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图腾是什么东西
图腾(Totem)
图腾 a totem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则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目前图腾又成了现代人的装饰,例如汽车贴纸品牌爱图腾 http://www.itutn.com/ 基本所有产品都以图腾形象为主,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图腾文化。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 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匈奴狼的传说(《魏书·高车传》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
"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他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图腾的标志作用几乎体现在各个方面,如:
[编辑本段]英文相关
Totem: a symbol of one group, mainly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one group from the other.
From a totem, one can draw inferences about an ethnic group's myths, historical records and customs. In primitive times, it was believed that certain natural objects or animate beings have a blood connection with their ethnic heritage. Therefore, a certain animal or plant could be used as the image or sign of the ethnic group.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1、旗帜、族徽
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西夏狼主"50年代,哈萨克族部落有的还打着狼旗。东欧许多国家都以鹰为标志,这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的古徽是母狼,后改为独首鹰,东罗马帝国成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美国、意大利为独首鹰,俄国(原始图腾为熊)、南斯拉夫为双首鹰。表示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波斯的国徽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徽志。这些动物标志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原于原始的图腾信仰。
2、服饰
瑶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丝线或五色布装饰,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后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畲族的狗头帽。(据传说,盘瓠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传说,其祖先为犬,名盘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时,犬戎犯边,国家危机。高辛帝出榜招贤,谓有能斩番王首来献者,妻以三公主。龙犬揭榜,前往敌国,乘番王不备,咬下番王首级,衔奔会国,献于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将公主嫁他,正在为难之际龙犬乎作人语:"你将我放入金钟之内,七天七夜,就可以变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一看身已变成人形,尚留一头未变。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头冠,他们就结婚了。)
3、纹身
台湾土着多以蛇为图腾,有关于百步蛇为祖先化身的传说和不 准捕食蛇的禁忌。其纹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纹为主,演变成各种曲线纹。广东蛋户自称龙种,绣面纹身,以像蛟龙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龙之害。土蕃奉猕猴,其人将脸部纹为红褐色,以模仿猴的肤色,好让猴祖认识自己。
4、图腾舞蹈
即模仿、装扮成图腾动物的活动形象而舞。塔吉克斯坦族人舞蹈作鹰飞行状。朝鲜族的鹤舞。龙舞、狮舞。
图腾崇拜与禁忌
图腾崇拜首先要敬重图腾,禁杀、禁捕,甚至禁止触摸、注视,不准提图腾的名字。图腾死了要说睡着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苏宜兴人古为蛇图腾,因此对家蛇绝对不能打杀,认为在床上、米囤上发现家蛇为吉祥,在檐梁发现为凶,应立即回避。有时还要点燃香烛用食品来供奉。瑶族"男头女肩"皆贵,不能负重。尼泊尔崇拜牛,以之为国兽,禁杀、禁捕,禁止穿用牛皮制品。因国兽泛滥,不得不定时将其"礼送"出国。其次要定时祭祀图腾。清·刘锡诚《岭表纪蛮》:"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为尽礼"。
图腾牺牲与图腾圣餐
一般来说对图腾要敬重,禁止伤害,但有时却有极其相反的情况。有的部落猎取图腾兽吃,甚至以图腾为牺牲。之所以猎吃图腾兽,是因为图腾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气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但吃图腾兽与吃别的东西不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请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温克人猎得熊,只能说它睡着了,吃肉前要一起发出乌鸦般的叫声,说明是乌鸦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温克人。且不能吃心脑肺食道等部位,因为这些都是灵魂的居所,吃后,对遗骸要进行风葬,用树条捆好,然后放在木架上,与葬人基本相同。以图腾作为牺牲来祭祖,是以图腾兽为沟通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灵魂与图腾的灵魂是平等的,只是躯壳不同,死,只是灵魂脱离躯换了一个家,而在阴间 的家里,自己族类与图腾族类的灵魂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杀图腾,是以图腾的灵魂为信使,捎信给祖先灵魂,让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让图腾灵魂转达自己的愿望。如印第安乌龟族人杀龟祭祖。壮族的"蚂拐节"即青蛙节,壮族以青蛙为图腾。分三个阶段:找蚂拐、孝蚂拐、葬蚂拐。正月初一,全体出动找蚂拐,先捉到者,放七声地炮,敬告天地,被尊为蚂拐郎,成为节日首领,迎回蚂拐,密封于宝棺之中,再端入花楼,在震天动地的铜鼓声和鞭炮声中送往蚂拐亭。从初一到月底,是给蚂拐守孝,晚上还要为蚂拐守灵。守灵满25夜后,葬蛙,杀鸡宰鸭,蒸五色饭,早饭后送到坟场安葬,还要打开上一年的宝棺,视蚂拐颜色以卜吉凶。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
所谓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英语统称之为totemism。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关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即以图腾形象作为群体的标志和象征。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图腾标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关。
中国彩陶艺术中的图腾文化
彩陶的具像图案中,我们特别注意到"人面鱼纹",人面鱼纹是以异物同构的方式,将人面图案和鱼图案合为一体的.其含义很可能是以人面为图腾的部族和以鱼为图腾的部族合并.
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并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为龙.
图腾
