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人怎么看岳飞
扩展阅读
天津孤独症学校有哪些 2024-05-04 21:50:14

杭州人怎么看岳飞

发布时间: 2022-10-02 21:16:03

❶ 坐落于杭州西湖岸边的岳飞墓,千百年来,前来瞻仰、缅怀岳飞的人络绎不绝,这是为什么

因为从古自今,能让敌人胆寒,也让自己人害怕,最后冤死在自己人手里的英雄少之又少。人们看重的不是岳飞的辉煌业绩和军事才能,而是他所受到的冤枉!那让人不忍回顾,心痛不已的“莫须有”悲剧。

❷ 现代人对岳飞是什么态度

一提起岳飞,人们都会肃然起敬,既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而扼腕。凡是去过杭州的人,几乎都要到西湖边上的岳飞墓前瞻仰一番,而向跪在那里的秦桧铁人大吐唾液。这表明,凡是对祖国和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人民将永远怀念他,而那些危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人,将永远遭到人民的唾弃。

❸ 杭州岳庙的岳飞生平

1103年2月15日—1142年1月27日)南宋名将,座驾:白龙马,兵器:沥泉枪,经典之战:朱仙镇大捷。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人(今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
早年以沙为纸,以(树)枝为笔,以(枯枝树叶燃烧)火为灯,苦学本领。传说岳母在他的背上刺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且喜欢看《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岳飞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到了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挡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土,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措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百,身被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入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末“班师”、要末“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岳飞遇害后,临安义士隗顺,负尸越城,草草地埋葬于九曲丛祠旁。为了便于以后识别,隗顺将岳飞随身佩带的玉环系于遗体腰下,坟前种植了两棵桔子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因重修栖霞岭下岳飞庙墓,追寻岳飞初葬地,终于在杭州市众安桥螺丝山下扁担弄内的红纸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坟。1876年(光绪二年),在这里修建“忠显庙”,杭人俗呼为“老岳庙”。
岳飞死后二十年,即1162年6月(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赵昚继位,七月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以礼改葬”。
《满江红》(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❹ 岳飞对杭州的贡献

杭州是岳飞去世后的身葬之地,是后人祭祀岳飞的地方,除此之外,岳飞与杭州没有任何关系。

岳飞对杭州最大的贡献在于,岳飞庙的存在,为杭州这个以自然山水闻名的地方增添了一些人文气息,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❺ 为什么说杭州的青山埋了岳飞是幸运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杭州岳王庙一扇门边的对联,据说是清朝干隆嘉庆年间官员,曾做到吏部尚书的吴芳培所做。

对联意思很理解。不用展开讲,由于诗词对联,很多时候一字一句解释,变得味味同嚼蜡,半点味儿也没有。

岳飞专心迎回二圣,天然不为赵构所喜。况且,若能光复华夏,岂非功高震主?已然连张邦昌那样的怂蛋都能被金人看上当了皇帝,谁知家园公民不会拥立岳飞划江而治,成为金与宋之间的一大实力呢?对有着猜疑武将传统的赵宋皇帝而言,岳家军三字,就够他们睡不着觉了。

岳飞之死,也就很正常。

一般状况是兔死狗烹,如汉朝的韩信所说的那样——实际,此话在春秋时就有了。司马迁有写,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有,也他搭档,得防着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

然,兔未死狗已烹的现象却也不少见,岳飞就是典型代表。

但,岳飞之死,真的仅仅跪在他坟前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l(音:默骑蟹)四人以及他们背面的宋高宗要负责任吗?

不如来看看后人写的另一副对联——

赉恨葬英豪,漫道青山有幸(赉:音赖)

铸?闯闪皖恚??瓢滋?薰迹?矗阂舨觯?/p>

此联与最开端那一联,意思彻底相反。

一句话,别说什么青山有幸了,这样的幸事,少一点最好;另说白铁无辜了,锁岳飞的铁链,莫非不是白铁做的吗?

当然,我们知道,青山与白铁,都无生无命,埋人锁人,都不是它们自动的。那么,说白铁无辜,不是冤枉了它吗?

实际上,这是作者在借别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不平。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岳飞之死,那些明知皇帝要杀他,却没有替他说话的,没有替他的争的大宋臣民,是不是都有责任?

第二副对联的作者,当然不可能蠢到去责备一块没有思维的白铁,他骂的,是那些连吼一句赵构,你这个昏君也不敢的人。

由是言之,第二副对联,立意更高,更发人深思。

❻ 人们为什么会在杭州修筑岳王墓纪念岳飞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南宋小朝廷的都城是在杭州(临安).岳飞也是在杭州被害,因此在杭州建庙纪念也很正常啊.
全国似乎有三处大岳庙吧.杭州,汤阴(岳飞老家),朱仙镇

❼ 西湖三杰中岳飞与于谦家喻户晓,另一人为何知名度不高

杭州西湖旁边有三个英雄的墓,被人们称作西湖三杰,这三个人就是岳飞,于谦,大家不能认错了,这了不是那个说相声的捧哏,是历史人物于谦,还有一个叫张煌言。其实大家都知道岳飞和于谦。对于这个张煌言就少为人知,当时国家危难,他另立他处封为监国,为救国家危亡,为光复明朝,战争不断,但总是败北,也实属命不如岳飞于谦好。

