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百家姓寻根祭祖沈氏发源地杭州市余杭沈氏有否家谱
目前貌似没有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先守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二、迁徙分布沈姓起源于今河南、陕西.安徽三省间地。季载生伯桓,伯桓生向,向生采,采生乙初,乙初生杼,杼生庚向,平王东迁时入周为卿;庚向生忽,以父勤王事,仍封汝南子爵;忽生不离,袭子爵,不离生幸袭子爵,幸生己济袭子爵,己济生迂,袭子爵,敬贤礼士数十年,国不被兵;迂生楫袭子爵,成公八年(前583),晋栾书来侵,获沈子楫从晋;楫生德胤,袭子爵,德胤生傅袭子爵,傅生逞;逞字循之,袭子爵,敬王元年(前519),吴伐州来,乃助楚及诸侯之师救之,吴攻之,溃而卒;逞生嘉,嘉字惟良,袭子爵,定公四年(前506),晋应蔡侯伐楚之请会诸侯于召陵,沈子嘉不会。沈国灭。夏,晋使蔡公孙姓灭之,秋,楚以沈故围蔡;嘉生二子尹丙尹戊,尹戊字仲逵,奔楚为左司马征吴,春秋传称其忠壮,封叶公,尹戊生诸梁;诸梁字子高,袭叶公,戍申城时,孔子游学至,拜晤叶公(前 489);诸梁平白公胜之乱,任左司马兼楚令尹,位兼将相,为楚之一人;功成身退,归叶,约前473年,老于叶。其裔有以叶为姓者,故云沈叶一家。
诸梁生尹射尹文等三子,文为楚令尹;文生随,为楚内史参军,平民乱封吴兴侯;随生永中,为左司马;永中生犹行,为齐卫大夫;犹行生安仁,为齐大夫;安仁生同,为齐大夫;同生郢,字文明,秦徵为丞相不就,避居江南;郢生平,字俊之,为汉司马,竹邑侯;平生祖,祖生保,汉文帝时征蛮功,封竹邑侯;保生遵,字伯吾为齐太傅,封敷德侯,徙居九江寿春,生二子盛达;达字伯弘,骠骑将军;达生乾,字仲元,为尚书令;乾生泓,字符良,南阳太守彭城侯;泓生昴,昴,为河南太守;昴生奋,字仲异御史中丞;奋生恪,字仲悌,将作大匠;恪生谦,字文恭,封尚书关内侯;谦生靖,字文光,济阴太守,避王莽之乱隐于桐柏山,三子勋戎台;戎,字威卿,以说降剧贼尹良封海内侯辞不就,避居会稽乌程,卒后追封述善侯,生四子丰懿齐恭;丰字圣通,零陵太守,在治有芝草黄就之瑞,生四子浒仲高景;浒为妄平王相;浒生鸾,字建元,卅举茂才,为别驾从事;鸾生直,字伯平,有清名;直生次子仪,字仲则,汉末征辟不起;仪生显,字符礼,为左中郎新都都尉封定远侯,以才智显于吴;显生矫,字伯仲;矫生次子陵,字景高,官太傅,东海王越辟为从事,迁长沙太守镇东将军;陵生延,字思长,为桓德安西将军,颖川太守;延生贺,字子宁,中郎参军,圉表真于寿阳,勇冠一时;贺生警,字世明,为京口参军;警生穆夫,为会稽令。穆夫生四子,林,字敬士,东晋安皇帝义熙十二年秋随太尉列裕督军,发建康伐秦,裕谴公将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后以攻,晋征虏将军封汉寿伯,武康县志有传详;林生四子,璞字道真,宋太祖时除南平王太常侍淮南太守,文帝元嘉廿七年,守时胎,以地当要卫,积财谷储石矢为守城之备,见武康县志;璞生约,字休文,左目生瞳腰有紫痣,宁始中才兴宗引为安西记室参军,入齐为太子家令,累迁吏部郎,隆昌元年出为东阳太守,明帝徵拜五兵尚书,高祖时任中书令,约历士三代博物多识,武兴府署属公旧宅,故称吴兴地,国史方志均有传记,今各支皆多分派于此,吾派其大宗也。约生旋,字士规,八岁能文,十五举茂才,擢为大学博士,迁南康内史;旋生次子字仲师,累迁尚书,史书陈书有传;众生纯,宝谟阁待制;纯生遽,遽生处俭,处俭生永光,永光生亮,唐中宗嗣圣初徵为相国,旋因谱武辞归;亮生长子伟,为涪川令,后追封太师;伟生恒,追封太傅;恒生介福,追封太傅;长子易直学士,女为唐睿宗皇后,德宗即位诏封三代,赠其家官爵赐之官诰凡一百二十轴皆饰以锦翠,时以为荣;介福生次子易良官司空;易良生晦,自成德号义伦;晦生彦金,知卒章事;彦金生清,大历中为婺州刺史,领兵逐逆党,力战而死赠卫尉卿立祠祀之;清生说,为副团练;说生芳,芳生续,字道坦,登进士,除临海令,因父殁于难以大理寺丞致政,赠赐光禄大夫,娶兵部侍郎史伯瑜女赠太宁郡太夫人,生景术,为尚书左仆射,景术生延年,登进士,为荆州刺史;延年生克,克生进,进生操;操字节夫,登宋太宗淳化壬辰年,贤良方正直言进谏,除监察御史,纠劾权贵,为时所重,卒赠荣禄大夫郇国公;操生长子绅,字子书号心齐,登宋仁宗宝元六年吕秦榜进士,知淳安,除监察御史,历官待读太常寺卿,敷文阁学士,赐金紫金鱼光禄大夫,晋爵开国男,食三百户,赐第凤仪桥,卒赠少师,原配杜平章女,生子二,讳未诨,续梅尚书女,生三子伶备仲;仲生道,道生儒,博学能文着述百部,隐居豫章天岳山,儒生崇仁等六子.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当地沈族人不屑与审同音,变沈字为尤字,即为尤姓,故沈尤一家。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干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三、郡望堂号【堂号】"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着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天聚堂:排行:荣,贵,如,金,正,立,忠,孝,德,实,行,仁,义,道【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❷ 徐姓的由来级人群分布
为什么说徐姓是善于审时度势之姓呢?请看下面这段徐姓溯源的故事。
