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哪些皇帝来过杭州
扩展阅读
北京到港澳高铁叫什么 2025-05-15 03:06:40
北京去哪里打疫苗奖励500 2025-05-15 03:04:12

哪些皇帝来过杭州

发布时间: 2022-08-15 02:18:43

A. 干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几次去了杭州

清干隆皇帝(即高宗弘历)在位六十年,不但曾于干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干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干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二)、干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干隆四十五年(一七八○)、干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六次南巡,到过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徽州、江宁等江南许多地方,而且还将他的“南巡”视作其平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为什么干隆皇帝要如此兴师动众地南往北返、一连六下江南呢?有说是干隆皇帝“艳羡江南,乘兴南游”的,有说是“搞清自己的出身真相”的,有说是“希望南巡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新的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此绍介的“徽菜说”,即:干隆皇帝一下江南之后的多次江南之行,实在是为了能再次亲临扬州等地、再来品尝江春为他提供的接驾徽菜等盛宴佳肴而来。那一席又一席的“江春徽菜接驾宴”上的“徽菜”等江南美味佳肴,不但是他平生所从来没有品尝过的,甚至于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见也没有见到过,因此好奇心大获满足,并且一尝而不可收、不能忘。回京后,好几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肴,几次旨令御厨烹制,却始终难以如愿,总是做不出那个味。于是,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再下江南、再见江春,才能尝到那个味、一解那个馋,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吃”,才是天下最大的大事儿。

B. 杭州的历史故事

1、杭州乌龟洞遗址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证实五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生活,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现代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属“扬州之域”。

2、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3、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4、三国、两晋、杭州属吴郡,归古扬州。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桐庐,属吴州。

5、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并桐庐入钱唐县,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

6、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一度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

(2)哪些皇帝来过杭州扩展阅读: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

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郊区仍为杭县,旧属诸县直属于省。

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C. 宋朝那个皇帝跑到了杭州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迁第一任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赵构在位初期因为动乱,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战派李纲、岳飞等等。但他中期眼见女真的强势,又为了集权中央、强化皇权,因此采用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时间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并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D. 干隆皇帝几次到杭州

4次。干隆六下江南、四到龙井,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1762年,他第三次南巡时首到龙井,品茶后感觉很好。此后每下江南,必到龙井。如今龙井茶室下方牌坊上的门联就取自干隆《再游龙井》一诗: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E. 杭州出了多少皇帝

杭州在南宋时作为首都,所以几乎南宋的皇帝都出自杭州。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1138年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
宋孝宗赵昚
宋光宗赵惇
宋宁宗赵扩
宋理宗赵昀
宋度宗赵禥
宋恭帝赵隰(没有阝,读音xiǎn)
宋端宗赵昰
卫王赵昺

F. 哪位皇帝在位事时,从汴州移到杭州

一、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赵构迁都杭州

二、赵构(1107.6.21—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眘,被尊为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他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着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G. 当年干隆下江南时,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清朝干隆皇帝是历史上一位卓有成效的国王。干隆皇帝在位期间,十分关注民生,镇压叛乱,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促进国家发展。干隆皇帝文武双全。他六下江南,深刻体察民情,密切联系民众。

干隆为什么六次下江南,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美景

据记载,第一次南巡是在干隆十六年(1751年),第二次南巡是在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的,第三次南巡是在干隆二十六年(1762年)组织的,第四次南巡是在干隆三十年(1765年)进行的,第五次南巡是干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干隆皇帝进行的,第四次南巡持续了四十九年,经过六次出巡,清朝只有一个干隆皇帝。

至于干隆六下江南,历史上有很多说法。第一句话:干隆皇帝热爱旅游观光,尤其是文人雅士对江南的美化,让干隆皇帝想去江南。第二种说法:江南各地的官员都投了甘龙的票,给甘龙写信考察人民的感受。第三种说法:干隆皇帝偶尔得知自己的身世,然后南巡寻找生母,这叫“寻母”。第四个论点:干隆南巡是为了解决南方动荡的社会矛盾。第五句话:据说江南有一位厨艺高超的大师专门为皇帝准备的节日盛宴,他多次为干隆品尝这种美味,或为宫中的厨师学习这种手艺。虽然人们对皇帝南巡有不同的看法,但干隆皇帝游览江南是绝对正确的。

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集意境、诗情、画意、神韵、美感于一体。干隆六次去江南无数地方。最经典的路线是南京→镇江→扬州→无锡→苏州→杭州→海宁严观→上海。

干隆皇帝的第一站是南京,他在那里游览了栖霞山并修建了宫殿,赞美“栖霞十景”。据说南京有一口古井,后来被称为“甘龙古井”。三次南游长江的人们挖井取水供帝王使用。井水香甜可口,为干隆所赞,故名。