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萨满祭司职业的一种施法必需品,分为大地图腾,火焰图腾,水之图腾和风之图腾。通过各种图腾,萨满可以释放不同的减益或增益法术如“地缚图腾”(需要大地图腾才能够施放)能够减慢一定区域内敌方目标的移动速度、“法力之泉图腾”(需要水之图腾才能够施放)能够加速一定区域内己方队员的法力回复速度等。
漫话图腾
王凯符
“图腾”是个外来词,是英语totem的音译,原为南美洲印第安人语,在中国古籍中是不可能找到这个词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民族的保护神和氏族标志,这自然物的图形,就成了这个民族的图腾。
中国古籍中虽然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在大量记载,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的文化古籍和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因此可以说,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国。《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崇拜物,别的不说,单就麟、凤、龟、龙这“四灵”而言,在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就不知有多少,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图腾作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常常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龙为例,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龙的内容,几乎随处可见。《周易》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着作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周易》中的干卦,是开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龙为象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龙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物,是图腾,这可以从《周易》的这些话中得到印证。就因为如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皇帝是龙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秦始皇被称做“祖龙”,中国各族人民成了“龙的传人”。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了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在汉语词汇中,与龙有关的词也多到不可胜数,在近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中,单是以龙字为词头的词语就有数十个之多。
图腾崇拜与图腾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开展图腾与图腾文化的研究就成了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图腾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民族历史和民族的风俗、民族的共同心理,对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图腾作为狭义的理解,专指远古时代的民族崇拜物或民族标志。但图腾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或文化形象,不仅古代有,现今社会也依然存在。现在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图腾,他们是历史的继承,同时也有发展。如果把图腾的内涵加以延伸,现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的图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动,如运动会、博览会等等,均使用吉祥物,其实这都与古代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此说可以成立,那么研究图腾崇拜和图腾文化,就更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不是图腾,但也和我国人民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龙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总观龙图腾说的争论,觉得起码有这样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个问题是,图腾说来自西方学者,中国远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着、北美土着那样,有过一个图腾崇拜时期?分析古籍中的有关记载,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是,按学界的普遍观点,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便趋于衰落,步入阶级社会,就只剩下一些残余在延续。按考古学提供的实物资料,龙的起源当是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的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图腾崇拜已走向衰落了,龙却起源了。将方兴未艾的龙归划于一个趋于衰落的崇拜现象,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
另一个问题是,图腾概念有其原有的为学界所基本公认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图腾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或可称为“狭义图腾”。增其内涵、扩其外延之后的图腾,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了,或可称之为“广义图腾”。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实物,而龙不符合这个条件,它们是自然界里没有的神物,因此,要说龙为图腾的话,就只能将龙划归到广义图腾的框框里。问题是,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时不时地会发生冲突。比如,按狭义图腾的要求,图腾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杀害的,而身为广义图腾物的龙却屡屡被惩罚被斩杀枣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如果要在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之间选择的话,我倒更倾向于狭义图腾,因为我觉得图腾就是图腾,应该尊重原初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太广义了,也就没有图腾了。
龙。
还是广义的龙更有现实意义。龙就是广义的图腾,有着图腾的实物体现。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也体现了华夏民族绝对优于其他民族-—不屈、顽强、团结,龙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也就是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并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为龙.。
中国历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龙为帝王标志。说明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龙就是一种权利、力量、智慧的综合体,龙的广义解释,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所以中国人始终爱龙、望龙、信龙。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对于用狭义图腾去解释龙这种图腾文化,说明解释的人对图腾的真正意义和中国的历史不是很了解!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人们仔细去研究,会觉得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是最值得骄傲的!