纵使有岳飞那样高的志向,但是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情况确实比岳飞要坏的多。后来,他与郑成功做了朋友,郑成功帮助张煌言恢复鲁王的治理。而那时的江南就要全部光辉的复原了。然后他后来又去打仗,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后勤部队做的也不够到位,所以说他之前取得的所有成绩又丢了。后来又经过好多次战斗,他的,战争都失败了,然后他就准备找一个深山老林小岛上去隐居。但是当时的政府想要置他于死地,知道了他的行踪后就把他绑了,他又做了一次俘虏。他当时只求一死来的痛快。他虽然屡败屡战,但是他的爱国心切和一片赤子之心也受到了世人的仰慕。

❽ 为什么说杭州的青山埋了岳飞是幸运的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杭州岳王庙一扇门边的对联,据说是清朝干隆嘉庆年间官员,曾做到吏部尚书的吴芳培所做。

对联意思很理解。不用展开讲,由于诗词对联,很多时候一字一句解释,变得味味同嚼蜡,半点味儿也没有。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岳飞之死,那些明知皇帝要杀他,却没有替他说话的,没有替他的争的大宋臣民,是不是都有责任?

第二副对联的作者,当然不可能蠢到去责备一块没有思维的白铁,他骂的,是那些连吼一句赵构,你这个昏君也不敢的人。

由是言之,第二副对联,立意更高,更发人深思。

❾ 南宋军民是如何看待岳飞冤案的

在被解除兵权之前,岳飞所统率的岳家军有将官近三百人,有士卒十万人。后来,秦桧、张俊等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威逼利诱,也不过在原岳家军将近三百名将官之中,收买到四名败类。而其他将官和普通士兵其实大多十分拥护爱戴他们原来的统帅岳飞,但是迫于奸臣当权的险恶环境,原岳家军将士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保持中立。事实上,原岳家军将士中的大多数人既没有诬陷原先的统帅岳飞,也没有公开反对秦桧,——他们被迫选择了沉默。

秦桧、张俊等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威逼利诱,也仅仅在原岳家军将近三百名将官之中,收买到四名败类。这四名败类只是原岳家军近三百名将官中的很少的一小部分,与原岳家军十万将士的相比,更是少得微不足道。

很显然,诬陷岳飞、附和秦桧的败类其实并不多,而在原岳家军全体将士中,附和秦桧的败类更是只有极少数,只占极小极小的比例。但是,卑鄙无耻而又居心不良的“无知小丑”先生却故意以偏概全地歪曲历史,信口开河地编造谎言,胡说什么“岳飞的很多属下都附和秦桧诬陷岳飞”!

“四名败类”能代表原岳家军十万将士吗?与原岳家军近三百将官比起来,“四个将官”很多吗?与原岳家军十万将士比起来,“四个将官”很多吗? “无知小丑”先生是不是需要补习一下小学数学知识?

在岳飞入狱之前,原岳飞部属王处仁和蒋世雄,冒着风险,多次给岳飞通风报信;岳飞部将张宪宁死不屈,坚决不诬陷岳飞。这些却被不学无术的“无知小丑”先生忽略了!

在岳飞入狱之后,也有很多不畏强权的正直之士出来为岳飞鸣冤,奋不顾身地设法营救岳飞。宋高宗赵构的“皇叔”宗室齐安郡王赵士褭曾经面谏宋高宗赵构,说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作保,担保岳飞无罪;当时,韩世忠已经罢官赋闲,仍鼓起勇气,不计个人安危,前去质问秦桧;御史中丞(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何铸天良发现,去见秦桧,力辩岳飞无辜;参与审理岳飞案的大理寺丞(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法官)李若朴、何彦猷等人认为‘飞无罪’‘飞不应死’,并据理‘固与卨争’,与秦桧党羽万俟卨争辩;参与审理岳飞案的大理少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副院长)薛仁辅曾认为岳飞的案是冤案,多次与秦桧党羽万俟卨争辩;文士智浃、平民刘允升、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平民范澄之等人,也分别上书南宋朝廷,为岳飞鸣冤叫屈。

绍兴十一年除夕,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军队再次大举南侵攻宋。绍兴三十一年(1141年),南宋朝廷的御史中丞汪澈奉命‘宣谕荆、襄’,到鄂州督军。鄂州将士联名上状,要求为故帅岳飞平反昭雪,‘哭声如雷’,众人甚至大呼:‘为我岳公争气,愿效一死!’。汪澈劝慰多时,答应禀报朝廷,将士们仍啜泣不止(《金佗稡编》卷9《昭雪庙谥》;卷20《吁天辨诬通叙》)。

以上史实也被不学无术的“无知小丑”先生忽略了!

“无知小丑”先生故意以偏概全地歪曲历史,不择手段地贬损岳飞,信口开河地编造谎言,胡说什么“岳飞被杀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替他说话,相反他的很多属下都附和秦桧诬陷他,只有韩世忠出于老交情问了一句而已”!不学无术的“无知小丑”先生真是既卑鄙无耻,又居心不良!

岳飞自二十岁从军到三十九岁被杀害,在抗金斗争中始终赤胆忠心,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无愧是一个民族英雄。他为保卫各族人民免遭金兵的屠掠,为保卫南宋发达的经济文化事业,为收复中原失地和保住南宋政权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的敬重。当广大人民知道他被杀害的消息时,‘天下冤之’,‘皆为流涕’,为他的冤案鸣冤叫屈,为他的冤死而感到悲痛。

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的罪恶行径,激起了南宋军民的无比愤慨。在封建时代,宋高宗是皇帝,由于当时避讳,人们不能公开责骂他,但对于权奸秦桧,上自朝臣,‘下至三尺童子,亦怨秦桧’。全国男女老少,对秦桧无不切齿痛恨!

