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么练习合气道
我喜欢合气道是喜欢合气道的精神,不以武力制人。所以合气道几乎没有主动的打击技,而且“合”字体现在了很多方面,比如不要求做超额的激烈运动等等。
以下分成四个阶段叙述合气道的锻炼法:
将合气道的技法分成“坐技”“侧身半立技”“立技”“与琥器相关的技法”并从这些层面来探讨,变化相当丰富,而且相当的兴趣盎然。
在解说个别的合气道技法之前,先以如下四个步骤详细说明。
【坐技】
坐技的第一要义是,必须练习到即使维持坐姿也能够充分发挥出合气道的技法。坐技是合气道技法最重要的基本锻炼程序。
首先是心态问题。封建时代,处于核心地位的武士之日常生活中,正坐的场合占很重的比例,无论晨主君的面前,或是在家人的面前,正坐是严格的生活规范,必须加以遵守的戒律习惯。武士的生活可说是以正确的姿势、正确的正坐为起点。因此对武士而言,其最重视的武术与正坐有密切的关联反而是理所当然的事。无懈可击的正坐可说是武士应有的精神。
因此,将正坐纳入锻炼过程的合气道坐技,就成为相当重要的基本技法。
第二是重心位置、呼吸力的施展方式以及移转身体时的平衡等,均借由此一锻炼法来建立基础。严格地反复练习坐技的动作,脚尖、脚踝、膝盖以及腰部四点必须一致地有效运作。同时,要培养在任何场合都能够泰然处之的稳定感,才能无限地发挥出正确的呼吸力。这些都是合气道技法的基本步骤。
总之,步技充分含有“立技”的变化姿势,可是其目的在于培养能够克服纵横变化的姿势,对于没有“卧技”锻炼法的合气道而言,是锻炼腿腰部非常重要的方法。
【侧身半立技】
对应坐姿姿势的人,以站立的姿势灵活的攻击,未充分锻炼过的人很容易被站立者的敏捷动作压倒。
为了让前述的坐技之训练更加完美,产生一种对方采取侧身半立的姿势可自由攻击的技法来加以练习。
关于侧身半立技的名称,有人提出“半立技”的看法,但是我们坚持采用“侧身半立技”的理由如下:
合气道技法是对应采半身姿势的对方加以崩解的原理,与自己为半身姿势而对手以站立姿势攻击的情势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能遵守原则,就无法突破这个情势差异而将对手击倒。为了能将这层涵义包含在内,因此仍旧采用“侧身半立技”。
此处包含立技的技法变化,这个动作的要点在于,从正确的膝行变化而移动。
【立技】
立技是合气道技法的中心。如前所述,透过坐技、侧身半立技彻底锻炼腿部、腰部之后的进阶技法。稳定、繁复的律动,可说是合气道技法的精华所在。
据称创始者植芝盛平所修习的大东流柔术,其技法共有2664种之多,另外,创始者又将神阴流柔主、相生流柔术等众多流派的密技加以改良,因而流传下来。所以说技法的数量相当繁移,期望日后在技法的开发上依然有无限的可能性。
与其他技法相同,立技是为了对应对手的打击、突击、绞技等所有的攻击,结合攻防的密术而成。经由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训练出随时能够对应问题而不会被动摇的姿势。
加上这种动作不仅一对一的场合可以使用,在多人对一人的场合也能够凭着复杂多变的变化技法对应自如。请依靠立技去感受合气道的神奇吧!
