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竹氏宗祠在哪里
扩展阅读
福州喷泉哪里好玩 2025-07-08 19:09:31
深圳外卖多少钱1份 2025-07-08 18:59:37
厦门危房怎么申请补助 2025-07-08 18:42:50

杭州竹氏宗祠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11-05 13:58:31

㈠ 朱氏紫阳堂分布情况

安徽省繁昌县繁阳镇大阳村朱冲朱氏祠堂被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清明节当天,朱氏族人齐聚宗祠,为“市保单位”揭牌。

明清之世,朱姓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了一部清代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紫阳堂是朱姓堂号之一:

南宋绍兴十三年,14岁的朱氏后裔朱熹,遵照亡父朱松托孤的遗言,奉母由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北迁,定居于崇安五夫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镇),投靠义父刘子羽。刘子羽时为抗金名将,后被秦桧陷害,家居乡里。

但他不负好友的重托,为朱熹母子构筑楼宅于潭溪之畔,屏山之麓,朱熹遂侍奉慈母安居此地。因为,朱熹的祖籍是徽州婺源(江西婺源),有一山名叫做紫阳山,他为表示不忘先祖,故名新宅为紫阳楼,匾其厅堂为“紫阳书堂”,紫阳楼是朱熹定居近五十年的旧居,“紫阳”源于此也。



㈡ 朱氏宗祠的介绍

朱氏宗祠,朱熹后人550年守望的家园 烟雨迷蒙。缓步来到半仙山朱氏宗祠。宁谧的祠堂前面,是一口水面微波无澜的池塘;陈旧的祠堂门前,一村妇和小孩在怡然自得地玩耍。大门掩饰不住岁月的洗礼,土黄破败的颜面,仿佛老人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一阵微风吹过,飘飘的,竟吹起了宗祠的些许神秘。

㈢ 朱的姓氏来源

朱姓是当今中国的第14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

朱姓
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2.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 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

们一起改为朱姓。
3.出自祁姓,源于尧帝嫡子丹朱之后。据氏书与正史记载,圣君帝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为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
4.《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5.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6.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7.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朱姓源流
朱姓本姓邾。朱姓的前身--邾姓的"邾"字,竟然是指一种大蜘蛛。

朱姓
从图中可清晰看出,邾字的演变有三个阶段,即从最初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到金文的从黾、朱声的形声字"鼄",再发展至从邑、朱声的形声字"邾"。
可见,邾国,邾姓的"邾"字是汉字规范化、形声化后才有的,"邾"字原作鼄。
《说文解字》云:"鼄,鼅鼄也。从黾,朱声。蛛,鼄或从虫。"可见,"鼄"字不但是"邾"字的初文(原始文字),而且也是今天"蛛"字的初文,它最原始的字义,就是代表一种蜘蛛。而从甲骨象形文字"鼄"可以看到,邾姓的"邾",它的甲骨文活脱脱就是一个张爪爬行的蜘蛛。
崇拜蜘蛛的邾氏族原来,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城市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城南二十六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城南三十二里)等地名。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
分布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民起义首领朱一贵,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朱一贵,原福建省长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农民纷起回应。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后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后裔朱术桂随郑经来台开垦。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现今台湾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各支始祖
朱兴镜:兴镜祖派下任房系表第一派,字远铿,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九月初四申时,寿八十一岁,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闰三月初七酉时没,葬衡阳祖地狮子山巽山乾向。元配:蔡氏,明崇祯皇帝元年戊辰九月十三午时生,年三十三岁清顺治十七年庚子七月二十五酉时没,葬衡阳住居屋下首山内卯酉向。
朱振:祖派源流第一派,宋国天圣年间人,为人淳厚质朴而善化,人遇人相非未当置辩彼或惭谢卒,葬江西婺源县官坑岭五里归垣穴壬山丙向。元配:汪氏,葬与夫合冢同向。生子一:朱绚。

