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宁波话西的过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宁波当地人 “西过”确切的意思是“滚开”
B. 慈溪话和余姚话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就字的发音上慈溪话和余姚话没有什么区别,但两者讲话的语调不一样,余姚一句话的尾音喜欢有一点点的上扬,慈溪比较平。还有一个就是两个地方的语气次不一样
C. 余姚话阿西夸哉是什么意思
快要死了,完了,惨了。
D. 余姚话的地域介绍
余姚话真的和外国话差不多吗?
余姚话,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变化的余姚话里,夹杂着许多普通话的读音,越来越通俗了。但是不可否认,即使是夹杂着普通话读音,余姚话作为吴方言的一种,具有鼻音重、口音重浊、发音长且翘、大量使用小称(即鼻音化)以及讹音(有音无字)较多的特点,还是很难为外人所解读。由于自余姚建县开始,一直隶属于绍兴,因此余姚话可以和绍兴、上虞交流,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方言语法,而杭州市萧山区原属绍兴,因此萧山话听上去跟余姚话也是比较接近的,但又因为余姚在划入宁波大市,因此宁波话不断影响了余姚慈溪,与绍兴上虞等地交流变少,有的年轻人有时甚至听不懂绍兴话和上虞话。
东南曾经最名邑,文献名邦
文化底蕴深厚。
明张岱撰写的《夜航船》,就可知余姚人的文化遗脉:“余因想吾八越(指绍兴府八县: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先读书后习手艺,有文化又能经济的余姚人的确底蕴深厚,在原绍兴府各县中独领风骚。余姚和山东曲阜一起,并称“文献名邦”。
进士、状元、杰出人物数量众多
余姚自唐宋以来的进士、状元、杰出人物的数量,高居全国各城市前列,光明朝就有400多名进士,其中不乏严子陵、虞番、虞喜、虞世南、王阳明、谢迁、黄宗羲、朱舜水、邵晋涵、蒋梦麟、余秋雨这样的大家。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和“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的美誉,梁启超对余姚的评价极高。余姚人有五人考中状元:宋庆元二年的莫子纯,宋景定三年的方山京,明成化十一年的谢迁(后官至大学士),成化十七年的王华(王阳明之父),嘉靖十四年的韩应龙。尤其是嘉靖十四年一科,全国共录取进士三百二十五名,余姚一县就考取十七人,更有头名状元(韩应龙)、二名榜眼(孙升)。
土地肥沃、风景秀美,物产十分丰富。
1954年余姚划到宁波时,有人口68万,而当时的慈溪人口仅23万。经过县域调整后,余姚县人口45万,而慈溪县则增至60万。到2012年余姚市人口101万,慈溪市人口146万。因此,当时的余姚是中国大县,、盛产青瓷、佛雕、杨梅、榨菜、干菜、雪菜、棉花、蜜梨、茭白、葡萄等,土地肥沃,物产极为丰富。有“中国塑料之乡”、“中国模具之乡”、“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蜜梨之乡”、“中国茭白之乡”等称号。
悠久历史,可与中原匹敌。
暂且不提7000多年历史的河姆渡和田螺山遗址,和1984年已经划归慈溪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余姚的文字记载自舜、禹时代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在余姚还有历山和相传大禹藏治水宝图的秘图山。余姚、上虞是舜的后代居住的地方(舜姓姚,姚江又称舜江),号称“虞舜大地”。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建县已有2200 多年历史,建城历史在浙江仅晚于绍兴(会稽)。
东南最名邑。
余姚的行政地位在历史上反反复复。秦时为“望县”,仅次于当时的京郊县。唐武德四年置姚州,东包明州,西辖上虞。宋为“望县”,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又改为余姚州。其地位一度和绍兴(越州)、宁波(明州)平起平坐!
