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传说干隆下江南走水路要多长时间
一、干隆六次下江南。
二、干隆帝于干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后四次还要到浙江的海宁。
三、干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干隆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四、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是:江浙两省经济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在全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两省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0.8%和赋粮总数的 30%,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仅以关系到政局和学术文化界的科举而言,从顺治三年到干隆六十年的150年里,共举行了61科,其中,江浙两省出了51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38 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再就大学士九卿督抚来看,江浙两省出了很多大学士和尚书总督巡抚,像状元出身的吕宫、徐元文、于敏中等都任至大学士。另一方面,江苏、浙江又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发生了多起文字狱。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绅衿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
B. 干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几次去了杭州
清干隆皇帝(即高宗弘历)在位六十年,不但曾于干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干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干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二)、干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干隆四十五年(一七八○)、干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六次南巡,到过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徽州、江宁等江南许多地方,而且还将他的“南巡”视作其平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为什么干隆皇帝要如此兴师动众地南往北返、一连六下江南呢?有说是干隆皇帝“艳羡江南,乘兴南游”的,有说是“搞清自己的出身真相”的,有说是“希望南巡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新的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此绍介的“徽菜说”,即:干隆皇帝一下江南之后的多次江南之行,实在是为了能再次亲临扬州等地、再来品尝江春为他提供的接驾徽菜等盛宴佳肴而来。那一席又一席的“江春徽菜接驾宴”上的“徽菜”等江南美味佳肴,不但是他平生所从来没有品尝过的,甚至于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见也没有见到过,因此好奇心大获满足,并且一尝而不可收、不能忘。回京后,好几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肴,几次旨令御厨烹制,却始终难以如愿,总是做不出那个味。于是,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再下江南、再见江春,才能尝到那个味、一解那个馋,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吃”,才是天下最大的大事儿。
C. 干隆多次下杭州,为何竟然对豆腐青睐有加,竟还亲赐”皇饭儿“
当时干隆被雨淋湿了,全身又冷又饿,得到小贩的帮助,鱼头豆腐吃起又鲜又嫩,多年之后,干隆对这个味道很怀念,再遇到他的时候感念他当时的帮助,就赐了他“皇饭儿”三个字。
之后的故事就简单了,王润兴靠着干隆的赏赐和三个大字,把鱼头豆腐汤这道菜作为主菜做起了饭馆。不排除干隆当时是因饥饿才对道鱼汤的味道念念不忘,而王润兴却是因为自己的善良而得到了好的回报,不知这道鱼头豆腐你们吃过没呢?
D. 干隆一生六次到达江南,一般都会住在什么地方
一般来说,干隆下江南都是住在修建的行宫里,而且修建的行宫大部分都比较奢华,这也符合干隆好大喜功的人物性格。如果说大清哪个帝王命最好的的话,那么一定是非干隆莫属。他顺顺当当的就继承了大统,而且这个时期的大清可以说是国富民强,他爷爷为他开疆拓土,他爹为他充盈国库,所以干隆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正是因为这会大清正处于盛世,所以干隆才能这么肆无忌惮的吃喝玩乐。
康熙下江南虽然也会修建行宫,但是他居住在官员家里得时候比较多,这也就避免了一些开销。但是干隆这个大猪蹄子可没有他祖父那么节俭,干隆下江南一般都是住在行宫里,所以每次干隆下江南都得先为他修建行宫。大兴土木是一件很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干隆喜欢,所以底下的官员只好照做,从一点看,干隆真的没有康熙那么节俭和体恤百姓。
E. 干隆皇帝下江南走的是哪条运河
京杭运河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省、江苏,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随着经济向海洋时代迈进,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辉煌。但是在数百年前,运河沿线的杭州、湖州、苏州、常州、扬州、镇江、淮安等都是国内名列前茅的大都市。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5)干隆到杭州走多久扩展阅读: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自从中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南方逐渐倾斜后,大运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到了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
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这片鱼米之乡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他组织大量民力疏通了“永济渠”、“通济渠”等。经过疏通后,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如今,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市以南、江苏和浙江三省。这条千年历史的古运河,至今仍然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F. 干隆皇帝几次到杭州
