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2021第二次土拍哪些地块
扩展阅读
如何找到深圳人买房 2025-07-17 13:09:55
福州qb卡哪里批发 2025-07-17 13:07:09
北京社区服务协会有哪些 2025-07-17 13:05:31

杭州2021第二次土拍哪些地块

发布时间: 2022-08-31 10:02:50

㈠ 多城集中供地“急刹车” 土拍规则或迎大调整

继深圳宣布中止第二批集中供地之后,多个城市加入了土拍延期行列。
临期“急刹车”背后,或将迎来土拍规则调整,各城市房地产调控的“手术刀”指向土地市场,“稳地价”真正走向“控实际地价”,继而有利于房价水平的稳定。
8月10日,天津发布《天津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补充公告》(以下简称“《补充公告》”),将第二批集中供地挂牌截止时间由8月20日调整为9月10日。
不只如此,《补充公告》还增加了5个条件,要求参拍企业具备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须提交其股东未违规对其提供借款、转贷、担保或其他相关融资便利的资金来源承诺和竞买企业资信良好的资信证明,须由自有账户交纳竞买保证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规定单宗住宅用地达到最高限价后,采用摇号方式确定竞得人,并对61宗地块的最高限价进行了调整,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计算,所有地块的溢价率由原来不超过50%降到了不超过15%。
天津土拍规则的变化,与坊间所说的自然资源部闭门会议做出的政策调整相吻合。坊间流传的文件信息显示,自然资源部要求各地方政府调整土拍政策,要点包括“单宗地溢价率不得超过15%”、“达到上限后不得以竞配建等方式增加实际地价,可通过竞一次性合理报价、摇号、竞更高更优建筑品质方式确定竞得人”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信源处证实了该文件。
8月11日,青岛宣布第二批集中土拍“因故延期”,再次实施公开出让时间以届时公告为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得知,“集中土拍后面可能会有大的调整,具体以公告为主,我们没办法提供准确信息”。
与此同时,杭州、无锡、东莞、金华、惠州等热点城市也于近期纷纷调整了土拍规则,实施以“限房价、控地价、提品质”为主的竞拍方式。
亿翰智库分析指出,通过调整土拍规则控制核心城市的土拍热度,稳定地价,实现土地市场的稳定运行,既可以保持土地公平合理的出让,又将促进整体市场保持低位运行。
解决首批集中供地高溢价问题
22个实施集中供地的城市中,杭州首批土拍热度相对较高,溢价率为26%,在22城中排名较前,有41宗地块因溢价封顶以竞自持成交,自持比例最高达40%。
为遏制土拍市场高热,杭州于7月30日宣布调整第二批集中土拍规则,一方面取消5000万保证金托底机制,将保证金比例恢复20%,提高房企竞拍门槛;另一方面下调溢价率上限至20%,并将租赁住房面积由“竞自持”调整为“竞无偿移交政府”,在实现稳地价目标的同时加快推进城市租赁住房建设,引导房企理性拿地;此外还实行竞品质试点,先竞品质后竞地价,竞品质试点地块实行现房销售,同时设定溢价率上限为10%。
无锡首批土拍中16宗土地有14宗是地价触顶进行竞租赁或配建,在第二批集中土拍中调整为所有地块均采取触顶摇号方式,希望抑制地价热度过高,达到严控地价的成效。
而实际效果的确立竿见影,无锡第二批集中土拍住宅用地成交溢价率为4.1%,和第一批12.39%相比有明显回落,同时,多宗地块实际成交地价控制在合理水平。
相较之下,近来第二批集中出让延期或中止的城市中,天津、深圳和青岛此前初次公告的第二批集中土拍规则并未有大的变化,没能针对问题做出有效反应。
天津针对第二批集中土拍初次公告中仅提及加入自持租赁的硬性要求,其余并无改变。于是8月10日重发的补充公告中,将61宗地块的最高限价溢价率从不高于50%降到了不高于15%,竞拍方式也改为“限地价 摇号”,同时还要求房企出具资质证明,加强竞拍房企的资格审核。
深圳首批集中土拍溢价率为30.9%,属于土拍热度较高城市,但第二批集中土拍设定的溢价上限仍高达45%,青岛也并未对第二批集中土拍的溢价率进一步限制。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指出,“这并不符合中央‘稳地价、稳预期’的调控要求,由此也不难理解,本应在无锡集中出让之后的深圳、天津、青岛第二批集中土拍为何相继被暂缓或延后。”
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预测,深圳、青岛等城市二批次土地出让政策调整方向也将与天津一致,降低溢价率、取消竞配建改为摇号或竞品质,以落实稳地价的目标。
亿翰智库分析表示,随着对溢价率的管控,房企无序拿地的情况或有所改变,中小房企将会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最终实现土地市场的稳定发展。
控实际地价以平稳房价
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张其光曾在7月22日公开表示“着力建立房地联动机制,推广北京市的做法,限房价、控地价、提品质,建立购地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建立购地资金审查和清退机制”。杭州、天津发布的土拍规则调整中,已经开始趋向房地联动机制,加大了控价力度,也重点强调了竞高品质建设方案的举措。
“从首次集中供地我们能看到,虽然溢价率设定上限,但是通过增加配建比例获取地块的情况比比皆是,变相增加了实际的拿地成本。”亿翰智库分析表示,这波土拍政策的调整,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房企拿地的实际成本,引导土拍模式从“价高者得”向“趋向平均出价者得”、“高品质者得”的方向转变,有效避免房企盲目抢地,更加注重提升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方面的竞争力。
一位全国性房企的北京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高品质建设方案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确实会促使房企加大产品投入,大家都在积极加大研究力度。预计北京第二批集中供地依然会强调高品质建设方案。“原来拍地,到最后都是在拼价格,即便拿到了地,其实也挺难受的,难免会严控成本。但现在地方政府让利了,虽然高标准建设方案还是开发商在投入,但等于是把原来投在地价上的资金转移到了建设方案上,相对更好一些。”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也指出,“控实际地价”将成为热点城市接下来土地侧调控的主力方向,地价得到控制,也利好行业利润向合理水平回归,实际地价涨幅放缓下,房价走势将进一步稳定。
自2020年年中以来,“三条红线”、“两集中”相继出台,中央层面多次重申房地产长效机制,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最近更是严控城市更新大拆大建,各个城市调控政策纷纷加码,二手房价格控制也被加入政策工具箱,一系列的调控组合拳,已覆盖房地产投资、融资、运营、销售、供应链等各个环节,形成了调控完整闭环。
本轮土地调控进入深水区,严控土地价格,则是从房地产链条的源头出发,地价若能得到有效控制,后续环节也可传导这一效应。