朱姓
朱德闻:迁湘始祖德闻位下齿録,明朝时期封中宪大夫,字名扬,元至正十二年壬辰三月初七寅时生,明洪武十二年来湘宣德十年乙卯十一月十八辰时卒,寿八十四岁,葬湘乡县悦来二坊长硚牌形山戌山辰向。元配:蒋氏,诰封恭人,元至正十九年己亥四月初七未时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九月二十三戌时卒,寿七十六岁,葬与夫合冢同向。生子一:朱瓒。
资料有待补充。
郡望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隋朝灭陈国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沛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
凤阳郡:隋朝时期置郡,治所在钟离(今安徽凤阳)。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中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时期改置为义阳国,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部一带地区。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太康县:秦朝时期置阳夏县。隋朝时期改为太康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一带地区。
永城县:东汉时期的临睢县,晋朝时期废除。隋朝时期又改置为永城县,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东部,邻接安徽省。
堂号"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欺君害民,作恶多端。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首。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殿槛扮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理寺查办。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别修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向我提意见。"
"一本堂":余姚朱氏的始祖,据《余姚朱氏宗谱》清同治版记载:“南阳沛国朱氏南迁祖,分徙越州,又始于炜伯谦者,迨明州录事参军瑞府君嫡孙兵部尚书美甫君,分居双雁,为迁姚始祖。”
《余姚朱氏宗谱》载:“宋参军朱瑞,琅琊人,以录事明州,家于鄞,传二世廷碧公,熙宁时拜兵部尚书,致仕来姚,见双雁石仓之美而卜筑,遂世居焉。石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朱瑞,琅琊人,玉公十一世孙,字天锡,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享年七十三岁,宋初官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鄞。生三子,允祥、允迪、允中。
朱允迪,朱瑞次子,字惠吉,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卒仁宗至和二年(1055),享年七十二岁,官国子监丞。生二子,廷良、廷碧。
朱廷碧,朱允迪次子,字美甫,号万四,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宋神宗十年(1077)六月初十,享年五十九岁。官兵部尚书,致仕归,寻幽游胜,见余姚双雁石仓之美,筑室侨寓,遂世居焉,是为迁姚始祖。
按上述谱记,汉代时,朱氏由河南南阳县迁徙到琅琊,即今山东诸城县一带。宋时,朱瑞,任职于宁波“明州录事”,居鄞州。朱瑞之孙朱廷碧,宋熙宁时(1068—1077)拜兵部尚书,致仕后徙居余姚双雁乡石仓村,山峰有岩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今属余姚市梨洲街道,朱廷碧遂成为余姚朱姓始祖。
朱廷碧迁居冠佩村后,其后子孙又分批外迁。一支迁山阴县,一支迁上虞县,有一支迁入余姚城内龙泉山和城东北的梅川乡两地。其中,朱廷碧五世孙朱正秦(1204—1279)被奉为余姚一本堂朱氏始祖。按谱载:朱氏“虽有山阴、余姚、上虞之分,而原其一本,则皆发源于冠佩,而根本于南阳者也”。
朱正秦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端一世居冠佩,次子端二迁居余姚城内龙泉山南麓;后来小儿子端三也迁到龙泉山西麓居住。其中,端二的子孙在龙泉山南麓建造朱氏宗祠。
迁居姚城后,朱氏子孙繁衍,世系分三大支七大房分支。从此,余姚朱氏开创了长达九百馀年的兴旺历史,
余姚朱氏世系:一本堂支,朱廷碧始迁姚居冠佩,至五世朱正秦,为一本堂显祖。三支系:朱正秦为一世,生三子,端一、端二、端三,为二世。长子端一世居冠佩为第一支;次子端二迁居龙泉山之南麓,为第二支;季子端三迁居龙泉山之西麓,为第三支。
七大房:自端二至朱柳庄之子朱宗用,为大房;朱柳庄次子朱宗广,出继朱敬庄,为二房;朱宗勤,为在京三房,今以朱仲文之孙朱宗鼐支,为老三房,又称庆房;朱宗助支为四房;朱宗劲支为五房,居谢家路;朱宗勋支为六房,此房后代子孙不旺;朱宗勤、朱宗助、朱宗劲、朱宗勋均为朱柳庄之子。朱德让儿子朱宗勉支为七房;朱宗渤支为八房;朱端三一支居龙泉山西麓,称为后房;能在朱氏祠堂轮流值年的共七分支,故称七大房。这七大房中,第一大支朱端一,因仍留居冠佩里,不计在内;朱端三一支只算一房,其馀六房均为朱端二子裔,因此,余姚朱氏家谱,主要记载朱端二一支的谱系。
朱氏还以"凤阳"为堂号。