【与武器相关的技法】
与武器相关的锻炼法,主要分为对方以剑、杖、长矛、短剑等武器攻击时,以徒的予以崩解;或者使用武器加以崩解;或者以武器崩解徒的物对方等三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与自己所使用的武器合为一体,动作始终统一。
可是,合气道是以体术为出发点,所以应先锻炼坐技、立技等基础体技,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行,不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态而轻易以武器对阵,这点被视为禁忌。
开祖(植芝盛平)对于技法的锻炼,严格训诫练习者在基本体技未臻成熟之前就加以练习,因为合气道的动作与十八般武艺等一切的基本技法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只需好好学会基本体技,相信对于剑、杖、长矛等一切武器也将能轻易地掌握。
Ⅱ 合气道练什么来自哪里
来自日本,合气道的根本原理是以小搏大,说简单的就是这样,摔法我认为分两种,投技和关节技摔法。其中投技由可分为借力投法和自发力式投法。我这些用词不是很准确,是我自己归纳的,你明白那意思就行了。
投技就是靠自身的力量去摔对手,这些的动作和柔道基本是一直的,例如背负投,巴投,肩车等,这些动作主要靠自己发力完成摔投的动作。而像腰投这样属于借力式投法,借助对手打来的力,连消带投,对手打的越重被投出去摔的就越狠。
关节技摔法是利用拿住对方关节之后,逼的对手不得不跟着你用力的方向摔出去,这种投法也需要你自发力,但你制住了他的关节,因此用力非常的轻松。这种技法有十字投,入身投,四方投,小手反等。大多数合气道的摔法以关节技摔法居多,因为合气道者对关节的控制较多,利用这点做摔法比较便利,另外个子小力量不足的人使用这些技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合气道三大技法中,一教,四方投,入身投,基本功一定要练好,特别是一教,简朴的一招确是最难。
自学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个非要有人和你对练,不通的位置需要教练讲解,一个人在家在怎么看视频也是没用的,死了这条心吧。
-突小手反 逆半身站位,敌右手突进,我左脚外侧上步,避开攻击同时左手抓住敌手腕内侧,将手臂手肘憋至我腰部,以左脚为轴旋转,此时我与敌背靠背。腰部用力旋转,手上使力,将敌手臂手肘处打断,如果不断则继续进行。转动后,右手抓住敌手背,以右脚旋转实施小手反,空中将敌手臂打断,如果不断,倒地之后马上实施固技将敌手臂打断。
敌人突刺时,重心会暂时凝劲一瞬间,如果他用力过重则凝劲时间更长,这个时候他是很难再做其他动作的。而我在旋转时时刻要保持好重心,一个是步伐的训练,突小手反虽然只三步,但是正转反转,旋转的度数非常大,初学者很容易转晕头,或者步子走空,一方面是多练习,另一方面注意头的位置,头可以说是稳固重心非常重要的部位,在学习合气道时,很多技法都与自己的头或者敌人的头部位置有关。关于突小手反头部位置的问题,如果有人指点则事半功倍,如果没人指点能自行悟出,那这个人就真的是悟性极高了。显然我是经过人指点的。突小手反的重心控制90%是在自己头上面。
合气道动作虽然繁复,手脚动作颇多,但合气道注定是一种制敌不伤敌,伤敌而不杀敌的技法,因此他的动作也就演化成了这样。但仔细研究的话合气道很多技法对于对手的来力的化解,反制,避让是很有研究的。就像刚才的突小手反技法,整个过程是与对手背靠背,对手左手很难帮上忙,即使左手能过来援助右手,但这个时候已经被带过旋转了,那条右手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了,你的重心已经严重被打乱了,右手帮忙也难有作为。