相传夏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国(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有徐君偃,他聪明仁爱,颇得百姓拥护,国力日强。当时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海,往往一出就是几年,国政无人管理,诸侯多有怨言。后来徐君偃在挖河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箭,他以为这是天赐祥瑞,顿时产生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诸侯听说他得了神弓神箭,纷纷前来归附,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领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周穆王此时正在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那里作客,得到消息后连夜动身,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回到周都,点起大军前去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回来得这么快,眼见一场血战就要发生,他审时度势,不忍心让生灵涂炭,激流勇退,言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由于他很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周穆王见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公元前512年,徐国为吴国所灭,徐子的后代称徐氏,这便是徐姓的由来。据考,徐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东海郡(今山东兖州府东南)
徐姓家族专用楹联
徐姓家族从古至今习惯于用下面4位族中杰出人物及典型事迹嵌作楹联,以事彰扬。见到下面这些徐姓家族专用楹联,主人一定姓徐。
天上玉麟(徐卿),人中骐骥(徐勉)。
梦徵五凤(徐陵),家号八龙(徐纬)。
徐姓家族名人之最
明代最有名的开国名将是徐达。徐达,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农家出身,少有大志。初与朱元璋同为郭子兴部将,后从朱元璋征略四方,受命为大将军,兼并张士诚,北伐灭元,功勋卓着。他作战有谋略,行军持重,军纪严明。功成归朝,进官为右丞相,封魏国公。
明代最杰出的地理学家是徐霞客。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江苏江阴)人。自幼刻苦攻读,特别喜欢阅读地理方面的书籍,年轻时便立下了走遍五岳的志愿。从22岁直到去世为止,30多年内,足迹遍于今华东、华北、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旅途中备尝艰险。他观其所得,按日记载。后人把它搜集起来,编成《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具有重大的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最早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学者是徐光启。徐光启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上海县徐家汇(今上海市)人。明朝万历年间考中进士,曾担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因反对宦官魏忠贤等人的专权,曾三次被贬免职。他利用空闲时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热心研究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介绍到我国。他也是最早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书译成中文的人。
最长寿的徐姓名人是徐特立。徐特立是湖南长沙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长沙师范学校教师。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在延安从事教育宣传工作。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生于1877年,卒于1968年,享年91岁。
最着名的徐姓女名人是徐宗汉。她生于1876年,广东中山人。1907年加入同盟会,在南洋、广州进行革命工作。参加了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后与黄兴结为伴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随黄兴赴武昌,深入战地救护受伤士兵。“九·一八”事变后,赴美国等地为东北义勇军募捐,宣传中国的抗日斗争。1944年逝世。
❸ 谁知道余杭仁和章姓来源
一个特殊的姓氏
章姓来源有二:(1)据《左传》记载:“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个古老的姓氏,源出黄帝的后裔。(2)《辞源》载:章姓“系出姜姓,齐太公支孙封于鄣。左传齐人降鄣,子孙去邑为章氏”。商朝时有章国(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一说诸城县),是黄帝裔孙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子牙)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得天下,立了大功,受封于齐国。并经周天子特许,享有代天子征伐诸侯的权力。姜太公灭章后,把它作为附庸国封给支系子孙,称鄣国。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之后,子孙“去邑留章”,以章为姓。姜太公是炎帝的裔孙,所以章氏又是炎帝的后裔。上述表明,章氏是个特殊的姓氏,把“炎黄”之源都占有之。
