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18年前有什么大活动
扩展阅读
杭州哪个小区有甲醛 2025-05-16 01:38:48
上海至都昌怎么走 2025-05-16 01:38:00
天津哪里吃饭有特点 2025-05-16 01:33:07

杭州18年前有什么大活动

发布时间: 2022-08-09 03:31:39

㈠ 问一下谁知道过去的杭州城的真实故事历史

杭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创造了璀璨的良渚文化。
唐宋时期,杭州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繁荣,特别是诗词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写下大量吟咏西湖山水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留传至今。
吴越国时,杭州文化建设上以造像艺术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中烟霞洞内的十六罗汉和慈云岭南坡石壁上的7尊造像,雕刻精美,尤为着名。其风格上袭唐代,下启宋代,具有鲜明的江南特点。飞来峰造像也在杭州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宋室南渡,汴梁等地的艺人云集杭州等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南宋杭州的绘画艺术,名家辈出,高手如云。成立于绍兴年间的南宋画院,集北宋南渡画家和江南绘画高手于一堂,宫廷绘画空前发展,造就了大批多才多艺的绘画人才,创作了众多具有时代风格的绘画作品。在南宋150年的历史中,有姓名可考的画院画家近120人,其中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号称南宋四大家。
南宋时期,杭州刻书业也十分繁荣,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刻书和出版业的中心。城区鼓楼至众安桥一带是书坊集中之地,亦是出版发行的主要场所。其时有国子监刻书,刻印精美,为全国之冠,曾刻有《周易传》、《十三经》、《史记》等十七史,计1662卷。宋元间,中国戏曲两大体系的北曲和南曲先后在杭州得到发展,有杂剧、院本、唱赚、诸宫调、傀儡、影戏等,可谓百戏杂陈。专业性演出场所——瓦舍勾栏的大量出现,说明杭州戏剧演出的兴盛。
元代,杭州继大都(北京)之后,成为全国杂剧盛行的又一个中心。元代至明初,杭州涌现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优秀演员。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所作杂剧18种,以《倩女离魂》最有影响。曾任杭州路总管的杨梓,所作《霍光鬼谏》等3种均有传本。元曲大家关汉卿一度来杭,与杭州的书会才人广泛接触,进一步推动了南戏的发展。自温州传入的南戏,在杭州盛行二百余年,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历时三年画成一幅二丈四尺长的《富春山居图》长卷,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明清时期,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传奇剧盛行,杭州人洪升所作《长生殿》与《牡丹亭》、《桃花扇》齐名。杭州还出现在宋代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包括长篇章回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放异彩。明清杭州藏书业甚为发达,至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藏书家层出不穷。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其中多精品,人称“谷林小山堂图籍埒于秘省”。瓶花斋主吴焯,所藏之书宋、辽、金、元、明五代齐全。杭州八千卷楼主丁丙是清代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总数达二十万卷。杭州文澜阁是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楼之一,成于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现藏有《四库全书》3461种,36,917册。这一时期广为流传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均发生在杭州,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末,杭州城市人口增多,小市民阶层崛起,为杭州民族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地方戏曲遍地开花,杭州成为古运河畔戏曲流布、会集的中心。拱宸桥一带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畸形发展,继天仙茶园之后,又修建了荣华、阳春等茶园。这些茶园大多演出京剧,汪桂芳、谭鑫培、周信芳、盖叫天等京剧名伶均曾在此演出。由于各剧种的彼此竞赛,相互交流,使杭州本地剧种也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民国12年(1923年),杭州的宣卷爱好者组织民乐社,排演西湖民间故事剧,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遂定为“武林班”,是为杭剧之雏形。到22年前后,杭州已有民乐社、同乐社、同民社等14个杭剧班社。
杭州的滑稽戏,初为说唱“小热昏”,逐渐发展成化妆表演,称为“独脚戏”;后受文明戏影响,形成滑稽戏,进上海后又有很大发展。越剧源于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落地唱书艺人在杭州辖县于潜乐平乡、余杭陈家庄率先登上舞台,以后在杭州及辖县广为流传。30年代,杭州成为女子越剧大本营。着名越剧演员姚水娟、袁雪芬、筱丹桂、徐玉兰、张桂凤等都曾在杭州登台演戏,并陆续从杭州进入上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将杭州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杭州。杭州的民族文化艺术开始吸收外来的东西,在中西文化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步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留日中国学生组成的新剧团体春柳社先期回国的部分成员,组成春阳社、进化团来杭州演出,传播新剧的种子。民国6年(1917年),樊迪民组建杭州迪声新剧团,为杭州最早的话剧团体。五四运动以后,杭州话剧有了新的发展。17年,由田汉率领的南国社到杭州,在湖滨体育场连演5天。田汉还在杭州创作和首演《湖上的悲剧》。18年,由洪深率领的上海复旦剧社来杭州演出。这些都对杭州话剧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抗战初期,一批爱国青年纷纷组织话剧社团,宣传抗日救亡,播撒革命种子。
电影艺术传入杭州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年五月,拱宸桥阳春茶园公开放映“西洋电光影戏”。以后,基督教和青年会的外国传教士,也经常在杭州等地放映电影。沪杭铁路通车以后,杭州商人在城站旅馆楼顶搭棚,开设楼外楼茶园(游艺场),放映电影。民国10—26年,杭州设有大世界电影场、杭州影戏院、东方大戏院、西湖大礼堂电影院、联华大戏院等5处固定放映场所。30年代,杭州联华大戏院接连放映左翼进步影片《大路》、《桃李劫》、《渔光曲》以及苏联影片《夏伯阳》等,对唤醒民众,激励抗日意志起了重要作用。