在突小手反中我说两个我见过比较猛的例子,一个是我黑带师姐,瘦瘦小小的,一次练习中,那男生心不在焉的刺一击,师姐迅速的旋转,当时他的刀就脱手飞出老远,整个人要飞扑出去了,结果被师姐拉回来再做一次小手反,算是师弟知道这一转要断手,手肘还是先做好了准备,不然这一下我们就要下课一起去医院了。还有一次是教练演武的时候,第一次旋转,他当时已经看出来受身的那位学员功力真不怎么样了,旋转初期速度很快,但后面居然慢了下来,等到他回过神来站稳了才继续做,这也是为了保护他不受伤。
合气道虽然是防御性的武术,但却讲究后发先至,这个才是最难的,而且难到非常难。杀破狼中,甄子丹空手夺刀杀吴京那一招就是四方投,吴京举刀下扎,在刀举起,正在下扎的初步,甄子丹左手上顶抓手腕,右手上顶,顶三头肌,完全的封住了吴京的力量,使他手臂完全悬空,无法发力,然后使出四方投,吴京挺胸悬腰,双脚右手完全无法发力,甄子丹在向外转手撕裂他的肩部肌腱,反手将刀插入他的肚子。可以说吴京下扎,与甄子丹顶手,一个先一个后,但甄子丹先识破这招,后发确抢先在刀下落之前封住了他,这个就是难点。
同样四方投中,如果向外侧按摔对手可以造成肩部的肌腱撕裂,如果只是单纯的向后摔投,对手只会摔倒不会受伤。这个我们通常称为“黑手”,因为很隐形,一般人察觉不到,有些学员动作不标准时反到能弄巧成拙使出这种黑手,教练会提醒,你在街上可以这样做,但在道场里不行,太危险。同理,在小手反中也有黑手,能造成一击中两处断手。
争强好斗者,不适合学合气道。
--------------------------
你始终没有明白人们为什么学合气道,你见过谁上街打架用过合气道,学合气道的人根本就不是去打架的。所以这招快不快,准不准,合气道者很多不去考虑实战中的状况,他们更多的只是沉醉在这门武术的艺术当中。
你的想法跟我刚开始很像,认为这样的武术表演起来很好看,真正打起来没用。咏春太快,泰拳太猛,根本没法抓住,过多繁复步伐和招式容易让对手跑掉或者反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合气道在实战中是很没有价值的,当做初学入门
Ⅲ 怎样在家自练合气道
自己练,动作是否变形了也不知道,看视频也很难看出怎么呼吸和发力的,而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且,要是你自己练错了,以后即使找师父学,也很难纠正过来了。所以,没基础的话不要乱练,至于拉韧带和练力气倒是可以。
拉韧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准备活动,不要练得过快、过猛。尤其在冬季锻炼前应活动活动四肢。若锻炼前不热身,则易引起肌肉、韧带拉伤或扭伤。练习最理想的时间是在晚间睡前。首先做好准备活动,从最基本的压腿开始,分速压和缓压。缓压每次用三四十秒的时间,轻柔地拉伸肌肉,感到轻微疼痛即可,速压就是快速压腿,疼痛即收。如果在锻炼的时候手够不到目标区域,不要勉强,可以加绳子来辅助练习。
1、坐式拉伸韧带:前胸向膝盖靠拢,膝盖不要弯曲。感觉腿部韧带与后背有酸痛感,停止拉伸并作两次深呼吸,慢慢恢复为起始动作。重复动作12次。
2、卧式拉伸韧带:慢慢拉起绷直的左腿,膝盖不要弯曲,臀部与大腿肌肉绷紧,直到大腿与身体呈直角后停止拉伸,做两次深呼吸,慢慢恢复为起始动作。
3、还有一个我最喜欢又简单的动作:站直,双脚打开与肩同宽,脚尖向腿的方向外八字打开,脚不要弯曲,大身向下弯曲,用手去碰脚尖。感觉到双腿内、后侧有拉伸的感觉。
4、仆步压腿两脚左右开立,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挺膝伸直,身体向直腿一侧振压。练习时,左右腿交替进行。
5、横叉:两手在体前扶地,两腿左右分开成直线,上体俯卧或侧倾。七、盘腿前俯 两腿屈膝盘坐,两脚掌相对;两手握住两脚;上体前俯。韧带嘛,有两种拉法。要看你本人的年龄了。基本上讲,人的韧带在16岁之前和之后是有区别的。16岁之后,骨骼发育基本定型,所以,韧带也就定型了。所以,年纪小的人,建议他们用振颤法。在做好拉伸的姿势有,通过振颤运动把韧带拉象极限。这样拉的效果很明显。但是,对于骨骼相对成熟的人来说。这种方法只能带了短期的韧带拉伸。而且十分危险容易受伤。所以,16岁以上的,建议使用静压法。保持一个极限姿势30秒,休息几秒种,再保持这个姿势。一般建议拉伸的极限姿势不超过30秒。否则可能会造成反方向的肌肉受伤。这种静压的方法会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韧带的稳定柔韧性。