入潮始祖章松山
章氏向南播迁始于周朝襄王八年(前644)后,那时鄣国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子孙改为章姓,这一支是姜太公的后裔,他们便从山东向南迁徙,在豫章(今南昌)安居蕃衍,不久成为当地望族。至晋朝豫章的章氏有一支流入福建,宋代已成为泱泱大姓,在全国列第40位。现今已退居在全国100个大姓之后。
入潮始祖是南唐太傅章仔钧第13代孙章松山。于元代为避战乱入潮,选择在水秀山环,沃野平衍,风俗淳厚的潮州府海阳县西塘乡(今潮州湘桥区)定居。裔孙再分创海阳县埭头乡(今澄海溪南镇)、南澳后宅镇及揭阳、饶平等地。
澄海埭头乡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从福建迁徙而来,后来又有早期迁徙入潮,定居海阳之章姓人迁此认宗,聚族而居。至今已传二十多代。
潮阳章姓来自海阳县岐山(今属汕头市金平区岐山街道)章族,岐山章氏先祖是于明初从福建迁来创基。开基祖第6代孙于清代初年移居潮阳县峡山都芝埕(今沙陇镇芝兰)另创基业;后来芝兰后厝有章氏裔孙迁居东寮(今沙陇镇东华),称后厝洲。另外,海阳岐山章氏第7代孙又移居东华,称前厝洲,已传12代以上。
潮汕人口近二万
潮汕章氏人口,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共约18000多人。其中汕头市金平、龙湖、濠江区约2500人;潮阳区约850人,潮南区约1800多人,澄海区约3000人,大部分聚居于溪南埭头乡,其余分布于东里、澄城等镇;南澳县约4000人,是南澳县四大姓之一,主要集中聚居后宅镇,并分布其他各镇;揭阳榕城区约5000人;揭西县约300多人,分布于金和、棉湖、大溪等镇;揭东县曲溪、地都镇有几户章姓人家散居。此外,潮州湘桥区、饶平等地也有章氏聚居地。
女英烈章吟春
潮汕章姓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她就是在大革命时期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女英杰章吟春,南澳县后宅镇人,生于1911年。1927年秋参加地下党创办的隆江(谐音农工)女子学校,在全岛第一个剪掉长辫,废除缠足,为渔岛妇女运动的先锋。1928年夏被吸收为中共地下党员,被派往潮安浮洋、鹳巢一带,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她女扮男装,理平头穿对襟衫。1930年农历9月9日上午,她一改平时女扮男装,而身着时髦的旗袍,与一男青年扮成香港客,进了联络站。下午,几十个国民党兵突袭包围联络站。激战中,章吟春与同来的男青年不幸被捕。她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4天后,在汕头市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
❹ 百家姓有姓杭的吗
有
杭(Háng)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国名为氏。相传夏禹治水时来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大会天下诸侯。治水大业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这些船只交给他的一个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建立了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后来,其子孙就将"航"去舟加木写成"杭",并自称为杭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二是出自抗姓,抗、杭同源,改抗姓为杭姓。汉代东乡侯、长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后代子孙便以杭为姓,称杭姓。
姓氏渊源
杭(hà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亢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战国策·齐策》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今山东济宁),世称其为"亢父"。据古籍说:"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
在亢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亢父氏,后以通假字分衍为单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三伉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三伉,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沙店一带。据典籍《说文解字》中的注释,古代"杭"、"抗"、"亢"、"伉"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的后裔子孙以居邑名称为姓氏,分别有称抗氏、杭氏、亢氏、伉氏者,四氏同宗同源。东汉时期,泰山太守杭徐任职中郎将,因讨伐平乱着功,荣封为"东乡侯"(今浙江余航),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杭徐本姓抗,后改为字面文雅的杭氏,他的后代子孙便以杭为姓氏,世代称杭氏至今。这在史籍《姓苑》中记载:"望出丹阳,汉有长沙太守杭徐。"在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兵革肆起,杭徐的后人为了避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
