克猷堂:安徽蒙城。始祖方杲字东升,大明员外郎。明嘉靖元年(1522)由河南永城谢家湖迁蒙定居瓦端口。至今480余年族史。子孙繁衍22代,人口已逾二万,户数达六千余。
观礼堂:浙江淳安山路口方氏
阳牧亭:浙江临安,于潜
伦叙堂:1、浙江,宁波。始迁祖季仁,世家慈溪金川乡,南宋淳皊间入赘四明孙氏,
因家焉。
2、湖南宁乡方氏始迁祖孔成,原姓李氏,明宣德间由江西永新县徙居
楚南宁乡一都三区赵家河,传至四世,值明清鼎革之际,以李姓差
徭繁重,乃改姓方。
光远堂:
光启堂:醴西黄岗方氏
孝恩堂:桂林方氏
河南堂:1、福建湄州、台湾(彰化芳苑)河南堂方氏始迁祖方义。
2、福建平和、台湾嘉义始迁祖方民敬(五世来台祖)、方苞(十五世)
3、长沙柞山方氏始迁祖竹泉,先世居江西浮梁县,明朝中叶徙居长沙。
4、岳阳方氏之始迁祖澄,五代后唐同光二年,由南昌播迁岳阳;至六
世别而?沙陂、潼溪、杨林三派。
松柏堂:湖北新洲县绿化乡谢店邨
忠孝堂:江南方氏统宗谱。该宗望出河南,远祖弦,官吴中,避王莽乱,因家歙
县东乡(即后世之淳安)。孙储,三子,遂启严、衢、徽、滁、婺、九江、
宣、池、秀州及莆田等诸派。
忠恕堂:始迁祖轸,北宋徽宗时以劾蔡京贬官鄞县令,后谢事,挈家由闽之莆田
迁居慈溪北凤浦;传至十一世复由凤浦迁居堰头。又十世,应凤公迁镇
海庄市。
忠贞堂:始迁祖万镒、禾(一名嘉禾),明清之际由歙县罗田乡同迁江阴周庄镇。
诵芬楼:始迁祖李,明洪武初年自蜀地以军职随西平侯沐英入滇,后释甲归农,
卜居晋宁州治西之?睢厂。
思福堂:安徽休宁珊溪方氏分支
重庆堂:安徽河南方氏,该族散居歙县、泾县等地。
恩诚堂:安徽绩溪城南方安湾方氏
积庆堂:浙江临安唐昌天水方氏
乘裕堂:浙江慈溪慈东方堰方氏
萃涣堂:安徽歙县,浙江淳安,两地方氏十二派
崇孝堂:湖北黄冈方氏
崇让堂:湖北方氏,始迁祖方万一(明)
崇本祠:
逸河堂:始迁祖彰德,南宋景炎中,见国危势蹙,遂由杭州移家上虞县清潭里。
历世既长,支分派衍,进而扩散至虞、嵊二县各地。
敬义堂:始迁祖鳽,元朝初年自淳安梓桐源徙居寿昌城后街。
敬投堂:安徽歙县歙西拓源方氏
聚远堂:始迁祖景珍,北宋初年自严州桐庐白云村迁至永康长安乡化街。
聚乐堂:安徽怀宁,始祖睴,明洪武初由豫章领部颁印照下屯池州东流县八都乡;
传十数世至讳德先者,复于清雍正元年由东流徙居怀宁县西门,别为怀宁
始祖。
德馨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琼,北宋咸平间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凤林乡罛
霄里大墅。
德盛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仙源德盛堂,街川吴公岭仙源支方氏
榴耕堂:先族为苏州人氏,明朝洪武年间为除害平辽,引起本地为战场,兵荒马乱,
加之黄水夺淮,遍地无收,人逃散与伤亡。被洪武赶散于全国各地。传至
十六世,由于文化大革命,谱牒被焚,遂亡其先世记载。1998年乃公议从
安徽的龙岗,江苏的卞塘、岗坂、南望三地始绪,简要分三大门重修家谱
世德堂:江苏常州、扬州、高邮、安徽天长方氏
风雅堂;浙江兰溪女端口前方村
方正堂: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上吴方村
永同公祠:浙江开化县苏庄镇唐头村
正学堂: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东方村
‘肆’ 方氏家谱的介绍
方氏聚居于江苏溧阳天目湖桂林、安徽歙县一带,南宋至民国,人才辈出,族人遍布苏南(溧阳、宜兴)、浙江、安徽等地;周边历史较长的宜兴方氏、金坛方氏、句容方氏均出自溧阳,溧阳方氏又出自桐庐,桐庐之前则是淳安一带。民国二年(1913年)方光奎(肖斐)、光策(振徇)、时叙(颂虞)等人考证来历图附于12修谱,因故值此14修谱之际,寻找方肖斐女儿后人;方振徇孙子方为祖(居杭州)、曾孙方毅;振徇长婿萧开诚(安徽水利电力厅副厅长萧开瀛兄弟)后人;次女方宝璇、女婿狄勤源(字如川,浙江余姚大岚小学退休教师)后人;方颂虞长女方双修(居汉口)、长婿徐培泽,长孙徐公望、孙媳邓嘉怡、曾孙徐骏,次孙徐公尚、孙媳方志、曾孙女徐谦;颂虞次女方迈随舅父徐志衡、表兄弟徐洪庆、徐仁庆、徐贤庆居宜兴高塍集镇;颂虞幼女方新(南京东南大学副教授)后人;本房宜城方耀奎、方鸿庚、方东升、方彭来、方南升、方彭绪后人共商族务。另有岳阳县高垅石墨港竹山坡一带,清朝中叶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官场人物。
‘伍’ 谁知道方这个姓氏的由来!