韧带完全拉开至少需要10—15分钟的柔韧性练习,每天至少一次。这种方式也是紧张运动后的一种很好的放松。肌肉也会由于这些简单的拉伸练习而变得更富有弹性。柔韧练习必须学会轻柔,否则极易拉伤。
Ⅳ 合气道学习顺序
先学习受身,老师叫你怎么做合气道的地上滚翻,然后一教二教等基本动作,及一些转换的动作。
还有就是基础日语,道场礼仪和规矩。
基本上每个道场都差不多这些东西,第一节课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先上思想课,就是道场礼仪,时间多就学习受身。
合气道就是一个慢字和耐心。
Ⅳ 请问合气道是练什么的
合气道是日本一种以巧制胜的武术
合气道是一种根源于日本大东流合气柔术的近代武术,主要特点是在“以柔克刚”,“借劲使力”,“不主动攻击”。现在一般所称的合气道又分为日本与韩国两种流派,彼此在各自发展之下已有一些差异。
日本合气道创始人植芝盛平在年轻时就曾学过柔术。1915年拜于大东流合气柔术总本部长武田惣角门下,并跟随武田担任指导者。1920年,受到大本教创始者出口王仁三郎的邀请,在京都的绫部开设“植芝塾”教导柔术,并融入了大本教的教义与思想,建立了另一种风格。因为大本教里来往的军人很多,对于他日后的成就帮助很大。约两、三年后,由于受到“灵言”的影响,植芝在武术上的研究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并开始发展出异于合气柔术,而属于自己研究出的一套武术理论。1922年,他的这套理论正式被命名为“合气武术”。1931年,在海军大将竹下勇的协助下在东京成立皇武馆道场,1940年成立财团法人皇武会以推广合气武术。1942年,皇武会已开始使用“合气道”这个名称;1948年皇武会正式改名为合气会。二战后韩国人崔龙述和崔泓熙分别将合气道和唐手(空手道)引入韩国并形成韩式风格的合气道与跆拳道。
日本合气道的特征在于切入对手死角,破坏对手重心,以关节技及摔技为主。不以蛮力攻击对方,而是将对方的力量引导至无威胁的方向,甚至吸收化为自己的力量而反击。强调技巧与年龄、性别、体格无关,完全以调和与使用自己的气,控制与破坏对手的气来决定胜负。而韩式合气道则更讲求刚猛。
除了运用身体的招式之外,日本合气道亦有使用剑、棍等武器的招式。
合气道没有比赛,没有跟别人较量的思想。它不是破坏别人的武术,而是跟别人一起锻炼和修养自己的创造性的武术。合气道的“合气”是个秘诀,是个很难理解,不好说明的东西,高位锻炼者之中有很多解释。有的说“合气”是跟中国的气功相似;有的说“合气”是自古以来留下的名称,现在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了。总而言之,“合气”至少与锻炼者之间的运动有关。避免锻炼者之间力气流动的冲突,而寻求锻炼者之间力气合一,追求不争而胜的境地,这个说明虽不中亦不远矣。
合气道的主要技巧是摔法和拿法,也有击打,不过是次要的。日本柔道的主要部分也是摔法,但跟合气道的很不一样。柔道有比赛,所以禁止摔法和拿法同时使用。合气道的大部分技巧需要同时使用摔法和拿法,如果没有保护对手的精神则很危险而无法继续锻炼,所以练合气道应该修养保护对手的精神,这是合气道被称作创造性武道的理由之一。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用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合气道锻炼时对对手的体力并无要求,所以不论性别、年龄和水平都可以参加,被世界各国各阶层的人们所喜爱。
合气道是全身的运动,可以调整呼吸,治疗腰痛,促进血液循环。
Ⅵ 合气道力量怎么训练