E. 余姚话。额是什么意思
汗~楼上几位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哈~
正宗余姚人来回答楼主的问题:额的意思就是——是的,好的,知道了,对的……总之就是对对方的话或者是意见表示认同的意思
F. 聂啊杀聂在 浙江余姚方言什么意思
应该是“聂啊聂杀在”,形容天气很热,意思是“热也热死了”。
G. 余姚话的方言概况
余姚方言是属于吴语里太湖片中的临绍小片和甬江小片
在慈溪的中、西部,大部分地方原来是余姚的,包括市区浒山街道。这样,慈溪市区的人,说的却是属于绍兴方言的余姚话。而在余姚的河姆渡、大隐、陆端口、丈亭、三七市等乡镇,原来是慈溪的,那里的方言是老慈溪话(慈城话),跟他们老县城慈城一样。 慈溪老县城慈城镇被划入宁波市江北区,余姚东部地区原属慈溪县,因此宁波慈城话流行与余姚东部和慈城镇周围,而慈溪东北部的观海卫地区由于明朝设卫,福建兵将留在了观城、而观城有临近余姚县和宁波镇海县,因此观海卫镇、掌起镇是讲观城话的。
在属于江北区的慈城、洪塘、乍浦,属于镇海的骆驼,原来都是慈溪的;在属于慈溪的范市、龙山,原来是镇海的。这些地方的方言,都属于宁波话,虽然被划来划去,在语言上倒也没有带来多大不便。
在慈溪的方言中基本分为3种:即东部宁波话,中东部观城话,西部余姚话。而西部的余姚话音调也有所不同,比如慈溪北部庵东地区是绍兴移民,那里是绍兴语调。东边人叫那里为扛里向中部为扛头西部为干头而北部为夯头. 附海镇北部的余姚话是新浦、逍林的移民而形成,
附海镇南部应该是余姚话和观城话的过渡,
观城话和宁波话的过渡应该在范市镇,
逍林镇、桥头镇、新浦镇由于近邻观城,有些词汇确实被影响,特别是,昼过(中午)、那喔(玩)这两个观城话宁波话中的词汇。
余姚话和绍兴调的过渡地带应该在七塘江,特别是庵东镇
崇寿镇、小安、小曹娥镇北部、泗门镇北部、临山镇北部是余姚话和绍兴调的过度地带
黄家端口镇好多上虞词汇
余姚梁弄镇、兰江街道西部(原肖东镇)是上虞话、
大岚镇是余姚话
大致上余姚话比较纯正的是阳明调和浒山调。 阳明、凤山、梨洲、兰江东、鹿亭乡、泗门镇、临山镇、马渚镇、牟山镇、朗霞、低塘、周巷、长河西、丈亭镇西、陆端口镇西
余姚话浒山调:浒山、古塘、白沙路、坎墩、宗汉、天元、长河东、逍林、横河、匡堰、桥头、新浦
余姚话临上虞调:梁弄镇、黄家端口镇、大岚镇西、四明山镇西
余姚话嵊州调:四明山镇南
余姚话绍兴庵东调:庵东镇、崇寿镇北、小曹娥镇北、周巷镇北
宁波方言慈城话:陆端口镇东、丈亭镇东、三七市镇、河姆渡镇、大隐镇、慈城镇
宁波方言观城话:观海卫镇、附海镇南、掌起镇、范市镇
宁波话:龙山镇
福建燕语:仅限于观海卫镇卫城内几个村
H. 余姚话翻译
就是打比方和猫一样,不抓老鼠,还老是掉毛!意思就是没用! 还添乱!