到了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趋定,杭徐伯的后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钦训跋山涉水辗转抵丹阳郡(今江苏镇江),再返回归先人旧地,仍寻址于新埭村,此后在新埭村繁衍壮大,分播四方,称云阳杭氏。故而,杭氏族人多尊杭徐伯为杭氏的得姓始祖。
该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确的姓氏读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讹为háng(ㄏㄤˊ)是否妥确,则有待更严谨的姓氏学专家和音韵学专家进一步考证。
源流三
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庶支后代,属于以国名改字为氏。 杭氏源于国名。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夏禹完成治水工作后,剩余和留下来不少舢板、船只,把九州内所有的船只统统交由庶子管理,封国于浙江滂水之地,其地即称"余航"。在典籍《禹贡》中记载:"余航,扬州之域。宋鼌无咎曰:左浙江,右具区,北大海,南天目。"在典籍《唐韵》中也记载:"杭,与航同。方舟也。"
其后世子孙有人将"航"字的"舟"偏旁抹掉,安之以"木",从此便以"杭"为姓氏,称杭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哈勒斌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氏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lb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哈勒斌氏多冠汉姓为杭氏。
⑵.蒙古族杭津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gg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杭津氏后多冠汉姓为杭氏。
⑶.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称杭阿覃氏,世居罗和迈兰(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东北部与辽宁交界处)。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ggat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杭噶坦氏多冠汉姓为杭氏。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杭佳氏,亦称杭锦氏,满语为Hanggiy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杭氏。
⑵.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满族自称其为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辽宁新宾老城章京河畔)、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章佳氏世居扎鲁特、归化城、土默特。后多冠汉姓为杭氏、张氏、尹氏、章氏、车氏、英氏、宁氏等。
⑶.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完颜部,以部为氏,金太祖建国后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王甲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区)、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喀拉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杭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蒙古族、锡伯族也有完颜氏,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
源流六
源于维吾尔族,高昌回鹘王火赤哈儿的斤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主要分布于安徽无为、庐江二县。
古居于火州城。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发动叛,叛元攻打高昌回鹘,史称海都之乱。至元二十年(1283)哈密力失守,火赤哈尔战败身亡。国灭,其子纽林的斤奉旨迁往关内,世袭亦都护,官居要职。
长子钮林的斤承袭亦都护位,封绶高昌王金印,生三子,皆袭高昌王爵;次子朵尔的斤,官至中书省右丞相,追封荆南王,生六子皆显宦,次子名子用不花。子用不花,又名杭子用,官至福建行省平章,因父曾任浙江省丞相, 遂以杭为姓。元天光三年(公元1381年)兵乱,先祖洁身致仕,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一,奉明太祖朱元璋 "着户部安插无为州" 旨,迁居无为。
迁徙分布
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八十三位门阀。