㈡ 多城紧急更改第二轮集中供地规则 “竞品质”成为标配

8月26日,广州、杭州等地同时发布第二批集中供地挂牌出让公告。相较于第一次集中供地,两地从地块竞买人的资格要求、购地资金来源、出让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而从此前合肥、南京、成都等热点城市相继公布的第二轮集中供地公告来看,也均从上述几方面进行了升级。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首轮集中供地中部分城市的土地溢价高、头部企业拿地占比高,有违政策初衷,各城市第二轮集中供地的拍地规则有所调整就不难理解。

“特别是土拍资金来源、马甲情况不一致等,存在扰乱秩序推高房价的情况。而在房价严控的背景下,很多城市要么土地价格控制不住,要么变相增加了房企成本,而房企隐形成本的增加最终也会体现在房价里。”

“偷工减料”能防住吗?

“竞品质”将成为新一轮集中供地的焦点。

具体来看,杭州首次在十城区推出“竞品质”试点地块,采取一次性公告和线下“竞品质”、线上“竞地价”两阶段操作方式,且试点地块全部实行现房销售,通过竣工备案等验收手续并通过政府组织的履约监管核验后方可销售。

合肥包河区BH202105号和经开区JK20号地块采取“价高者得 投报高品质住宅建设方案 摇号”,当竞价达到最高限价时,仍有其他竞买人愿意继续参与竞买的,则转入竞高品质商品住宅建设方案阶段,参加投报的竞买人需在现场递交参加高品质商品住宅建设方案申请。

而相较于“竞品质”,南京、成都则更进一步,在土拍阶段直接“定品质”。

南京此轮出让地块按“限房价、定品质、竞地价”方式出让,当网上交易达到最高限价须通过摇号确定竞得人的地块,对商品住宅预售条件提高至完成住宅部分投资额的50%,且部分地块不得合作开发。所谓“不得合作开发”,是指“该地块不得联合报名竞买、不得合作开发,竞得土地后,竞得人可以按现有规定成立项目公司,但竞得人须持股100%,且股权不得转让”。

成都则不再以竞配建并自持固定体量租赁住房或续竞自持租赁住房面积比例方式进行拍卖,这也是6月7日成都发布《成都市新建商品住宅技术管理规定》,对成都市新建商品住宅项目的质量、品质、使用功能等进行详细的明确后,首次把“定品质”与土拍挂钩。

“竞品质是在房企综合成本不断上涨但房价严格控制的背景下,防止房企为了变相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来降低项目品质。这是影响老百姓生命和财产的民生问题,一定会严控。”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指出。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与其持有相似观点。在他看来,“定品质在于防范房企因快周转带来产品品质下降,损害消费者权益;其次,可以剔除一部分实力不足的房企,促使房企注重产品力以及项目品质。此举对房企也是新的考验,尤其是资金实力与去化能力。”

中小房企机会来了?

始于今年2月的“两集中”政策,旨在分流房企拍地资金,给地价降温。

“三道红线和房贷集中度管理,限制了企业恶性加杠杆,但土地市场激烈竞争的制度环境仍有待改革。”中信证券此前在研报中称,从制度上来说,土地市场的改革可以说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最后一块拼图——“内卷化”竞争将因此结束。

但从第一轮集中供地执行情况看,不仅没有达到降低地价预期,甚至很多城市的溢价率和成交土地价格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比如,招商蛇口以32.5亿元竞得重庆沙坪坝区西永组团一宗商住地块,溢价率高达129.98%;武汉东西湖区地块全部溢价成交,且连续两次刷新该区楼面价;广州黄埔军校小学地块成“马甲”专场,参与“围猎”房企多达320家。

中原方面的数据显示,第一轮集中供地的22个城市合计出让住宅土地达802宗,合计土地出让金达10530亿元,平均土地溢价率为14.7%;平均楼面价为10002元/平方米,同比2020年上涨15.1%。22个城市里,最高的是重庆,溢价率高达36.23%;其次是厦门和杭州,溢价率都在20%-30%之间。

集中供地的初衷,大家好像都忘记了。没有经历过任何试点的第一轮集中供地,以实际行动走向了政策初衷的反方向。

因此,第二轮集中供地最新公布竞拍规则的几个城市都对溢价率进行了调整。

杭州对土地上限价格进行了调整,一般地块溢价率上限为15%,“竞品质”宗地的溢价率不高于5%;南京将竞拍最高溢价率由之前的30%下调至15%;尽管成都未明确规定最高溢价率,但根据宗地的“拍卖起叫价”和“土地最高限价”测算,在成都第二轮集中供应的75宗地块中,绝大多数地块溢价率未超过10%。

“对房企来说有利有弊,优势在于控制溢价率等于控制了土地成本,高价地王现象会有明显减少,增加了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宋红卫分析指出,另一方面则是对房企资金要求更为严格,这与三道红线是一致的,防止房企变相加杠杆,增加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杭州还是成都,在最新发布的公告中均对拿地企业资金来源进行了规定,要求竞买资金须为合规自有资金,若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将取消意向竞买人的竞买资格。

“这是一种管理房企土地前融的行为,避免不正当或过度使用金融杠杆进而带来行业发展的风险和隐患,如过度拉升土地市场热度、炒高地价等行为,同时彻底打击以投资为目的开发企业扰乱行业稳定发展。”潘浩分析指出,这是从政府层面进行的一次行业筛查,资金实力不足以及资金运转不健康的企业将逐渐退出市场。

