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鼓楼为什么消失
扩展阅读
福州哪里车可以停在海边 2025-07-18 06:29:57

杭州鼓楼为什么消失

发布时间: 2022-08-30 15:33:59

⑴ 建国至今有哪些被拆掉的着名建筑

北京庆寿寺双塔,生于1257-1258年间,卒于1955年,800多年历史,修西长安街时消失。

建筑的灵魂、最核心的因素

是历史载体,

这些建筑的历史意义

远远超过建筑本身。

如今,这些“立体的历史”

只能在照片中回忆......

(根据《历史讲坛》编辑整理)

来源:“北京城市建设研究发展促进会”

⑵ 杭州鼓楼的历史追溯

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平陈,罢郡置州,始有杭州之名,而此地也被命名为新城成,五代吴越时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繁出于军事和政治经济上的需要,钱缪多次拓展和营建杭州城,并在隋城基础上筑杭州罗城,周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门,就将新城戌改建为朝天门,元大德三年间 (1299年),经重新修建,改朝天门为拱北楼,大书法家赵孟颔还为此提《上拱北楼诗人明代后期由参政徐本改名为镇海楼。
正德年间,因日本没落武士和浪人侵略浙江沿海,威胁杭城,故于镇海楼置大钟一座,大小鼓九只,作为报警报时之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因火灾烧毁, 浙闽总督胡宗宪为防御倭寇侵拢重建镇海楼,五年后建成,并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徐文长撰写《镇海楼记》,勒古立碑于鼓楼。是一座体现明代汉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鼓楼直至于文革时期被拆除。

⑶ 钟楼和鼓楼的起源及用途是什么

1、钟楼和鼓楼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为了统一人们的行动,就必须统一时间,因此需要建立授时系统。中国古代的授时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即早晨敲钟,傍晚敲鼓,钟楼和鼓楼因此而产生。

2、用途:报警报时

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为了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饶”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饶报点。

(3)杭州鼓楼为什么消失扩展阅读:

古代其他报时方式:

(1)打更

打更,在旧时成都,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过去的成都,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别看小小的打更,还有许多门道。比如,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打更节奏,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成都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

(2)午炮报时

在清末到民国初年,耸起的楼宇阻挡了钟声,人们就找到了声音更大的装备——大炮,进入了午炮报时的时代。在北京德胜门东侧的城墙上设有一座炮台,用来报时的“午炮”就架在这里。

炮台有电话与北京观象台连通,每当快到中午时,两个值班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在电话旁,听电话里传来的指令;另一人揭开炮衣,装好炮药、手持点燃的长香,站在炮位上静候指令下达。当北京观象台通过电话发来指令时,炮台上的人马上点燃炮药,午炮发出轰鸣,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有钟表的赶忙对表。

(3)西洋高招 :落球报时

在欧洲,当中国人进行午炮报时的时候,他们开发出了另外一种落球的报时方式。最先进行落球报时的是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每天中午13点整(有些地方是中午12点),天文台钟楼顶端的圆球准时落下,附近海域停泊的船只据此调节船上的钟表,然后带着调好的钟表升帆出海。

虽然今天我们看这种方法有点粗疏,但海员对它却怀有崇敬之情,因为它为海员忠实服务近百年之久。17世纪以后,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海员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需要精密计时。对海员来说,精密时钟犹如生命线,没有它便难于知道船只的位置,就有触礁的危险。对于海员,“中午13点落下的圆球”是无比亲切的。

我国曾经进行过落球授时的是上海,19世纪80年代,法租界当局就在法国码头设置信号站,正午时刻利用信号塔顶落球报时,为来往上海港的各国船只服务,时间由徐家汇观象台控制。