西洋艺术开始影响我国美术领域。五四运动前,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教授绘画、音乐,开西洋艺术传入中国之先河。民国17年(1928年),在蔡元培倡导下,杭州成立我国第一所国立艺术院,提出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办学宗旨。该院首任院长林风眠开创把中国画中的笔力线条,与西洋画中的色块、色调两种不同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他画的风景、静物、动物在国内外赢得很大声誉。曾在该校执教的教师黄宾虹、潘天寿、刘开渠、李可染、常书鸿、倪贻德、吴大羽、关良、李超士、蔡仪等,都是全国美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艺术大家。
五四运动后杭州发生的文学革命,不论文学理论或创作实践,都突出民主、科学的内容和反帝反封建的主题,涌现了一批着名的现代文学家。鲁迅、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郁达夫等都曾在杭州工作或创作。开印学史上一代先河的西泠印社,汇集了一大批在全国最负盛名的印学家和金石书画鉴赏、收藏家,把我国的印学和书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杭州市的文化艺术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获得全面发展。虽然也曾有过曲折,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文化艺术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杭州的文化艺术事业迅速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文学创作得到较大的发展。50年代,各种文艺报刊纷纷创办,浙江日报的《副刊》、杭州日报的《初阳》、浙江省文联的《东海》、杭州市文联的《西湖》,先后问世。80年代,大型文学刊物《江南》诞生。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杭州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杭州市作家协会)先后成立。在省、市作协的推动下,涌现出大批文学创作人才,有的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创作进入新的时期,许多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得奖。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不断繁荣。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赴京演出经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人民日报为此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1958年,杭州越剧团带着《关不住的姑娘》、《一日千里》等节目进京演出,受到首都文艺界和群众的欢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0年,昌化越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杨立贝》在杭公演,3年中演出450多场,观众数十万人次。到1966年,全市共有11个剧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3个;有省和市属艺术学校各一所,同时建立戏曲剧目整理小组,涌现一批优秀的剧作和剧作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迅速改变演员青黄不接的状况,浙江省戏曲小百花会演在杭州举行。不久,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建立。此后,“小百花”在浙江、杭州到处开放,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桐庐越剧团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绣花女传奇》、《桐花泪》先后拍摄成越剧戏曲片;富阳越剧团晋京演出《金殿拒婚》。杭州歌舞团、杭州杂技团多次赴欧、美、日本以及中东、非洲等20多个国家演出。一大批青年演员在全国和省内得奖。
电影事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58年成立杭州市电影公司,各县相继成立电影管理站,后又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到1985年止,市区有专业电影院、影剧院、会堂共21个放映场所,对内对外电影俱乐部82个;杭州市所属7县先后建起县城、集镇、农村电影院208个,农村放映队440个,个体电影放映队16个,形成遍及城乡的不同层次的放映网络,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至1985年,全市有市级群众文化机构4个,城区、县文化馆13个,城区街道文化站30个,农村乡镇文化站395个,乡镇文化中心71个,工矿俱乐部2647个。这些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适应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群众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杭州的公共图书馆原来只有浙江省立图书馆一家。1958年杭州图书馆成立。 1982年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单独建制。至1985年底,杭州共有省、市及各县图书馆10家,以及众多的文化馆(站)图书室,党政机关、科研文化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的图书室或资料室。
美术事业日益繁荣。浙江省、杭州市先后成立美术家协会,举办名家书画展览,书画活动频繁。1980年1月西湖画会成立,9月潘天寿纪念馆在画家故居落成。1983年浙江画院在杭州成立,1985年杭州画院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杭州美术事业的发展。
工艺美术在濒临绝境中得到新生。1960年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9月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开设石雕、木雕、竹编、刺绣四个专业,培养了一批民间工艺美术人才。1979年4月,在北京举办杭州工艺美术展览,展出作品 1384件。1983年6月,老艺人朱念慈的扇面书法《唐人绝句一千首》在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一等奖,由国家永久收藏。
综观杭州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历史悠久,自良渚文化起,经春秋末期的吴越文化、秦汉后的六朝文化、唐及五代吴越国文化、宋元明清文化,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艺术,历数千年而传承不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洋溢着江南水乡的秀美,无论是戏曲、绘画、小说、诗歌,还是工艺美术、古籍出版,无不突现出可与西湖山色相媲美的意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大师,书画家、作家、艺术家、藏书家层出不穷。这些都成为杭州作为文化之邦的深刻内涵,使杭州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㈡ 杭州民风民俗