干隆皇帝的第二站是镇江,蛟山是镇江的景点之一。干隆皇帝在蛟山上修建干隆宫,干隆八次游览镇江蛟山。交山的碑林和墨宝与交山一样多,仅次于古都Xi。

干隆皇帝的第三站是扬州。干隆皇帝修建的宫殿也是大明寺的好去处,瘦西湖是必游景点之一。瘦西湖位于扬州,自然风光秀丽,湖光山色,垂柳丛生。据说干隆皇帝去过瘦西湖六次,所以瘦西湖形成了“两岸花柳靠水,一路上山”的盛况。

干隆皇帝的第四站是杭州。“杭州之美在西湖”。杭州西湖以其美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历史遗迹而闻名海内外,吸引了无数游客。杭州西湖的清新、典雅、宁静,曾六次吸引干隆皇帝来杭州,写下“西湖十景”诗,写下“龙井八景”。杭州西湖名不虚传。

干隆皇帝第五站去了苏州。着名景点有木渎、古御路、皇家码头、云和南等。

干隆皇帝在第六站去了海宁严观镇。严观镇有着悠久的观察钱江潮文化的历史,海堤上的皇家纪念碑与干隆皇帝有关。

干隆皇帝下江南成了后人传诵的佳话,使旅游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干隆六下江南,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后人带来了不同的话题。同时,他也支持了很多人。也许这就是“干隆后下长江”的现代文化吧。

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地方志讲堂”,每月一次邀请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文化机构的着名教授、学者、地方志专家走进江苏省地方志博物馆,教授江苏的风土人情、地域历史、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今天,程教授带您走进栖霞山,讲述栖霞山传奇的过去。

今天我们去了栖霞山,进了山门。寺前有两座纪念碑,其中一座是明郑钧纪念碑,“明郑钧”的意思是“隐士”。

干隆下江南六回,留此五回。圣地在哪里?

明僧邵是谁?他是南朝山东平远县(今山东德州市)人。明姓历史悠久。秦国有个名医叫百里溪。他的儿子是孟明。孟明的后裔用孟明的明字作为他们的姓氏。明僧邵是明的后裔。

明家当时在山东势力很大,从晋朝到宋七良,南朝宋齐明家有六个诸侯。但是明朝的高僧邵至有教有学的兴趣,却没有做官的兴趣。起初,他隐居在崂山讲学。刘宋和小琪皇帝多次召他出仕,他都拒绝了,因此他被封为“郑君”。“郑君”的意思是皇帝让你出来做官,但他们都找到了拒绝的理由。

刘宋末,山东青岛被北朝攻陷后,明朝高僧邵退守连云港的岩峪山讲学。后来连云港成了南北朝的前线,战乱不断。他没有在那里讲学,就退到了当时南朝的都城建康城。在南京,他隐居在今天的栖霞山,在山上建了一个小茅屋继续讲学。

这时候,高启皇帝萧道成得知邵和尚已经到了南京,想趁此机会请邵和尚再来做官。有一次,明朝的和尚邵去紫金山的一座寺庙看望他的朋友。这个消息被知道了,皇帝提前去了,等待明僧邵的到来,制造了一场“偶遇”,但明僧邵拒绝了,明的名声越传越远。

第三部志书是清代南京地方诗人、学者陈毅编撰的《摄影山志》。后来由清代着名考据学家、历史学家钱大昕编辑刻写。第一页有《新取山志》序,是苏州某太守所作。他喜欢南京,就花钱刻了这本书。现在南京出版社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由程教授等人校对。简体字有标点,一般人看得懂。

第四部地方志是陈邦宪近代撰写的《栖霞新志》,被收入金陵网络全书,是民国23年1934年的印刷本。

五个要塞

南京人都知道大兴宫是康熙南巡南京时住过的地方。其实栖霞山也有宫殿,就是干隆宫。干隆六下江南。除了第一次,他在栖霞山宫住过五次。

从1757年到1784年,干隆迷恋栖霞宫长达27年。今天,在栖霞山的山上,只能看到一些碎瓦残石的遗迹。清代陈毅编纂的《拍照山》载有干隆拍山拍宫的照片。我们可以知道有春雨山房、太古殿、武夷逸趣陆晶、华山馆、贾茜楼、白下卷、石壁景社、御花园等等。

甘龙在栖霞宫写了许多诗,包括119首诗、50多副对联和匾额、3篇碑文。太古殿、万松山房等许多地方都是甘龙亲自题写的。甘龙第一次来这里时,写了一首关于游览栖霞山的诗。第一句是“金陵第一明秀山”。栖霞山是金陵第一座明秀山,是对甘龙的评价。

六朝文化

从六朝到近代,栖霞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点。这座名山最根本、最核心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积淀,是在六朝时期完成的。