一. 方氏朔源
[编辑本段]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方叔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大获全胜,为周室中兴立下不朽功勋。故后世一些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方氏血脉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二、方氏概述
[编辑本段]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纮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几千年间都是名人辈出. 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唐才子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状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学家方回,诗人方岳, 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大学士方逢辰, 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当代“中华第一刀”砚雕大师方见尘等等。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 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莆田历史上6大藏书楼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宋朝方氏出名的藏书楼有:方氏望湖楼、白杜万卷楼、方万一经堂、方渐富文阁、方于宝三余斋,方崧卿藏书也都达数万卷之多。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由于科举盛况, 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其中惠来县莆裔方氏达17万人. 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 蚊髌浼淦翁?A target=_blank name=snap1>方氏家业繁盛,名士、高官辈出,“儒业功名,指不胜举”主要名人有:宋藏书家方竣,方略,刑部尚书方衡,考据大家方崧卿,名士方信儒,名宦方大琮,理学家书法家方士鹞,诗人方惟深,元名医方焗,明刑部尚书方良永等等。
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 和“会宫方”. 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有人认为是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着的家族。直到当代, 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名家如云,形成一个庞大的学者群体. 其中较为知名的如:理学家方学渐, 经易学者方大镇, 理学家方孔炤、诗人方维仪、思想家方以智、学者方中德,数学家方中通、学者方中履,诗人方文, 文学家方登峰、方式济, 文学家方孝标, 方拱乾,书画家方亨咸, 文学家方世举、方贞观,桐城派始祖方苞,文学家,政治家,水利专家方观承, 文学家,总督方维甸,文学家方宗诚、方东树、学者方守粦, 方守敦, 文学理论家方孝岳, 民国要员方治,“一代大哲”方东美, 作家方令孺,诗人方玮德,学者方珪德(舒芜), 新闻学者方祚德(方言),画家方鸿寿,演艺家方子哥,政治家方兆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学学派", 而且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梁实秋道:“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当代学者钱理群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台湾作家高阳赞:“方氏一门,忠孝节义,四字俱全,为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 ”. 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桐城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
中华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 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最多是安徽达100万多, 其次是浙江约55万, 第三是广东约40万,其他较多的省份为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云南,江苏,台湾等,在北方省份方姓人口稀少, 在河南排86位.人口最多的县市为广东惠来县,该县方姓聚族达17万之多,其它人口较多的聚居县市为福建云霄县,莆田县,浙江淳安县,桐庐县,金华县,安徽桐城,枞阳,歙县,休宁,湖南平江,岳阳,广东普宁,开平,东莞等等,人口最多的镇是广东普宁洪阳镇,方姓约7万人,约占50,是真正的"方半镇" 。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人口10多万,.始迁祖唐朝翰林学士,新罗文化大史方智.泰国方姓多为潮汕移民人口6万.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株连流放的族人也高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为了逃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才,张,施, 旋,余,汪等等. 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名家豪杰如云. 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 "方氏之显于周, 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苏东坡题词"文章华国, 诗礼传家",苏洵题"文武世裔, 千古流芳" .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百分之0.53,列第三十八位;着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百分之0.8,排二十五位;着名医学家占百分之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百分之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方氏历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汉名宦方储, 唐诗人方干, 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爱国诗人方岳,元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学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学家方东树,英烈方声洞, 革命领袖方志敏, 抗日英雄方振武将军, 方先觉将军. "一代大哲"方东美,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还有"方氏三圣": "墨圣"方于鲁, "联圣"方地山, "骨圣"方先之.等等.