杭州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至于杭州人的过年习俗,说来话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般地溶入喜庆、热闹、欢乐、祥和的气氛当中。民风民俗如下:

1、杭州人腊八日烧八寺香的习俗。过年时节杭州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避难功能。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债人的老话,叫做“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想办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见面,初一见面拱拱手。”


(2)杭州18年前有什么大活动扩展阅读: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㈢ 杭州市桐庐县在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桐庐解放前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分水民勇大败倭寇。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濮振声率白布会起义反清,响应者不下万余。民国8年(1919),县城搬运工人、学生上街游行,抵制日货。16年2月,军阀孙传芳残部溃窜南乡,当地农民奋勇追击。是年,国民革命军抵达桐庐,发现成立城区职业工会,开展要求增加工资、反对封建霸头的斗争;3、4月间成立县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二五"减租运动;8月,中共浙江省委直属分水支部成立。17年10月,中共岩坞支部成立。18年夏,中共分水区委建立,有党员70多人。19年7月,中共永安区委成立,有党员98人。28年12月,中共桐庐县政工队支部、大市支部成立。29年夏,中共印渚、横村、高枧支部成立。34年6月,中共平湖区委成立。38年,中共江西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49年5月,中共桐、分两县委成立。
桐庐解放后
桐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反对国民党的反对统治和封建剥削的斗争。民国17年秋,富家、老坞、何宅坞农民成立“自立社”,向土豪劣绅展开减租斗争。18、19年,先后举行“毕浦农民暴动”、“儒桥农民暴动”、“城下农民暴动”,打击封建势力。23年,龙伏村百余农民发动搞租夺粮斗争。抗日战争中,深浦、环溪千余民众投入馈运食物、护送伤员和作向导等抗日工作。桐庐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投入构筑国防工事达5万余工,运输军粮船最多时月达600艘(次)。出征军人2997名。解放战争中,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在县境边陲山区开辟根据地,建立四管民主政府,开展征粮、“二五”减租,发动支前等革命活动。潘芝山等一批革命烈士为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解放初,桐庐人民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境内的残余武装力量和20余股土匪,巩固人民政权。1950年11月,桐庐人民积极投入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粉碎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和复辟阴谋,取得土地改革的彻底胜利,摧毁封建剥削制度,83%的农户分得土地及耕牛、家具等生产资料。1951年,1351名青年志愿参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为保卫祖国作出贡献。

㈣ 杭州每年都有什么大活动

相约龙井-春茶会 4月8日-5月8日
举办地在龙井村,主要活动有:踏青、采茶、炒茶、茶艺茶道表演、做一天茶农活动等。

杭州花圃“春之韵”-兰花展 4-5月

西湖杜鹃节4月20-5月20日
举办地在满陇桂雨公园。

民间民俗“花朝节”5月1日-10日
举办地在东方文化园。

西湖荷花节 7月-8月
举办地在曲院风荷,主要活动有:赏荷花,采莲蓬,剥莲子,做荷花餐,听民间戏曲,放荷花灯祈福,荷花交易会、西湖荷花小姐摄影模特大赛、中国荷花品种展览会等。