㈢ 杭州二次集中供地大幅提升保证金,避免房企“激情参拍”

7月30日,杭州第二批31宗涉宅地块集中挂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土拍杭州宣布调整土拍竞价规则,除大幅提升保证金门槛、取消“竞自持房屋”改为“竞无偿移交政策性租赁住房”外,还开展“竞品质”试点,要求试点地块实行先核验后销售模式,即现房销售。业内人士指出,针对首轮集中供地出现的问题,杭州第二次供地打了不少“政策补丁”,大幅提升保证金门槛,令房企拍地更为理性,未来杭州市场有望降温。

“竞自持”变“竞保障房”

7月30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公布了2021年第二批集中出让地块公告。此次杭州推出31幅涉宅地块,总出让面积191.55万平方米,总出让建筑面积466.02万平方米,总起拍价为633.78亿元,预计将在9月7日-8日陆续出让。相比第一批集中供地,第二批供地在供地宗数、出让建筑面积、起始价等各方面都出现“缩水”,其中仅出让宗数就较首轮供地减少了46%。

此次集中出让,31幅地块中,主城区供地9宗,其他22宗地块全部位于“九星”范围内,面积2279亩,约占第二批集中出让总面积的80%。所谓“九星”即杭州九个郊区新城,包括滨江、萧山、钱塘新区、余杭等。

31幅被摆上货架的地块中不乏重磅地块。例如,杭腾未来社区地块是云城出让的首宗宅地,也是首个未来社区。该地块出让面积18.68万平方米,容积率3.3,总建筑面积62.02万平方米,总起价93.06亿元,起始楼面价15006元/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集中供地,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竞价规则进行了调整,在资金、品质等方面对房企提出新一轮的挑战。

例如,在首批集中供地中,房企缴纳起拍价10%、以5000万元为上限的预约保证金即可获得参拍资格。而第二批集中供地取消了“预申请”流程,房企的参拍保证金被直接定为总起价的20%,余杭区杭腾未来社区地块保证金更是高达30%;同时,达最高限价后由“竞自持”转为“竞保障房”。即地块到达封顶价后,由原来开发商竞自持面积调整为竞无偿移交政策性租赁住房,而这些无偿移交的政策性租赁住房由住房保障部门负责接收,并做好租赁管理。

最引人注目的是,此次杭州十区各推出一宗地块试水 “竞品质”。基本流程是“审资格、竞品质、竞地价”,竞品质阶段得分最高的建设品质标准作为竞地价阶段的报价依据和后续的建设标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竞品质地块需要现房销售,通过竣工备案等验收手续并通过政府组织的履约监管核验后方可销售。同时,“竞品质”试点地块的溢价率上限为10%,其他地块的封顶溢价从30%降至20%。

此外,杭州二次集中供地还细化了商服用地要求,堵上了房企打擦边球建“商墅”的漏洞。公告显示,本次集中出让对住宅用地中规划允许配建不超过10%的公建部分,提出集中建设公益性配套公建、沿街布置配套商业等要求。

资金门槛提高杜绝房企“激情参拍”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杭州二次集中供地,在首轮集中供地的基础上给集中供地政策打了不少“补丁”。相比第一次集中土拍的空前热度,二次集中供地的土拍新规将给杭州市场带来一定的“降温”效果。

毫无疑问,二次集中出让的不少新规颇为利好广大购房刚需人群。比如,现房销售能够避免收房维权事件发生,而取消“竞自持房屋”改为“竞无偿移交政策性租赁住房”,也意味着杭州政府将持有更多租赁性房屋、利好租房群体。

“杭州的几宗地块开启现房销售竞争品质,是北京第一轮土拍政策的升级版,虽然只是尝试,但也抑制了开发商继续盲目抢地的现象。”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杭州政策里也逐渐改变企业持有变成政府公租房,有利于吸引人才,转变成为人才公租房。

从房企角度来看,浙报传媒研究院院长丁建刚认为,此次土地规则由原来的“竞自持房屋”调整为“竞无偿移交政策性租赁住房”,房企不用考虑“利润难测”的自持部分,成本测算更加明晰,合理确定自身出价能力,也避免盲目追高地价。

当然,杭州新的土拍规则也对房企产生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丁建刚看来,取消勾地政策提高了房企拿地门槛。

丁建刚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杭州此前实行勾地政策,房企只需缴纳5000万元勾地金进行勾地,在地块挂牌后这笔勾地金即可转为保证金。即便是竞得地块后悔退地,最大的损失就是没收5000万元。而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直接采用保证金模式报名,竞买单位需足额缴纳20%竞买保证金后方可参与竞买。比如,杭腾未来社区地块保证金比例为30%,参拍保证金就高达近28亿元。“这毫无疑问大幅提高了地块报名门槛,增加了房企的资金压力,避免’广撒网式’参拍,从而降低每块地竞拍时的激烈程度。”丁建刚表示。

亿翰智库方面也指出,就本次集中供地而言,“预申请”流程的取消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房企的资金提出新的要求,旨在督促房企回归理性拿地。同时,“竞品质”政策也旨在保障杭州住宅品质的基础上有效降热度。在10个“竞品质”试点地块,通过5000万保证金 20%起始价的竞买保证金提高参拍资金门槛限制,同时采取“开发资质 竞方案”的形式入选5-6家房企,最后由入围房企进行出价,有效控制了参与房企数量,规避房企“激情参拍”。

不过,也有部分业内人士直言,土拍新规提高了资金门槛,对于那些资金实力欠佳的中小房企而言并不友好。“接下来杭州市场基本上就是大房企的’竞技场’了,小开发商在杭州市场的机会几乎没了。”一名TOP30房企人士认为,包括现房销售地块,未来也大概率只能是那些资金储备较多的头部开发商,或者资金成本较低的央企、国企才能有实力获得了。

亿翰智库方面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控热度政策下,绿城、大家等本土龙头房企,保利、招商、万科等国央企,在杭州高销售额新增货值不足的房企或许会加快入局。