各地图腾文化:
福建人以蛇图腾纹身的习俗
上古三代时,福建境内至少居住着7支互不相属的土着部族,古文献称之为“七闽”。春秋末,楚灭越国,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福建土着为“闽越”,他们喜欢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最重要的习俗是以蛇为图腾、断发纹身,盛行原始巫术。《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如闽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称蛇种”,并不讳言。他们在宫庙中画塑蛇的形象,定时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见蛇离船而去,则以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带疍民妇女,发髻上多插着昂首状蛇形银簪,其寓意亦为不忘始祖。
与原始宗教信仰相辅相成的巫术在闽越人中也相当盛行。闽越人流行断发纹身的习俗,《汉书·严助传》说:“(闽)越,方外之地,劗发纹身之民也。”这实际是原始巫术的“模仿术”,剪去头发、在身上纹上蛇的图案,用以吓走水怪。如《说苑·奉使》所称:越人“劗发纹身,灿烂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闽越族的后裔一直保留着断发纹身的习俗。越巫在秦汉时名扬天下,汉武帝也深信不疑。他下令在皇宫中建越祝祠,设越巫,用越人的“鸡卜”,祈求长寿。
❷ 图腾是什么,有什么来历
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居住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人民,至今仍保留了丰富而又历史渊远的天文学知识,他们以十二兽纪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赶虎街,猪日赶猪街。有些地方建十二兽神庙,每年举行祭礼活动,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跳十二兽神舞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保俗语表明人们普遍对老鼠的憎恶。然而,远古时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却认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并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他们描绘、雕刻老鼠的形象,在仪式或节目期间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护。白族虎氏族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虎也不会伤害他们。当要出远门时,一定要选在属虎的那天,认为只有这样,做事才会吉祥如意。有的人从远方回来,也一定要算准日期,只有虎日才进门坎。白族鸡氏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花鸡的蛋里孵化出来的,认为公鸡知吉凶,会保佑他们。在迁徙时,将东西装在背箩里,上面放一只公鸡。到达新迁地区后,公鸡在什么地方叫,就在什么地方安家。在他们看来,公鸡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在《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 直至今日,我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些都是图腾祖先观念的残余。至于龙图腾神观念,更为普遍,大多数民族都曾把龙视为保护神。野猪神是北方狩猎民的崇拜对象,在满族中列为大神,说它身比山高,鬓毛如林,山里的沟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护神。把牛视为远古创世神兽的有纳西族。在纳西族书中记述了这头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顶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摇地动,由纳西族人始祖开天七兄弟和开地七姊妹将它杀死,用牛头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头,肋祭山岳,血祭江河,肺祭太阳,肝祭月亮,肠祭道路,尾祭树木,毛祭花草。于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清静世界。从此,牛才作为神圣物用来做祭圣物,用来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牺牲供品。纳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对马的崇拜多流传于北方游牧民与游猎民中。保安族中流传有雪白神马的神话。满族有供奉马神习俗,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仪和修建马神庙的记述。达斡尔族人称神马为“温古”,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可随处吃、走,不准人驱赶,甚至可以在田中随意吃秧苗。