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为什么杭州话是官话
扩展阅读
戴南镇到上海多少公里 2025-07-16 11:15:26
上海嘉定教招笔试考什么 2025-07-16 11:10:31

为什么杭州话是官话

发布时间: 2022-09-01 10:20:43

‘壹’ 官话的起源

自古以洛阳读书音为正音,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进而发展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 “通语、凡语”。
在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东晋、南北朝以来,汉人回迁,中原洛阳又称为通用官方语言。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读书音仍然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北宋都汴梁(今开封),开封话和洛阳话极其近似,便同时作为标准语,洛阳读书音仍然被称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于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在杭州扩大了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话还同中原官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今天开封和杭州都大量保留着同样的儿化韵尾。但当时洛阳读书音仍处于标准音的地位,“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2]卷六)。北宋时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
元朝建立之后,实行蒙语教育,有很多蒙语词汇进入汉语体系,形成华蒙相成的形式。
明灭元朝之后,定都南京,为了剔除掉蒙语遗留的文化(旗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颁布《洪武正韵》,多数参照中原雅音(汴洛音)兼江淮官话系的南京话正以中华之语。明成祖始迁都北平,即以北京音作标准音,以南京音为基础。北京话是宋元时受东北契丹各族音影响,加之汉语冀方言影响而形成的,至今北京话与东北话让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
官话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取代原本江淮官话系的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以南京官话为标准,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清末编审国语及民国确定新国音以后,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近代官话方言由中国官方标准话演变而来,非官话方言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或者说东南一带等原因,过去有人称整个官话方言为北方方言,实际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两大官话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
“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汉语官方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明清称为官话,1909年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改在大陆改称普通话,新加坡独立以来即称之为华语;而官话一词演变为“官话方言”的含义。

‘贰’ 杭州话和上海话属于吴语么

上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俗话说苏州话糯上海话嗲,上海话具有吴侬软语的特征。问题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将传统的上海话我的发音瓦读成江淮腔画,听起来怪怪的,其实说上海话不能偏离吴语的腔调。杭州话属于吴语,但是准确的说属于半官话,追根溯源是由于北宋靖康之变的缘故。