“南朝有480座寺庙,多少建筑在雨中。”南朝的寺庙绝对不止418座。当时的几百座寺庙现在在哪里?我们可以通过地方志来寻找痕迹,比如:环记、牛首山、鸡鸣寺等等。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寺庙,往往都有六朝的名字。六朝有多少遗迹?栖霞山的千佛石是六朝的原始石刻,是六朝的真实遗存。六朝以来,栖霞山栖霞寺具有特殊的学术地位。梁武帝认为这些和尚和栖霞山的和尚知识很好,所以他专门派了外地的和尚到栖霞山训练。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栖霞山石刻有六朝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明代僧人邵开始创造隐逸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很大。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去过栖霞山。栖霞山门后有一面墙,上面列有六朝至清代到过栖霞山的名人。栖霞山为什么能吸引很多着名艺术家?因为有六朝的历史,所以有六朝以来文化的积淀和积淀。所以栖霞山不愧为六朝名山。

H. 杭州的历史大事件~急~在线等!

秦始皇过钱唐
【秦始皇过钱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设会稽郡,置钱唐、余杭、富春、海盐(今海宁)4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
慧理首开灵隐天竺
【慧理首开灵隐天竺】东晋咸和三年(328),印度僧人慧理登灵鹫峰(今飞来峰),叹为"中天竺灵鹫山之小岭飞来",并指为"仙灵所隐之处",在山下创建灵隐寺。两年后又在天竺山创建翻经院(后改法镜寺),即下天竺。
昙超首开玉泉
【昙超首开玉泉】南齐建元年间(479~482),僧昙超在西湖仙姑山青芝坞口开山筑庵。清康熙时改清涟寺,俗称玉泉寺。
隋建杭州城
【隋建杭州城】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平陈,改钱唐郡为杭州。初治余杭。次年,移治钱唐。隋开皇十一年(591),将杭州钱唐县治由灵隐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带),并依凤凰山筑城,周围15公里左右,是为最早的杭州城。
隋开凿江南运河
【隋开凿江南运河】隋大业六年(610),隋炀帝杨广凿通江南运河,自京口(今镇江)至杭州,800余里。自此与江北运河相接。明清时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称"京杭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江南运河向为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杭州拱宸桥为大运河水运的起讫点。
唐改钱唐为钱塘
【唐改钱唐为钱塘】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为避国讳,4年后将钱唐改为钱塘。
首创九里松
【首创九里松】唐开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洪春桥至灵隐植松九里。"九里云松"后为"钱塘八景"之一。
李泌开六井
【李泌开六井】唐建中二年至兴元元年(781~784),杭州刺史李泌开相国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龟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解决居民饮咸水之苦。
白居易守杭
【白居易守杭】唐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职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并重修六井。离任时留诗:"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又因有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后人为纪念他,将西湖白沙堤改名"白堤"。
黄巢军入杭州
【黄巢军入杭州】唐乾符六年(879),黄巢于九月攻陷广州后,十一月率20万人从江西进入浙江,掠余杭,入杭州,旋即离去。
钱癠筑罗城
【钱癠筑罗城】唐景福二年(893)七月,钱癠为镇海军节度使,雄踞杭州,发民夫20万及十三都军士,自凤凰山筑罗城,周长35公里,建有10座城门,3座水城门。
钱氏筑捍海塘
【钱氏筑捍海塘】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吴越王钱缴自月轮山(今六和塔)起至艮山门沿钱江筑捍海塘,以防海潮。堤长二三十公里,世称"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1985年在建造江城路立交桥时,挖至路面下5~11米深处,发现"钱氏捍海塘"遗迹,经考古发掘,柱长约6米,直径约13~39厘米,柱后为装满石块的竹笼,竹篾编织痕迹十分清晰,其后夯土,最后一排为木柱与竹编)。是年,又置撩湖兵千人,专门浚治西湖。
钱元?慈云岭造像
【钱元?慈云岭造像】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吴越国王钱元在西湖慈云岭南坡资延寺右摩崖造弥勒、观音、势至佛龛和"唐僧取经"石龛。
钱弘?创建灵峰寺
【钱弘?创建灵峰寺】五代后晋开运元年至三年(944~946),吴越国王钱弘?为伏虎禅师在灵峰建鹫峰禅院。宋时改灵峰禅寺。为西湖探梅胜地之一。
吴延爽建保?塔
【吴延爽建保?塔】北宋开宝元年(968),吴越国王钱弘?被赵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吴延爽为祝福钱弘?进京平安,特在西湖宝石山建塔,称为保?塔。现塔为1933年重建。
钱弘?建六和塔、雷峰塔
【钱弘?建六和塔、雷峰塔】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国王钱弘? 在钱塘江边月轮山建六和塔,并建开化寺。北宋开宝八年(975),钱弘?为庆贺王妃黄氏生子,在西湖夕照山雷峰上建黄妃塔,俗称雷峰塔,内藏《宝箧印经》8.4万卷。"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坍毁。1983年5月国务院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批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