4次。干隆六下江南、四到龙井,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1762年,他第三次南巡时首到龙井,品茶后感觉很好。此后每下江南,必到龙井。如今龙井茶室下方牌坊上的门联就取自干隆《再游龙井》一诗: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G. 干隆下江南:从北京----杭州是多少天
要二个月时间,是坐船的。
H. 干隆皇下江南游历多少年间
干隆曾经先后六次下江南。1、干隆十六年(1751)正月以督察河务海防、考察官方戎政、了解江南民间疾苦,第一次南巡江浙。离京,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清口。同年二月八日,渡黄河阅天妃闸、高家堰,下诏准许兴修高家堰的里坝等处,经过淮安,命令将城北一带土堤改为石工;然后由运河乘船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至苏州。同年三月,到达杭州。此次往返,走的京杭大运河。2、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干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到达天妃闸,阅龙木;二月十三日,到达范仲淹高义园;二月二十日,到达苏州,又奉皇太后临视织造机房,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二月二十七日,奉皇太后到达杭州。返程,到到江宁府,祭明太祖陵;四月四日,到徐州阅视河工,降旨截流漕粮;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四月六日。到荆山桥、韩庄闸巡视;四月十日,到达曲阜,拜谒孔林;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圆明园。后一段,显然是走京杭大运河。3、干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初二,干隆第三次南巡。这一次南巡,正值直隶、山东、安徽等地受灾,干隆经过时,免去了这些地方的额赋,又拨了一些物资款项赈灾。然后去审查了前两次命令修的工程的进度,并且对两淮的盐商赏赐有加。经过杭州后,到海宁阅海塘、登观潮楼、阅福建水师;和前两次一样巡视织造机房和祭拜明太祖。回京的时候检阅了徐州的河工;到邹县祭孟子庙;再次去孔庙拜谒,登泰山的玉皇顶烧香。同年五月,到达涿州,赈灾免赋,然后回到圆明园。显然走的京杭大运河。此次返程,过了山东境后,应该走的陆路。4、干隆三十年(1765)正月,干隆开始第四次南巡。此次南巡在时间、路线和主要行程安排与第三次大体相同。5、干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干隆从京师出发,开始第五次南巡。干隆说这次南巡的目的是“省方观民,勤求治理”。南巡途中,他多次颁发谕旨,免去直隶、山东等地应征地丁钱粮的十分之三;凡是老民老妇,均加恩赏赐;到达山东后,他派遣官员祭祀了孔子;沿途他还派官员祭祀那些已故的兴修河道的官吏;此外,还在杭州、江宁等地阅兵。这次南巡,返程再一次拜谒朱元璋孝陵。五月九日,班师回京。显然与第二次南巡线路相同。6、干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二十一日,干隆开始了最后一次造访江南。减免所经之地的地丁钱粮;准许各地曾经犯过案文武各官的案子重新审核,没有案子的,可以加一个等级;经过德州时,在晏子祠行宫写成了《济文考》一文;拜谒孔子庙;视察江浙境内沿海工程;接见越南使臣;派官员祭明太祖陵。四月二十三日,返回京师这次南巡路线,也与第二次相同。
I. 干隆皇帝六次下江南 究竟为什么执着于下江南
干隆帝名叫弘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25岁即位,89岁辞世,做皇帝做了60年。干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野史上说干隆下江南,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汉人生母,因干隆是雍正与一名汉族女子所生,因当时清政府执行的是满汉不能通婚,所以当生下干隆后,干隆被抱回宫中抚养,而他的生母则遗落民间,所以干隆就六次下江南寻访生母!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干隆下江南,首要原因是江南风景秀丽,苏州杭州天下独绝。干隆帝下江南当然有饱览江南秀美山川之意,其实还有以下原因:
其一、视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干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干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其二,要和祖父比比。干隆皇帝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曾六次南巡,干隆帝也想在江南巡上和乃祖一决高下。
其三,找美女。有人说苏杭多美女。民间传说干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干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干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干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琼瑶小说《还珠格格》里面的夏雨荷不就是江南美女吗?
其四,干隆皇帝一生以诗人自居,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这些诗歌自然不能光在颐和园皇宫里写吧。干隆要出去走走,自然要选择山川秀美的江南,反正车旅费实报实销。既有美女相陪,又能产生灵感,何乐而不为?
其五、阅兵。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干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干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
其六、笼络人心。首先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其次来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再次南巡途中干隆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干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当年清兵入关,在江南杀掠太重,“嘉定十日”、“扬州三屠”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康熙、干隆等均将笼络当地士民人心作为重要事件处理,如重修史可法庙等措施。
总体来说,干隆六巡江南,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干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清史稿·吴熊光传》载,干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是呀,后人在演绎小说时,也把干隆下江南当成去寻找美女,看来还真有点冤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