㈣ 朱氏宗祠顶染对有那些

摘要 溜滨朱氏大宗祠堂

㈤ 朱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柘城县、太康县、永城县。 堂号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迁至余姚,以望立堂。
紫阳堂:朱熹,别号紫阳,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着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四言通用联 负荆勤读;折槛旌忠。
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字翁子,汉武帝时任会稽太守,后官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字游,是一个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阳世泽;白鹿家声。
全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别号紫阳。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
鸾台表直;鹿洞垂规。
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张说等人逝世。下联典出南宋时期的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
治推北海;歌遍南阳。
上联典出汉朝舒地人朱邑,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受吏民敬爱,后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
婺源着氏;徽国流芳。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婺源人,理学大家。逝世后谥昊“文”,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鹅湖世泽;鹿洞家声。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此联采用南宋朝朱熹,题的白鹿洞书联。
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此联为朱氏宗祠联。 五言通用联 鸾台夸气节;道院画禽鱼。
上联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鱼,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日长。
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符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
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
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
沛国源流远;紫阳世泽长。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国代古巷道,也是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
昔贤教学地;古洞闷淳风。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七言通用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
上联典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此联采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撰书联。
汉室忠臣旌折槛;理学心源忆考亭。
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不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考亭,朱熹侨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御寇;才女词几致贻讥。
上联典出东晋义阳平氏人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下联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人。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又善画,兼通音律。
似见尼山传道日;犹闻鹿洞听经时。
台湾省金门县朱子祠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爱士礼贤,名戴太守;淑人君子,帝表司农。
上联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联典指汉朝名人朱邑事。
玉海金山,表彦和器宇;琼林黄榜,大会状文章。
上联典指梁代朱异,字彦和,遍览五经,尤明礼易。下联典指明朝朱缙、朱希周、朱国祚,先后皆中状元。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一千余年着述,未坠斯文。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此联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轮廓。
迁居曾忆旧池台,趁风月一场,苏城梦到;盐业更兼诸种作,看烟波半岸,海国生涯。
此联为浙江省余姚市四明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来源于苏州;下联典出余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
迁移自吴歙婺而来,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称梓里;裔嗣逾宋国元明以后,诗书启佑,几人腾翥咏梧冈。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墉头街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迁移经历。下联典出宋国代以来,朱氏人才辈出。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三贤祠对五老峰,谁是石,谁是匪石,八心万古绝磨磷。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地域/宗祠字辈江苏南京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北京市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江西婺源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江西赣州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四川达县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四川资中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江苏维扬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以上,为部分朱姓家谱文献、字辈排行)

㈥ 浙江温州有多少个朱氏宗祠

摘要 浙江温州有13个朱氏宗祠

㈦ 朱氏宗祠的湖南省双峰县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位于湖南省双峰县江口,曾国藩所书大门上方“朱氏宗祠” 四个大字,笔力遒劲,严谨端庄,道出了宗祠往昔的辉煌。此祠乃朱氏族中名人朱尧阶倡建,他与曾国藩于道光十四年(1834)同榜中秀才。走进大门,穿过戏台下面的门廊,越过内院地坪,来到中厅,厅上的三块黑地金字大匾,那是民国孙科、湖南省长程潜、桂系白崇禧手迹。孙科题的是“奕叶长荣”,程潜题的是“敬宗收族”,白崇禧题的是“源远流长”。
厅中柱上朱尧阶所书对联。联曰:
登堂有公是公非,怀一点偏心,即对祖宗不住;
屋室要能容能让,留半分情面,勿忧家族难和。