‘叁’ 杭州话的历史渊源

历来受外来方言的影响
杭州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方言。由于杭州话历来受外来方言的影响,与同片诸方言相比较,显得有许多特点。
东晋前的杭州话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因此,当时的杭州话属于古吴语。吴语,是周朝吴王泰伯迁吴的时候,吴国贵族讲的话和当地尚未属于汉族的越族居民的语言,逐渐融合产生的。杭州话在秦、汉、三国、西晋的时期未发生大规模的变化。直到东晋永嘉南渡,杭州话开始了第一次变化。
东晋永嘉南渡——第一次语言融合
吴语在永嘉之乱以前,已经确立了其作为一种独立方言的地位。而经过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杭州迎来了一大批说中原话的北方人。北来移民在人口、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大大改造了当时的杭州话。
南朝-北宋时期的杭州话
杭州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比较平稳,没有任何文献提及这段时期的杭州话的变化。
南宋建炎南渡——第二次语言融合
南宋迁都临安,杭州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来人口中以汴京(今开封)为最多。据《咸淳临安志》,从乾道到咸淳的一百余年间(1165-1274年),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人口数量增加了三倍多。可以推测,南宋时期临安城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它变成一种带有众多官话色彩的方言。
元代-明代末期的杭州话
元代开始的杭州话有逐渐和周边方言影响互相影响。到了明代末期,杭州又一次地和周边方言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改变了周围的方言,形成了今天的北部吴语。很多杭州话的方言也流入周边方言。
清代旗人南驻——第三次语言融合
杭州话较多的儿化音、和周围方言不同的词汇都是清代初期受到影响的。长期以来,在民间一直误认为,今天的杭州话和周边方言不同是因为南宋时期的影响。这个其实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因为,宋代的北方话和今天的北方话不同。
今天的杭州话与其他吴语太湖片方言相比而言更接近于今天的北方话,因此应该是近代受到的影响。
清代-民国的杭州话
清代中后期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以绍兴话(包括萧山方言)为代表的吴方言,无怪乎学界认为杭州方言是“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话”。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个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地区。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
杭州话的现状
不过,21世纪以来,杭州话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杭州老城区的杭州人不断向郊区搬迁,以及郊区年轻人乐于学习杭州话,所以杭州话的通行区域不断在扩大。另一方面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以及杭州外地人口的增加,导致通行的杭州话越来越靠近普通话,尤其表现在用词习惯和生僻字的发音方面。而杭州市民家庭内部的方言传承也不容乐观,已经表现出长辈间用杭州话交流,和小辈交流则用普通话,导致家中小孩不会讲杭州话甚至听不懂杭州话。与同为吴语中心城市的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杭州的本地方言处境更为堪忧。
浙江官话的历史
历代北人入吴越尤其是宋室南迁,对浙江其他地区尤其是沿钱塘江及其上游地区的方言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今天,在这些地区存在着一种文读系统,各地的文读系统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当地人把这种文读系统称为“浙江官话”或“江南官话”,实际上具有地区共同语的性质。从语言特征上可以看出,所谓的“浙江官话”应该是南宋以来在北方官话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杭州话为基础方言而形成的。今天吴语苏州话、上海话的文读系统也是属于江浙官话。 例如金华方言的一些主要的文白异读规律:
⒈古全浊声母上声字,白读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不送气,文读浊声母。
⒉日母字,白读[ȵ]声母,文读[z]声母。
⒊见晓组开口二等字,白读[k]组声母,文读[tɕ]组声母。(韵母也有相应的文白异读)
⒋果摄字,白读[u]韵,文读[o]韵。
⒌蟹开四字,白读[ie]韵,文读[i]韵。
⒍“儿尔耳二”等字,白读[n],文读[el]。
⒎咸山摄阳声韵字,白读开尾韵,文读鼻化韵。
⒏咸山摄入声韵字,白读开尾韵,文读喉塞尾韵。
⒐梗开二阳声韵字,白读[an]韵,文读[?N]韵。
⒑古全浊声母上声字,白读阴上调,文读阳去调。(次浊上白读阴上,无文读)
⒒咸山摄入声字,白读按声母清浊分归阴去、阳去调,文读阴入、阳入调。
上述规律中的文读音显然倾向于北方汉语。例如古浊上字的声调归属,次浊上归阴上(或上声)、全浊上归阳去(或去声)是北方汉语的通则,在北部吴语里也比较多见,杭州方言就是如此。原属严州府今属杭州市的建德、寿昌方言,白读次浊上和全浊上不分(建德都读上声,寿昌都读阳上),文读次浊上归阴上,全浊上归阳去。金华方言的文读系统也采用了跟杭州方言以及建德、寿昌方言文读完全相同的归并方式:次浊上归阴上(白读和文读同),全浊上归阳去(限于文读)。
在浙江省,文读现象最突出的是金华、兰溪、浦江、龙游、衢州方言,其次为汤溪、义乌、东阳、磐安、开化、常山、江山、遂昌等地方言。它们基本上位于从杭州溯钱塘江而上所经过的地区。

‘肆’ 杭州被戏称为“豫杭”,到底和河南有什么关系

对于杭州话,有个很直接的印象,那就是儿化音很多,比如“姑娘儿,老头儿、疯婆儿、小伢儿”。

无独有偶,河南话,尤其是开封话,同样含有大量儿化韵尾词,以至于有人把开封话称作是“河南味儿的北京话”。那么,杭州话的儿化音究竟是与河南话同出一源,还是和北京话沾亲带故呢?

应该说都有关系。杭州话的发展演变中,受过河南话的影响,也受过北京话的熏陶。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杭州人以说河南话为荣。

于是,杭州人开始以说开封话为荣,很有些趋之若鹜的意思。葛剑雄在《人在时空之间:穿越千年时空体验人文意境》一书中说到,“北宋南宋之际,大批河南人随宋室南迁,由于这批河南人中包括了皇族、高官、名流、巨商、富户,在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举足轻重,杭州人非但不敢歧视,还学着说河南话,以至今天的杭州方言还带北方味。”

当然,影响是相互的,原本的开封话也多多少少受到本地杭州话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既有别于杭州话,又和开封话有些差异的“杭州开封话”。