作为长三角重点城市,杭州也成为其他一些城市的风向标。《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了房地产调控。而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前一天,宁波发布了新的土地出让政策,试行预申请制度,即学习杭州“勾地”制度。宣布不管是递交了意向预申请还是递交了用地预申请,开发商如果在土地竞拍时没有报名参拍,或者报名参拍后没出价、导致地块流拍,其将在两年内不能在宁波买地。其中,递交了用地预申请的,预申请保证金还要被罚没。

㈣ 多地中止或延期第二批集中供地 部分城市公告调整集中土拍规则

一波激烈的“抢地”大战后,今年22城首批集中供地以超万亿元的成交总金额收官。随即,厦门、长春和无锡三城率先完成了第二批集中土拍。

不过进入8月以来,多个城市却纷纷对第二批集中供地按下“暂停键”。8月17~19日,济南、杭州和沈阳三城先后宣布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让“中止”或“延期”。而在此之前,宣布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止或延期的城市已达十余个。

截至目前,深圳、杭州、青岛发布了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止”公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沈阳、长沙、天津、杭州、济南、福州等城市推迟了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让时间。其中,天津、杭州、福州等城市还对土拍规则进行了调整。

那么,接下来的集中土拍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优化和调整后的土拍规则会如何影响房企的拿地策略?土地市场的变化传导至楼市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房企激情“抢地”后

“(房企)在拿地过程中价格预估是可以适当激进的,否则在激烈的土拍市场根本不可能拿到地,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路劲地产集团营销部副总经理宁晓峰此前曾表示。

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有9个城市的宅地成交面积占今年全年住宅供地比例超过30%。其中上海和武汉占比均超过40%;北京占比最高,达56.32%。

多位房企投拓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双集中”供地新政之下,对于严重依赖公开市场拿地的房企而言,在首批集中供地中的拿地机会更不能错失。于是,各城首批集中供地热度逐渐被推高,并逐渐演变为集中“抢地”。

“现在即便测算出拿下这块地不赚钱,为了排名、品牌或者留住专业的人才,都要咬着牙拿下来。”一头部房企投拓负责人江华表示,房企未来在销售业绩排行榜上的座次如何,就取决于现阶段土储的丰厚程度。即便这次拿到的块地利润并不丰厚甚至没有利润,也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回来。

在市场紧张情绪的裹挟下,上半年房企的拿地热情高涨。好地网统计显示,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融创、保利、招商蛇口等拿地金额排名前十的房企,拿地总金额约3372.9亿元,占22城总出让金额的32%。

记者观察发现,除少数高杠杆房企减缓拿地节奏外,部分“三道红线”处在绿档的房企,在上半年的拿地量几乎已与去年全年的拿地总量持平。

以越秀地产为例,其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越秀地产在广州、东莞、杭州、苏州等11个城市共获取23宗地块,总建面约500万平方米。而2020年全年,越秀地产新增土地22块,总建面560万平方米。

“无论如何,上半年拿地都是出于增厚公司业绩目的。”越秀地产董事长兼执行董事林昭远在8月18日下午举行的2021年中期业绩会上解释称,这主要是“双集中”供地与上半年公司购地合作两大因素叠加所致。其中约51%来自非公开市场的拿地刚好铺排在上半年,所以这个数额会较往年同期大一些。

不过,“拿地一时爽,事后难收场”却是不少房企的尴尬写照。在首批集中土拍中,众多头部房企纷纷在热点城市斥重金“抢地”,但面对高溢价率和相对苛刻的配建条件,有些房企开始为接下来有限的开发利润发愁了。

如在杭州首批集中土拍中,滨江集团共拿下5宗地,当被问及这些地块的利润时,其董事长戚金兴表示“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

在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包括厦门、合肥在内的10个城市的平均溢价率超过15%。在地产行业资深人士毛呈飞看来,“首批集中土拍的规则没有抑制溢价率,反而进一步压缩了房企的利润”。

“拿地价格预估可适当激进,但又不能盲目激进,需要对项目价格预估进行合理分析和判断,判断地块与竞品相比是否具备价格‘跳脱’要素,这是价格预估是否适当激进的前提条件。”宁晓峰表示。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城市的一些高溢价率地块的确存在风险,不排除未来会出现面包价甚至卖不过面粉价的可能性。”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认为,首批集中供地的城市本身存在分化,而有些城市的土地溢价率则是明显提升。而包括上海、北京等在内的严控地价类城市,在房企本身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合理利润可以得到相应保障。

“联合拿地”应对风险

“双集中”供地新政之下,土地都被谁拿走了?据好地网统计,在首批集中供地中,拿地金额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5家是国企,排名前50的企业中有22家是国企。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百强房企拿地总金额达16485亿元,同比增长4.6%,门槛值为3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提升。百强房企招拍挂权益拿地总额占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为55.9%。从拿地数据来看,房企布局更加聚焦一二线城市及核心城市群。

值得注意的是,集中供地新政对房企的资金实力是极大考验。为减少前期的资金投入以及后期的运营风险,“联合拿地”成为众多房企的拿地策略之一。在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滨江集团以67%的联合拿地比例领跑,金科、卓越、首开均保持60%及以上的联合拿地比例。

从城市层面看,以广州为例,4月底首批集中供地共成交42宗地块,揽金906亿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近期陆续公示的地块规划方案发现,大多数高总价、高溢价地块,房企不仅倾向于前期联合拿地,后期联合开发也成首选。

在广州白云区,正荣以20.9亿元竞得钟落潭福龙路东侧地块,溢价率20.8%,成交楼面价16658元/平方米,将联合新城控股共同开发;招商联手弘阳以35.9亿元竞得白云区石门街朝阳联新东街地块,溢价率15.4%,成交楼面价26643元/平方米,将联合南国置业开发。