可以练习“素振”,用重的素振棒。练习腰腹和手臂力量。练习技法时可以用低步,练习腿力。
Ⅶ 如何更好的自己学习合气道
合气道的具体学习内容,先以如下四个步骤详细说明。 【坐技】 坐技的第一要义是,必须练习到即使维持坐姿也能够充分发挥出合气道的技法。坐技是合气道技法最重要的基本锻炼程序。 首先是心态问题。封建时代,处于核心地位的武士之日常生活中,正坐的场合占很重的比例,无论晨主君的面前,或是在家人的面前,正坐是严格的生活规范,必须加以遵守的戒律习惯。武士的生活可说是以正确的姿势、正确的正坐为起点。因此对武士而言,其最重视的武术与正坐有密切的关联反而是理所当然的事。无懈可击的正坐可说是武士应有的精神。 因此,将正坐纳入锻炼过程的合气道坐技,就成为相当重要的基本技法。 第二是重心位置、呼吸力的施展方式以及移转身体时的平衡等,均借由此一锻炼法来建立基础。严格地反复练习坐技的动作,脚尖、脚踝、膝盖以及腰部四点必须一致地有效运作。同时,要培养在任何场合都能够泰然处之的稳定感,才能无限地发挥出正确的呼吸力。这些都是合气道技法的基本步骤。 总之,步技充分含有“立技”的变化姿势,可是其目的在于培养能够克服纵横变化的姿势,对于没有“卧技”锻炼法的合气道而言,是锻炼腿腰部非常重要的方法。 【侧身半立技】 对应坐姿姿势的人,以站立的姿势灵活的攻击,未充分锻炼过的人很容易被站立者的敏捷动作压倒。 为了让前述的坐技之训练更加完美,产生一种对方采取侧身半立的姿势可自由攻击的技法来加以练习。 关于侧身半立技的名称,有人提出“半立技”的看法,但是我们坚持采用“侧身半立技”的理由如下: 合气道技法是对应采半身姿势的对方加以崩解的原理,与自己为半身姿势而对手以站立姿势攻击的情势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能遵守原则,就无法突破这个情势差异而将对手击倒。为了能将这层涵义包含在内,因此仍旧采用“侧身半立技”。 此处包含立技的技法变化,这个动作的要点在于,从正确的膝行变化而移动。 【立技】 立技是合气道技法的中心。如前所述,透过坐技、侧身半立技彻底锻炼腿部、腰部之后的进阶技法。稳定、繁复的律动,可说是合气道技法的精华所在。 据称创始者植芝盛平所修习的大东流柔术,其技法共有2664种之多,另外,创始者又将神阴流柔主、相生流柔术等众多流派的密技加以改良,因而流传下来。所以说技法的数量相当繁移,期望日后在技法的开发上依然有无限的可能性。 与其他技法相同,立技是为了对应对手的打击、突击、绞技等所有的攻击,结合攻防的密术而成。经由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训练出随时能够对应问题而不会被动摇的姿势。 加上这种动作不仅一对一的场合可以使用,在多人对一人的场合也能够凭着复杂多变的变化技法对应自如。请依靠立技去感受合气道的神奇吧! 【与武器相关的技法】 与武器相关的锻炼法,主要分为对方以剑、杖、长矛、短剑等武器攻击时,以徒的予以崩解;或者使用武器加以崩解;或者以武器崩解徒的物对方等三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与自己所使用的武器合为一体,动作始终统一。 可是,合气道是以体术为出发点,所以应先锻炼坐技、立技等基础体技,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行,不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态而轻易以武器对阵,这点被视为禁忌。 开祖(植芝盛平)对于技法的锻炼,严格训诫练习者在基本体技未臻成熟之前就加以练习,因为合气道的动作与十八般武艺等一切的基本技法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只需好好学会基本体技,相信对于剑、杖、长矛等一切武器也将能轻易地掌握。 给你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