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我所有所发 杭州蒋星峰骗子的事情的澄清!
0 0
Ⅱ 杭州西湖有哪写名人,与他们的事迹
空亭一座,还有什么能让人想起苏小小浪漫凄婉的悲剧故事;
草坪一方,有谁能知道这就是打虎英雄武松当年的埋骨之处;
无名坟堆,辛亥革命烈士遗骸竟然依旧躺在城西的鸡笼山上;
……
40年前,一大批为西湖增色的名人墓葬,从西湖周边消失了,连同他们的故事,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西湖北山街的整治正在进行中,也许今年“十一”,我们又会发出一声感叹:西湖又变样了!希望这并不仅是对西湖自然风景本身的赞叹,更是对蕴涵在湖光山色间那浓浓的人文积淀发自内心的景仰。因而,在如今改造工程尚未结束的时候,很多杭州的热心市民觉得似乎该说些什么,不为其他,只为那些承载着历史、如今散落各处的名人墓葬……
四十年的一段尘封记忆
前不久,一位年过七旬的市民蒋大伯找到记者,讲述了40年前,西湖边的名人墓葬曾进行清理;40年后,他希望能在此次北山街改造时,及时考虑恢复或回迁一些名人墓葬,增添西湖的文化内涵。如果再不进行抢救,那些名人事迹以及有关他们的一些故事,很可能就此失传。
吴子刚,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过杭州市园管局局领导的离休干部;陈洁行,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钱塘旧梦》作者;丁云川,一位热心杭州考古事业的老人,他们和蒋老一起,向我们讲述了那些历史片段。
西湖胜地,有多少豪杰志士文人骚客将身后事寄于此处。40年前的西湖边,曾经遍布墓葬和纪念碑。比如在原二三四五公园的地方,曾有陈英士铜像、北伐誓师宣言纪念碑、八十八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西泠桥头有苏小小墓,再西有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墓、陶成章墓、杨哲商墓、沈由智墓;曲院风荷处有岳飞墓;丁家山处有刘庄主人刘学询及其亲族坟墓十穴;在花港观鱼处,牡丹园原来为无主坟地;在孤山东麓有辛亥革命浙军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坟、国民党上将王电轮墓及坟庄、陈模墓、林祠、林启墓、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墓,后山有林和靖墓、菊香墓、徐寄尘墓、夏超墓、冯小青墓、苏曼殊殊墓等。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整治西湖,就开始逐渐搬迁和拆除一些墓葬和纪念碑。特别是1964年,随着文革的临近,曾在西湖边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搬迁行动,一些着名的名人墓葬与乱坟一起在几夜间被全部挖起迁走。甚至连岳飞、秋瑾、徐锡麟、辛亥革命浙军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坟等全部被挖掘搬迁。纪念亭拆除、碑被打碎,遗骨有些被搬迁到鸡笼山的乱坟中、有些干脆被销毁。
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在杭州的一批文人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岳庙被恢复,秋瑾墓被回迁至西泠桥的另一端,并且还塑了像。徐锡麟、浙军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坟、陶成章墓、杨哲商墓、沈由智墓等一批辛亥革命名人墓葬被迁到凤凰岭南天竺原来演福寺旧址,重修墓葬,并树墓碑以供后人凭吊。
在这几年进行的西湖环湖整治中,章太炎墓、于谦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纪念祠堂被回迁或恢复。
但是仍有一大批名人墓葬至今没有被恢复……
名人墓辞西湖边
武松:亦真亦假皆无影
历史:武松是南宋时期跟随宋江造反的三十六人之一,历史上确有其人。施耐庵着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等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在第119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中因为鲁智深坐化六合寺,武松也在此出家,至八十高龄善终。
另有一说,此武松不是《水浒传》中的武松,而是清代的一个义士,为杭州百姓除害,深得市民爱戴,死后,杭州市民感念其德,集资将他葬在西泠桥畔。
遭遇:在现香格里拉饭店对面的草坪处的一棵青松下,原为武松墓,据蒋大爷回忆,以前这里有一个四角石亭,内有坟包和一块墓碑。1964年挖掘时,的确发现了一根特别粗大的长腿骨。后遗弃。
现状:目前在其原址为一片草坪,没有任何标志,一棵高大的青松枝叶茂盛,为下面的草坪遮挡着风雨。
苏曼殊:诗僧流落鸡笼山
历史:苏曼殊15岁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的几年里,结识了陈独秀、黄兴等人。回国后,加入了光复会,从事反清活动,与革命党人多有交往。17岁后,苏曼殊削发为僧,之后写了不少诗作和小说,在文学史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遭遇:他在上海去世之后,孙中山给予葬资,徐自华得知他们正在寻找葬地,捐出了西湖孤山北麓的一块地安葬苏曼殊。苏曼殊就这样在身后选择了西湖的孤山。但是后来苏曼殊墓的墓壁坍塌,1964年,墓被迁至鸡笼山。