‘陆’ 方姓的祖籍是哪的啊
河南。
方氏族人最早以河南省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氏族人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氏族人向南播迁的结果。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
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
(6)杭州方氏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方姓名人:
1,方望:东汉平陵人,曾为西汉末地方割据势力隗嚣的军师,后离开隗嚣,拥立孺子刘婴为天子,战败之后被更始政权杀害。
2,方阳:方望之弟,因怨恨更始帝杀其兄方望,劝赤眉军首领樊崇另立刘氏宗室,以与更始政权抗衡,后不知所踪。
3,方储:浙江淳安人。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柒’ 方氏故里是哪里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着、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姬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方姓以河南省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姓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迁的结果。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三孙之长子方赞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严、衢、婺、越,赞之二弟方观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九江、滁阳、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孙则分衍于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东省淄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一带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间,都督长史方王叔自安徽歙县回迁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方王叔有孙名廷滔,其后裔有迁饶、信、江、苏诸郡;另一孙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乱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进士及第,后其子孙中有的与阿拉伯人通婚,并信奉伊斯兰教,后从中分出一支于宋元之际为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定居。此际有一支方姓从河南省固始避乱南迁,先达福建省福州,再迁漳州之龙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充军者数以万计,有逃至河南省钧州(今禹州)者,后发展成大族。同时,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龙溪一支迁入台湾省,不久闽、粤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后有飘洋过海落籍异邦者。可见,方姓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有些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辽宁、江苏、福建、云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三、历史名人
方 干:新定(今浙江省建德)人,唐代诗人,因缺唇,故在科举中不被录取,于是隐居会稽镜湖,终生不仕。其诗闻名江南,多以流连风物和格调低沉为主题,死后追赐及第,有《玄英先生集》传世。
方 清:唐代农民起义领袖。唐代歙州人(歙州治所在今歙县)。762年,江南发生大规模疫灾,百姓民不聊生,方清率领歙州饥民揭竿而起,凭借山区险要地形同官军对抗,一时应者如云,队伍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了数万人。763年,方清率领农民军进军贵池秋浦的乌石山,与广德一带的陈庄、陈五义军会合,采取积极进攻的态势,连克周围县邑。765年正月,方清的军队屯扎石埭县,并乘政府军准备不周时,勇猛进击,攻克歙州,擒杀刺史庞浚,一时威振江南。此后,方清在黟县赤山镇修筑城池,自建阊门县。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唐王朝派大将李光弼进剿,唐军主力部队又得到了豪绅吴仁欢数千民团的帮助,方清虽据险扼守,但寡不敌众,战败牺牲。
方 会:俗姓冷(992-1049),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先作小官,不称职,出家,从楚圆学禅法。后在杨歧山和云盖山弘法,言行常常更加离奇。如上堂说:“举古人一转公案,布施大众。”过一会说:“口只堪吃饭。”又如:“慈明忌辰设斋,众才集,师于真(画像)前以两手捏拳安头上,以坐具画一画,打一圆相,便烧香,退身三步,作女人拜。”可见教法还是临济宗和云门宗的奇警一路。嗣法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他死于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年五十八岁。临济宗两支派之一的杨岐宗由方会禅师创立,杨岐宗是临济的正脉,方会以后,临济一系延绵不绝。
方 腊: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人,一说歙州(今安徽省歙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1120年率众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起义军攻陷数十县,东南震动。次年夏,被俘后在开封就义。
方 岳:宋代词人。字巨山(1199-1262),号秋崖,新安祁门(今属安徽省)人。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曾为文学掌教,后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权要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诸人,终生仕途失意。工于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质朴自然。其词多抒发爱国忧时之情,风格清健。着有《秋崖集》四十卷,词集有《秋崖词》。
方 凤:南宋诗人。字韶卿(1241-1322),一字景山,浦江(今属浙江省)人。宋 末任容州文学,入元归隐于仙华山。诗文多抒写亡国之痛。有《存雅堂遗稿》。
方 回:宋末元初诗人。字万里(1227-1307),号虚谷,歙县人。宋景定进士,知严州。降元,授建德路总管。后罢官,往来杭歙间。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曾编《瀛奎神髓》。着有《桐江集》等传世。