神马多为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志。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瑶、畲的盘瓠传说。匈奴狼的传说(《魏书·高车传》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 "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他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图腾的标志作用几乎体现在各个方面,如: 1、旗帜、族徽 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西夏狼主"50年代,哈萨克族部落有的还打着狼旗。东欧许多国家都以鹰为标志,这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的古徽是母狼,后改为独首鹰,东罗马帝国成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美国、意大利为独首鹰,俄国(原始图腾为熊)、南斯拉夫为双首鹰。表示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波斯的国徽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徽志。这些动物标志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原于原始的图腾信仰。 2、服饰 瑶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丝线或五色布装饰,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后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畲族的狗头帽。(据传说,盘瓠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传说,其祖先为犬,名盘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时,犬戎犯边,国家危机。高辛帝出榜招贤,谓有能斩番王首来献者,妻以三公主。龙犬揭榜,前往敌国,乘番王不备,咬下番王首级,衔奔会国,献于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将公主嫁他,正在为难之际龙犬乎作人语:"你将我放入金钟之内,七天七夜,就可以变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一看身已变成人形,尚留一头未变。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头冠,他们就结婚了。) 3、纹身 台湾土着多以蛇为图腾,有关于百步蛇为祖先化身的传说和不准捕食蛇的禁忌。其纹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纹为主,演变成各种曲线纹。广东蛋户自称龙种,绣面纹身,以像蛟龙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龙之害。土蕃奉弥猴为祖,其人将脸部纹为红褐色,以模仿猴的肤色,好让猴祖认识自己。 4、图腾舞蹈 即模仿、装扮成图腾动物的活动形象而舞。塔吉克斯坦人舞蹈作鹰飞行状。朝鲜族的鹤舞。龙舞、狮舞。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 所谓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英语统称之为totemism。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关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即以图腾形象作为群体的标志和象征。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图腾标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关。 图腾 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原始社会中宗教的最初形式之一。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源自北美阿耳贡金人奥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为他的亲族,即指一个氏族的标记或图徽。处于氏族社会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于某一动物、植物或其他特定物类,并认为这种物类是其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因而对之加以特殊爱护并举行各种崇拜活动。而且,原始人一般对这些物体持禁杀、禁食或禁止触摸等谨慎和敬畏态度。原始氏族社会的这类现象即被称为图腾崇拜。原始人还常用绘画或雕刻等来作为其氏族图腾的形象及标志,将之置于房屋、帐棚、柱子、旗帜等器物之上,如立于村头或家宅前的图腾柱等;有的图腾亦被作为文身的图像或起着其他装饰作用,如被绘于某种木片和石片上,或被安装在帽子及盾牌上等。这些作为氏族标记和徽章的图腾形象均被认为具有某种灵性或神秘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壮大。