现状:至今,苏曼殊的遗骨仍旧湮没在鸡笼山荒草丛中。
长眠在鸡笼山的名人还有辛亥革命的一对英烈夫妇裘绍和尹维峻、林启、惠兴、林寒碧和徐自华,他们的身后之地也同样处于湮没的境地。
苏小小:此地空留慕才亭
历史:苏小小是南齐钱塘人,名歌妓(即歌女),聪明美丽,才华出众。她平时就喜欢乘坐自己设计的油壁香车游览西湖。有一次在白堤偶遇骑着青骢马的宰相的公子阮郁,两人一见钟情。为表达爱慕之情,苏小小口吟《同心歌》一首:“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苏小小也就此不再出面歌唱,在杭州掀起轩然大波。消息传到了宰相耳里,连夜把儿子带走,从此音讯皆无。苏小小几次寻找都没有结果,抑郁成病。有一次她在寺庙烧香,碰到穷书生鲍仁,赠银百两,资助他进京赶考。鲍仁应试及第,任滑州刺史,专程来向苏小小道谢,苏小小已经谢世。鲍仁根据她的遗愿“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西泠,不负好山水”,将其葬于西泠桥畔,后人又在墓上建造“慕才亭”。苏小小的墓建成后,唐代诗人李贺、白居易等都曾到墓地拜谒,并作诗纪念这位才女。
遭遇:苏小小墓据传至南宋时已经出现在西湖边,此后屡有毁修。清干隆时,墓外观为石砌八棱角、上覆青瓦丹柱墓亭,据传所有柱子的四面都刻满了历代吟唱苏小小的诗词对联。民国初年改为外包水泥的圆丘形墓。1964年被清除,发现其为一空坟。
现状:1988年,只在墓亭原址上修造了六角攒尖顶亭,名“慕才亭”。亭边的说明简单地介绍了“苏小小的故事”。
修缮,专家点子ABC
提议一:有选择回迁
也许西湖美誉过盛,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心愿埋骨于此,大大小小的人物已经无法尽数。要把这些墓葬全部恢复显然是不现实也没必要。只能结合此次西湖的综合整治,有选择地重修或者回迁部分墓葬。比如在百姓中影响较大,对杭州提升人文内涵有较大意义的,须尽可能恢复;而对一些相对影响较小,或者属于群体人物,但又对杭州的古城保护有一定作用的,可以尝试在西湖以外的别处进行整体的清理,比如类似凤凰岭的辛亥革命纪念墓地等建造一个西湖古代文人墓群,让人有选择地慨叹凭吊。
提议二:原汁原味还原历史
说声恢复也许不难,问题是怎么恢复?杭州的丁云川老先生是个热心市民,一直以来他以自己民间的方式感悟西湖,在他看来,要恢复这些名人墓葬,就要尽可能的保持原样,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让今人在与古人共享同一天地的场景中缅怀逝者。
提议三:改良墓碑
但是针对原样恢复的提法,陈洁行教授却并不苟同:“如果现在还在西湖边重新修起一个个馒头坟包的话,无疑是煞风景的。”他提议不妨借鉴西方的墓碑,以台阶式造型,既免去坟包的荒凉感,层层递进又便于人们品读碑文。
记者特意去西湖边逛了一圈,有些碑文确乎过于简单了些,像苏小小墓,只有简单几句话。假设重修的话,可以把那凄美动人的故事写进碑文,也许人们看了这个故事,会永远记住西湖,记住‘慕才亭’。”
提议四: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陈洁行教授甚至提出浪漫之都的西湖应该更显浪漫色彩,不一定要让人想起这是个墓。就像现在的秋瑾墓,就没有墓的形状,而设计成一尊秋瑾雕塑。再比如苏小小,经过几世的变迁,我们已无从知晓她的神韵,此时尽可求其神而不必拘于形。陈老有一个很浪漫的设想,“慕才亭”里树的并不一定要是苏小小的雕像,一辆“油壁香车”一骑“青骢马”也许更传神。试想一驾精心设计的花车,缓缓行进在西湖边,微风吹过,吹开窗帘的一角,里面的人物若隐若现,仔细看时却又看不真切,让人浮想联翩。
西湖因人物而美丽
西湖的美丽,西湖的魅力,从来就不单纯是这山水,而是这些生活在西湖故事里的人物。一座断桥,是因为有了白娘子;一座净寺,是因为有了济公。可以说,没有人物,也就没有了西湖的色彩。
西湖文化
毫无疑问,这些散落各处的名人墓葬与西湖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是西泠桥畔慕才亭上那副楹联:“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就牵引出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据了解,慕才亭的四根柱子上原本都刻有这样的楹联,记载着历代文人的凭吊诗文,而今大多都已散失,也许借着苏小小墓的再次修缮,可以重拾这些有关西湖的珍贵史料。
西湖故事
西湖边每一个墓葬,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就拿武松墓来说,《水浒传》中的武松,其结局人们都很清楚,书中写到:八十善终。可民间流传的说法,这位打虎英雄晚年的日子可并不那么好过。由于仇家较多,武松在晚年被人砍了另一手;可由于其双腿功夫依然了得,鸳鸯腿、兔子双蹬腿踢将起来依然虎虎生风,于是又被其仇家砍断双腿,成为一废人。后恳求同门师兄弟鲁智深“送吾归天”才得以结束余生。
西湖故事可以信手拈来,涌金门前浪里白条张顺与风浪比高,北山街上红梅山庄里李慧娘与当朝权贵严嵩智斗;被郭沫若评价为与《红楼梦》媲美的《再生缘》,亦是在西湖边诞生;更别说那耳熟能详的许仙与白娘子……这些优美的民间故事,都将随着名人墓葬的恢复继续流传。
西湖历史
