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良渚文化最大的玉璧是多大
10000000000公顷
㈡ 良渚有哪些玉文化
良渚古玉被命名为“中华玉”
5000年前的王者之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与原创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形器等三件玉器,在良渚玉文化产业园开园日正式被命名为“中华玉”。
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形体原创意义的器物,是同时代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大的玉器;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单位面积最大的器类,《尔雅》记载“璧圆象天”,其形制涵括了“天”与“日”两个概念,是日、月在天上绕行轨迹的物化表现;玉三叉形器也为良渚文化独创的玉器器形,是男性显贵者头部冠帽上特有的礼仪性装饰,其独特的造型,以及神人兽面图像的琢刻,充分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抽象化与象征性意义。
基于良渚文化玉器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地位,中华玉文化中心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与原创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型器三种器类,将其组合在一起,作为“中华玉”代表器型,以昭示“礼、德、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彰显“文明之光,和谐之器”的象征意义。
㈢ 湖州发现的最大玉璧竟与良渚文化有关,其中有什么渊源
湖州南浔区菱湖镇出土了良渚文化玉器,湖州市文物局高度重视此事,及时与菱湖镇宣传文化系统负责人取得联系,在了解情况后,菱湖镇立即采取行动及时追索,最终找回玉璧。湖州发现的最大玉璧竟与良渚文化有关,其中有什么渊源?
良渚文化专家说玉琮、玉璧、玉钺,是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的玉重器,这块玉璧是湖州地区至今发现的最大玉璧。
尤为重要的是,这其中发现了大量玉料,在2000多件中有1600多件是玉料,玉器半成品、成品、残件约200件,石器200余件,其中有50多件是燧石、磨石。
根据考古发现,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群面积大,年代明确,虽然产品种类单一,以玉锥形器、管等小件玉器为主,档次比较低,但生产规模大。中初鸣玉器生产的方式,类似于金属生产,是一种远距离的、多方合作的生产模式,进一步证明了良渚古城和良渚文明,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成熟阶段。
你若是发现了这样的玉璧,你会怎么处理?
㈣ 良渚的良渚古玉
良渚古玉被命名为“中华玉”。
5000年前的王者之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与原创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形器等三件玉器,在良渚玉文化产业园开园日正式被命名为“中华玉”。
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形体原创意义的器物,是同时代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大的玉器;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单位面积最大的器类,《尔雅》记载“璧圆象天”,其形制涵括了“天”与“日”两个概念,是日、月在天上绕行轨迹的物化表现。玉三叉形器也为良渚文化独创的玉器器形,是男性显贵者头部冠帽上特有的礼仪性装饰,其独特的造型,以及神人兽面图像的琢刻,充分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抽象化与象征性意义。
基于良渚文化玉器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地位,中华玉文化中心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与原创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型器三种器类,将其组合在一起,作为“中华玉”代表器型,以昭示“礼、德、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彰显“文明之光,和谐之器”的象征意义。
㈤ 有人知道北京奥运会纪念品金章玉璧现在价格多少吗谢谢啦
金章玉壁应该是350万人民币左右
㈥ 南越王墓出土了多少件玉璧,其中最大的一块玉璧是什么
南越王墓有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璧的喜爱。特别是主棺室的一件大玉璧,是墓中所有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致,纹饰古朴庄重,颇有帝王之气,是我国已知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被称为“璧中之王”。
㈦ 杭州最大的翡翠市场
白马湖珠宝。
杭州有卖翡翠原石的,也就是所谓的赌石行。它的名称,叫杭州收藏品市场,位于杭州市湖墅南路103号(原杭州第二百货大楼)。分一区玉石天地、二区古越楼、三区古萃堂、四区古汇堂;地摊集市3000 平米。经营项目为:玉器、陶瓷器、书画、杂件邮票、钱币、磁卡及工艺品类等。只知道古玩市场...吴山通宝城(吴山广场);二百大收藏品市场(湖墅南路与文三路交叉口)...以及天工艺苑也有不少卖珠宝黄金的.