在岳飞遇害之后,南宋朝廷‘以飞狱案令刑部镂板,遍牒诸路’,企图一手遮掩天下耳目,将无辜的受难者,诬蔑成十恶不赦之徒,妄图为南宋投降派残害忠良的罪行辩护。然而这种倒行逆施,只能更加激发南宋民众对爱国英雄的深挚悲悼和哀思。

《宋史》卷473《秦桧传》记载:‘(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杀岳飞。………子云及张宪杀于都市。天下冤之,闻者流涕。’

《宋史》卷474《万俟卨传》记载:‘飞父子与宪俱死,天下冤之。’

《三朝北盟会编》卷207记载:‘飞死于狱中,枭其首。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

《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云、宪坐斩,并赐飞死,年三十九,妻子徙岭外,天下冤之。飞略知书传,礼士恤民,所至秋毫无犯,民不知兵。’

《三朝北盟会编》卷220《中兴姓氏录》记载:‘(秦桧)忌岳飞忠勇,亦与张俊不协,罢其政。又诬其反,杀之于大理寺,天下怨之,三军解体。’

《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记载:‘侯中毒而死,葬于临安菜园内。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云。’

《中兴小纪》卷29记载:‘(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癸巳),诏赐飞死,斩宪、云于市,令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莅其刑,家属立徙广南,且籍其家赀。……飞知书而得士,且济人之贫,用兵秋毫无犯,民间安堵,不知有军。先计后战,屡胜强敌,号为良将。其死也,天下冤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记载:‘(绍兴十一年十二月) 癸巳,诏飞赐死,命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沂中莅其刑,诛宪、云于都市。……仍籍其赀,流家属于岭南。天下冤之。飞死年三十九,……飞知书,善待士,且济人之贫,用兵秋毫无犯,民皆安堵,不知有军。至今号为贤将。’

《金佗续编》卷21章颖着《鄂王传》记载:‘送两家(指岳飞和张宪两家)之孥,徙之远方。行路之人见者,为之陨涕。’

《忠文王纪事实录》卷4记载:‘先是,王薨一年前后年此日,诸将复之武昌骑戏,又一下卒忠义所激,自题一诗云:“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花扑面飞。”闻者为之悲泣,罢游。’

《金佗续编》卷27《孙迪编鄂王事》记载:‘湖之南,江之西,比屋绘像,事王如生。’

﹛注:在岳飞冤案昭雪之后,南宋朝廷于嘉泰四年追封岳飞为鄂王,此后世人也以“岳王”代指岳飞﹜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其着述《老学庵笔记》卷1中写道:‘张德远(张浚字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会之(秦桧字会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注:岳飞遇害那年,陆游年方17岁﹜

直到岳飞身后好几十年,江、湖之地的百姓依然家家户户张挂岳飞的遗像,奉祀不衰,还流传了很多歌颂岳飞的民间故事。鄂州城内的旌忠坊,特别为岳飞设立忠烈庙(《金佗续编》卷14《湖北转运司立庙牒》《敕建忠烈庙省牒》,卷28《孙迪编鄂王事》,卷30《郢州忠烈行祠记》;《舆地纪胜》卷66《鄂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南宋朝廷给岳飞和张宪家属解除拘禁,以开“生还”之路,于是岳飞家属自岭南蛮荒之地北返。岳飞三子岳霖途径赣州(原名虔州),‘父老帅其子弟来迎’,当地百姓夹道迎接,个个泪流满面,他们说:‘不图今日复见相公之子’。后来,岳霖到荆湖北路任官,鄂州军民闻讯后,‘设香案,具酒牢,哭而迎’,以表示他们对岳飞的缅怀(《金佗稡编》卷9)。

但是,不学无术的“无知小丑”先生却故意以偏概全地歪曲历史,不择手段地贬损岳飞,信口开河地编造谎言,想当然地凭空臆断,胡说什么“岳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算怎么崇高”!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秦桧还没死,南宋状元张孝祥就上书宋高宗,请求朝廷给岳飞平反昭雪。《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张氏信谱传》记载:‘先是,岳飞卒于狱,时廷臣畏祸,莫敢有言者。公(张孝祥)方第,即上疏言:“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又云:“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泉,公道昭明于天下。”帝(宋高宗)特优容之。时公尚在期集所,独未官也,秦相益忌之。’(还可参见《建议以来系年要录》卷166)。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自认为准备就绪,灭宋之谋便不再遮掩,金军开始大举南侵功宋,“臣构”祈和不成,命且不保,南宋再度面临亡国的严峻形势。金军的大举南侵宣告了宋高宗赵构、权奸秦桧之流长期奉行的屈辱求和政策的彻底破产,主和误国之罪昭然若揭,抗战派再次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仰赖。

南宋官员杜莘老等人上奏朝廷,请求给岳飞平反昭雪。杜莘老说:‘臣窃见往者秦桧擅权,力主和议,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使不得伸。是以胡铨,直臣也,以上书激切,桧遂贬之远方,二十余年不用。岳飞,良将也,以决意用兵,桧文致极法,家属尽徙岭表。至今人言其冤,往往为之出涕。臣愿陛下思咸之义霈涣号之恩,召还胡铨,亟赐擢用,昭雪岳飞,录其子孙,以激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则在廷之臣必励勉而尽忠,沿边之将必踊跃而效命。臣邻尽忠在内,将士效命在外,以此破敌,何敌不摧?以此建功,何功不立?此诚帝王鼓动天下之至权也!’