I. 余姚的方言有哪些
全境方言处于吴语太湖片之临绍小片与甬江小片交会地。丈亭、陆端口两区1954年由慈溪划入,方言属甬江小片,余姚镇和临山、泗门、低塘、马渚、环城、梁弄等七个区镇,均原属余姚县,方言属临绍小片。其中,梁弄镇贴近上虞县,带有上虞和绍兴腔,鹿亭乡中村等地贴近鄞县,惯说鄞县话。四明山区为最南的一个区。因地处四明山腹地,除大岚、华山两乡旧属余姚外,大部乡镇均糸1960年自邻县并入,方音也呈犬齿交错现象。其中梨洲、北溪、茶培、壶潭、唐田等地自奉化并入,方音属甬江小片;大山、黑龙潭、悬岩、溪山等村析自上虞县,棠溪、宓家山、杨湖等村自嵊县并入,方音属临绍小片。全区上述各地都保留着各自原有的乡音。
余姚北至慈溪浒山镇仅18公里,浒山(慈溪市府驻地)原属余姚县,同姚音而小有差别。浒山比余姚多出一个舒声韵母[?η ]和两个入声韵母。余姚镇因在铁路线上,口音受外部影响比浒山深。
余姚镇 曾、登=真、丁,掇、秃=督、拓,骨、阔=郭、扩。
浒山镇 曾、登≠真、丁,掇、秃≠督、拓,骨、阔≠郭、扩。
在声调上两地均不保留古调类状况。
本篇记余姚音以余姚镇为准,内部差异取梁弄镇为代表。东部甬江小片则以丈亭区之二六、三七市为代表略作比照。
梁弄贴近上虞县,又在山区,与余姚镇有如下差异:
1.古遇摄照组字,余姚镇的韵母为[ч],梁弄的韵母为[y],声母也变为舌面音,如:余 姚 镇
例 字
梁 弄 镇
tsЧ
诸 朱 猪 着 煮
tφy
s’Ч
初 楚 处 杵
tφ’y
sЧ
书 署 输 戍
φy
2、蟹合一灰韵、支合三支韵和微韵、臻合一魂韵诸韵的今声母,梁弄镇均念(f),如:
灰、悔、晦、毁、麾、挥、讳均音(fE),余姚镇为(hue),荤、昏、婚、阍等字音(fη),余姚镇(hueη)。
3、通摄非组字则相反,前例是喉言字念作唇音字,通摄则是唇言字念作喉音字。如:
封、峰、锋、风、枫等字念(hoη),而奉、冯、凤、逢等字念(hoη)。而余姚镇的声母分别为(f)与(v)。
4、山合一桓韵的帮组,见组和喉音字,如般、泮、盘、官、宽、欢、完等字,余姚镇的韵母是(oe)和(u oe),梁弄镇为(?)与(u?)。
5、余姚镇有念五调的,而绝大多数人只四调(见后语音部份)。梁弄镇则有六调。即阴平与阴上合为一调,阳平与阳上合为一调阴去和阳去各自分立,入声分阴入和阳入。故边=扁≠变,西=喜≠细, 资=紫≠志 谈=淡≠蛋 同=动≠洞 盘=伴≠叛 而余姚镇则平上去均已混同。
临山、泗门两区与余姚镇亦小有差异,而不若梁弄之大。古邪母字,余姚并入(dz)、(h)两声母,泗门尚有(z)声母,泗门贪探=天忝,余姚则贪探为(e)韵,天忝为(ie)韵,贪探≠天忝,但调类亦如余姚镇不甚区分平上去,而渐趋混一。其余环城、马渚、低塘诸区与余姚镇之差异便较小。
余姚镇与丈亭区相较,则属于临绍小片与甬江小片之差异大略有以下几点:
1、 古遇摄字余姚镇今韵母为(ч),丈亭分而为三,较有规律:
古模韵精组如 租 祖 组 苏 素等字入(u)韵。
古鱼韵照组如 助 锄 梳等字入(?)韵。
2.古侯韵端组如:兜、头、透、豆等字,余姚镇的韵母为(γ),丈亭镇为(γY )。
3.古尤韵见组及喻母字,如鸠、九、救、求、等字,余姚镇的韵母为(iγ ),丈亭入(y)韵,故丈亭九=举,油=余,姚音则开口的流摄字不进入合口的遇摄去。