此外,金地以9.18亿元竞得增城区中新镇新新公路东侧地块,溢价率31.5%,成交楼面价11038元/平方米,将联合景泰富业开发。

不过在“三道红线”及各地楼市调控不断加码之下,并非所有的联合拿地开发都会顺利。不久前宋都股份的退地风波,就将联合拿地开发的另一面揭露给了行业。因为这是集中供地后的首例退地,也引起行业的普遍关注。

8月10日,宋都股份公告称,因祥生控股、宝龙地产相关公司突然违约,给公司短期内的资金安排带来巨大压力,因此退掉计划与祥生控股合作的杭州8号地块。但在随后的回应中,宝龙地产表示,与宋都签署合作备忘录仅是双方表达合作诚意的表现,实际细节需以合同签订为准;祥生控股则称,并未与宋都签署过任何协议。

按照计划,今年宋都的拿地金额为25亿~35亿元。而宋都在杭州首批集中土拍中就拿到5宗地块,总金额达45.84亿元,显然已经超过了全年计划。由于合作开发又出现问题,因此宋都宁愿亏掉5000万元也要退掉竞得的杭州地块。而这次退地的违约金也占到宋都2020年净利润(3.21亿元)的15.58%。

集中土拍规则优化调整

“双集中”供地新政,旨在降低土地市场热度。而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市场呈现出“量缩价涨”的趋势。如22城首批集中土拍中,厦门、杭州、重庆、深圳、宁波、合肥的平均成交溢价率均超过20%,其中重庆、厦门的楼面价涨幅均达到45%。显然,首批集中供地并未达到预期的“稳地价”目的。

那么,接下来的集中土拍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其变化传导至楼市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8月6日,深圳宣布中止出让原定于8月9日挂牌的22宗地的使用权;8月11日,青岛宣布第二批次集中出让的100宗地拍卖活动因故“终止”;8月18日,杭州宣布31宗住宅用地终止挂牌,这是杭州第二次延期第二批集中供地时间。

此外,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沈阳、长沙、天津、济南、福州等城市均已推迟了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让时间。其中,天津、杭州、福州等城市还对土地竞拍规则进行了优化调整。

对于多城中止或延期第二批集中土拍,行业普遍认为“土拍规划将面临调整”。此前有消息称,自然资源部召开闭门会议,明确二批次核心城市土地出让政策调整,包括竞拍企业需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购地资金的来源审查,限定土地溢价上限15%,不得通过调高底价、竞配建等方式抬升实际房价,到达上限后通过摇号、一次性报价、竞高标方案决定土地归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天津、福州等部分城市在中止或延期公告中调整的第二批集中土拍规则,基本与上述消息的内容相吻合。

如8月13日,福州宣布第二批集中土拍延至9月,同时对19宗地块的最高价格进行了调整,最高溢价率均不超过15%。另外,调整还涉及限制竞买人范围、竞买人资金来源、摇号规则调整,以及多幅地块出让条件优化等方面。

8月10日,天津明确将61宗地块公开挂牌截止时间统一调整为9月10日,并将之前的最高溢价率不超过50%统一调整为不超过15%。同时规定,单宗住宅用地达到最高限价后,采用摇号方式确定竞得人。

“这样的话,利润是有的。乐观估计,可以做到5%~6%的利润率。”中梁杭金衢的投资负责人刘杰雄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一些企业已调整资金,盯着第二批集中土拍。随着土地供应规模的增加以及供地质量的提升,房企拿地的机会可能明显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在首批土拍中16宗地块中有14宗是“地价触顶进行竞租赁或配建”,在8月初举行的第二批集中土拍中调整为“所有地块均采取触顶摇号”方式,目的是抑制地价热度过高,达到严控地价的成效。而实际效果也相当明显,无锡第二批集中土拍宅地成交溢价率为4.1%,和第一批12.39%的溢价率相比大幅降低,同时多宗地块实际成交地价控制在合理水平。

“土地规则的调整对房企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在推动建立房地联动机制,实现限房价、控地价、提品质的同时,对于房企开发的合理利润会有所保障,减少房企非理性竞争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张波认为,另一方面也会强化对房企的资格审查力度,通过完善审查流程和相应标准来提升稳健型房企的拿地几率,土地市场对房企的“优胜略汰”也将起到加速作用。

某头部房企IR刘伟以天津为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该城市第二批集中供地规则调整后,核心是严格控制溢价,并且减弱土地市场竞争的自由度,以此提高房企整体的拿地利润率。若其余城市效仿天津改变土拍规则,则第二批集中供地的拿地利润率有望得到明显提升,地产板块的底层逻辑或将被改写。

而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土拍规则调整并不会使行业趋势短期内有变化。但微观层面,通过降低地价来控制房价,保证开发商利润和房屋品质,这样的共识基本已形成。而竞高标也会使得之前减配、精装改毛坯等现象大幅减少。”

土拍规则调整利好房企

第二批集中土拍规则优化调整,对房企未来的布局会产生何种影响?

“一定程度上会让头部房企快速扩张受到限制,高杠杆快周转做大规模的传统模式受到挑战。”第一太平戴维斯深圳公司董事总经理吴睿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开发商主流模式会立足已经进入的城市重点布局,在已经进入的重点城市经营效率和市占率上下功夫,短期内布局新的城市的计划会减少。

“预计后续集中供地的城市会扩容,不排除部分热点的三线城市也会加入到集中供地行列。”张波认为,长三角和大湾区等主力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依然会是房企关注的重点。

“当前金融管控的严厉程度前所未有,商票等非标融资渠道都可能纳入管控。这样一来,企业前端拿地的动力和可能性被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某大型房企杭州区域负责人林光游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一家头部房企浙江区域投拓负责人王洋举例称,他熟悉的一个全国排名前20的房企,今年上半年拿了不少地,但大多因为地价太高算不过来账来。有些地块想“求人合作”也很难找到对象,有些地块虽然找到合作方,但因为没利润最终演变为“互相掐架”:一个告对方违反企业规则,一个告对方侵害名誉权。

对于房企拿了高价地后的利润找补空间,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是通过同一地块上不同产品设计搭配尽量拉高利润,或去其他城市找补亏欠;其次,有地有项目的房企可以向供应商融资,维持信用评级和体量规模,再通过股票、发债等融资。但这样操作有赌市场放松的成分,也会埋下债务逾期归还不上的潜在风险。