南宋太学生程宏图、太学生直学宋芑,以及倪朴等人先后上书,请求南宋朝廷给岳飞平反昭雪,并追究秦桧祸国殃民的罪行,以谢天下,以激励南宋军民的忠义之气,进而振奋宋军将士的士气。此外,他们不仅要求南宋朝廷恢复岳飞的爵位和名誉,录用岳飞的子孙,而且还要求追夺秦桧的官爵,没收秦桧的家产,甚至还要将秦桧开棺戮尸!

《三朝北盟会编》卷236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戊午)太学生直学宋芑上叶枢密书,书曰:“……凡前日中外之臣误我以和议者,无问存殁,悉正典刑。于是斵秦桧之棺,而戮其尸,贬窜其子孙,而籍其资产以助军,以正其首倡和议、欺君误国之罪;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诏下之日,使东南之民闻之,莫不怒发动冠;西北之民闻之,莫不感激流涕。如此则出师之日,吾之民将见人自为战,彼之民必有倒戈者矣。……”’(注:绍兴三十一年,宋芑上书请求昭雪岳飞冤案、追究秦桧罪责之事还可以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0)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0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五日戊戌)太学生程宏图等上书,言:“今日之事,国家所以应之者,其先务有四:一曰留使者以款敌人之谋,一曰下诏书以感南北之士,一曰先举事以决进取之策,一曰用人望以激忠义之心。……国家自和议之后,为故相秦桧所误,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二十年矣。一旦思所以得其戮力,必有以感动其心而奋起之,可也。故哀痛之诏不可不亟下!然诏不可徒下也,当首正秦桧之罪,追夺其官爵,而籍其家财,追赐宇文虚中之爵,而为之立祠,昭雪赵鼎、岳飞之冤。而又下亲征之诏,移跸建康,则其气固足以吞强敌矣!……”’(注:绍兴三十一年,程宏图上书请求昭雪岳飞冤案、追究秦桧罪责之事还可以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237)

倪朴在上书中还指出岳飞‘勋烈炳天地,精忠贯日月’‘志清宇宙’,‘而反受大戮’,并强烈要求朝廷给岳飞平反昭雪(《倪石陵书•拟上高宗皇帝书》)。

后来,南宋宰相史浩等官员也陆续上书朝廷,请求给岳飞平反昭雪。《玫瑰集》卷93《纯诚厚德元老之碑》记载:‘公(史浩)既相,益思所以报上者,首言前宰相赵鼎、参政李光之无罪,大将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录其子孙,凡坐废者次第昭雪。’(注:史浩上书请求给岳飞等人平反昭雪之事还可以参见《保庆四明志》卷13《史浩传》、《宋史》卷396《史浩传》)

自从宋金达成和议,北方人民既要遭受金国女真贵族的残酷奴役,忍受来自金国女真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又要承担金国对蒙古战争引起的各种负担,大批汉人壮丁被金国女真统治者强征戍边,在金国与蒙古之间的战争中,充当炮灰,苦不堪言(注:金国始终存在着很强烈的民族歧视政策,当时的金国把民众分为五等,其中女真人是第一等,汉人是第四、第五等)。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前后,金国内外交困。然而,在达成宋金和议之后,经过将近二十年的休养,加上南宋每年进贡给金国的大量财富,金国的国力得以恢复,金军将士也养得膘肥体壮。

而绍兴三十一年的南宋,经过秦桧及其党羽将近二十年的折腾,已经变得国困民穷,“国之府库,无旬刀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宋金国力对比发生了显着变化(附注:秦桧专政期间,是宋朝最黑暗、专制、腐败的时期之一;南宋日后的繁荣,大半是建立在宋孝宗的励精图治之上,与秦桧赵构之流毫无关系)。

同时,经过秦桧及其党羽将近二十年的压制和破坏,到了金国再次发起攻宋战争的绍兴三十一年(秦桧已经死了),南宋军备已废弛多年,宋军将士也早已失去绍兴十年时的那种进取之心和雪耻之志,此时算得上是兵无精兵,将无良将。结果,在名将刘锜(已经六十多岁)的指挥下,虽然集中了江州、池州、建康、镇江四支大军,但宋军在两淮还是一败再败。毫无疑问,刘锜此时手中的兵马,已非昔日骁勇善战的八字军,而是被秦桧之流腐化削弱后的军队。刘锜纵有千般能耐,此时也无济于事了。

想当初,早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二月,当曾被岳家军扁得满地找牙的金军再次进犯淮西之时,宋高宗颇不以为然地说:‘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间猖撅。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江窥敌,则我兵皆乘其后。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然而,到了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听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气势汹汹地扑来,宋高宗赵构马上吓得尿裤子,赶紧备船,准备逃亡海上。多亏了临危不惧的爱国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残部凭借长江天险据守,加上金国后来发生内讧,南宋总算又逃过一场劫难。

公元1161年,曾经亲历公元1140年宋金战争的金主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逆亮南渡,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相关记载可见于《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经过金主完颜亮的“提醒”,宋高宗赵构突然想起已经被他伙同秦桧冤杀了将近二十年的那位名将岳飞。为了激励士气,宋高宗赵构下令给岳飞和张宪的家属解除拘禁,以开“生还”之路。然而,心胸狭隘的宋高宗赵构到底还是不愿承认自己害死岳飞的罪责,所以别有用心地把岳飞、张宪等爱国将领与蔡京、童贯等误国权奸并列,以混淆视听。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北虏犯边,连年大举,上(指宋高宗赵构)思曰:“岳飞若在,虏军岂容至此。”即时下令修庙宇。’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 六月,‘失德甚多’的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赵眘(原名赵瑗)即位,是为宋孝宗。南宋帝位从此归属于宋 的后裔。