4.古恒韵见两组及喉音字,如酸、官、宽、欢、缓等字,余姚的韵母为(?)和(u ?),丈亭为(Φ)。
5.古文韵见组及喉音字,如军、群、训、云等字,姚音为(yeη),丈亭入(yoη)韵。故丈亭读“军”近“扃”,读“群”近“穷”,就全境来说,东片靠近宁波市,丈亭陆端口两区东端诸多山咸两摄字鼻化音常脱落,故那里 棉=米,田=地,先=西,碗=乌,弯=威,冤=迂,但丈亭沿不明显。
从声母说,东片知组和照三两组,凡与止、遇、效、流、诸摄或江、岩、山、咸、深、曾、臻、梗、通等摄的三等韵母相拼时(大率为开口三等,也有少数合口三等),常与精见两组字相混,牵涉的韵目很多,有时也会造成四组字对应同音的情况,如:张(知)=章(章)=桨(精)=疆(见),而姚音是精见一类,知照一类,并不混淆。故东部:烧、少=肖、小、潮,赵=乔、轿,真、珍=津、巾,湿、失=血、蓄,舌、十=席、寂,授、周=袖、鸠。
上述山咸二摄的鼻化音脱落和知照精见四组古声母相混的情况,陆端口区靠近宁波市的河姆、大隐、叶家等处较为明显。但它原属慈溪县,其与原余姚县呈犬牙交错之地,如南山、兰山等处,有临绍小片与甬江小区融合现象,所用词语各占一半,而说话的腔调以姚音为重。
从词语说,东片与西片也稍有不同,现先就代词和称谓对上述三处作一比较。 余姚镇 梁弄镇 丈亭镇
第一人称单数 我 我 我
第二人称单数 侬 侬 侬
第三人称单数 佢 伊 其
第一人称复数 盍辣 额 额拉 阿拉、我洛
第二人称复数 纳 乃 纳 诺洛
第三人称复数 佢辣 伊拉 其拉 及拉 其洛
上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单数三镇全同。丈亭区第一人称复数称“我洛”。第二人称复数称“诺洛”,第三人称复数称“其洛”的是原余姚与旧慈溪相接的山区或半山区。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个镇亦小有差别:
余姚镇 梁弄镇 丈亭镇
什么 首 嗦 啥 嗦
怎么 咋几 咋 咋
这 葛(头) 乙 乙 葛
那 坩(头) 亨 葛
再看称谓:
余姚镇 梁弄镇 丈亭镇
祖父 爷爷 爷爷 阿爷
祖母 娘娘 娘娘 阿娘
父亲 阿爹、爹爹 爹爹 阿伯
母亲 姆妈 姆妈 阿姆
伯父 伯伯 大爹 阿伯 老伯
伯母 大妈 大妈 姆妈
叔叔 叔叔 叔叔 阿叔
叔母 婶婶 新妈 阿婶
舅父 舅舅 娘舅 舅舅 阿舅
舅母 舅母 舅母 舅母
姨父 姨爹 姨夫 伯伯 姨丈
姨母 阿伯、大妈 姨娘 姆妈 阿姨
姑母 阿伯 姑母 姆妈 阿姑
姑父 姑爹 伯伯 姑丈 姑夫
妻子 老人 老妈 老人
丈夫 老倌 老公 男人
其它词语,东西两片亦小有差别,如余姚称处所为“乌堂”,东部丈亭陆端口等处称“乌台”;厨房炊处,余姚称“灶底”,东部称“灶沿”;余姚称游玩为“嬉”,东部称“奈何”;余姚称吵架为“寻相骂”,东部称“造孽”;余姚称多为“有实”,东部称“呆个”;在着,余姚称“来啷”,东部称“来农”或“来搭”等。
以下各节,语音以余姚镇为代表,词汇在不影响余姚话系统的原则下,也兼顾全境
J. 杭州话的语法
重叠词根是吴语构词形态变化主要手段之一,杭州方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重叠的形式,重叠后表示某种附加的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