关于杭氏起源的说法,最早和大禹治水有关。相传夏禹治水时来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大会天下诸侯。治水大业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这些船只交给他的一个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建立了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后来,其子孙就将"航"去舟加木写成"杭",并自称为杭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一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阳郡。杭氏族人落户丹阳后,杭寅正的四世孙外徙杭柳茹,九世孙杭诚徙居榨上(今江苏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孙杭鉴九卜居华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创业之艰,构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联代。自明朝后期至民国三十二年曾辑谱十三次。
东汉时期,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职中郎将,因讨伐平乱着功,荣封为"东乡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为杭姓始祖,后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后人为避五代兵革之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该支杭氏族人都以安徽、浙江为聚居之地。后随着战乱等原因,逐渐向沿海其它地区迁徙。当今杭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和东北地区。
如今,杭氏族人在丹阳群居村落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开发区华甸,陵口下栅口、司徒东王和云阳镇等。
杭氏宗祠以"余杭堂"最为普遍。丹阳杭氏大宗祠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得姓始祖
杭徐伯。杭氏发祥之地为丹阳郡(安徽省宣城一带)。杭氏源于国名。据《姓氏考略》载,夏禹治水后,把九州内所有的船只统统交由庶子管理,封国于浙江余航。其后世子孙将"航"字的舟边抹掉,安之以木,从此便以"杭"为姓。东汉时,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职中郎将,因讨伐平乱着功,荣封为"东乡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为杭姓始祖。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后人为避五代兵革之乱,又从云阳迁至馀杭泊水湾。宋庆历年间,天下趋定,杭徐伯的后人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钦训跋山涉水辗转抵丹,回归先人旧地,仍寻址于西乡的新埭村。故杭氏后人尊杭徐伯为杭姓的得姓始祖。
❺ 赵姓人口数量
1. 分布特点:浙江省赵姓分布整体呈现中、北部多,西、南部少的特点;局部集中,大部比较稀疏
2. 具体分布:
(1) 杭州市:杭州市区赵姓较多,排名在十几位,占人口比例在1.7%--1.8%(不含余杭区、萧山区);余杭区赵姓排名十几位,占人口比例大约1.5%--1.6%;萧山区赵姓排名十几位,占人口比例大约2.1%,根据1997年统计,赵姓超过23000人;临安市据统计赵姓排名十五位左右,占人口比例超过1.4%,大约7300人;富阳市赵姓排名十三位左右,占人口比例超过2%,大约13000人;桐庐县赵姓是第十大姓,占人口比例在2.5%左右,大约10000人;另外建德市排名可能在20位左右;淳安县赵姓很少,可能不足1000人;
(2) 宁波市:鄞州区2000年10月底的人口普查登记表统计,赵姓6470人,姓氏排名为全县的第31位,占人口比例大约0.9%;宁海县1990年左右统计,赵姓排名31位,估计占人口比例大约0.8%-0.9%,大约5000余人;慈溪市1987年统计赵姓排名37位,占人口比例大约0.7%,大约7000余人;余姚市赵姓排名第九,1990年前后统计赵姓在2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北仑区2000年常住人口统计,赵姓排名24位,3923人,占人口比例超过1%;另外奉化市和象山县赵姓排名估计都在30位左右,占人口比例在0.8%左右;
(3) 温州市:2007年5月,温州市公安局统计,赵姓人口85208人,排名20位,占人口比例大约1.14%。其中苍南县公安局2004年7月户口统计资料,赵姓5526人,排名42位,占人口比例0.47%;乐清县赵姓排名第十一位,占人口比例超过2%,估计在25000人以上;文成县赵姓排名前几,比例可能达到5%,是浙江省赵姓比例最高的县;其余县区赵姓比例可能均在1%以下;
(4) 嘉兴市:根据公安部门2007年3月统计,赵姓排名25位,大约40000人。其中市区1990年统计,赵姓排名22位,占人口比例超过1%;桐乡市1990年统计,赵姓排名25位,占人口比例在1%左右;平湖市排名20位左右,占人口比例大约1.3%;
❻ 姓杭的人有多少