宋孝宗(1162年——1189年在位)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是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宋孝宗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改革内政,勤俭治国,为南宋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在即位之初,宋孝宗胸怀大志,倾向抗金复国,即位仅一个月,在并未对岳飞冤案进行重新审查的情况下,就宣布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以礼改葬于临安(今浙江杭州)栖霞岭下。同时,访求岳飞子孙,授予官职。

《宋会要辑稿》职官76之70记载:‘孝宗绍兴三十二年未改元,七月十三日,诏岳飞特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先是有诏:“飞起自行伍,不俞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虽坐事已殁,然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追复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故有是命。十一月三日,诏故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岳飞妻、前楚国夫人李氏特与复楚国夫人,男前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云追复旧官,前忠训郎、阁门祗候雷追复旧官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0记载:‘(绍兴三十二年七月)戊申,诏岳飞复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宋史》卷33《孝宗纪》记载:‘(绍兴三十二年七月戊申),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十月)壬午,官岳飞孙六人。’

《齐东野语》卷20《岳武穆御军》记载:‘周洪道(周必大,字洪道)为追复制词,有云:“(岳飞)事上以忠,至不嫌于辰告;行师有律,几不犯于秋毫”,盖实录也!辰告者,谓岳飞上疏请建储云。’(注:还可以参见《周益国文忠公集》卷4《岳飞追复元官》)

《宋史》卷364《韩彦直传》记载:‘拜(韩彦直)司农少卿,进直龙图阁、江西转运兼权知江州。时朝廷还岳飞家赀产多在九江,岁久业数易主,吏缘为奸。彦直搜剔隐匿,尽还岳氏。复为司农少卿,总领湖北、京西军马钱粮,寻兼发运副使。会时相不乐,密启换武,授利州观察使、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注:韩彦直是韩世忠长子)。

《宋会要辑稿》职官76之71记载:‘乾道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诏故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京西、湖北路马、步军都总管、鄂州驻御前诸军都统制张宪追复元官,四子各补承信郎。其子敌万自陈,当建炎、绍兴间,宪从岳飞与金人战,屡立奇功,中坐飞事死。今飞已蒙朝廷褒恤,录及子孙,惟宪尚挂罪籍,乞援飞例,追复元官,给还恩数。故有是命。’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之初,就很快给岳飞冤案平反昭雪,对岳飞大加褒崇,对蒙受牵累者予以平反优恤,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宋孝宗本人确实知道岳飞冤枉,知道岳飞等人遇害是一大冤案。淳熙五年五月,宋孝宗在便殿召见岳飞三子岳霖时,曾对岳霖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但值得注意得是,宋孝宗这番话是在便殿对岳霖所言,而不是在正式场合,更非正式诏敕;至于宋孝宗认为岳飞冤枉到什么程度,另当别论;

其二,岳飞对宋孝宗立储、登皇帝宝座有功,宋孝宗心存感激;

其三,为了收揽人心,急于鼓舞士气,争取军队的支持。宋孝宗即位初期,金军大举灭宋虽已失败,但宋军大举北伐正加紧准备。经由作为太宗后代的宋高宗禅让,作为 后代的宋孝宗得以荣登皇位,但是立足未稳,亟需安抚内伤、收揽人心,特别渴望得到军队的鼎力支持。而这时的岳家军将士及其后代,对岳飞冤狱的平反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与影响。

一年前(绍兴三十一年),大臣汪澈奉命宣谕荆襄,岳家军将士及其后代联名上书为岳飞申冤,群情激愤,哭声雷动,宋孝宗当然不可能不闻不顾。‘况今行营将士,往往故飞部曲’,南宋朝廷岂敢掉以轻心?而之所以未经重新审查甄别,就仓促宣布平反岳飞冤案,对岳飞家属优恤有加,并特别在《追复旨挥》中提到:‘去冬出戌,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在《追复少保两镇告》中提到:‘行师有律,几不犯于秋毫’,——这些显然是急于劝勉岳家军将士及其后代,并笼络全体将士。

再者,在皇位坐稳之后,宋孝宗很想摆脱屈辱地位,渴望建立盖世功业,仍需要得到军队支持,需要激发将士抗金报国之心,故急需为岳飞平反昭雪。

至于宋孝宗对岳飞冤案平反有所保留、讳言冤案,不肯追究冤案制造者,甚至褒奖奸佞张俊,其原因和动机也是相当复杂而微妙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的影响非常大,这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原因。

宋孝宗的谥号为“孝”,可见他对宋高宗赵构的孝心。而在禅位之后,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足足当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才死去,这期间宋高宗不仅生活安逸舒适,倍受尊崇,而且还与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臣僚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对于选中自己继承皇位的养父太上皇赵构,宋孝宗心存感激而刻意维护其体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宋孝宗对太上皇赵构还心存畏惧,对赵构长期提拔、培植的文官武将群体及其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也多有顾忌。如果真要重新审查岳飞冤案,仔细追究冤狱制造者,追查兇手,彻底平反昭雪,势必触动宋高宗赵构和一大批文官武将后代的盘根错节的庞大关系网,这是宋孝宗所不敢冒险妄动的。