形容词的重叠:单音节重叠后加“交”,表示程度弱化,在句子里作状语。例如:轻轻交|慢慢交|幽幽交|好好交。
单音节形容词前附加成份的重叠,表示程度的加强。如:血血红|腊腊黄|石石硬|滚滚壮|笔笔直|蜜蜜甜。而后附加成份的重叠,表示程度减弱。如:绿茵茵|黄哈哈|亮晶晶|慌兮兮|辣乎乎|甜咪咪。再以“黑”字为例,来看它的比较级:黑兮兮:近似黑色,程度最弱|黑:一般的黑色|墨黑:比“黑”深一层,程度加强|墨墨黑:比“墨黑”更深一层,程度更强|墨漆T黑:黑到了顶点,程度最强。
双音节的重叠形式,有联合式:大大方方|规规矩矩;有偏正式:墨黑墨黑|笔直笔直等。再看动词的重叠:处置式的动词,可以重叠:衣裳洗洗|带儿系系|炉子生生。
后边还可以带形容词补语:衣裳洗洗干净|带儿系系紧|炉子生生旺。重叠之后加“儿”:搞搞儿|荡荡儿|追追儿|争争儿。
重叠之后带补语,表示请求或命令:坐坐正|收收拢|看看仔细|咽咽过来|揿揿落去|拉拉上来。 词头如:阿(阿爹、阿福)、老(老公、老鼠)。词尾如:鬼(晦气鬼、精巴鬼)、胚(下作胚、馋痨胚)、家(厂家、店家)、相(卖相、吃相)等。
着重说说词尾“儿、头、子”。杭州方言的儿尾词数量非常多。这个“儿”是自成音节的词尾,称之为“儿尾”。它不同于北京话后缀的“儿”。北京的“儿”写出来也是个独立的字,读出来却是与前一个字合成一个音。它依附在前字的末尾,只起个卷舌作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所以称之为“儿化”。
杭州的儿尾词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很丰富了。在《梦粱录》里就记下了杭州方言里的许多儿尾词。如:虾儿|果儿|衫儿|裙儿|笼儿|鼓儿|香袋儿|八歌儿|油酥饼儿|千层儿|扇面儿|石榴子儿|豆儿黄糖|猫儿桥|狗儿山巷等。这些儿尾词,至今还出现在杭州人的口头上。杭州和北京都有“儿、子、头”,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比较如下: 杭州话 花卷儿 眼镜儿 老头儿 石子儿 筷儿 领儿 镯儿 梨儿 虾儿 壁虎儿 北京话 花卷儿 眼镜儿 老头儿 石子儿 筷子 领子 镯子 梨 虾 壁虎 杭州话 裙子 小伙子 粽子 棋子 桃子 枕头芯子 鞋子 学生子 前天子 北京话 裙子 小伙子 粽子 棋子儿 桃儿 枕头芯儿 鞋 学生 前天 杭州话 枕头 舌头 拳头 宝盖头 竹字头 斧头 鼻头 手腕头 贼骨头 北京话 枕头 舌头 拳头 宝盖儿 竹字头儿 斧子 鼻子 手腕子 贼 杭州方言人称代词用“我、你、他”,复数加“们”,这和吴语诸方言不同。但是杭州话的人称代词单数作定语时,习惯上都改用复数,这一点很特殊,又不同于北京话。
例如:搿张纸儿请你交拨我们老公。(这张纸条儿请你交给我的丈夫。)
你们老婆到外头耍子去特(“特”字句尾助词用法同湖州话)。(你的妻子到外面玩去了。)
小张是我们女婿。(小张是我的女婿。)
小张请他们丈人老头儿吃饭。(小张请他的岳父吃饭。) “把”字句和“被”字句
北京话里有“把”字句和“被”字句两种句型,杭州话从意义上说也能分这两种句子:
A式—我们阿哥拨脚踏车骑走得。狗拨兔儿咬煞特。
