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朝的通判是什么官苏轼为什么要去杭州做通判呢
通判是协助知府和知州的工作,等于就是二把手,苏轼是自己请求出京为官的。在宋朝一地之主基本上都是知府或者知州这样的,他们都是负责当地的主要政务算是一把手了。但是作为皇帝肯定不能让你一家独大,所以就有通判。明面上说是通判是协助知府他们工作,但是实际上通判是为了监视知府的工作。而且他们办公的地方都不是在同一个办公厅。并且很多通判都是皇帝亲自挑选的。毕竟派去监视知府的,所以忠诚性一定要高。
他在杭州时,也在竭力为百姓办好事,所以当地百姓无人不说他的好。
㈡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的故事
苏东坡曾两度在杭州做官。
1、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36岁,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后又被贬到杭州,任职通判,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任职3年。
到任之后他便开始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
2、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是16年后的公元1086年,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于是54岁的他对于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
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
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
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参考资料: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网络
㈢ 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为什么要去杭州做通判
苏轼跟杭州是很有缘分的,曾经两次被调往杭州任职,一次通判一次知州。苏轼到达杭州,吸引了多少作家文人前来荟聚,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㈣ 苏轼为什么到杭州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㈤ 谁知道苏轼在杭州做了两次大官的故事,分别为我们做了什么啊
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通判杭州,又于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共到杭州两次。上诗即是他第二次到杭州所作。
苏轼在杭州的故事太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只大体说说史实。
1、他修井: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使百姓重饮六井水。
2、他赈灾: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之后又遇大旱。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又反复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以备饥荒。由于苏轼的反复请求,朝廷决定拨本路上供米二十万石赈饥,宽减上供米三分之一,并赐度牒三百道以助赈饥。结果米价渐落,元佑5年春没有人饿死。
但是,一些地方官吏无意恤民,专事献媚,看到元佑5年春没有死人,就立即报告朝廷,声称本年丰收,别无流民,要求收回度牒钱粮。
苏轼反驳道:“去岁灾伤之甚,行路备知,便使今年秋谷大稔,犹恐未补疮痍;而况三夏之交,稻禾未了,未委(不知道)逐路提转(提刑转运官)如何见得今年秋熟,便申丰稔?”
五六月间,浙西数郡果然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淹没,六七月份米价再次上涨,“灾伤之势,恐甚于去年”。因为去年之灾,如人初病;今年之灾,如病再发。即使病情差不多,但因元气早伤,便难支持。加之这年春夏之交,风调雨顺,家家典卖负债以事田作,想夺一个大丰收。现在淫雨风涛,把将熟的农作物摧折殆尽,“民之穷苦,实倍去岁”。即使这样,一些地方官仍忌讳言灾。秀州嘉兴县的官吏,因不受灾伤词状,以致踩死四十余人。苏轼却接连多次向朝廷报告灾情,要求宽减本路上供米,并高价收购常平米,以备来年出粜救饥。
应苏轼之请,朝廷拨上贡米二十万石赈饥,置饭舍以待饥者;设药局,置病坊以治病者。元佑四五年的灾情,比熙宁八年的灾荒还要严重,但因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米价未能暴涨,后果要轻得多,而赈灾费用也少得多。
3、他治病:元佑四五年灾荒之际,瘟疫流行,杭州是水陆交会的地方,疫疾死亡率比别处都高。苏轼派人作稀粥、药剂,救活了很多人。考虑到杭州重镇,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4、他浚湖: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后人称为苏公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后来演变成“三潭印月”。呵呵,东坡肉的故事就是因浚湖而发生,有人已经讲了,我就不多嘴啦。
5、他开河:杭州中贯运河,舟行市中。但长期以来,地方官贪图方便,引引潮水入河,海潮每至,泥沙淤积,漕河失利,舟行困难,不得不三年一淘,劳民伤财。苏轼亲自视察杭之水系后,带领人民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各十余里,水皆深八尺以上,是几十年来浚河从未达到的深度。又根据精通水利的苏坚的建议,在两河间筑堤闸,控制河水与潮水。自后潮不入市,河道不淤,舟楫常行。
6、他引水:上次修好的六井和沈公井再度废堙,杭州人饮水非常不便,一斛水甚至卖到八钱。苏轼决心彻底永久解决百姓用水问题,亲谒茅庐拜求前次参与治井现已年过七十的老僧。苏轼采纳了老僧的建议,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以瓦筒把六井水直接引至千家万户,并扩大了供水范围。从此,“西湖井水,殆遍全城”。
他在杭州还认识了一群好朋友,连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都是在杭州是发现的。
至于那些传说,更不是我能说的完的了,德泽雅韵满余杭啊。当然,杭州没有亏待苏轼,杭州的山山水水,唤起了诗人的才情,不论是“欲把西湖比西子”还是“白雨跳珠乱入船”,或是“游人脚底一声雷”,杭州已编织在诗人的梦里。
不能想象没有苏轼的杭州,不敢想象没有杭州的苏轼。
㈥ 苏轼外放杭州做了什么
苏轼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计大约五至六年的时间。
公元1069年,苏轼三十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任职,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上书驳斥新法弊端,被党人排挤,自请下放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苏轼到任以后,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苏轼决定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
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轼就被调离杭州。
十六年后,公元1086年,苏轼五十四岁时,第二次来到杭州,此次是任杭州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轼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轼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轼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㈦ 苏东坡在杭州做了什么
做知县造福百姓 造了苏堤 还有有名的东坡肉是他发明的吧
㈧ 苏东坡被贬杭州,发生了哪些事情,写了哪些诗
苏东坡被贬杭州,主要发生了如下事情:清理运河的淤泥、新建新水库、清理西湖、建苏堤、兴建三潭印月、赈济灾民、建医院等。
苏东坡被贬杭州时,写的诗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湖上夜归》、《夜泛西湖》五首等等。
(8)苏东坡去杭州做什么扩展阅读:
1、苏东坡清理运河的淤泥:
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汇,钱塘江的水带进许多淤泥,杭州城内的运河淤泥每隔四五年就要挖一次出来,否则河床升高,影响船运。淤泥一挖出来就被堆在居民门口,脏乱不堪。
苏东坡想办法把钱塘江的水先引入人口稀少的茅山运河,经过茅山运河流了三、四里地,淤泥沉淀下来,再流到市中心的运河里的水就是干净的了。
市中心的运河的河位比茅山运河低四尺,苏东坡又在余杭那里开了一条新运河,让他与西湖的水相通,这样就永久性的保证了运河的水位。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白话译文:
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㈨ 苏东坡在杭州都做过什么官
1071年 任杭州通判 三年 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也就是市长之职
㈩ 苏轼在被贬杭州时候,做过最让人称赞的好事是什么
苏东坡曾经两次到杭州当官,1071年,苏东坡到杭州担任通判,这个职务名义上是杭州的二把手,主要是负责监督当地的知州,苏东坡和知州陈襄一见如故,二人工作配合默契。共同主持为杭州修复了六口井,引来西湖之水,解决了当地的吃水问题。
1089年,苏东坡来到了杭州担任太守,这时,西湖已经满目疮痍,半个湖面都是草,苏东坡上书给朝廷,得到了批准,苏东坡只是向朝廷要了一百道度牒而已,投入了二十万人力,苏东坡发挥聪明才智,治理了西湖,完成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从而美名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