“今年上半年企业拿地情况,与2016年和2017年企业抢地导致‘地王’频出的时候颇为相似。”明源地产研究院主编艾振强分析认为,早年抢地的副作用在此后两三年开始显现,导致一批房企要么栽倒,要么现在仍在艰难消化高地价带来的亏损阵痛,这个过程还会持续好几年。即便是以稳健着称的企业,在大量囤地之后仍有担忧。

艾振强认为,第二批集中土拍规则调整,对于避免行业过度集中化、多家独大形成寡头格局有很大作用。这样也会避免因一家企业爆雷危机而影响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进而导致行业休克性调整的事件发生,同时也会要求开发商以长期主义来调整战略布局。

在22城首批集中土拍中,部分热点城市虽然溢价率高企,但对于头部房企而言,因为其融资基本都是自有资金作配置,因此能把利润压到很低,即使有2%~3%的利润也能活下去。不过,这样的利润率却是很多中小房企无法承受的。

在更严格的土地和金融规则下,这样“碾压式”的实力悬殊,导致基本拿地的都是头部房企和央企国企,而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则越来越小。

随着第二批集中供地土拍规则迎来优化调整,一些中小房企或迎发展机会。“建立有效的购地审查有利于维护房企拿地的公平性,尤其是地方国企或者具备大股东背景的中小房企,资金来源或将受到限制,同样规模的民营房企的拿地机会将增加,资源不平衡的局面或许会有改善。”亿翰智库总监于小雨表示,在此基础上,中小房企将获得喘息空间,生存空间加大。

“随着重点城市在二批集中供地中对土拍规则的调整和优化,三四线城市也开始‘跟风’调整规则,所以这样的趋势是可以观望和期盼的。”毛呈飞表示。

“回过头来看,在首批集中供地中没有出手或少拿地的房企是幸运的。”在林光游看来,上半年拿地的公司,可能会有大比例项目真的不赚钱,但下半年在新的土拍规则下拿地,可能就能争取到一些利润空间。

实际上,集中供地之外,已经有不少房企瞄准了非集中供地的三四线城市。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浙江的湖州、金华、绍兴、上虞、义乌等地的土拍,往往只有少数几家房企参拍,苏北的徐州、淮安等城市的土拍溢价率则频频创下新低。

“集中供地基本利润比较薄,反而是非集中供地的城市会有较大利润空间。”在毛呈飞看来,不少非集中供地的三四线城市近期土拍市场低迷,土拍溢价率创下新低,或许也正是中小房企的机会。

上半年“双集中”供地政策对各地土地供应节奏都有不同程度影响。贝壳研究院统计显示,22城外的三四线城市,较2019、2020年出让住宅用地规划建筑面积下降两至三成。不过随着“两集中”供地常态化,这些城市下半年可能追赶节奏、加大供应。

㈤ 杭州开年的土拍情况

上城区仅一宗望江地,4月16日开拍,起价34872元/㎡。今地块位于望江新城,望江路与海潮路交界处,总建筑体量约15万方,容积率为2.7,起价40亿,起拍楼面价34872元/㎡,无公租房配建。此外,主城区溢价上限已调整为30%,因此该地块的封顶价为45333元/㎡。

下城区涉宅地块四宗,位于文晖单元的XC0402-28;XC0403-07、09、33;XC0404-07地块,位于杭氧杭锅国际旅游综合体范围内,且地块紧挨着在建地铁5号线城市之星站,规划为住宅/商服/商业//城市轨道交通/社会停车场用地,土地面积为146亩。另外2宗涉宅用地则分别位于东新单元和三里亭单元。其中,三里亭地块也将于4月16日出让,起价15.6亿元,起拍楼面价24153元/㎡,上限楼面价为31399元/㎡。

拱墅区仍是今年主城区的供应大户,预计将推出16宗地块,其中涉宅用地9宗。已是高端改善板块的申花,今年预计推出1宗宅地,即申花单元GS0403-R21-14地块,位于汽车北站北侧,靠近地铁10号线汽车北站站(规划),土地面积为26.77亩,容积率为2.5。作为杭州“北门重镇”的祥符东单元收录了3宗宅地。随着万达广场的开业和多个商品房项目的相继交付,该区域已逐渐成熟,居住氛围十分浓郁。

定位相对刚需的运河新城今年还将推出2宗宅地。其中,运河新城单元GS1202-R21-26地块位于金昌路南侧,面积为42.3亩,容积率2.6。而运河新城单元GS1202-R21-39地块靠近京杭大运河,北至谢村路、西至丽水路,土地面积为45.9亩,容积率2.5。


㈥ 杭州“土拍新政”限房价 南京会跟进吗

6月29日,浙江省杭州市发布了9幅地块的出让公告。惹人关注的是,在出让条件中除了设置最高楼面地价之外,还规定了今后楼盘上市后的毛坯均价、最高售价和装修价格,换句话说,地块还未拍卖,买房人即可清楚了解项目的价格信息。南京会跟进这一政策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地价未出,房价全透明

杭州市新挂出的这9幅地块位于杭州的主城区、余杭、萧山、钱塘新区等地,除了限制最高楼面价之外,地块还附带限制了项目上市后的毛坯销售均价、毛坯销售最高单价及装修价格,可谓地价尚且是个未知数,而房价已然全透明,市场反响较为热烈。

以钱塘新区的2019-2号地块为例,这幅住宅用地的出让面积为61284平方米,起拍楼面价为20215元/㎡,封顶楼面价为26276元/㎡,这些拍地指标在以往的土拍中也都清晰明示。除此之外,拍卖条件中还规定,该地块上市的毛坯销售均价不高于33500元/㎡,毛坯销售最高价为36850元/㎡,装修价格不高于4000元/㎡。也就是说,该地块如果今后装修交付,其平均售价为37500元/㎡,单套最高价不得超过40850元/㎡。