杭州话,毫无疑问属于吴语的体系,但和大多数吴语又有所不同,南方的腔调,北方的字眼;吴语的发音,官话的用词。

划重点时间到。(免得被杭州人喷)

第一,我们说杭州话受到河南话的影响,说的是南宋时期的杭州话,不是现在的杭州话。那时候,不管是开封话,还是杭州话,估计我们现在都听不懂。《七修类稿》的记载说的也是明朝时的杭州话有开封话的痕迹,对现在的杭州话有影响,但谈不上一脉相传。

第二,我们说杭州话比较官是因为南宋迁都也是不对的。事实上,现在杭州话的官腔特点是在元、明、清三代逐渐形成的,杭州话更接近明清官话,这一点对比一下宋朝的《广韵》就知道了。

第三,如果据此说,现在的杭州人是河南人的后代,那更是大错特错。要知道,太平天国的时候,原先的杭州人基本上都死光了,后来的杭州人都是吴越周边地区移民的后代,其中绍兴人最多,俗话说“杭州萝卜绍兴种”就是这么来的。

杭州人一直不愿意和北方人,尤其是河南人联系在一起。据说,有一年过年,《钱江晚报》有个记者说饺子是杭州人过年的传统食品,结果犯了众怒,被迫道歉。

多少有些地域歧视的意思。要知道,河南人也曾经风光过,河南话也曾经大行其道,风水轮流转而已。

在八九百年前,杭州人还以会说河南话为荣呢。只是,那时的杭州人和现在的杭州人关系不大罢了。

‘伍’ 杭州话的简介

杭州话,这里指的是杭州市区和部分近郊地区使用的地方方言,与大杭州境内其他地区的方言有别, 杭州话因杭州地处江南同时又接近北方官话所以又称江南官话,出于地理上的考虑杭州话被划为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而就语言本身来讲杭州话虽也具有吴语的基本特征,但以宋朝统治中心南迁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潮使当地语言系统经历了很大变化并逐渐在江南地区呈现出特殊性。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不包括杭州郊区以及萧山、余杭、滨江区三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杭州话却是浙江吴语中最小的方言点之一。
关于当今杭州话区别于一般吴语的原因,以南宋迁都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涌入是学术界早有的定论,在永嘉之乱南宋迁都和八旗南驻三次语言融合中一般认为南宋迁都奠定了今天杭州话的基本构架,对于杭州话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一些最新的语言学研究对此提出异议,但到目前为止,南宋迁都造就杭州话依然是学术界的共识。
杭州地区的“七县市”方言另行参考萧山话、余杭话、桐庐话、富阳话、临安话、建德话、淳安话词条。

‘陆’ 杭州是讲吴语吗

杭州话是江浙方言中的一朵奇葩。杭州老城区的方言与周边地区如临平、余杭、富阳、萧山等地方言差异巨大,相比于这些方言更接近北方话。1920年代赵元任在其着作《现代吴语的研究》中讲到:

别处有文白两读的字(家,间,交,江,樱,角,甲,耳等等),在杭州大都一律取文派的音,白话中取白派音的字甚少。……所以杭州人说话颇有点像常州人读国语白话文。

1958年上映的滑稽电影《三毛学生意》中,范哈哈(原名范良益,浙江杭州人)饰演算命先生吴瞎子,使用杭州话表演。

杭州话一般特指杭州城里话,最早只通行于杭州城墙内,即现在的环城东/南/西/北路之间的范围(大概上城区与下城区)。城门外的乡下通行的是“钱塘口音”(属于广义的“余杭话”,今天的临平等地方言都属于此类),与城里的杭州话截然不同,杭州城里人将其称作“枪篱笆外头的话语”(篱笆外面的话,篱笆比喻城墙)。城墙拆掉后,随着城市建设,杭州话的通行范围慢慢扩大至拱墅、江干等地。

杭州小片的分布范围(底图来自网络,由网友绘制)

其实,方言分区的目的只是为了将类似的方言归在一起以方便进行学术讨论。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比如基于历时演变还是共时变异),方言的划分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从历史来源来看,可以认为现代杭州话是临安官话不断受周边吴语同化的结果,至今仍保留着官话格局;而从当下面貌看,现代杭州话已有不少吴语特征,且杭州话的不少官话特征也见于周边北部吴语,两者相互影响难以割裂。因此,把杭州话划为官话还是吴语,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并没有绝对真理。