❸ 中国古代有那些种图腾分别代表什么
1、狼图腾
狼是突厥系民族图腾,阿尔泰民族的另一支东胡也敬畏狼。汉史载,古代突厥系民族高车认为他们是一个美丽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后代。而乌孙的祖先则传说是弃婴和母狼阿史那的后代。乌孙、高车,一为匈奴养子,一为匈奴之后,加之传为匈奴别部的突厥,皆有狼祖神话,
以此推之,匈奴亦当有狼祖神话,只是消失于久远的历史年代之中而已。突厥第一汗国的王族姓氏阿史那就是来自于突厥传说中的母狼阿史那。阿史那这个词在古突厥语中是指苍色的狼眼。传统意义狼图腾代表的是天----'腾格里',草原人在死后会把尸体运到特定的地方,供狼吃掉。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死后才能到腾格里享福,才能回到腾格里的怀抱,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就是用这种方式下葬的,这是他们对腾格里·对天的崇拜。这种传统在内蒙和蒙古已很少见了。
2、鸟图腾
在原始时代,鸟形图像的出现比较普遍,不仅存在于黄河流域的史前人类中,而且在长江流域的原始遗存中也有普遍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双鸟朝阳象牙雕刻、鸟形象牙雕刻、圆雕木鸟,甚至在进餐用的骨匕上也刻有双头连体的鸟纹图像。
可见,鸟图腾崇拜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古籍中也能找到一些氏族的鸟类名号,如少昊部落就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等等。在中国南方的古代民族中,越人的图腾标志主要是鸟。居住在山东、江苏一带的东方各种夷人,据古籍记载,他们最初也是以崇拜鸟为主。
从民族志的材料中来看,中国大多数近现代少数民族,都还或多或少地残留有鸟图腾崇拜的文化痕迹。怒族、苗族、满族、朝鲜等都有鸟图腾,并有关于鸟是自己祖先的神话。此外,黎族、珞巴族、赫哲族也都有鸟图腾。在彝族的图腾崇拜中,在门上挂一只鹰,认为这样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3、蛇图腾
上古三代时,福建境内至少居住着7支互不相属的土着部族,古文献称之为“七闽”。春秋末,楚灭越国,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福建土着为“闽越”,他们喜欢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最重要的习俗是以蛇为图腾、断发纹身,盛行原始巫术。
《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如闽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称蛇种”,并不讳言。
他们在宫庙中画塑蛇的形象,定时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见蛇离船而去,则以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带疍民妇女,发髻上多插着昂首状蛇形银簪,其寓意亦为不忘始祖。
4、葫芦图腾
由葫芦神话衍生的传说亦多种多样,最出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据传盘古出世时,将身一伸,天即高,地便坠下,天地相连处,盘古则左手持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用凿击,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浊初开。
盘古与葫芦图腾的关系:彝语专家刘尧汉在《论中国葫芦文化》中指出,盘古就是葫芦,盘古的盘,即是葫芦;古-意为开端,所谓盘古,即“从葫芦开端”。
5、龙图腾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
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对龙的崇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绵延了数千年的特殊现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非凡的能力,他有鳞有角,有牙有爪,能钻土入水,能蛰伏冬眠;他有自然力,能兴云布雨,又能电闪雷鸣。龙就是广义的图腾,有着图腾的实物体现。
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也体现了华夏民族绝对优于其他民族—不屈、顽强、团结,龙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也就是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意。