扬子晚报记者注意到,杭州市同期挂出的其余8幅地块均为涉宅地块,全部设置了毛坯均价、最高售价和装修价格,其中装修价格最低的3000元/㎡,最高的6000元/㎡,买房人在拍地时便可提前知晓楼盘的大致品质,而开发商在拿地前也可精准测算项目的利润空间。

北京、天津等地已先行试点

其实,土拍“限房价”的规定早在2010年便已在北京试点,简单地说,就是在土地出让前规定好未来上市时的房屋售价,再由开发商来竞争地价,价高者得。

除了北京,天津、昆明等地也试行过“限房价、竞地价”的土拍模式,就以浙江为例,杭州也并非首个“吃螃蟹”的城市,2017年时的湖州便在当年6月份的一次土拍中,提出限房价、限车位价、限装修价,同时,还规定了房企拿地后的开工期限、预售时间等。不过记者了解到,试点城市并非所有涉宅地块均采用这一出让方式,当地政府仅选择了热门区域的重点地块进行试点,因此,对于楼市整体的影响并不大,示范效应暂未全面形成。

南京限价举措已成熟

“虽然南京没有明文规定各个楼市板块的房价‘天花板’,不过开发商也都心知肚明。”在南京河西和江北都开发过商品房项目的一家房企负责人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以江北为例,核心区的限价此前在30000元/㎡以内,目前稍有上调至31000元/㎡,因此房企在拿地时都会按照这一价格线测算地价成本。由于南京的限价政策执行到位,几乎没有一家开发商敢打赌南京的限价会大幅放开,所以在土地市场都会小心谨慎,不会“越雷池半步”。

至于杭州土拍新政中的限均价、限最高价、限装修价,业内人士认为,所谓的“均价”即南京楼市各个板块的限价,而限“最高价”则是为了杜绝开发商玩数字游戏,对于稳定市场价格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杭州的新政中还可以看到,被限制的装修价金额还是比较高的,每平方米3000元-6000元不等,实际上给了拿地房企一定的利润空间,因此限制装修价的意义对于买房人来说也并不是十分明显了。

㈦ 现房销售”写入多地土拍文件,商品房预售制会取消吗

合肥2022年第三批次一宗地块试点现房销售;福建福州出现第一个“现房销售”地块……近日,多地将“现房销售”写入土地出让文件中。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1年以来,北京、杭州、福州、合肥、西安、宁波等地在土拍环节试点现房销售。仅今年以来,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包括合肥、北京、福州永泰县、济南等地的多宗地块提及“现房销售”。

以合肥为例,8月24日,合肥市发布第三批集中供地公告,共推出28宗涉宅用地,总土地出让面积3282亩,总起始价277.4亿元,并将于9月23日正式出让。值得一提的是,该批次地块中首次推出现房销售地块。其中,蜀山区SS202210号地块明确提出“按精装现房销售实施”。

据合肥在线,尽管此前的土地拍卖公告中多宗地块对开发商建设进度提出要求,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开售,但是明确提出必须按现房销售,在合肥尚属首次。

另以北京为例,北京于2021年第二轮集中土拍时首次试点竞现房销售面积地块——大兴黄村海户新村地块。据《北京日报》,该地块共吸引3家企业竞买,经过17轮价格竞拍达到土地合理上限价格37.84亿元,又经过23轮竞“现房销售面积”后成交,竞报“现房销售面积”5.4万平方米,最终该项目中将有近一半的商品房实行“现房销售”。

今年,北京最新公布的第三批次供地18宗地块中有13宗项目设置了竞现房销售面积环节。而在北京今年首批集中供地中,18宗地块中有9宗地块涉及竞报现房销售面积程序;今年第二批集中供地中17宗地块中有12宗涉及“竞现房销售”。

此外,福州永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7月15日的一则公告显示,葛岭镇溪西村一地块在出让要求中提到:地块按现房销售实施,规划房屋竣工验收之后,竞得人方可申请房屋销售手续。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认为,在这个时间节点提出现房销售多少受到近期烂尾楼风波的影响,出于保交楼的立场而提出的,多地出现的烂尾楼停贷风波事件导致购房者对商品房预售制度产生一定的抵触心态,取消预售制度的言论一时之间议论纷纷。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也认为,今年7月以来,部分城市的项目出现“停工”现象,对购房者置业情绪和预期均带来不利影响,而现房销售既能够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也能对楼盘质量和交付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保交楼、稳民生”。

已有多地探索现房销售

对于现房销售试点的探索,最早或可追溯至2014年。

据新华网报道,2014年7月9日,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104街坊39/1宗纯宅地竞拍,最终丽丰控股旗下东方动力有限公司以5.77亿元的价格竞得,溢价62.54%,成交楼板价59859元,剔除保障房后楼板价达85810元/平。地块在出让预合同中首次提出了“该地块内建成房屋不得预售,须以全装修现房销售”。

到了2016年,为抑制房企拿地热情,深圳也推出首宗现房销售试点地块——龙华A816-0060号地块,要求在该地块上建设的商业、住宅等建筑物,不能进行预售,必须在竣工并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后才能以现售形式对外销售。

同年,杭州、南京等地在土地拍卖时,均提出现房销售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2020年间,房地产市场活跃度较高,深圳、苏州、南京、杭州、中山、成都、海南等城市在土地端设置现房销售条件,抑制土地市场热度。

以苏州为例,2016年8月11日,苏州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实施意见》,共13条。其中规定,提高项目预售条件:土地出让成交价超过市场指导价(不含市场指导价)的,工程结构封顶后方可申请预售许可;土地出让成交价超过市场指导价10%(不含10%)的,工程竣工验收后方可申请预售许可。

这一政策被业内解读为,一旦拍地价格过高,触碰价格红线,就需要以结构封顶或竣工验收为标准,来办理预售许可证。通俗说就是“地价较高的项目必须以现房的形式进行销售”。

2016年8月11日,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关于调整南京市土地公开出让竞价方式、商品房贷款首付比例的意见》,按照政策,当网上竞价达到最高限价90%时,该地块所建商品住房必须现房销售。

2020年3月7日,海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市主体责任制的通知》,《通知》提出改革商品住房预售制度,自文件印发之日起,新出让土地建设的商品住房,实行现房销售制度。

这也让海南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出台现房销售政策的省份。

对于实行现售制度的背景,时任海南省住建厅厅长霍巨燃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因商品住房实行预售制度引发的质量投诉、合同纠纷、延期交房、配套设施不落实、违规销售甚至开发商收钱跑路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房地产投诉和纠纷的最主要因素。为从根本上杜绝因预售制度带来的系列问题,《通知》提出改革商品住房预售制度。

现房销售试点效果如何?