‘柒’ 杭州人说的是什么样的话

杭州话

杭州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两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语音
声母:杭州话拥有30个声母。杭州话完整的保留中古浊音,即“巴”,“怕”,“爬”三字声母相互对立。次浊依据声调阴阳两分。与典型吴语不同的是,杭州话里古日母、微母多读擦音;古见系二等字多读塞擦音。
韵母:杭州话有38个韵母。和普通话相比,杭州话韵母多单元音化,如效摄读若英语dog中的o,而普通话则是读若house中的ou。杭州话中保留了入声,但入声韵尾已经合并一律收于喉塞。古咸山两摄在杭州话中两分,如:关≠官。
声调:杭州话有7个单字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古上声全浊归入阳去,古上声次浊和清音今仍读上声。就调值来看,杭州话中阳声调调值都低于对应的阴声调调值。杭州话有着复杂且丰富的连读变调。
文白异读:由于历史上自南宋起就一直受官话的直接影响,杭州话文白异读较少,对比其他典型吴语,杭州话在口语中文读较占优势而非白读。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字存在文白异读,如:“大”,“朋”等字。

词汇
人称代词:杭州的人称代词由于官话的影响,今采用的是北方式,即“你,我,他”作为人称代词,复数加“们”。
名词:杭州话的名词基本上是分为官话式,自有式和吴语式,其中官话式的占大部分。
动词:杭州话的动词和普通话有较大区别,如“拿”称之“驮”等等。
虚词:杭州话的介词、语气词等虚词完全不同于官话,如表示处所的“来东(音)”,表示动作完成的“好”等等,诸如此类,不一一论述。

历史影响
外来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临安。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间,外籍居民已超过土着。当时南渡士民带来以汴梁为主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不小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北方话色彩。
其次,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再次,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绍兴话。绍兴有句谚语:“经济人断勿得杭州路”,是说绍兴人来杭贩卖物品或经商定居的多。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

特色杭州话

贱儿饭 —— 蹭吃
别苗头 —— 与人竞争,比高低
吃相 —— 谓态度,如“吃相难看”,即态度不好
毒头 —— 脾气古怪的人
杀猪 —— 敲竹杠
一息息 —— 一会儿
一滴滴 —— 一点儿
晏歇会 —— 等会儿见
吃不落 —— 不能胜任
打呃得 —— 打嗝
特为 —— 故意
有数 —— 懂了
耍子 —— 玩儿
歇力 —— 休息
困觉 —— 睡觉
寻事儿 —— 找岔
糊达达、糊里达喇 —— 粘粘糊糊
墨墨黑 —— 漆黑
冰冰溲 —— 很凉
滥滥湿 —— 很湿
发靥 —— 可笑、好笑
麻巧儿 —— 麻雀
钉头碰铁头 —— 比喻硬碰硬,互不相让
为好跌一跤 —— 意谓出于好的愿望办了某事,不仅不被理解,反遭人怨
回汤豆腐干 —— 指人被辞退而复人
吃隔夜螺蛳 —— 喻人说话罗嗦,纠缠不清
蚂蚁扛鲞头 —— 比喻人多活少,许多人聚在一起做少量的工作
歪了头由自己说 —— 意谓听不进意见,自以为是
高头 —— 上头
造话 —— 假话
抽斗 —— 抽屉
天井 —— 院子
弄堂 —— 胡同
曲蟮 —— 蚯蚓
沙核桃儿 —— 山核桃
温吞水 —— 温水
赤膊 —— 光膀子
大脚膀 —— 大腿
手膀 —— 胳膊
眼乌珠 —— 眼珠
额角头 —— 额
跷拐儿 —— 瘸子
贼骨头 —— 贼
郎中 —— 多指中医师
老倌 —— 用于指人,如:葛个老倌,那个老倌,即这个人,那个人
奶奶 —— 祖母
爹爹 —— 祖父
姆妈 —— 母亲
阿爸 —— 父亲
落雪 —— 下雪
落雨 —— 下雨
豁闪 —— 闪电
辰光、时光 —— 时候
旧年子 —— 去年
上毛、上毛子 —— 前回
葛毛 —— 现在
头毛 —— 刚才
不灵光 —— 不好使
刨黄瓜儿 —— 敲竹杠
耍子儿 —— 玩耍
小伢儿 —— 小孩子
踏儿哥 —— 三轮车夫
敲瓦片儿 —— AA制
敲拐儿 —— 瘸子
夜里头、晚上头 —— 夜晚
晚快边儿 —— 傍晚
日中 —— 中午
日里 —— 白天
早上、早半日 —— 上午