中国历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龙为帝王标志。说明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龙就是一种权利、力量、智慧的综合体,龙的广义解释,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所以中国人始终爱龙、望龙、信龙。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❹ 杭州的茶文化起源
证明杭州湾地区是茶树起源中心及华夏茶文化起源圣地
摘 要 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这意味着世界上终于有了一颗古老的茶树种籽,这是零的突破,证明世界上有茶属茶树种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云南2700年树龄的野生大茶树,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这颗茶籽不仅是“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还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就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而同时出土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原始茶与茶釜,使世界饮茶的历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们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面貌,我们还可以借此破译远古茶的更多秘密。进而联系种种茶文化遗存,证据确凿地提出“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的新观点。
关键词 杭州湾出土;八千年前;世界上最早;茶树种籽;原始茶与茶釜;茶树及茶文化起源中心
一、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
(一)证明世界上有茶树至少在八千年以上
这颗极其珍贵而难得的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出土于2001年发掘的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T0510探方的第7层中,由于一直未引起考古人员的重视,只当作一般出土种实对待,故消息没有传开。直到2005年4月13日,我在翻阅新购之《跨湖桥》(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①时,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实》彩版四五页上突然看到一颗茶籽的图片及“茶Camellia sinensis”字样,真是非常震惊,几疑看错——我深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世界上终于有了一颗古老的茶树种籽,这是零的突破;而且它已有八千岁之久,证明世界上有茶属茶树种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云南2700年树龄的野生大茶树,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
为了进一步核实,笔者特地去浙江省考古所,在原考察者郑云飞博士的帮助下,近距离地观察到这颗茶籽:其表皮呈黑褐色,略有炭化迹象,但并不粗糙,较为平滑;其形状为1.42×1.58厘米的圆形,种脐端微圆突,种脐处营养器官部分已消蚀为空,故呈现一条裂口。从种籽较圆,种脐位于圆中并呈圆突来判断,应为单室茶果(一个茶果中只有一颗种籽)的种籽;其外观,与今杭州地区的龙井茶树的单室茶果种籽形状非常接近,而体积大小,则完全相符合,而与皮糙个大的油茶子或西南某些较原始的大茶树茶籽差别较大。这真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更深入地追考研究。
(二)是“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
一般来说,可食叶的茶树属于山茶科(Theaceae)茶属(Camellia)茶树种(Camellia sinensis)。现已发现山茶科共有28属700多种,其中茶属有200多种,如山茶花种(Camellia Joponica)、茶梅种(Camellia Sasangua)等都是。茶属是山茶科中较原始的一个属,而据地质考察,至少在3000万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山茶科植物已在长江中下游以南、云南东部等“南部南亚热带及热带植物省”出现(见中科院南京地质生物研究所宋之琛、李浩敏等《我国中新世植物区系》文,《古生物学报》1978年4期)②。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等在长期深入考察后,认为茶树起源中心在中国东部等地③;瑞典着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最先为茶树定学名:Thea 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然国内一般都认定茶树起源于云贵川鄂一带。