方 苞:字凤九(1668-1749),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省桐城人,清代着名散文家。康熙年间进士,1711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后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着名的《狱中杂记》,记述了在狱中耳闻目睹的种种丑恶事实,暴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腐朽和黑暗。着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方 薰:字兰坻(1736-1799),一字懒儒,号兰士,又号兰如、兰生等,浙江省石门(今崇德)人,清代书画家,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工写生。兰士幼慧敏,自小同父亲周游浙江全境,眼界开阔,又广学博取,得以成就其绘画的大业。与画家奚冈齐名,世称“方奚”。着有《山静居论画》传世。
方从义:贵溪(今属江西省)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着称,笔墨苍润。方回:安徽歙县人,元朝文学家,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以杜甫为一祖)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之说。曾编《瀛奎律髓》,评选唐宋以来的律诗,今存《桐江集》。
方克勤:字愚庵,浙江省宁海人,明时曾任济宁(今属山东省)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户口倍增。因犯“空印案”被诛杀。明代礼部给事方言直,与方克勤为两兄弟,为避免株连,方言直把其宗族一脉迁居赣南于都上方,当地也叫溪上方,溪下王,以纪念自己与方克勤血肉兄弟之间的感情。方孝孺被株连后,浙江宁海方氏余脉皆迁居赣南。孝孺两孙被言直之子营救成功逃至赣南一带。着有《汗漫集》。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方克勤之子。浙江宁省海人,明初文学家。幼聪颖,及长从学宋濂,有“小韩子”之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荐授汉中府教授。建文初,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更定官制后,改文学博士,总裁《太祖实录》等书。力主复古改制,创行井田,对建文朝政影响较大。靖难之役中,朝廷诏檄多出其手。曾致书燕世子朱高炽,谋离间燕王父子,以缓燕师,均未成。燕王夺位后,命起草登基诏,坚执不从,被灭十族。但是方孝孺并不绝后,因为当地流传仲愚、仲宪的故事至今。着作甚富,有《孝经诫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等。永乐中禁藏其书,犯者至死。后人辑其所遗成《逊志斋集》。
方以智:安徽省桐城人,明末清初学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检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后,出家为僧,着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等。
方维仪:名仲贤,字维仪,明末清初安徽省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妈,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风阁集》,又编历代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国梁:元末清初名医。方国梁原习儒,因科举失意,遂弃儒习医,自研《医宗金鉴》、《外科正宗》等医籍,专事外科实践,名播欲、绩溪、昌化、淳安等地,求医者甚众。其子绪宝、孙以祝、曾孙成春均承其业,以医名世。来孙家万(字德章),继承祖传外科,在洪琴村开设春生堂药店,医名大盛,求诊者络绎不绝,着有《德章祖传外科秘本》。家万子正光,孙德猖、德善,曾孙善滋承其学,善滋年逾古稀,仍在野鸡坞专事外科。野鸡坞外科对发背、腰疽、五肿伤寒、乳疽、疗疮等无名肿毒有特效,药到病除。方氏认为外科疾患皆因"风从上受,湿从下注"而致,须内、外并治。施治除精制祖传各种丸散膏丹外敷,还注重内服。并提出外科疾患并非都由火热之毒而生,除疗疮外,很少用清热解毒药。
方玉润:字友右,又字黝石,自号鸿蒙子。1811年出生于文山州广南县城西街。宝宁(今云南省广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和书法篆刻家。在文化领域有多方面的成就。方玉润自幼喜欢攻读诗书,博学多才,却对科场考试之经学反不着意。他的父亲为此将他锁禁于书房,强令致力于经学,以期科场高中,光宗耀祖。曾官至陇州州判。光绪九年(1883年)凤翔知府李勤伯特委任方玉润先后代理过千阳、麟游县令,尚未到任,就于1883年8月24日病故,终年73岁。
方声洞:福建省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其兄方声涛和姨、两嫂及妻皆为同盟会会员,后参加广州起义并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志敏:江西省弋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六大当选中央委员,1934年率红十军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后因叛徒出卖被俘,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56岁。遗着有《可爱的中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新安郡:秦初置县。晋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后移治安徽省歙县一带。
2、堂号
正学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建文时候,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宣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
此外,还有堂号:“河南堂”、“六桂堂”、“敦本堂”、“观礼堂”、“伦叙堂”、“乘裕堂”、“敦必堂”、“思诚堂”、“绍远堂”、“重庆堂”、“崇考堂”、“义德堂”、“溯源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方姓得姓早,但历史上的名人却不多见,尤其在唐宋以前。
2、方姓多刚烈之士,爱憎分明,舍身取义,宁折不弯。
3、方姓多文人学士,书香门第,满腹经纶,诗书传家蔚然成风。
4、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15年方方建忠纂修《方氏家谱》,江苏通州(今南通)方家村其字行为:“应克先人志,荣光兆泰和。”另一九二九年方家福续修《方氏家谱》,安徽天长方姓一支字行为:“高伦序定,绍法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