‘捌’ 浙江杭州地区说的什么语言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吴语太湖片。

分布于杭州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杭州话是杭州历史的活化石。杭州市区话具有全浊音,四声齐全,清浊对立,这是隶属吴语的典型标志。

杭州地区的滨江、萧山、富阳方言,以及临安、桐庐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余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杭州地区吴语临绍方言使用人口众多。此外,原严州府今划入杭州的淳安县、建德市为徽语。

(8)为什么杭州话是官话扩展阅读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继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 ,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吴语具有仄音之一的入声韵。吴语保留平仄声律,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因声母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

吴语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吴语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六片语片,北部吴语为最大语片。

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吴语为江南本土古老语言,见证诗画江南语言文化。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是吴越人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

吴语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地区,今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吴语还是吴歌、越剧、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吴语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

‘玖’ 杭州话历史

历来受外来方言的影响杭州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方言。由于杭州话历来受外来方言的影响,与同片诸方 杭州话地图
言相比较,显得有许多特点。东晋前的杭州话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因此,当时的杭州话属于古吴语。吴语,是周朝吴王泰伯迁吴的时候,吴国贵族讲的话和当地尚未属于汉族的越族居民的语言,逐渐融合产生的。杭州话在秦、汉、三国、西晋的时期未发生大规模的变化。直到东晋永嘉南渡,杭州话开始了第一次变化。东晋永嘉南渡——第一次语言融合吴语在永嘉之乱以前,已经确立了其作为一种独立方言的地位。而经过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杭州迎来了一大批说中原话的北方人。北来移民在人口、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大大改造了当时的杭州话。南朝-北宋时期的杭州话杭州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比较平稳,没有任何文献提及这段时期的杭州话的变化。南宋建炎南渡——第二次语言融合南宋迁都临安,杭州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来人口中以汴京(今开封)为最多。据《咸淳临安志》,从乾道到咸淳的一百余年间(1165-1274年),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人口数量增加了三倍多。可以推测,南宋时期临安城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它变成一种带有众多官话色彩的方言。元代-明代末期的杭州话元代开始的杭州话有逐渐和周边方言影响互相影响。到了明代末期,杭州又一次地和周边方言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改变了周围的方言,形成了今天的北部吴语。很多杭州话的方言也流入周边方言。清代旗人南驻——第三次语言融合杭州话较多的儿化音、和周围方言不同的词汇都是清代初期受到影响的。长期以来,在民间一直误认为,今天的杭州话和周边方言不同是因为南宋时期的影响。这个其实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因为,宋代的北方话和今天的北方话不同。今天的杭州话相对其他吴语太湖片方言更接近于今天的北方话,因此应该是近代受到的影响。清代-民国的杭州话清代中后期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以绍兴话(包括萧山话)为代表的吴方言,无怪乎
杭州话
学界认为杭州方言是“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话”。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地区。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杭州话的现状不过,21世纪以来,杭州话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杭州话变化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向普通话靠拢,二是向周边吴语靠拢。向周边吴语靠拢是杭州城区扩大、外来人口增多等原因造成的,
杭州话这种变化使得杭州话与周边吴语越来越接近。浙江官话的历史历代北人入浙尤其是宋室南迁,对浙江其他地区尤其是沿钱塘江及其上游地区的方言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今天,在这些地区存在着一种文读系统,各地的文读系统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当地人把这种文读系统称为“浙江官话”或“江南官话”,实际上具有地区共同语的性质。从语言特征上可以看出,所谓的“浙江官话”应该是南宋以来在北方汉语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杭州话为基础方言而形成的。今天省外的苏州话、上海话的文读系统也是属于江浙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