在这以前,唯在杭州湾南岸地区曾发现地质年代为第三纪的茶属叶化石一块,贵州晴隆县发现晚第三纪的一颗接近四球茶树种的种籽化石,但都无法确定是茶树种。因此,这颗茶树种籽,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古茶树种证据,再加上茶属叶化石、中国东部说、以及自古至今文献等记载数浙江茶、茶事、茶俗一直早而多等综合因素,这茶籽还是推翻以往各种茶树原产地之说,成为“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
(三)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这颗茶树种籽出土于文化层中,是与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物一起发现的,是人类的采集物,而不是自然的遗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作进一步探索:很显然,跨湖桥人已对茶籽感兴趣,所以才会收藏它,而茶籽是没法食用的(苦涩得不得了),八千年前也无榨油的可能(且此茶籽也非油茶子),何况茶籽者,本就是茶的种籽,这是它最本质的特性,故其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作种子采集储备的。推测当时跨湖桥人已开始喝茶叶之茶了,所以才会对茶籽感兴趣,也即,茶树已受到重视;而从其它种种信息及迹象分析,当时当地已有茶树已可以肯定,那么这颗茶籽应该正是跨湖桥人在八千年前已开始培植茶树的证据(虽说只有一颗茶籽,但它是历经八千年时光的幸存,从或然率角度来说,这一颗,已代表了当时至少有上千颗以上)。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之故乡,但一直说不清国人是何时开始喝茶的,众说纷纭,大胆的追溯至神农时代,也有赞同始于西周的,谨慎的甚至主张唐或三国魏晋。此类观点,基本上是依据对文献史料不加考辨的寻章摘句,而非研究。1980年代以来,笔者一直在对华夏茶文化之根作很深入的研究与追寻,通过对考古发现和民族文史等多方面资料的综合探析,认识到饮茶必起源于原始时代,并与古越人有关,1990年提出了“饮茶文化创始于中国古越人,可追源到新石器早期”的新论,引起史学界与茶学界的极大重视——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一个颠覆性的论点,不是笔者别出心裁的创新,而是依据大量资料跨学科研究探寻所得出的扎实结论。
这一结论由于正确而渐渐被更多资料所证实,并还释疑了不少古老的茶文化谜团,因而已为许多深入研究者所信服与认同,称之为茶史研究上的一大突破,深刻地影响了茶学界,开辟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与此同时,则是西周、三国、唐代等说的被摈弃。如此较前已有很大突破,但由于没有过硬证据,结论还停留在分析推论阶段,很难令人完全信服。不过只要观点正确,证据自然会慢慢聚拢来,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作为茶史上可确认的最早茶树种实物,确凿地将有茶树及饮茶之始大大推前到至少八千年以前,杭州也因此在世界茶史上有了源头意义的明确而重要的地位。
二、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茶与茶釜
说到茶,须先说明:茶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众所周知的茶叶,一类则是“非茶叶”。
在跨湖桥T0411⑧层中出土了一件小陶釜,外底有烟火熏焦痕,器内盛有一捆植物茎枝,长度约5—8厘米,单根直径一般在0.3—0.8厘米间,共约20余根,纹理结节均很清晰,出土时头尾整齐地曲缩在釜底。显然,这是陶釜煮烧植物茎枝的遗迹,考古人员定其为中药及罐。然而,这捆植物茎枝,显然未经过炮制处理,也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药;且药性也无法确断。故只能称之为“煮烧一种汤液的植物茎枝”。至于这样的汤液是什么?相信熟悉民间饮食文化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说“茶”的,民间习惯将凡用枝叶和药草等煮成的益体饮料称为“茶”,可见其合适的称呼应当是“茶”。
多数人已不知古老的茶曾有用各种植物的根、茎、皮、叶、花、果等为原料煎煮出来的历史了。其实这类古老的煎茶如今在民间土俗中还有较多保留,如“葛根茶”、“桑枝茶”、“白杨树皮茶”、“槐树叶茶”、“玫瑰花茶”、“山楂核桃茶”等等。其中桑枝茶及赤柽柳茶皆用“带叶茎枝”为原料,而古风犹存的云南傣族等,则有将春茶树梢“连枝带叶”摘下,悬于火上烤香后放入茶罐内煎煮为茶的风习。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茶煎煮后的废弃物非常接近于该出土物的状态——经烘烤后外皮干紧的茎枝不易腐烂,而煮熟的叶子则已消亡。远古煮茶的原料是十分广泛的,因此,无论该出土物为何种植物,均不妨碍其为“茶”的性质,并且,该种出土植物无论药性如何,也都可归入“茶”的范畴之中。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茶与茶釜,使世界饮茶的历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们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面貌,我们还可以借此破译远古茶的更多秘密。
三、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