B式—脚踏车拨我们阿哥骑走得。兔儿拨狗咬煞特。
A式相当于北京的“把”字句,B式相当于北京的“被”字句。但在杭州话“乒乓球比赛,小张拨小李打败特”这类孤立的句子里,看不出是谁打败了谁,要靠上下文才能作出判断。北京话里介词“被”字后面引进的施事是可以不出现的,如“兔子被狗咬死了”,就说“兔子被咬死了”。而杭州方言里这个施事却一定不能省略。如:“兔儿拨狗咬煞特”。 动词“有”表示存在,否定式是“没有”
杭州话用动词“有”表示存在,否定式是“没有”,这跟北京话一样。但杭州话在反复问句里,不是用“有没有”,而是用“有不有”。例如:“你去看看他有不有来?(你去看看,他来了没有?)|饭有不有烧好?”(饭烧好了没有?)甚至还可以省缩作“有不”。如:“饭有不好?”(饭好了没有?) 杭州人说话爱戴个“儿”字。筷子叫筷儿,调羹叫瓢羹儿,绳子叫绳索儿,傍晚叫晚快边儿,玩叫搞搞儿,逛街叫耍子儿(趤趤儿),吃零食叫吃消闲果儿,麻雀叫麻巧儿,乌鸦叫乌老哇儿,一点点叫一滴滴儿,一会儿叫一歇歇儿,谈恋爱约会叫靠位儿,找人碴子叫寻事儿。
你看,这儿字一起头,就会有人接上口了:男孩叫男伢儿,女孩叫女伢儿,小孩子又通称小伢儿,小伢儿吃的米糕叫荷花糕儿……有儿歌这么唱:小伢儿,搞搞儿,搞得不好闹架儿。这里的搞搞儿,与耍子儿,都有玩的意思,但搞搞儿大都指玩游戏,而耍子儿的含义要大一点,既有游戏的意思,还包含旅游的意思。
学杭州话还有一难,那就是写是这么写,念却不能这么念。你看,AA制叫敲瓦爿儿,但“敲”得念成“kao”才让人听得入耳。山核桃叫山核桃儿,但念的时候,还得念成“沙核桃儿”才算正宗。说到这里,下面再说几句比较难理解的——
刺血儿——杭州人管刺猬叫刺血儿,但说“你这人介(jie)格同刺血儿介的!(第二个介读“嘎”)”那就是说你这人爱发脾气,碰不得的。你想想,一个人浑身浑脑都是刺,谁还敢与他打交道呀?
花儿都不起——说这话的杭州人,往往两眼往上一翻,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东西,在我眼里可是一点都看不上眼! 杭州人不说个子高却说条杆儿长;杭州人不说身体胖却说生得壮;你说稀饭煮得稠与稀,杭州人却说粥熬得厚与薄。你说宽杭州话说阔,你说窄杭州话说狭……这还算是好学的,对学说杭州话的人来说,最难学的是写要这么写,读却不能这么读。比如魂灵儿(灵魂)要念成“活灵儿”;洋锹(铁锹)要念成“洋敲”;扶梯(楼梯)要说成“胡梯”;防空洞要念成“旁空洞”;掀被子要说成“肖棉被”;死蟹一只要说成“西哈一只”。这样才算正宗呢。
“老公,毛毛头儿刚刚困觉就溪查出特,溪单爿儿用光特类,你到隔壁王师母屋里去假几块尿不湿来,明朝去买来还她。”(老公,宝宝刚睡觉就尿尿了,尿布用光了,你到隔壁王师母家里去借几块尿不湿,明天去买来还她)
“好的,我个卯就去驮。”(好的,我立马就去拿)
你看,这段对话里,宝宝念成“毛头儿”,睡觉要念成“困觉”,尿念成“溪”,尿布念成“溪单爿儿”,借念成“假”,说成“格毛”,拿说成“驮”。但由于“尿不湿”是个约定俗成的新名词,因此便没说成“溪不湿”,由此可见,杭州话也在不断地引进新名词,再过几年,杭州话中的新名词儿还会更多,到拉个辰光(到那个时候),杭州话一定会更加好学好说了。 “格场事体,你说结个套?”
“我看么,什个套!”