杭(Háng)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国名为氏。相传夏禹治水时来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大会天下诸侯。治水大业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这些船只交给他的一个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建立了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后来,其子孙就将“航”去舟加木写成“杭”,并自称为杭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二是出自抗姓,抗、杭同源,改抗姓为杭姓。汉代东乡侯、长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后代子孙便以杭为姓,称杭姓。杭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终排位为第一百八十三位。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阳。杭氏落户丹阳后,寅正的四世孙外徙柳茹,九世孙诚徙居榨上(今浙江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孙鉴九卜居华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创业之艰,构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联代。自明朝后期至民国三十二年曾辑谱十三次。 如今,杭氏在丹阳群居村落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开发区华甸,陵口下栅口、司徒东王和云阳镇等。杭氏宗祠以“余杭堂”最为普遍。丹阳杭氏大宗祠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❼ 杭姓的人大多在哪居住 中国的杭姓多吗
“杭”源出:
一、杭氏出于抗氏、伉氏。《元和姓纂》云: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后转写为杭氏。
二、 以地为氏。传说大禹治水后,封有余航国,即余杭。其后人即为杭氏。
地望分布
浙江省余杭县
安徽省宣城地区
应该不多吧
❽ 杭姓氏什么地方人最多
杭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国名为氏。相传夏禹治水时来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大会天下诸侯。治水大业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这些船只交给他的一个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建立了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后来,其子孙就将“航”去舟加木写成“杭”,并自称为杭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二是出自抗姓,抗、杭同源,改抗姓为杭姓。汉代东乡侯、长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后代子孙便以杭为姓,称杭姓。
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八十三位门阀。
关于杭氏起源的说法,最早和大禹治水有关。相传夏禹治水时来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大会天下诸侯。治水大业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这些船只交给他的一个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建立了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后来,其子孙就将“航”去舟加木写成“杭”,并自称为杭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一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阳郡。杭氏族人落户丹阳后,杭寅正的四世孙外徙杭柳茹,九世孙杭诚徙居榨上(今江苏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孙杭鉴九卜居华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创业之艰,构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联代。自明朝后期至民国三十二年曾辑谱十三次。
东汉时期,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职中郎将,因讨伐平乱着功,荣封为“东乡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为杭姓始祖,后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后人为避五代兵革之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该支杭氏族人都以安徽、浙江为聚居之地。后随着战乱等原因,逐渐向沿海其它地区迁徙。当今杭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和东北地区。
如今,杭氏族人在丹阳群居村落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开发区华甸,陵口下栅口、司徒东王和云阳镇等。
杭氏宗祠以“余杭堂”最为普遍。丹阳杭氏大宗祠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❾ 全国姓瞿的有多少人
