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石头书的资料
石头书是中国古代原始的书籍,即把文字刻在石头上。
它起源于东汉,而最大的石头书出于唐朝。中国现存的最早石刻文字,是唐初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发现的春秋时期10个石鼓上的刻文。唐朝时印刷术还不很发达,为避免人们在学习经书时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将《诗经》《论语》等十二部儒家经书,刻成石经,立于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学内,供学员们抄录、诵读。
清朝康熙年间,有人用九块石板补刻了《孟子》一书,同开成石经放在一起,所以又称十三经刻石。
(1)杭州南宋石径什么时候开扩展阅读:
中国的石刻文字始于何时,有待考证。虽然夏商周三代都有刻石传世,但均为后世伪造。可信的只有商代《小臣系簋》断耳铭文、《妇好墓石磬刻文》。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文字主要有二:一为着名的石鼓文;二为河北平山发现的河光刻石,仅两行19字。
以前的石刻着录书,一边拿按时间为顺序分类,看不出字之间的关系。
根据石刻的内容与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六类:碑志,刻经,造像,诗文,题识,杂刻。
⑵ 杭州在古代的时候杭州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一,杭州是南宋和吴越国的首都。
二,南宋时期叫做临安,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在杭州建都为钱塘。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但在当时还是重要的地方,因为此地有得天独厚的水源条件,养育了一方人.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看来杭州这一地方也是有悠久历史的。
⑶ 南宋石经的什么具体的历史价值
杭州南宋石经又称“宋高宗御书石经”或“南宋太学石经”。现存杭州碑林(原杭州孔庙),共85石。 在封建王朝 刊刻石经是炫耀文治的一种手段,客观上它有规范汉字字体、字形的功能。同时立石太学将石刻墨本刊发到各州学,起标准教科书作用。
参考文献: 《南宋石经考述》 陈光熙 陈进 浙江学刊(双月刊) 1998年1期 来源CNKI
⑷ 着名城市杭州有什么的美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⑸ 南宋历史简介
简介: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宋高宗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1127年,康王赵构南渡,定都临安,建南宋。1279年,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南宋亡。南宋存152年,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昺九帝。
(5)杭州南宋石径什么时候开扩展阅读
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新建立宋朝,沿用“宋”国号,由于疆域相对于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称南宋。
1138年,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谅阴,难行吉礼,命秦桧摄冢宰,受书以进。是月,虚恨蛮犯嘉州忠镇砦。是岁,始定都于杭。”)
南宋时期是加强中央集权、“干强枝弱”的时期。南宋继承了北宋“强干弱枝”政策,在中央地方权力、官僚机构、司法、军权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为维护国家内部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从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南宋时期,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门第的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杂类、僧道、农民,甚至是杀猪宰牛的屠户,都可以应试授官,南宋的科举登第者多数为平民。
南宋初年,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丞官。
从宰相官称来看,三省已并为一省。孝宗时,索性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未变(左、右丞相,唐玄宗时为尚书省长官,宋为中书的长官)。
⑹ 杭州西湖晚上开到几点
杭州西湖是24小时都可以参观的。
⑺ 石径寺2022年9月25日开门吗
开门。石经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古驿社区,始建于东汉末年,石经寺为川西着名五大丛林之一,在该寺的官网显示到,该地以及与2022年9月25开放,每日开放时间为早晨八点到晚上六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⑻ 杭州在古代的时候杭州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杭州在古代的时候杭州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
杭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钱塘江下游、东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国际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
历史沿革
杭州乌龟洞遗址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证实五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生活,[12]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现代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属“扬州之域”。
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春秋时,吴国、越国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国,后属吴国,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国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