在宋高宗和秦桧的长期打压之下,抗战派的人才凋零,而除了那些主和派,宋孝宗手下几乎无人可用。主和派经过宋高宗和秦桧的多年培育扶植,根基牢厚,而他们背后的主子就是太上皇赵构。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宋孝宗自然更加小心谨慎,以免事情不可收拾。于是,宋孝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而不敢公开宣传岳飞当年北伐的战绩。此后二十多年,面对南宋朝廷中安于现状的主流意识,以及南宋主和派的强大势力,宋孝宗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他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无从施展,昔日的锐气渐渐消磨下去,后来也变得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了。

始终制约宋孝宗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才以81 岁的高龄去世,宋孝宗已是年过60 的花甲老人。

宋朝褒扬岳飞,却又不能把宋高宗赵构置于冤杀岳飞的元兇和主犯的地位。宋亡以后,方无此禁忌。

❿ 南宋军民怎样看待岳飞冤案

南宋初年的特定历史条件使武将权力增重,与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国策发生了冲突。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国策与武将权力增重之间的矛盾,在南宋初年时钟存在。这个矛盾随着抗金形势的变化而升降。南宋朝廷为了压制武将,不惜放弃收复失地,偏安江南,甚至曲膝求和。

在抗金过程中,岳飞屡立战功、威高望重,治军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军心民心,不仅得到岳家军将士的爱戴拥护,而且也受到广大***的尊崇。宋高宗担心岳飞会有功高震主之威,对岳飞的疑忌愈来愈深。同时,岳飞既不贪财,也不好色,一向廉洁奉公,一心只想着如何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美人金屋,丝毫不能打动岳飞,其志趣之高远,可以想见。但是,一个不贪财、不好色而又志趣高远的名将,却越发使宋高宗感觉到难以驾驭。

在***集权时代,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对一个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当然,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那些杰出臣僚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否建功立业。

宋高宗赵构不是圣明的君主,他没有雄才大略,但他也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宋高宗赵构处置军国大事,虽没有大智大勇,却不乏小聪明和小伎俩。对于像岳飞那样德才兼备而又卓尔不群的杰出将帅,宋高宗赵构感到自己的能力和威望比不上他,而且对于能否驾驭控制他,也没有信心。所以,在具有防范武将的传统的宋朝,宋高宗赵构不仅在潜意识里畏惧岳飞,而且还将其视为皇权的潜在威胁。尽管岳飞素以忠君爱国着称,岳家军将领、幕僚为宋高宗赵构在江南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仍不免成为宋朝抑武政策打压的对象。

由于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金国女真统治集团的内讧,加上连年侵宋,金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金军将士厌战,士气低落,军力日弱。而在侵宋战争中,金军又接连被宋军击败,金国统治区内的各地汉人纷纷起兵反抗女真人的压迫,加之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使兵老气衰的金国无力继续打下去。在经历了公元1140年和公元1141年几次大战的挫败之后,作为向来骄横的金国好战分子,把持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也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三朝北盟会编》卷215《征蒙记》)。意识到宋金双方战略态势已经发生逆转之后,兀术采取的策略是,一边虚声恫吓,一边放出允许和谈的信息。

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要讲和,这当然是宋高宗、秦桧求之不得的。但宋高宗、秦桧却又感到议和的最大障碍是来自那些握有重兵的宋军大将们。宋高宗、秦桧明白,收回宋军诸大将兵权和与金国议和这两件事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与金人媾和,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解除诸大将的兵权;而只有收回诸大将的兵权,才能确保与金国议和的顺利进行。

宋高宗赵构要解除宋军诸大将的兵权,不仅是为要议和,而且更是出于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而防范武将做大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宋朝历来就重文轻武,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

绍兴十年(1140年),在金国败盟之后,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点连向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清清楚楚。如绍兴十一年(1141)初金兵再犯淮西时,宋高宗赵构就认为:‘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间猖撅。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江窥敌,则我兵皆乘其后。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正因宋金对立的形势发生了这样的根本转变,赵宋政权偏安江南已经有十足的把握,解除诸大将兵权的时机也已成熟。所以,宋高宗赵构就把他这一心思告诉了秦桧,‘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6)。秦桧为要替其金国主子女真贵族效劳,为要适应兀术“乃始讲和”的策略,更是‘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权’(《宋史纪事本末》卷72《秦桧主和》)。因而,宋高宗的主意,正中秦桧的下怀。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秦桧采纳其党羽范同的建议,密奏宋高宗,以酬赏拓皋之捷为名,召张俊、韩世忠、岳飞等南宋三大将并赴行在临安,***行赏,趁机解除三大将的兵权。宋高宗完全同意。

岳飞在三大将中年纪最轻,由于十多年来的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功勋卓着,使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员声名显赫的大将,得以与资历比较老的张、韩并列,而功劳和威望更在张、韩之上。张、韩都为此心怀不平。岳飞也觉察到这一点,但岳飞以抗金大局为重,谦虚谨慎,以长辈之礼对待张、韩,并经常写信向张、韩问候和赠送一些战利品,以表敬意。后来,韩世忠为岳飞的谦逊态度和团结精神所感动,在抗金事业上又志同道合,所以很快地就消除了嫌怨。然而,张俊是个贪功忌贤的卑鄙小人,张俊不但不体察岳飞这一片心意,反而认为岳飞是在炫耀战功,于是更加忌恨岳飞。

因而,宋高宗、秦桧就利用三大将之间的这些矛盾,图谋使其互相残害。秦桧心狠手辣,极善耍弄机谋权术,不要说岳飞和韩世忠,就是张俊也决非其亲爱者,打算一并除掉。

秦桧对付三大将的手法,大致可归纳为三条:第一,利用部属诬告,牵连主帅。第二,诬害的罪名都是谋反,因为武将谋反,最犯赵宋大忌。第三,利用三大将的矛盾使其自相残害,即先利用张俊和岳飞陷害韩世忠,再利用张俊陷害岳飞,最后,再找借口把张俊也干掉。