㈧ 天龙八部第一册无量玉璧的内容大意是
玉璧月华明
无量山剑湖底的玉璧映出仙人影子的事,实际上是逍遥派的身影。无量派争夺玉璧所有权。
㈨ 谁知道关于良渚文化的传说 速度啊~
在对良渚文化研究上,不因以一个小地域或一个小范围的“中心”来论良渚文化、来对良渚文化“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却正是对此文化的局限、不到位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此“中心”外各文化遗址点的事实上的其他区域位置的“任其自生自灭”而倍受到侵蚀与破坏,这样下,有一个十分必要的问题:这是对良渚文化的保护还是破坏?西海的中心浮玉山已经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这是历史之过?还是现代人的无知、无能、无果?而因对各小地域文化间、众多的文化遗址来全盘研究良渚文化的“水域性”,来认识“西海”才是解答历史、解答人类文明度最根本的治学之道,才能真正地对历史解答与认识。
在《山海经》中,记述着我们民族的源头地在一个“西海”之地,这是华夏文明的源地;西海在那?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一直在寻找着,寻访遍及了中华大地的大江南北,但一直对“西海”的具体方位、地域位置不得其踪迹。西海在那里?怎么会在历史记载上有那么一个突出的位置与千古的历史文化传承?当我们对几千年前历史上的西海具体地理面貌已经不能从现有的地理面貌表象中来寻觅时,我们能否从其他的途经来对“西海”进行一种人文的追溯呢?对西海的未果时,我们能否从一个对应的“东海”的地理位置上来探寻西海之地吗?“东海”在长江口以东,那东海所对应的西部是否有一个“西海”的存在可能?如在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上,对一个以太湖流域沙埂洲的形成历史由来上,以一个夷地沙洲埂带为一个地理位置的坐标系原点话,一个长三角的环太湖东岸的沙埂洲以西之地水域,就存在着一个“西海”――大西海,此“大西海”就是五六千年前的大太湖。
要证实一个“西海――大西海”的存在,通过对太湖流域的民间口头语言及地名的称谓上,却在良渚、余杭、塘栖、临平之地百姓,清楚地从历史口头语言传承的地域名称中,把临平与塘栖这西边的区域叫“西海”;良渚、余杭、大陆、瓶窑、三墩的百姓从历史口头语言传承的地域名称中,称自己生活在西海海域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福地(佛地)是西域之地。“西海”这一地名在余杭区内就有四、五处,就在西溪湿地的五常西坝村就有一个“西海”地名。大陆陆财浜南有一处“西海岗”、东塘黄泥堆有一处“西海”,瓶窑栲栳山的西海寺(西安),这都是一种历史人文的沉积,都是一种历史的沿承,都是对西海历史传承的真实体现(历史反馈)。
从整个余杭区的塘栖、半山以西一线的低洼水域“(小)西海”来看,在从杭州武林、古荡、蒋村、五常、和睦、闲林、余杭一线北,西线为舟枕、长乐、潘板以东,北线为彭公、石鸽、瓶窑、长命、安溪以南,东线至半山(皋亭山),在这其间是一个巨大的水域湿地,是一个小西海地域位置。而西溪只不过是西海之南的一小角;从现今看,和睦、闲林一带是湿地(在余杭至北大桥运河的西溪溪道以南一线全是水域湿地),南湖、北湖一线是湿地(在苕溪以西),仓前、高桥、大陆、双桥、三墩、良渚一线也是湿地,云会、獐山、塘栖一带也是湿地(这是一条霅溪的走向上);今天里,我们所建设的西溪,只不过是一个西海的一小部分(一角)。这在西溪与西海的相互关联之处,与其地位上认识过程的历史再现。
而真正上,当我们认识到一个西海良渚文化存在于一个大华夏文明的主殿堂时,一个大湿地的西海(规划、保护、建设),才是我们西溪湿地和西溪文化建设的最终归宿。西溪建设只不过是我们掀开西海文化(良渚文化)面纱的序幕。十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是一个“小巫”,而一个八百至一千平方公里的西海才是“大巫”,一个大太湖流域的大西海才是解答太湖流域文化产间的最好解答。如同良渚文化研究上,良渚文化是一个“小巫”,而华夏文明者才一个我们民族的最大“大巫”。
我们在研究西溪文化、建设西溪湿地公园时,建设者们需要的是一种扩大视野,以一种开拓者的情怀解放思想,胸怀历史,纵横上下五千年,这才能立足于一个“西溪湿地公园”建设,并为一个更大的建设工程,那就是一个“西海湿地、西海文化中的良渚文化暨华夏文明的历史研究”建设工程。研究西溪文化、建设西溪湿地公园的背后,可有一个大工程,我们不但为这一小小的湿地作贡献,而更要为我们民族的历史研究上作出贡献,并把在历史研究上的新发现、新理论为西溪文化、西溪湿地公园建设服务,借一个良渚文化研究的台级、升华到华夏文明研究的大舞台上,来把西溪文化、建设西溪湿地公园建设得更美好、更富有生命力和历史人文的体现。
现在,当把“西溪湿地公园”建设提升到一个历史高度时,我们就是要全面地认识与定位西溪文化,来认识西溪文化的历史由来、及文化的纵深度上的挖掘工作,为规划、设计、展示西溪文化、西溪湿地、湿地的历史人文上大手笔操作,可以把西溪建设的外延扩展得更大、更广,来赶超西湖、来超越西湖的文化内涵,来追溯西海文化的本质和华夏文明的实质。这是您我所要承担的不可推卸的历史责职。西溪湿地建设的理念,是应该把“西溪湿地”置身于一个大的地理位置上,从一个历史人文角度,来演泽西溪文化、运河文化、西海文化,来推动良渚文化研究,来促进华夏文明的认识一与史学进步。
在西溪湿地建设上,追忆西溪的历史过去,西溪是怎样形成的?西溪有着怎样的一片历史背景?西溪文化背后深藏着怎样的人文秘密?西溪人是怎样一些的人群?有怎样的文化特征?那就是对吴越文化前的良渚文化研究,是对史前文化的研究,是对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及良渚古人的研究,是对这一水域湿地的西溪主人的研究,是从一个语言文明的国度下陶器时代竹木世界时的语言说话蚩尤汉民族的研究。