西湖的山水清丽明朗,可凝结其中的历史史实却充满着厚重感。岳武穆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吟唱着《满江红》,寂然走上黄泉路,世间传说,其被害死后,尸骨不得安葬,一狱卒偷其衣物掩埋于今潮王路一带,成为众所周知的“衣冢墓”。而据陈洁行教授介绍,如今的岳坟确是英雄埋骨处,文革时并未挖到底,一直到文革结束,挖出宋时石人石马等等,才判断出下面的确有英雄骸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式被确定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三台山路边的于谦祠、西泠桥南侧的秋瑾墓以及辛亥革命时那些舍生取义的群豪,个个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恢复这些名人墓葬,不仅可以为这些名留青史的历史人物故事找到史实依据,也为西湖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西湖旅游
就像前面提到的关于武松墓主的争议,也许现在无法定论,可作为一种传说,这时候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已经退居第二,在人们心中更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就像陈洁行教授说的:不必用学术的眼光究其真伪,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就是一种旅游资源。
记得关于梁祝的传说也有很多版本,山东有一个梁祝故居,余姚也有一个梁祝故居,杭州的万松岭则是两人同窗苦读的所在。不管通过何种途径流传,当这个说法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的时候,关于这些事实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资源,能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Ⅲ 超划算栏目的蒋大伯的广告实际吗
现在,很多东西都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传播信息,当然广告都是属于虚拟的。
Ⅳ 杨彪的大伯是谁
杨彪的大伯为杨森,杨森不仅仅是一名军阀最重要的是和蒋介石早年相识,早年多次帮助蒋介石。1945年前早就和蒋介石是儿女亲家,他就把三女儿嫁给了蒋介石的侄儿竺培丰,和蒋介石成为儿女亲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贵州省主席。
杨森颇具传奇色彩,历经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既有早年讨袁护国 ,炮击英舰、保护朱德、陈毅、胡志明的正义之举,又有勾结吴佩孚破坏革命、制造“平江惨案”和积极追随蒋介石打内战的斑斑劣迹。
(4)杭州电视台蒋大伯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家庭生活
杨森在国民党军阀中,以妻妾成群,儿女众多而出名,他公开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其荒唐畸形的婚姻分外引人注目,在人世间曾蒙上千古之谜。杨森的第一夫人是其发妻张氏,这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成婚之初,俩人感情甚笃,张氏孝顺体贴公公婆婆,善待小叔小姑,又能勤俭持家,在杨家内外口碑甚好。后来,杨森考入成都陆军速成学堂后,张氏暴病身亡。杨森青年丧妻,很是伤痛,发迹后便让妻弟张元培来到二十军,充当了一位军需官,算是缅怀亡妻的一种补偿。
Ⅳ 蒋昌建主持的黑客节目叫什么
《智造将来》。
由支付宝独家冠名,在浙江卫视播出、优酷视频独播的大型社会公益性科技节目《智造将来》,便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网络安全“公开课”。
在《智造将来》即将播出的第五期节目中,杭州市刑侦支队副支队长陆忠民警官率领六名网络安全工程师,直接现场演示“不法分子”如何对用户的手机展开攻击:诱骗用户点击链接、下载文件、扫二维码。
节目特色
在舞台环境配置上,节目组在摄影棚中建起两座塔——“未来塔”和“幽灵塔”最大程度营造未来空间感;在主持阵容上,除了有着名主持人蒋昌建坐镇外,还创新加入了AI机器人主持蒋莱莱,人机互动主持的新颖模式也表达了节目对科技的敬意。
在内容环节上,节目配置的科技入库时刻也非常亮眼,在《智造将来》的舞台上,科技库的概念更像是为科技人们开启的一扇智造大门,是对科技研发足迹的点滴积累。
Ⅵ 浙江卫视小强热线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浙江卫视小强热线的电话号码是0571-8890909090。
《小强热线》是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民生新闻节目,荣获“中国电视十年十佳民生新闻栏目”,由主持人小强,小胡和李杨主持。
由小强主持的《小强热线》从2003年开播以来,为民解决各种困难140000多件,为2000多位贫困生解决学费问题,帮助近百位身患重病的群众募集医疗费共计400多万元。