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工业园梁山村瞿家湾生活了100多户瞿姓人家。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瞿家湾镇生活了数百户瞿姓人家。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莲池村委会麻线屯村小组生活了约30户人家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周潭镇瞿家村生活了有200多户瞿姓人家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七都镇,永嘉县岩头镇下园村人口1000多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卖盐塘湖南省沅陵县明溪口镇瞿家溪村、榇木坪村(牛路坡组)约150户人家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祯旺乡应章村 约100多户人家安徽省金寨县位于南溪镇,古碑镇,天堂寨镇共有近100户人家。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铜湾镇和村(瞿家湾)瞿氏共2000余人,有瞿氏宗祠,郡望松阳。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闵庙村有南小湾、谈书湾、瞿老湾、高湾及邻近村落瞿氏100余户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镇经堂村1000余人贵州六盘水盘县柏果有瞿氏100余户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大渭溪乡张家坪村生活约60户瞿氏
❿ 瞿姓的分布
湖南省岳阳湘市阴县界头铺镇(又名金龙镇)狮岭村大屋组生活了百余户瞿姓人家。
湖南省岳阳汨罗市白水镇邓家坊村瞿家湾生活了约40多户瞿姓人家。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利福塔镇官庄村瞿家台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教子垭
湖南醴陵市南桥镇20000余人其中南桥村数量较大,端庄的瞿氏宗祠历史悠久。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工业园梁山村瞿家湾生活了100多户瞿姓人家。
重庆市忠县双桂镇瞿家巷子生活了几十户瞿姓人家。
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瞿家湾镇生活了数百户瞿姓人家。
云南省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玉溪市等地也有较多分布。其中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莲池村委会麻线屯村 小组生活了约30户人家;保山市腾冲县清水乡驼峰村瞿家营村名小组约300户人家。经迁徙发展遍布保山、 腾 冲、平山(德宏梁河)、盈江、陇川等地。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不乏瞿氏分布。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七都镇,永嘉县岩头镇下园村人口1000多人。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卖盐塘
湖南省沅陵县明溪口镇瞿家溪村、榇木坪村(牛路坡组)约150户人家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祯旺乡应章村 约100多户人家
安徽省合肥市聚集较多瞿姓,在合肥市瑶海区城东花冲社区、庐阳区东瞿村、长临河镇熊瞿村、三十岗乡瞿嘴村、瞿新庄、瞿小庄、瞿大郢、瞿老圩、瞿小店、瞿槽坊、瞿小郢、长丰县岗集镇桃山村等地,肥西县还有很多没有统计,总计约3000户。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周潭镇瞿家村生活了有200多户瞿姓人家。
安徽省金寨县位于南溪镇,古碑镇,天堂寨镇共有近100户人家。
湖北省黄梅县濯港镇约200户 。
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铜湾镇和村(瞿家湾)瞿氏共2000余人,有瞿氏宗祠,郡望松阳。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闵庙村有南小湾、檀树湾、瞿老湾、高湾及邻近村落瞿氏1000余户
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镇经堂村1000余人
贵州六盘水盘县柏果有瞿氏100余户,盘县红果镇花家庄村有300多户,挪湾村有600多户,旧铺村200多 户,散居其它乡镇的约有300—400户(未尽详细统计,仅供参考)。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大渭溪乡张家坪村生活约60户瞿氏
湖北省恩施市宣恩县白虎山村有瞿氏100多户人家
江苏省赣榆县瞿沟村
山东临沂莒南县瞿家山前
四川省蓬溪县群力乡 瞿家沟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军官莲乡官塘村瞿山80户人家
湖北省浠水县蔡桥村一组30多户瞿姓人家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瞿家大园瞿姓上百户(瞿家园也是清末状元张謇祖居)
江苏省盐城亭湖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南汇区下沙镇及黄路镇、惠南镇)
上海闵行区瞿家湾
云南省保山、德宏等滇西地区有瞿姓人口2万多人。
福建省古田县大桥镇潮洋村有1000多人
福州连江马鼻镇村前村有好几千,瞿氏祭祖活动现场十分热闹
江苏省缸顾乡瞿冯村(原为瞿家村)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瞿家村(2007年起拆迁后,现在已经归为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