从一个地域上,西溪湿地东南部是杭州城,是一个现代的而富有历史的城市。但我们能否穿越历史时空隧道,追忆杭城的发育之地在那?杭州是因什么而生?其是怎样的一个生成、发展过程?我们能否透视过这近代一二千年的杭州西湖文化、来追忆二千年前的吴越文化的演变,追忆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下的演变?更进一步来对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的演变过程的研究?
或许说,在对历史研究上或对良渚文化的认识上,作为一个西溪的建设者、经营者、管理者,从学识上、专业上、兴趣上,并不一定能有一个比较深的学识、认识度、研究度,但基于一个西溪湿地建设上,一种良知、一种对西溪湿地建设的热诚心,对揭示西溪湿地的文化与历史背景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职责。在对西溪湿地的建设上,我有一种不太成熟的强烈的建设规划与总体设想,这对西溪湿地的建设设计与人文历史认识上无疑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把一个西溪文化(西溪湿地建设)置身于一个良渚文化下来进行有实质性的研究,从一个历史高度来审视一个文化的源头,那么对于西溪湿地建设上将有着无穷无尽的人文、历史(价值)可挖掘、可充分利用比宋、明、清更为早期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在有史文化之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并且随着对良渚文化深入研究上,我们能从一个更为神奇的华夏文明历史研究面上,来对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深入认识与历史展开破解;这在良渚文化的研究上,一个已经普遍使史学研究上所不容否定的认识:“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但史学家们,对其来龙去脉上不能如何来清楚地加以有效的说明,不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为此,只有加其中二个字:“之一”这就是对一种历史的不清楚、是一种对历史解答的无力、是不能真正地来说清楚、来解答一个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
良渚文化在华夏文明的地位上,其历史的文明度与年代上,已经是不可置疑的。但如何来把这一历史过程说清楚、解释明白一直是史学研究者们力不从心之处,因为他们无法解开良渚文化的人文历史谜底――这是对良渚古人根本属性不能识别、不知良渚人的习性。在历史史学研究上,在史家间及在理论创建上有许多有待于重新打破并另起锅灶的历史变革,并建立一套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才能来真正地回归到华夏文明的研究轨道上。当真正地把一个西海文化和一个大良渚文化的“水文化”创立并确立时,我们的史学研究和社会研究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关系到运河、西溪、西湖和西海文化的方向定位。当运河文化、西溪湿地建设上能把这一伟大的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时,那么运河文化和西溪湿地建设的内容、内涵上将有无限的文化底蕴,这才能充分体现水文化下和西溪文化、西溪历史,才能更加深入地把西溪湿地建设上增添旅游观光项目、增添人文历史,更能从一种文化源头、源地上来缅怀、吸引更充足的旅游人气,这是一种对民族源头水文化的朝圣,是一种水文化的回归,是一种水人文的识别,这才能使西溪湿地的品牌在全国内直至全世界内,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湿地(水文化)”。
在良渚文化研究者的最高权威人士――夏鼐、苏秉琦、严文明中,已经断定――古航城在良渚以西的瓶窑间长命乡莫角山一带。杭州之城市的原钵体是在良渚文化中,并发育于良渚文化,杭州与航舟间就是一个良渚水文化下的一个最直接的联系,纽带是水,是一个水域的生活习性,那就是在四、五千年前的一个闻明语言社会下的真实的原生活,是在水域生活的水人,良渚文化玉琮图腾刻符偶意正强烈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主题:水文化、舟文化、龙文化、玉文化――这些都是一个华夏文化的主线。
还没有写完..里面多
㈩ 介绍一下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员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 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小标题)发现“中华第一城”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的良渚遗址是其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从1936年发现至今,在这40余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考古科研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 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为配合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基建项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窑葡萄畈遗址一带发掘时,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河沟。