(6)杭州电视台蒋大伯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小强,大名王志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强热线》是浙江省内最受欢迎的民生新闻节目,也是“中国电视十年十佳民生新闻栏目”之一。
《小强热线》一直稳居浙江省级频道省、市网平均收视率节目排行榜第一名,栏目品牌影响力、广告创收均居省级电视媒体同类栏目首位。
2011年5月18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着名主持人小强从省委副书记夏宝龙手中接过了“慈善之星”的荣誉证书,同时他还正式成为首位“浙江慈善大使”。
凭借《小强热线》,小强获得了无数荣誉:浙江省“爱心大使”、第六届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提名奖、全国教育电视最佳主持人、浙江省广播电视主持人作品评选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批”宣传人才、浙江省青年记者职业联赛综合大奖、最具人气奖双料冠军等。
Ⅶ 艾青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艾青(原名蒋正涵,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号海澄,生于浙江金华,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79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
Ⅷ 杭州电视台蒋大伯推荐的东西
您是想问杭州电视台蒋大伯推荐的东西是什么吗?一台格力中央空调。蒋大伯住在杭州德信·柏林印象,去年装修时,买了一台格力中央空调,向别人推荐这台空调,结果去年夏天搬进来之后没用多久,空调就出故障了。今年又出了问题,一直没修好。
Ⅸ “很多老人生病住院了才懂:人到老年,老伴指望不上”你怎么看
现在许多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夫妻年老时都会选择和儿女分开生活。他们一直认为,老俩口都健在时,平时互相陪伴关心,生病了再互相服侍照顾对方,不用麻烦儿女,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多好!可是,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64岁的蒋伯伯和62岁的潘阿姨在我们眼里一直是恩爱夫妻,平时不管去散步、买菜、购物,都是一道来一道往的,几乎形影不离,而且两个人一直有谈有讲,有说有笑,感情很好的样子。
蒋伯伯是名退休教师,工资收入还可以;潘阿姨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辈子没上过班。蒋伯伯56岁那年内退后,由于他们早就不再种农田,两个孙子也已到上学年龄,不再需要他们帮忙,于是他们就搬到了集镇上居住,过起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Ⅹ 姓蒋的名子的来历
1、姓氏源流
蒋(Jiǎng )姓源汉比较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之后,以国名命氏。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省淮滨。
2、出自其他少数民族中有蒋姓。如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苦聪人有此姓。
2、得姓始祖
蒋伯龄。据《元和姓纂》中记载,将氏出自姬姓,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之后,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省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省光山县西),世称蒋伯。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蒋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3、迁徙分布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重庆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省)侯稔、云阳(今陕西省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省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4、历史名人 蒋伯龄:据《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云逝,成王继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名旦,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摄政。其弟兄们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师东征,平定了叛乱。此后,周公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其中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固始县)建立诸侯国。春秋时(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蒋氏。