绍兴十一年(1141年)六月,按照秦桧的预谋,唆使韩世忠的老部下淮东总领胡纺出面,诬告韩世忠亲将耿着,‘谓着倡言以撼军心,图叛逆,且谋还世忠掌兵柄,将遂以左证上逮世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1)。岳飞到达楚州,得知秦桧、张俊唆使韩世忠的老部下诬告韩世忠一事之后,就立即写信派人飞报韩世忠。

韩世忠接到岳飞的信后,又惊又急,马上求见宋高宗赵构,大哭大闹,伏地表述自己的心迹。由于过去苗、刘兵变时,韩世忠救驾有功,加上韩世忠原本就是宋高宗的嫡系,而且宋太祖立有“不得杀大臣”的誓约,同时,陷害韩世忠的阴谋已经被岳飞及时揭穿,要是再蛮干下去,可能会产生严重恶果,宋高宗赵构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所以,他听了韩世忠的话后,便若无其事地说:有这样的事吗?第二天,‘诘桧,且促具着狱’。宋高宗赵构既然没点头要杀害韩世忠,秦桧自然不敢自作主张。结果,耿着免死,以刺配流放了事,韩世忠随即逃过一劫(《金佗粹编》卷8《行实编年》卷5)。

由此可见,秦桧对三大将的图谋未能完全实现,岳飞对韩世忠的关照固然起了作用,而宋高宗也不想杀两位苗刘之变时的救驾功臣。《朱子语类》卷131提到:‘张与韩较与高宗密,故二人得全;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桧所诛’。

在要解除三大将兵权时,秦桧曾答应张俊,‘尽罢诸大将,悉以兵权归俊’,也即在解除岳飞、韩世忠的兵权之后,张俊能够得到全国各军的最高指挥权。见利忘义的张俊当然求之不得,所以张俊‘力助其谋’(《三朝北盟会编》卷219,《林泉野记》)。

张俊与韩世忠是双重儿女亲家,然而张俊陷害韩世忠,却毫不手软。张俊才能虽低,但野心不小。张俊企图以一军的指挥权,来换取对全国军队的指挥权。但是,张俊机关算尽,也不过充当宋高宗和秦桧手心里的斧头柄。执柯伐柯,一旦斫伐任务完成,这个斧头柄也随之扔弃。岳飞遇害之后,秦桧立即唆使党羽江邈弹劾张俊,说张俊图谋篡夺皇位。宋高宗赵构出面担保张俊‘无谋反之事’,放了张俊一马,却又乘机将张俊罢官赋闲,‘由是中外大权,尽归秦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7,绍兴十二年十一月癸巳)。

当初秦桧密谋罗织罪名陷害韩世忠的时候,岳飞曾经通风报信,救了韩世忠一命。张俊却把岳飞派人送信给韩世忠之事告知秦桧,秦桧知道后勃然大怒,更加憎恨岳飞。秦桧便把岳飞作为下一个陷害的目标,必欲置之于死地。

早在绍兴十年(1140年)秋,完颜兀术(宗弼)正式写信给秦桧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兀术提出了以杀岳飞作为和议的条件,秦桧自然是惟命是从。

绍兴十一年(1141)八月,岳飞罢官赋闲。在这之后,岳飞既脱离军队,也没有兵权,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而且对皇帝的宝座也没有威胁。如宋高宗真要“保功臣之终”,完全可以就此住手。但是宋高宗为了对金国媾和成功以迎回亲生母亲韦太后,加之对岳飞的忌恨,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对岳飞下毒手。罢官仅是完成了陷害岳飞的第二步骤。

几个月以来,秦桧和张俊一直在原岳家军中寻觅代理人。张俊利用宋军诸统制官“各以职次高下,轮替入见”的规定,命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王贵第一个来镇江府的枢密行府参见,趁机进行威胁和利诱。

岳家军二号人物王贵在绍兴十年七月中旬的颍昌大战中一度怯战,岳家军统帅岳飞曾准备施行军法,将他斩首,因众将恳请求情,方将他赦免。此外,有一次民居失火,王贵中军的部卒乘机窃取民家的芦筏,岳飞偶然发现后,立即处斩,并且责打王贵一百军棍。

秦桧和张俊原以为王贵一定怨恨岳飞,可以引诱上钩。然而王贵却说:‘相公为大将,宁免以赏罚用人,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矣!’最后,张俊等人又以王贵家的阴私,进行胁持,王贵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被迫屈从 (《宋史》卷368《张宪传》)。

张宪的前军副统制王俊,绰号称“王雕儿”,擅长坑害无辜,无情无义,就如雕捕食鸟兽一般。自绍兴五年被编入岳家军后,王俊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得不到提升,还屡次因奸贪而受到岳家军三号人物张宪的制裁,因此王俊怀恨在心。

绍兴十一年(1141)八月,秦桧的党羽林大声到鄂州就任湖、广总领,按照秦桧和张俊交给他的特殊使命,他物色了王俊,还串通了姚政、傅选和庞荣三个统制。秦桧和张俊费尽心机,也不过在原岳家军将近三百名将官之中,收买到四名败类。