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及原始茶与茶釜,以无可否认的真实存在,证明了八千年前杭州已有茶树,人们已经喝茶。而我的系列研究早已指出(这里只能简要述之):“茶”是诞生于森林中的,故“茶”(古越语读若zo),最初是指“对森林的利用”,“杂”字还残留其遗意。因此,起初不仅许多食物等称作“茶”,就连房屋等也称为“茶”,如“舍”(古音so)等,即“茶”之遗呼;同样,“船”在古时又称“槎”(古音co,古不分z、c、s音),也是“茶”之遗呼。发展到后来,才集中称呼某些益身食物及原料乃至树等为“茶”。从“茶”可指称茶树、茶叶、茶汤等来看,其名称的含混不分,正是起于原始蒙昧时代的胎记。“茶”称呼的概念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森林中的一切被利用物——可生食动植物(基诺族凉拌生食茶、湖南三生茶即其遗韵)——以动植物原料煮烧的多汤食物(苗族打油茶、陇南罐罐茶、江南莲枣茶是其遗韵)——以植物等原料煎煮的饮料(如川贝莱菔茶、桑菊茶等)——以茶叶煮泡的饮料。
简而明之,“茶”大致经历了“森林——食物——饮料”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其中,“食物”及“饮料”前阶段,为“非茶叶之茶”;到“饮料”后阶段,才出现“茶叶之茶”。
从跨湖桥出土的茶与茶釜来推算,“非茶叶之茶饮料”大致出现在已发明煮烧器的数万年前,成熟于已有陶器的1万年前后;从八千年前就已有茶树来看,“茶叶之茶”的出现可推至万年前后;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打茶筒、丰富的茶崇拜遗迹等,分布于杭嘉湖地区距今约六千年的崧泽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钵来看,吾中华饮茶是诞生、丰富及成熟于杭州湾一带的(也即古吴越地区)。
茶文化起源非常古老,有着曲折漫长的历史面貌,杭州至今存留着源头意义上的较完整发展环节遗迹。如从“名随其主”来追溯,“茶”之音为古越语,则杭为越人;从茶诞生于森林来说,杭州自古流传着“龙井女茶祖与十八棵茶祖树传说”,是茶祖崇拜的信仰解释部分,类似佛教的经本,实即茶图腾原始宗教《圣经》遗存;而龙井山上还有古老的“胡公庙”受历代茶农祭祀,显然正是茶神庙;
而最近在杭州龙坞茶乡一座晚清茶商所建的“古雕花楼”的梁枋上,新发现一对“龙井茶供”雕刻:其下为颇有唐代风韵的“荷叶莲蓬碗”,其上是“二叶一芽的龙井茶青”,组合成以龙井茶青供茶祖的意蕴图案。而其旁还有一对供果实、一对供花朵的雕刻图案,共组合成“六合茶清供”雕刻图案。这与性爱嗜茶,有着浓郁茶图腾遗俗的土家族茶农,在造屋时要在梁木中央凿个眼,再用红布包上茶叶、米、银子、朱砂,并滴上酒,塞填于梁眼内,以祈茶图腾镇邪佑福的古俗,具有相同含义,是一脉相承的遗风;
旧时杭州茶乡,每年第一锅新茶炒好时,必须先恭敬地冲泡第一杯新茶,虔诚地敬奉在“灶神”面前,并在清茶旁放上一支翠柏,含祝愿:新茶炒如翠柏一般青绿,其中含有更远古深奥的茶图腾含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杭州确曾有原始的茶图腾崇拜存在过——茶图腾是人类森林时代的原始宗教;再从茶为食物追溯,则杭古有七家茶、立夏茶、阿婆茶、擂茶、豆子茶、绣茶等原始性状的食物茶,今“余杭咸茶”为其遗韵;若从茶为饮料追溯,则跨湖桥出土茶与茶釜为非茶叶饮料茶的最早证据,崧泽文化的擂茶钵及南宋杭人热衷吃的擂茶是其延续;“茶叶之茶”正是从这类茶中分化进化出来。
从茶图腾、原始茶、到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原始茶与茶釜、擂茶钵与擂茶④等,杭州已卓然成为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因此,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及原始茶与茶釜,是奠定杭州为“华夏茶都”的重要圣物,是确认杭州为茶树起源中心及饮茶发源地的重要证据,它们解释了杭州自古以来茶文化浓郁之根深流长缘由,让杭州茶文化因此而居有世界茶文化之祖的地位,杭州人对此尤其不可等闲视之!
❺ 杭州2022年第十九届亚运会会徽名为什么
杭州2022年第十九届亚运会会徽名为潮涌。
“潮涌”的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下方为主办城市名称与举办年份印鉴,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杭州亚运会会徽。
扇面造型反映江南人文意蕴,赛道代表体育竞技,互联网符号契合杭州城市特色,太阳图形则是亚奥理事会的象征符号。
会徽锁定“钱江潮水”的原因
1、浙江精神
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2、千古奇观
杭州的钱塘潮涌这一自然现象历经数千年,观潮已变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能够将这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转化成图腾,这是团队的原始冲动。
3、体育精神
本会徽设计视觉上舒缓、柔和,但在平静之中大潮涌动,而这种平地波翻起,沧浪鼎沸时的境界也正是体育竞技所追求、所提倡的,潮涌回应竞技,用弄潮儿比喻运动健儿,这是一个公众视角。
4、良辰吉日
八月十八潮,正当杭州亚运会开幕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