蒋翊: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以廉直名,王莽执政,告病返乡,终身不出。他庭院中有三条小路,只与羊仲、求仲二位隐士来往。后来人们把“三径”作为隐士住所的代称。
蒋琬:三国时蜀汉着名大将军。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攻魏时,他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
蒋显:三国时蜀汉着名大将军蒋琬之子,蒋斌之弟。蜀汉降魏时,传达停战消息给守在剑阁的姜维,翌年,在钟会发动叛变后,死在乱军中。
蒋干:字子翼,九江人,早年效力于曹操手下。后来曹操听说周瑜年轻有为,便让蒋干去劝降周瑜。据史书记载,蒋干“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所以有那么大的名声也是不足为奇的。周瑜迎接蒋干时,直接道破了他的目的:“子翼远来,为曹氏作说客乎?”蒋干听了,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周瑜又留蒋干在营中住了三天,让他观看粮草兵卒,周瑜说的那段“大丈夫处事”也就是在这时说出来的。而蒋干听了以后,也只是笑,不再提游说的事。蒋干回去后,就对曹操说道:“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蒋防:义兴(今江苏省宜兴)人,唐代文学家、翰林学士。有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为其代表作。蒋捿阳羡(今节,来隐晦曲折地表达其爱国思想,清人刘熙载对其推崇备至,誉之为“长短句之长城”。
蒋植:清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16种。诗文负盛名,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蒋伊:江苏省常熟人,清代书画家、诗人,性孝友,负才略,工诗文,善绘事,康熙十二年进士及第,有《莘田诗文集》传世。
蒋仁:清代篆刻、书法家。名泰,字阶平,后因于扬州平山堂的“蒋仁”古铜印而改名仁,字山堂,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省杭州人。其篆刻以丁敬为宗而能自出新意、别具情趣,因性情耿介,不轻易为人奏刀,流传作品不多。被誉为“西泠八家”之一。
蒋子文:三国时广陵 (今扬州)人,汉末为秣陵尉,追逐强盗至钟山脚下,战死。东吴初年,有官员看见蒋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 右跟随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样,皇帝于是为蒋子文立庙堂,并将钟山改名蒋山。白马村、蒋王庙遗迹留作为地名,就保存至今。
蒋士行:明代画家,浙江省长兴县人。善图绘,新画的真武像尤为独绝,与《上庵图像》、《瀑布龙口圣像》合称三绝。
蒋士铨:字心余,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晚号定甫,或自署离垢居士。铅山(今属江西省)人。清代诗人、文学家、戏曲作家。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他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着有《忠雅堂集》等。
蒋廷锡:江苏省常熟人,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进士出身。工诗善画,尤精花卉,多用逸笔写生,点缀坡石,无不超绝。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还撰有《青桐轩》、《秋风》、《片云》等。
蒋翊武:湖南省澧县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武昌起义后,曾代黄兴任战时总司令,固守武昌。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他参加讨袁战争,失败后被杀,时年28岁。
蒋先云:湖南省新田人,早期共产党员,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后参加北伐,1927年5月,在河南省临颍与奉系军阀主力决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蒋百里:名方震,号澹宁,浙江省宁海人,军事理论家,陆军上将。一生精心研究军事理论及世界军事状况,着述宏富。军事着作有《国防论》等,有《蒋百里全集》传世。