㈧ 朱氏宗祠的沛国堂宣威朱氏宗祠

沛国堂朱氏宗祠,位于宣威市城郊东北两公里的环城路边,系落籍于宣威杨家屯的朱姓始祖,钦封怀远将军的轰祖第九世孙象贤祖个人投资百金兴建而成,其建设规模于其时堪称一流,系土木结构的三间两耳上乘优质木材建盖的四合大院,室内木板吊顶,雕龙画凤,屋脊扣檐起翘,气势恢宏,祠堂内的器皿设置完整配套、香炉、供桌、牌位、牌匾一应俱全。
朱氏宗祠建设的时间有据可考,时为干隆十六年建盖,祠堂碑刻四至界定清楚,尊礼仪、重文治的入祠家规醒目严谨,氏族兴旺发达。在伴随时间快速流逝的同时,转瞬之间的朱氏宗祠历经了275年的风雨沧桑。象贤祖也远离我们而去,但建祠之功后辈永世不忘,每逢上坟必先至其墓,族人都尊称其为祠堂老祖。
沧桑百年的宗祠,而今已失去了初建时的光彩,变得破烂不堪,面目全非,五十年代成了公共食堂,六十年代祠内设置变成了四旧,破而不立,荡然无存。七十年代成了栓牛,摆寿木的场所,至八十年代东、西两厢房坍塌,一片狼藉。至后来,一为祠堂有人管护,二为解决村间低龄儿童就近入学方便,草草拼凑了点资金,在倒塌的东西厢房位,修补建盖成了不太像样的教室与宿舍,供小孩读过几年书。至九十年代,一因教学点分散,不便于管理,二因房屋建盖简陋,既不利教学,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而闲置,成了被抛弃的危房。近年来更成了种菌和堆放垃圾的场所,族人见之寒酸透顶,黯然失色。
跨世纪的年代,亦是盛世之年,轰祖后人,人才辈出,十万、百万资产者众多,厅、处、科级者辈出,有感于当年祠堂祖一人可建祠,何况盛世,俊杰辈出。时值公元二OO九年的五月吉日,在轰祖十八世孙碧桢的倡导下,成立了修建沛国堂朱氏宗祠筹委会,拟在宗祠原址,号召族人,捐资百万,再次修(扩)建朱氏宗祠,恢复宗祠昔日光彩,供族人祭祀、议事、办事。以增强族人凝聚力,弘扬光大宗族精神,为振兴家族事业作奉献。
为此,宗祠沧桑史实的简要文字记载,旨在说明朱氏宗祠的原址所建地,权属朱氏宗祠,既不是堆垃圾种菌的场所,也非其它,产权及使用权隶属于沛国堂朱氏宗祠家族所有,特作文字记载并阐述其历史形成的因果原因,并请原址所在当地执事者及相关主管单位给予签印,证明所载所写,情况属实,特作此据,留档祠内资料收藏。
注:文字简载主旨在于宗祠前侧,曾有建校办学的瞬间,权属并非学校所有。简载宗祠历史的历程,有过建祠的辉煌,也有辛酸与不快,现旧祠已拆,新祠再现。对旧祠的历史,权属的界定。曾经当地行政主管核证批复“情况属实”且加签名公印为据。