⑷ 杭州老鼓楼是哪年拆了

老鼓楼整修,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河坊街步行街改造的时期。

⑸ 杭州历史古迹

(1)文明源头 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镇,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良渚文化”在这里发生,延续了5000多年文脉。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现有良渚文化博物馆(规划将要建设国家公园),从博物馆陈列的史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为古都谱写的5000多年神韵,璀璨夺目,堪称中华文明瑰宝。
(2)道骨仙风 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位于杭州的西湖北岸,有一座名曰葛岭的小山的半山腰,亦称葛仙庵抱朴庐,旧名先后有福地院、涵青精舍、涵青道院、玉清宫,相传为晋代着名炼丹家葛洪设炉炼丹修炼之所,有“瑶台仙境”之称。葛岭抱朴道院与黄龙、玉皇合称“西湖三大道院”。
抱朴道院始建于晋,南宋时曾被宰相贾似道据为别墅,元代毁于兵火,明清至今多次重修重建。杭州市道教协会从2001年6月开始,主持修复道院殿宇、神像雕塑。2003年1月11日上午,抱朴道院修复竣工,举行神像开光仪式,正式向游人开放。
抱朴庐旧址:
抱朴,是道教教义,即保守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世事困扰,所谓“人行道归朴”。葛洪自号抱朴子,并以名其书,作有《抱朴子》七十卷。从葛岭山麓赭黄色穹门入口,拾级经流丹阁,至山腰四角方亭,一路古柏葱郁,清泉低吟,岩上有“人间福地”、“不亚蓬瀛”等题刻。再从涤心池拾阶而上,便到抱朴庐旧址。
现在的抱朴道院:
现在抱朴道院有正殿——葛仙殿,东侧为半闲草堂,另侧为红梅阁、抱朴庐,还有炼丹古井、炼丹台、葛仙庵碑等古迹。现为杭州道教协会所在。
(3)胥丘东起最高楼—鼓楼
鼓楼位于吴山东麓、中山路与望江路相关处,旧名朝天门,鼓楼只是它的俗称。
据史料记载,朝天门为吴越王钱氏所建。“规石为门,上架危楼,楼基叠石,高四仞有四尺,东西五十六步,南北半之。中为通道,横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东西阅门对辟,名曰武台,夷敞可容兵士百许。武台左右北转,登石级两曲,达于楼上。楼上高六仞有四尺,边基而会,十有一仞,贮鼓钟以司漏刻。”古时之一仞合今之七尺或八尺,朝天门总高十一仞,在当时确实可以对周边的一切建筑物“一览众山小”。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收录的诗词中如“城上高楼接太霞”(赵子昂)、“胥丘东起最高楼”(高得)等句,绝非虚夸之辞。既可藏兵又贮钟楼,朝天门在当时起到了城防和报时的双重作用,故有“鼓楼”之称。
南宋时仍称朝天门,御街(又称天街,今中山路)从其下过。元大德三年(1299)改称“拱北楼”,明洪武八年(1375)改“来远楼”,不久又更名“镇海楼”,有匾,篆书“吴山伟观”四字。成化十年(1474)毁于火,总督浙江军务胡宗宪再次重修,其幕士徐渭(字文长)为之作《重修镇海楼记》。清初又毁,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建。光绪年间(1875—1908)又整修。清时,镇海楼与镇东楼(今通江桥东)、雄镇楼(今上仓桥东)同称“省城大观”。
1970年,鼓楼因道路扩建而拆除。令人们感到欣慰的是,在“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历史进程中,鼓楼的复建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1年月8月,复建工程正式启动。仅仅一年之后,巍巍鼓楼的雄姿已再次屹立在秀丽的吴麓。在完成细部装修和周边景观布置之后,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32年之久的鼓楼,已于2002年10月西湖博览会期间向市民和中外游客开放。
(4)杭州最着名的回族历史古迹
杭州市回族公墓位于浙江杭州清波门南宋聚景园旧址。史又称回回坟、丁氏垅、番回冢墓、南园回教公坟,是杭州市最着名的回族历史古迹。宋代末年。该地被中西亚东来穆斯林选为殡葬之地。元以后墓庐日增,占地近7万平方米。据原存大量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汉文墓碑记载,历史上有诸多和卓、王子、长者等高层人士殡葬于此。着名回族文学家丁鹤年及其家人亦多葬于此。1953年扩建西湖风景区时,该墓园迁移至山地回族公墓。
(5)名刹古寺 仙灵所隐
杭州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又名云林寺,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开山祖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广建寺宇,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僧众三千,成为江南名刹。大雄宝殿前的石塔,天王殿前的石经幢均是五代十国吴越时的遗物。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龙藏等等,都是珍贵的宝物。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药师殿。
(6)伊斯兰教的东方圣地—凤凰寺