西湖桂花节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在西湖满陇桂雨、满觉陇村、杭州植物园登等地同时举行。有赏桂、品茶、品桂花食品、桂花文艺表演、画展等内容。

西湖中秋赏月晚会 农历8月14日-16日
举办地在平湖秋月,主要活动有:歌舞杂技、民乐表演、风味晚餐、夜游西湖等。

杭州金秋国际旅游节 9月16日-10月21日
主要活动:中秋赏月、钱江观潮、满陇赏桂、吴山庙会、烟花大会等。

“月是西湖明”中秋赏月活动 阴历8月15日-18日
在西湖湖心亭、环湖各茶楼、金沙港文化村等同时举行。主要活动有:赏月、歌舞杂技、民乐表演、风味晚餐、西湖夜游等。

西湖国际桂花节 9月16日-10月31日
举办地在满陇桂雨,主要活动有:赏桂、品桂、桂香、桂雨、桂文化。每当金秋季节,这里珠英琼树,百花争艳,香飘数里,沁人肺腑。在金粟世界里,用桂花制作的桂花粟子羹和糖桂花等佳点,香甜可口,深受游者欢迎。

西湖国际烟花大会 10月中旬
主要活动有:异国烟花并放,倒印西湖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 每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
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办于1929年。现在西湖博览会已经成为最集中展示杭州历史、文化和风景的盛会,每年一度为杭州人民及到杭州旅游观光的游客献上一道文化风景大餐。在此期间来杭州的游客千万不要错过。
西湖博览会的内容非常丰富,刚刚闭幕的第五届西博会就涵盖了西湖艺术博览会、集邮文化展、国际烟花大会、丝绸时尚节、国际丝绸博览会、商业街风采展示周、最佳人居环境展览会、国际电脑节、西湖书市、国际汽车展览会、美食节、摄影作品展览及各种文化论坛等精彩盛会。

㈤ 杭州举行的国际性活动有哪些

每年有西博会、国际马拉松杭州站、动漫节、车博会、很多很多、

㈥ 杭州每年的节事活动有哪些谁能举出

西博会 、烟花节

㈦ 杭州的历史大事件~急~在线等!

秦始皇过钱唐
【秦始皇过钱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设会稽郡,置钱唐、余杭、富春、海盐(今海宁)4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
慧理首开灵隐天竺
【慧理首开灵隐天竺】东晋咸和三年(328),印度僧人慧理登灵鹫峰(今飞来峰),叹为"中天竺灵鹫山之小岭飞来",并指为"仙灵所隐之处",在山下创建灵隐寺。两年后又在天竺山创建翻经院(后改法镜寺),即下天竺。
昙超首开玉泉
【昙超首开玉泉】南齐建元年间(479~482),僧昙超在西湖仙姑山青芝坞口开山筑庵。清康熙时改清涟寺,俗称玉泉寺。
隋建杭州城
【隋建杭州城】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平陈,改钱唐郡为杭州。初治余杭。次年,移治钱唐。隋开皇十一年(591),将杭州钱唐县治由灵隐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带),并依凤凰山筑城,周围15公里左右,是为最早的杭州城。
隋开凿江南运河
【隋开凿江南运河】隋大业六年(610),隋炀帝杨广凿通江南运河,自京口(今镇江)至杭州,800余里。自此与江北运河相接。明清时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称"京杭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江南运河向为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杭州拱宸桥为大运河水运的起讫点。
唐改钱唐为钱塘
【唐改钱唐为钱塘】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为避国讳,4年后将钱唐改为钱塘。
首创九里松
【首创九里松】唐开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洪春桥至灵隐植松九里。"九里云松"后为"钱塘八景"之一。
李泌开六井
【李泌开六井】唐建中二年至兴元元年(781~784),杭州刺史李泌开相国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龟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解决居民饮咸水之苦。
白居易守杭
【白居易守杭】唐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职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并重修六井。离任时留诗:"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又因有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后人为纪念他,将西湖白沙堤改名"白堤"。
黄巢军入杭州
【黄巢军入杭州】唐乾符六年(879),黄巢于九月攻陷广州后,十一月率20万人从江西进入浙江,掠余杭,入杭州,旋即离去。
钱癠筑罗城
【钱癠筑罗城】唐景福二年(893)七月,钱癠为镇海军节度使,雄踞杭州,发民夫20万及十三都军士,自凤凰山筑罗城,周长35公里,建有10座城门,3座水城门。
钱氏筑捍海塘
【钱氏筑捍海塘】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吴越王钱缴自月轮山(今六和塔)起至艮山门沿钱江筑捍海塘,以防海潮。堤长二三十公里,世称"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1985年在建造江城路立交桥时,挖至路面下5~11米深处,发现"钱氏捍海塘"遗迹,经考古发掘,柱长约6米,直径约13~39厘米,柱后为装满石块的竹笼,竹篾编织痕迹十分清晰,其后夯土,最后一排为木柱与竹编)。是年,又置撩湖兵千人,专门浚治西湖。
钱元?慈云岭造像
【钱元?慈云岭造像】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吴越国王钱元在西湖慈云岭南坡资延寺右摩崖造弥勒、观音、势至佛龛和"唐僧取经"石龛。
钱弘?创建灵峰寺
【钱弘?创建灵峰寺】五代后晋开运元年至三年(944~946),吴越国王钱弘?为伏虎禅师在灵峰建鹫峰禅院。宋时改灵峰禅寺。为西湖探梅胜地之一。
吴延爽建保?塔
【吴延爽建保?塔】北宋开宝元年(968),吴越国王钱弘?被赵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吴延爽为祝福钱弘?进京平安,特在西湖宝石山建塔,称为保?塔。现塔为1933年重建。
钱弘?建六和塔、雷峰塔
【钱弘?建六和塔、雷峰塔】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国王钱弘? 在钱塘江边月轮山建六和塔,并建开化寺。北宋开宝八年(975),钱弘?为庆贺王妃黄氏生子,在西湖夕照山雷峰上建黄妃塔,俗称雷峰塔,内藏《宝箧印经》8.4万卷。"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坍毁。1983年5月国务院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批复重建。