㈨ 寻找中国朱姓氏家子辈祖籍

朱氏族谱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清)朱嵩龄朱守葆补辑 清干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谱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存一册)(清)朱荣修 清咸丰间刻本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存卷4) (清)朱建子辑朱德遴重修 清钞本 浙江嘉兴·朱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朱氏世系家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守葆修 清钞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统宗世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家刻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2) (清)朱山音辑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浙江海宁·朱氏花园支家乘□□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首、卷1—3) (清)朱一是辑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存宗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奕载堂刊本七十六册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2上、3下、9下、10、19上) (清)宋家珍 朱仁寿纂 清光绪二年(1876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维行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奕载堂刻本四十册
浙江海宁·花山朱马氏家乘八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美国 (清)朱昌颐 马惟阳编 清咸丰七年(1857年)远堂刊、民国间增补印本
浙江海宁·海昌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昌燕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哲延堂刊本
浙江平湖·新安月潭朱氏族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朱国兰修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木刻本五册
浙江·海监澉浦朱氏家乘六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 (清)朱毓文 朱文骧辑 清道光间思成堂刻本
浙江海盐·朱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清)朱元翰修 朱寿均等辑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十五年(1889年)刻本
浙江海监·澉川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世系表一册)民国间钞本
浙江湖州·紫阳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丙熙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29年)惠均堂刊本六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河南省图书馆 (清)朱希孔辑 清道光二年(1822年)诚敬堂木刻本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士纯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诚敬堂刊本六册 浙江湖州·竹墩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彤书增修 朱纶补 清光绪三年(1877年)思成堂刊本六册
浙江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长兴县博物馆 (第三册)(民国)朱景仰 朱思缙纂 1920年木刻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承仁钞 清干隆三十六年(1771年)写本二册 浙江长兴·松林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登瀛订 清嘉庆间玉泉堂刊本二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 藏地:日本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焕祖等撰 清咸丰六年(1856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山阴天乐朱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朱王印朱 生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四十八
浙江绍兴·山阴柯山朱氏本支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伟轩编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木活字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沛然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二册
浙江绍兴·山阴陡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市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福青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思成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白洋朱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天津市图书馆 河北大学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增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氏五泉堂木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嵩临朱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光庭 清钞本一册
浙江绍兴·绍县白洋朱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国家大学 河北大学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民国)朱庆等编 1926年玉泉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渔后村朱氏宗祠草谱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民国)朱广润辑
浙江绍兴·会稽赏家村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钞本一册
浙江诸暨·紫岩镇山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禹甸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文裔堂活字本
浙江诸暨·紫岩镇山朱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师忠等修 1949年文裔堂活字本二十册
浙江诸暨·暨阳紫岩朱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朱化敦修民国间木活字本二十册
浙江·上虞桂林朱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观光等修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德源堂刻本 四册
浙江上虞·虞邑宝堰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廷伦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垂裕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上虞·虞邑宝堰朱氏宗谱九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允昌 朱乙圭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垂裕堂木活字本九册
浙江上虞·古虞朱氏宗谱十曝卷三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蒸馆 鹕: (清)朱士黻等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同本堂铅印本十 四册
浙江上虞·重修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立秀总纂 1915年绍文堂活字本八册
浙江·上虞大庙胡同朱氏家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鸿儒等修 1917年同本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上虞·虞北兰阜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绍光等纂 1918年余庆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嵊县·剡北朱氏宗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民国)朱廷献总纂 1913年余庆堂铅印本五册
浙江嵊县·剡溪朱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忠汉修 1927年铅印本二十六册
浙江嵊县·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嵊县图书馆 (存卷1、4) (民国)朱记治 朱正修等修 1931年木活字本
浙江金华·潭溪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存卷21) 清光绪五年(1879年)木刻本
浙江金华·潭溪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存卷16下) 清宣统元年(1909年)修1947年续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梅陇朱氏宗谱十六卷 附蒲墟朱氏大宗祠主谱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若寿 朱厚饮等修 1948年铅印本二十二册
浙江兰·西徐坞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兰县圣山乡 (清)永大重纂 清光绪三年(1877年)木刻本 浙江兰·上朱紫阳郡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兰县圣山乡 (民国)方镜澄纂 1912年木刻本

㈩ 东平朱氐宗祠人口

东平朱氐宗祠人口有十几万。朱氏大宗祠,坐落在今东平镇富新屋角头村(清代属陀角堡衙前村)。它是博白县至今保留较好的着名宗祠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