凤凰寺位于中山中路,是我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另三处为:扬州的仙鹤寺、泉州的麒麟寺和广州的狮子寺)之一,在阿拉伯国家中也享有盛誉。凤凰寺即清真寺,创建于唐代,以其形似凤凰,故名。宋代毁于火。元时,来自西域的大师阿老丁慨然捐资重修。最近一次修建是在1953年。寺宇宏大壮丽,焕然一新。寺内大殿是最古老的建筑。正殿没有梁架。殿顶上起攒尖顶三座是宋代的遗物。中间一座上刻《可兰经》文,相传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时设置的。寺内还保存有阿老丁墓碑等阿拉伯文碑刻。远在五代,杭州与阿拉伯国家就有友好往来。如今,这里是杭州伊斯兰教的礼拜中心。
(7)屹屹白塔 故宫遗梦
自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凤凰山筑紫禁城,周长4.5公里。又筑外城高6.7米,阔3.3米,城门13座。紫禁城内建起大殿13座,气势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内所有宫殿焚烧殆尽。只有白塔桥边的白(石)塔依然屹立。从白塔眺望凤凰山南宋故宫遗址,一片葱绿,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级直达凤凰山巅。
(8)一剑霜寒十四州——钱王陵
钱王陵,是杭州城缔造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者——吴越国王钱镠的墓地,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是浙江省保存完好的王陵,是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钱镠(公元852-932),字具美,浙江临安人。他出身平民,在唐末五代中原扰攘之际,割据一方,建立创立吴越国,为当时十国之一,北起苏州、浙江全境、南至福州,史称“一剑霜寒十四州”。吴越国定都杭州。他推行了“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吴越国成了富甲天下的经济强国,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太平兴国三年(978),其孙弘俶举旗归宋,纳土国除,共统治两浙八十余年。
钱王陵坐落在浙江临安市锦城太庙山,海拔92m,距杭州市38公里。墓背靠太庙山,左右列距青龙白虎两砂,与功臣山遥遥相对,陵区内筑有牌坊、钱王祠、州祠、凌烟安国楼等景点。到处是苍翠的松柏、凄迷的芳草,登上安国楼,青山绿水秀丽美景尽收眼底。
(9)精忠报国沥肝胆—岳王庙
岳王庙位于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侧,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 代代相传一直何存到现在。殿内塑有岳飞彩像,其上有岳飞草书:“还我河山”巨匾。大殿右首是岳飞墓,系块石围砌, 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样。旁有其子岳云墓。墓道两侧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马、石虎和石羊; 墓道阶下有秦桧、王氏、万俟呙、张俊四跪像。 墓道前方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古柏森森,庄严肃穆。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 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 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 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
(10)西湖石窟 摩崖石刻
杭城三面环山,山石峥嵘,古木参天,藤蔓遍布,风景清幽,山间溪水滋润茂林修竹,更显神秘,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随着唐代佛教盛行,在西湖四周起伏的群山之中,给后人留下众多的反映出当时古人高超精湛技艺的摩崖石刻艺术。杭城古时曾有吴越国和南宋二朝建都,因此除极少的唐代石刻遗迹外,大都是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石刻遗存,而这些也大都集中在西湖的四周,因此也称“西湖石窟”。
目前杭城有名的造像约有19处,其中较为集中的有灵隐禅寺前的飞来峰造像,规模最大的约有400余尊(其中一部分已风化剥落)、慈云岭造像、石屋洞造像、烟霞洞造像、仁王讲寺造像、宝成寺造像、圣果寺造像、天龙寺造像、通玄观造像等,另外凤凰山、宝石山、紫阳山、南高峰等均有分布。在这些石刻造像中,主要有刻于崖壁上暴露在外和刻于洞窟之内两种,同时又有造像和文字两种形式。

⑹ 杭州鼓楼的介绍

杭州鼓楼,位于浙江杭州吴山东面,南接十五奎巷,北临大井巷,东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古为滨海敌楼,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屡遭战火,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再次重建,十年动乱时遭到拆除。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复建杭州鼓楼完成,规制采用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风格,为明代鼓楼建筑之形式,重建后的鼓楼与吴山西面的城隍阁遥相呼应。

⑺ 3个国宝级的鼓楼

摘要 北京鼓楼,杭州鼓楼,西安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