蒋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军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依附沪军都督陈其美。后在上海经营交易所失败,投靠孙中山。1924年,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蒋介石表示拥护,得到孙中山信任派去原苏联学习。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顿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乘机取得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组织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党政府,任军委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会议主席,掌握了军政大权。1948年他召开国大会议,通过宪法,他被推选为总统。1949年冬,他率领国民挡部分高级官员和残余部队退至台湾。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终年88岁。
蒋经国: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蒋介石长子,早年留学苏联,1949年去台,1975年任国民党中央主席,1978年任“总统”。1988年1月在台北病逝。蒋经国病逝以后,我国领导人对蒋经国的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在1月14日发表了谈话,肯定了蒋经国先生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表示要向历史作出交待,并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作出一定的努力这一系列行动。中共中央以及有关人士和蒋经国在大陆的亲属都向台北发去了唁电。
蒋光鼐:广东省东莞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一·二八”事变后,率十九路军英勇抗日,一九三三年发动反蒋政变,旋即失败,建国后,任职于中共。
蒋筑英:浙江省杭州人,光学科学家,全国劳动模范,毕业于北大物理系,他业务上精益求精,工作上勤勤恳恳,为“四化”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奉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楷模,死时年仅43岁。
蒋氏:明代女医生。歙县(今属安徽)人。其夫程邦贤精儿科,蒋氏深得其夫医学之精粹,且能施外科手术。有一初生七日小儿,粪门(肛门)无孔,腹胀危殆。询知出生时尚能饮乳,故诊为脏腑无隔,唯谷道未分。遂于肛门准确位置以手术刀穿刺,胎屎随出。又用绵纱条蘸蜂蜜时时通畅润滑以防复闭,乃得痊愈。次子程相、媳方氏均精医术。
5、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莱郡:东莱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东汉时移治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东)。后改为国,唐朝时曾改为莱州。
乐安郡:东汉永元十年(公元96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青县高苑镇西北)。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县等地区。三国魏时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省博兴西南)。
2、堂号
乐安堂:蒋姓出自姬姓,是周王朝的后代。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在蒋地(今河南省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建立了蒋国。春秋时蒋遭楚灭,伯龄的子孙即以国名为姓,称蒋氏。后来子孙中有人迁在乐安(今山东省邹平),并在那里发展为望族。
钟山堂:后汉时有秣陵尉蒋子文在山中剿匪时牺牲了。他生前说过“我的骨头轻,死后一定成神”。到了三国时代,吴国孙权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建了国都。一天,孙权到钟山堂游览,果然看到了死去好久的秣陵尉蒋子文,骑着白马,拿着鹅毛扇子,孙权于是就在钟山上给他盖了庙,专门派人奉祀他。蒋氏因以“钟山”为号。
九侯堂:西汉时蒋诩忠于汉室,王莽篡汉后要他做臣子,他坚决不干,就被王莽杀害了。光武帝中兴汉室后,蒋诩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个儿子都封为侯。蒋氏因以“九侯”为号。
此外,蒋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居易堂”、“亦政堂”、“慎枢堂”、“乐安堂”等。
6、宗族特征
1、天下无二蒋,蒋姓来源比较纯正。
2、蒋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3、历史上蒋姓人材济济,若星汉灿烂。
4、字行辈份断则有续。如据《灰汤蒋氏支谱》载,湖南宁邑蒋姓一支字行为:“际忠成源河海兆,永朝世立国泰民,安湘启祖传嗣广,英贤恒守应昌荣。”续修派语字行为:“原泉资必达,深造得常盈,孝友承先业,诗书建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