考古人员顺藤摸瓜,以这一发现为基点,开始向南北进行延伸钻探调查和试掘。经过18个月的努力,考古人员在莫角山四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完整的古城墙基址。11月29日,考古人员宣布考古勘探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据介绍,这座古城位于莫角山四周,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东西长约1500米-1700米,南北长约1800米-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约40米-60米,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根据城墙外侧叠压的堆积中出土的陶片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 尽管古城的始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工作后判断,但考古人员发现,古城建城的位置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良渚古城遗址发现者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介绍说,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小山,则分别被用来作为城墙西南角和东北角的制高点。 (小标题)良渚文明找到“都城” 确定文明发展阶段 这是一座令考古界期待已久的古城。 在良渚遗址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多年来已相继发现墓地、祭坛、制玉作坊、建筑基址、防护工程、聚落遗迹等各类遗迹135处。遗址分布密集、规模宏大、类型齐备、级差明显,显示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带有史前都城性质的空间形态和聚落布局。一个疑惑也由此环绕考古学界多年:“遗址规模这么大,反山、瑶山上又有高规格的墓地,难道没有中心吗?” 良渚古城被认为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其发现串连起良渚遗址中多年来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令良渚文明最核心区域格局更为清晰。关注良渚文明多年的知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介绍说,古城所环绕的莫角山一直被推测是良渚遗址的中心。其西北角是反山,其中发掘的12号墓出土过刻有神人兽面纹的大玉琮等500多件玉石制器,据推测是王一级的墓葬;莫家山的东北角是马金口,出过六七米长的大方墓遗址;山的东南面是钟家村,出土过重要的大玉璧。“现在看来,这些重要遗址建筑都在古城内,城外则分布着祭坛、高等级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码头等重要遗迹。”严文明说。 之前,考古界一直认为,良渚文化发展水平是即将进入文明或者初步进入文明的阶段。如果进入早期文明社会,则应该有个初步的国家组织,以区别于以血缘为单位的氏族社会。都城正是其重要标志。 严文明表示,有明显职能分工与布局规划的良渚古城的发现,犹如画龙点睛之笔,改变了考古界原来对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小标题)考古意义相当于发现殷墟 考古学者认为,良渚古城的发现,不仅改变了对良渚文化文明发展阶段的认识,对中国乃至世界史前文明研究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在实地考察后明确指出,良渚古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中国目前所发现史前文明时期规模最大的古城,可称为“中华第一城”,其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据介绍,我国已经发现了60多个史前古城,面积一般为10万至20万平方米,其中大型古城只有两个,一座位于湖北天门,面积约120万平方米,一个是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面积约280万平方米,“不过其西城墙不存在了,所以只是个估数。”严文明说。 严文明表示,良渚古城的考古意义之所以重大,不止在于其规模第一,更因其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国家文物局曾明确提出,在目前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主体范围在环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就是莫角山、古城以及外围的良渚文化遗址群;扩张区则北至江苏北部,南到浙江南部,西至江西、安徽;影响区则从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南到广东。“其影响范围占了半个中国,并被后世中国的主体文化明显继承,如果没有比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严文明说,“只有在这个大背景下,古城的意义才充分凸显。” 据了解,考古人员接下来将仔细勘探古城,如找城门、找道路,了解里面的格局,必要时有的部位会进行解剖性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