不过,从上述提及现房销售试点的城市来看,有部分城市目前已偃旗息鼓,包括杭州、南京等城市在推行一段时间后,改变了土地出让规则。

以杭州为例,2017年3月24日,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发布土地新政,当溢价率达到50%时地块所建商品房屋须在取得不动产登记证后方可销售。但是仅4个月后,杭州推出的土地出让就改变规则——“溢价50%须现房销售”的条款删除。

彼时,据《钱江晚报》2017年7月12日报道,2017年3月24日后的杭州土地出让,主城区共出让10宗涉宅地块,其中有9宗必须现房销售,在两年内无法形成有效供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助推了供应不足、房价上涨的预期。

不过,杭州于2021年重启了“现房销售”。2021年7月30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公布了2021年第二批集中出让地块公告,其中10宗宅地率先开展“竞品质”试点,即改变以往的价高者得,而是采取线下竞“品质方案“,获得资格后进入线上“竞地价”阶段。本次试点地块全部实行现房销售,从源头上引导房地产市场供应高品质住宅产品。

南京的现房销售政策则始于2016年8月。据《上证报》报道,为给土拍市场降温,南京市规定,当网上竞价达到最高限价时,仍有2家以上单位要求继续竞买的,停止网上竞价,改为现场摇号产生竞得者,并在最高限价基础上再加一个加价幅度作为成交价。当网上竞价达到最高限价的90%时,该地块所建商品住房必须现房销售。

2017年6月2日,南京再出规定,当住宅用地、商住用地网上交易竞价达到最高限价时,停止竞争地价,改为在网上竞争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但在随后的7月份,挂牌的5宗地块条件显示,取消了“竞价达最高限价的80%申领预售的施工进度门槛,以及竞价达最高限价的90%需现房销售”的要求。

苏州则在2020年2月19日发布《关于做好土地出让相关工作有效应对疫情的通知》,提出延长土地出让金缴纳时限,调整超过市场指导价报价规则等,在一定范围内放松了房企预售的条件,也取消了执行42个月的强制性现房销售政策。

按照克而瑞监测数据,2016年8月,苏州推出现房销售政策,规定土地出让成交价超过市场指导价10%的,工程竣工验收后方可申请预售许可。现房销售政策发布后,2016年出现12宗现房销售地块,现房率为40%。2017年全年现房销售地块达到49宗,现房率为82%,2018年前三季度现房销售地块为11宗,现房率为23%,且都集中在1月和2月份第一季度中,第二季度以后的土拍多以底价和低溢价成交,再无现房销售地块出现。

不过,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看来,此前提现房销售和现在提现房销售,它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此前现房销售的目的是通过现房的模式来限制一些企业非理性的拿地,这和土地的限价政策有关系。现在提现房是跟保交楼挂钩,各地从保交楼、保护购房的权益角度来讲,提出现房销售模式。

“此前现房销售政策的取消,是因为后来市场降温以后,从创造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角度来讲,优化或者取消了现房销售政策。现在各地出让的地块中再次提及现房销售,是在保交楼,防范烂尾背景下,重新提起现房销售的概念。”严跃进说。

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现房销售的试点地块成交率会有所下降,目前,各地的房地产相关政策正在不断完善中。

从此轮设置“现房销售”环节的城市来看,北京今年第二批集中供地中17宗地块中有12宗涉及“竞现房销售”。从土拍成交情况看,12宗涉及“竞现房销售”的地块中,2宗地块流拍,4宗地块底价成交,3宗地块未触及地价上限;3宗地块达到上限价格后转为竞报“现房销售”面积。

商品房预售制会取消吗?

随着多地试点,取消商品房预售,全面推行现房销售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当前全面推行现房销售是否可取?

陈文静认为,目前并非全面推行现房销售制度的合适时机,全面实行现房销售对商品房存量、开发商资金、地方财政收入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当前最稳妥的方式是对热点城市部分项目优先试点现房销售,并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为未来更大范围地推行积累经验。短期来看,预计将有更多城市从土地端试点现房销售。

陈霄也提到,现房销售可以尽可能地保证购房者的权益,避免出现烂尾楼、开发商跑路等现象,确保了购房者能如期拿房,降低了购房者和开发商之间产生冲突的可能。

陈霄认为,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乃是大势所趋,但是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现状来看,全面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尚且不是一个良好的时机,甚至可能会加剧房企的资金压力,导致更多的风险暴露,以试点方式逐步实施是当前被认可的最优的推进方式,在部分城市率先试点取消预售制度,后逐步推广,这样也能够保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和良性循环。

㈧ 杭州2022第三次土拍公告时间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杭州2022第三次土拍公告时间是:2021年12月21日,2021年12月21日杭州将迎来第三次土地出让。预告里51块地,最终挂牌35块。主城区20块地、萧山区4块地、余杭区2块地、临平区3块地、钱塘区2块地、富阳区3块地、临安区1块地。具体消息可关注官方网站,获得第一手权威信息。

㈨ 杭州崇贤宋都如意云境哪年的土拍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9

㈩ 2021杭州第二次集中供地有良渚客厅地块吗杭州第二次集中供地有良渚客厅TOD地块吗

摘要 根据杭州全年供地计划,6月底之前将挂牌第二次“集中出让”涉宅地块,地块将于7月份正式出让。时至今日,6月只剩下不到一周的时间,第二次“集中供地”或将于近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