着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曾经指出:岳飞是宋朝三百二十年间最得军心和民心的将帅。在被解除兵权之前,岳飞所统率的岳家军有将官近三百人,有士卒十***。后来,秦桧、张俊等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威逼利诱,也不过在原岳家军将近三百名将官之中,收买到四名败类。而其他将官和普通士兵其实大多十分拥护爱戴他们原来的统帅岳飞,但是迫于奸臣当权的险恶环境,原岳家军将士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保持中立。事实上,原岳家军将士中的大多数人既没有诬陷原先的统帅岳飞,也没有公开反对秦桧,——他们被迫选择了沉默。

秦桧、张俊等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威逼利诱,也不过在原岳家军将近三百名将官之中,收买到四名败类。这四名败类只是原岳家军近三百名将官中的很少的一小部分,与原岳家军十万将士的相比,更是少得微不足道。

绍兴十一年(1141)八月末,王贵自镇江府返回鄂州。接着,鄂州驻扎御前诸军副都统制张宪又于九月一日启程,前往镇江府的枢密行府,以参见枢密使张俊。绍兴十一年(1141)九月八日,败类王俊正式向王贵投呈诬告状,诬陷张宪得知岳飞罢官赋闲后,召见王俊,图谋裹胁鄂州大军前去襄阳府,以威逼朝廷将军权交还岳飞。而状词完全是一派拙劣的谎言。作为上司,张宪既然与王俊“同军而处,反目如仇”,却居然能够在下属王俊“反复不从”的情况下,将自己谋反叛逆的全部计划“吐露无隐”。任何稍有头脑的人,都能明显地看出状词中的破绽,实属诬告无疑﹛《金佗稡编》卷24《张宪辨》;《要录》卷143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癸巳注;《挥麈录余话》卷2﹜。

王俊最初将状纸投送荆湖北路转运判官荣薿,荣薿拒不接受。王贵也明知王俊诬告,却只能违心地将状纸转交秦桧党羽林大声,林大声又以急递发往镇江府的张俊枢密行府。王俊诬告的时间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张宪虽然早七天启程,但沿途须昼行夜宿,而林大声发出的急递却是昼夜兼程,反而得以早到。张宪到达镇江府,恰好是自投罗网。张俊等候王俊的诬告状到手,就立即逮捕来镇江府参谒的张宪。按宋时法规,枢密院无权开设刑堂,所以枢密院的小吏职级严师孟和令史刘兴仁拒绝“推勘”, ‘恐坏乱祖宗之制’(《宋史》卷368《张宪传》)。

丧心病狂而又逼供心切的张俊,哪里顾得列祖列宗这些规矩,张俊命令亲信王应求“推勘”,又“亲行鞫炼”,将张宪拷打得体无完肤,死去活来。张俊严刑逼供,妄图逼迫张宪招认,他这次之所以“欲劫诸军为乱”乃是由于岳云先写了一封信给他,唆使他这样做的。因为没有实物为证,于是张俊继续编造谎言,声称岳云写给张宪的书信,早已被张宪烧掉了(《三朝北盟会编》卷206)。

同秦桧、张俊等人的预谋相反,张宪并没有屈服于毒刑拷打,他坚决不肯招承(《宋史》卷368《张宪传》)。张俊于是便派人编造了枢密“行府锻炼之案”,上报秦桧。王俊在诬告状中捏造,张宪曾对他说:‘我相公处有人来,教我救他。’但王俊做贼心虚,又在状纸所附的“小贴子”中补充说:‘俊即不曾见有人来,亦不曾见张太尉使人去相公处。张太尉发此言,故要激怒众人背叛朝廷’。﹛《三朝北盟会编》卷20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2绍兴十一年十月戊寅;《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岳少保诬证断案》﹜

然而,阴险歹毒的卑鄙小人张俊却不顾连诬告者本人也已否认的事实,上奏说:“张宪供通,为收岳飞处文字后谋反,(枢密)行府已有供到文状。”秦桧急忙接着上奏,要求将张宪和岳云押送大理寺狱“根勘”,并请求宋高宗下令召岳飞至大理寺,一并审讯,宋高宗立即予以批准。

在罢官之后,岳飞回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私邸暂住。原岳家军的一个级别较低的将校蒋世雄,乘着改授福州地方小官的机会,自鄂州飞马顺道急奔江州(今江西九江)。蒋世雄告诉岳飞,说自己从进奏官王处仁那里,得知王俊诬告张宪“反叛”的消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癸巳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岳少保诬证断案》﹜

岳飞至此方才明白,秦桧、张俊等人陷害韩世忠的故伎又重演了。几个月前是秦桧、张俊指使胡纺诬告韩世忠亲将耿着,企图牵连韩世忠,如今是秦桧、张俊指使王俊诬陷张宪,阴谋加害于自己,如出一辙。

岳飞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居留,没多久,就接到南宋朝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岳飞到达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之后,原鄂州大军的进奏官王处仁又冒着风险,再次向岳飞报告了王俊诬告的事。王处仁还恳切地劝岳飞上奏自辩,岳飞感慨地说:“上苍有眼,就不会陷忠臣于不义。否则,又能往哪里逃呢?”倔强的岳飞不愿效法韩世忠,去找皇帝哭诉,因为他知道宋高宗并不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故没有辩白的必要(‘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义;万一不幸,亦何所逃?’)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癸巳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岳少保诬证断案》﹜

秦桧和张俊选中了心腹杨沂中,命令他去拘捕岳飞。十月十三日,杨沂中应召来见秦桧,秦桧并未接见,只是派三省的值班官转交一份“堂牒”,并且转达了秦桧的一句话:‘要活底岳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