“好,就吤套。”
以上对话,你可以在很多场合听到,因为这是杭州人说的频率最高的对话了。但作为一个“新杭州人”,头一回听到这番对话,会以为上了威虎山上与座山雕在对黑话呢。其实,“结个套”就是“怎么办”的意思,“什个套”就是这么办,“就吤套”就是“就这样”。
这话好听吗,好像也不怎么好听,那么为啥要这么说呢?语言就是这样,要说存在的道理只有一个,那就是约定俗成。杭州人就用这话说了几百年了,只要杭州人爱这么说,它就仍然会存在下去。
像这种“弄不灵清”的杭州话,还有很多。比方说,“老虎拨狼咬煞特”,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老虎咬死了狼,也可以理解为狼咬死了老虎。再比方说,脚和腿虽说长在一起,但腿是腿脚是脚,每一个人都弄得灵清的。但杭州话却管腿叫脚。说一个人的腿长得比较短,会说:“这个人脚吤短的。”反之,腿长得长的,会说“脚吤长的”,或干脆说:“这人是个长脚鹭鸶”。当然,真当弄不灵清的不会是说这种话的杭州人,因为在杭州话里,还是能找出让你弄得灵清的名词的,喏,整条腿么叫“脚膀”,膝盖骨周围叫“肢踝头”,大腿叫“大脚膀”,小腿叫“小脚膀”。
再从脚说开去,“蹩脚”的意思和“起泡”、“推板”、“差码”差仿不多,都是差的意思。但“戳壁角”就不一样了,那是抵毁人、揭人短处的意思了。与“戳壁角”意思相近的叫“挖脚底板”,专指把别人以前做过的丑事再说出来的行为。要是说一个人“爱捧大脚膀”,那就是说这人喜欢傍大佬,傍大款了。 在杭州人的心目中,“弄不灵清”是最可恶的,所以,当杭州人对着你吼:“你个人儿登,吤弄不灵清的!”那只能说明他已经对你忍无可忍了。
但老是骂人家“弄不灵清”的人,自家也有“弄不灵清”的地方的。不信?你先听听下面这段对话吧。
“今朝夜快边(今天傍晚),我们老公唻咚楼外楼请客,你同你们老公一定要来的噢!”
“好的好的,我同我们老公一淘来。”
“等一歇我再叫一声招娣,叫她同她们老公也一淘来。”
“呵呵,他们几个在酒桌儿高头碰拢一道照么才仔叫热闹的类!” (他们几个在酒桌上碰在一起,这才叫热闹呀),
以上对话,常常可以在街头巷尾听到的。听到这段对话的要是个杭州人,一点都不会觉得有啥个“弄不灵清”的地方的。但这段对话要是被一个外地人听到了,就“弄不灵清”了——什么“我们老公”、“他们老公”的,难道杭州人都是几个女人合嫁一个男人的?
呵呵,听到格句话的外地人,最好闷声不响光是在一边作鹭鸶笑(不发出声音的闷笑),千万不要木儿个滋(傻乎乎,一时间反应不过来)的去问人家为啥同别人拼老公,那是要“吃头颈拳”(吃耳光)的。因为,杭州人同神州大地任何一个地域的人们没什么两样:车可以拼着乘,房子可以拼着住,老公老婆是绝对不肯同人家拼的!
你看,人称代词用“我、你、他”,复数加“们”,这个大中华语言环境中约定俗成的规范,却在杭州话里打了个折扣:杭州话的人称代词单数作定语时,习惯上都改用复数。如“我的”、“你的”、“他的”,在所要表示的名词是人物或地点的时候都会说成“我们”“你们”“他们”。比如说“你的家里比他的家里干净多了”,用杭州话说,就是“你们屋里比他们屋里清爽得多类。”而在所要表示的名词是物品的时候用“你个”、“我个”、“他个”比如“你个手机唻咚他个包儿里。” 所以,当杭州人在对你说“我们丈人老头儿”的时候,并不等于你的妻子与他的妻子是姐妹关系;当杭州人在对你说“我们儿子”时,你也不必急着去做“DNA”来验证自己的清白。
爱好旅游的人都知道,像云南、贵州这些地方都有个“十八怪”的说法,那么,要是在杭州也整出个“十八怪”来,上面这段对话肯定可算得其中的一大怪。
杭州话申遗
在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杭州方言”出现在了上面。“小伢儿,搞搞儿,搞了不好闹架儿。”有一种语言,是属于一座城最深处的记忆,哪怕远在异国,听到它也会热泪盈眶,而它,就是方言乡音。
其实,“杭州方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戚晓光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他们当时也想申报过,只是因为各方面的限制,最后没有成功。“在杭州,有很多人都在致力于保护杭州方言,让它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项杭州最有特色的东西。”戚主任说。但是,要申报项目,需要的条件有很多,对于杭州方言的挖掘了解和城市说方言的氛围,都是在申报时很重要的条件。为了准备第二次申请,大家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去年,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还牵头举办了一个“我是杭州人,杭州话大比拼”活动,调动起市民对于杭州话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