㈧ 杭州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有哪些

1、七家茶为杭州茶乡饮茶习俗,相传起源于南宋,至今尚流传西湖茶乡。每逢立夏之日,新茶上市,茶乡家家烹煮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糕点,馈送亲友比邻,以象征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

在杭州的春节民间有敬元宝茶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至亲好友,相互往来,恭贺新喜。讲究的人家,首先敬一杯元宝茶,在茶中加两颗青橄榄,或金桔,以取新春吉利的意思。饮茶而佐以橄榄、金桔,清脆可口,茶味更香。

2、采茶的习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杭州自古就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梦中天堂,杭州美,美在西湖。

素有天堂瑰宝之称的龙井茶就产在风景秀美的西子湖畔。这里土地肥沃,其独特的山区小气候非常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大自然特别的垂青和茶农精心的培育诞生了品质优异、名扬中外的龙井茶。

3、荷花节,每年的7-8月份杭州都会举办西湖荷花节,举办地在曲院风荷,主要活动有:赏荷花、采莲蓬、剥莲子、做荷花餐、听民间戏曲、放荷花灯祈福、荷花交易会、西湖荷花小姐摄影模特大赛、中国荷花品种展览会等。

4、观潮,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

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 (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5、腊八日:十二月初八谓腊八日,亦称“腊八节”。腊八节,又是佛祖的成道节。为了纪念,中国寺院于每年腊月初八日熬制“腊八粥”供佛,并馈赠前来进香礼佛的信徒。

后杭人于此,也以胡桃、松子、莲子、枣儿、花生、桂圆、荔枝等煮粥,送给亲友,名曰“七宝五味粥”。

6、冬至:早晨吃年糕,佐以开缸的冬咸菜。是日供祖宗,祭品有包头鱼。又以淘箩盛米,上铺年糕、桔子、黄菱肉等,再以红绿丝扎成扇形的花朵,插其上,称“供年饭”,亦曰“聚宝盆”。冬至夜最长,故杭谚有“咽觉要咽冬至夜”。

㈨ 杭州西溪湿地洪园举行什么活动迎端午

6月18日上午10时,2018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九届“五常龙舟胜会”在杭州西溪湿地·洪园举行。据了解当天有160余艘龙舟同场竞技,到园区游客达3万多人次,水域中锣鼓声、划桨声,两岸边呐喊声、欢呼声热闹非凡。

据西溪湿地公园(余杭)管委会办公室介绍,2018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在充分挖掘龙舟文化内涵,大力宣扬龙舟文化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推广“我们的节日·端午—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这一民俗活动品牌。旨在充分整合西溪文化、五常水乡文化资源,开展龙舟民俗文化展示及旅游体验互动等系列活动,文化节将持续至2018年8月31日。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