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万孚生物怎么样
扩展阅读
厦门西站在哪里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铺多少钱 2025-07-05 14:58:01

杭州万孚生物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11-16 13:35:17

① 万孚生物待遇怎么样

薪资待遇好,福利好,公司规模大。

② 国产新冠抗原拭子检测盒生产商/厂家/有推荐或者好的介绍吗

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简称“杭州艾康”)被认为是中国内地第一家拿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家庭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紧急使用授权(EUA)的公司。
官网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致力于生物诊断行业的原材料开发、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一体化服务。除了在美国,其Flowflex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还在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获得授权。
九安医疗的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第二款获得美国FDA紧急使用授权的国产快速检测产品。九安医疗1月6日晚间曾公告称,该产品在实验中100%的检测出了最大CT值为21.59(n=5)的奥密克戎活性病毒样本。
第三家在美国获得新冠快速检测试剂产品EUA的国产厂家是东方生物,在美国其合作伙伴是西门子医疗。2021年12月30日,东方生物曾通过公告介绍,西门子医疗的 CLINITEST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自测试剂于北京时间2021年12月30日取得FDA 紧急使用授权,公司是西门子医疗该抗原自测产品的指定授权供应商。
美国新冠病毒感染新增人数较多,检测需求大,对于这一市场,除了上述三家国产企业,博拓生物、万孚生物等1月12日也曾公开表示,公司正在推进快速检测试剂产品在美国的批准。
安信证券认为,考虑到美国目前是全球新冠检测增量最为庞大的市场、雅培等本土品牌出现断货,获批FDA(EUA)的中国厂商较少,美国作为主权国家各地防疫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相对统一等因素,已经在美国获批或者即将获批的中国厂商有望在这一轮疫情中收获可观的业绩弹性。

③ 检测公司的发展前景怎么样呢

本文核心数据:业务布局、在研项目、投融资、业务收入等

1、万孚生物VS三诺生物:即时检测(POCT)业务布局历程

POCT是Point of Care Testing的简称,即床旁检测或即时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现场分析等特点,能减少样品转送流程,缩短报告时间。

当前,我国即时检测(POCT)主要生产企业有:中源协和(600645.SH)、基蛋生物(603387.SH)、万泰生物(603392.SH)、安图生物(603658.SH)、热景生物(688068.SH)、安旭生物(688075.SH)、诺唯赞(688105.SH)、仁度生物(688193.SH)、睿昂基因(688217.SH)、圣湘生物(688289.SH)、东方生物(688298.SH)、之江生物(688317.SH)、赛科希德(688338.SH)、硕世生物(688399.SH)、奥泰生物(688606.SH)、浩欧博(688656.SH)、博拓生物(688767.SH)、*ST科华(002022.SZ)、达安基因(002030.SZ)、明德生物(002932.SZ)、安必平(688393.SH)、利德曼(300289.SZ)、九强生物(300406.SZ)、美康生物(300439.SZ)、迈克生物(300463.SZ)、万孚生物(300482.SZ)、凯普生物(300639.SZ)、透景生命(300642.SZ)、艾德生物(300685.SZ)、三诺生物(300298.SZ)等。

目前,我国即时检测(POCT)市场龙头企业分别为万孚生物和三诺生物,两家企业即时检测(POCT)业务布局历程如下:

2、业务布局现状对比

——竞争梯队:双方难分伯仲

从业务关联度角度来看,目前热景生物、安旭生物、东方生物、奥泰生物、浩欧博、博拓生物、达安基因、安必平、九强生物、万孚生物、三诺生物的即时检测(POCT)业务关联度在90%以上。第二梯队为安图生物、明德生物、利德曼、透景生命等。

——业务布局:万孚生物实现了产品的全平台、全品类覆盖

万孚生物实现了产品的全平台、全品类覆盖,定性产品和定量产品齐头并进,从平台上涵盖了免疫胶体金平台、免疫荧光平台、电化学平台、干式生化平台、化学发光平台、分子诊断平台、病理诊断平台,从领域上覆盖了心脑血管疾病、炎症、肿瘤、传染病、毒检(药物滥用)、优生优育等。

而三诺生物通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构建起以血糖为基础,以慢病相关指标检测为抓手的多指标检测产品体系。在产品上,公司实现了从单一血糖指标向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围绕糖尿病及相关慢病的多指标检测系统的转变,公司研发的iPOCT系统目前已经能够检测70多项指标。

——研发实力:不分上下

万孚生物在2021年取得授权专利/软件着作权共90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60件,外观专利15件,软件着作权9件。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授权有效专利330件,其中发明专利61件,实用新型专利184件,外观设计85件。

而三诺生物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持有110项有效国内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较去年同期增加35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新增注册产品36项,处于注册阶段的产品共计18项。同时,公司全资子公司PTS共持有10项有效国内医疗器械进口注册证,1项有效医疗器械进口备案凭证,检测范围得到极大丰富。

——平台对比:万孚生物平台更多

万孚生物现有免疫胶体金技术平台、免疫荧光技术平台、电化学技术平台、干式生化技术平台、化学发光技术平台、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病理诊断技术平台,以及仪器技术平台和生物原材料平台。

三诺生物现有电化学技术平台、液相生化技术平台、凝血技术平台、免疫荧光技术平台、胶体金技术平台、化学发光技术平台,以及配套的仪器技术平台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智慧医疗平台。

——投融资对比:万孚生物融资次数更多

根据烯牛数据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22年5月18日,万孚生物已经进行了5次融资;而三诺生物进行了4次融资。

3、业务运营现状对比

从业务运营情况来看,2021年万孚生物的即时检测(POCT)业务收入为30.61亿元;而三诺生物的即时检测(POCT)业务收入为21.55亿元。

4、前瞻观点:万孚生物更胜一筹

在即时检测(POCT)行业中,竞争梯队、业务布局、研发实力、平台对比、投融资对比、业务收入等均是体现公司即时检测(POCT)经营规模的重要体现;因此,基于前文分析结果,前瞻认为,万孚生物和三诺生物在竞争梯队、研发实力等方面不相伯仲,但万孚生物更胜一筹。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POCT行业市场需求前景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④ 医学检验技术有发展前途吗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贝瑞基因(000710)、方达控股(01521)、迪安诊断(300244)、达安基因(002030)、金域医学(603882)、康圣环球(09960)、兰卫医学(301060)

本文核心数据:行业竞争格局、行业需求规模、行业产业链

行业概况

1、定义

独立医学实验室指在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从事医学检验或病理诊断服务,能独立承担相应医疗责任的医疗机构,利用其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等优势为各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高效的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服务。目前,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的检验主要分为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上游企业较多

独立医学实验室处于诊断产业的中游,上游为检验仪器和试剂生产商,下游为各类医疗机构(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等)和检验者。他们接受各医疗服务机构的委托,集中检验这些机构采集的样本,并将检验结果送回以应用于临床。

独立医学实验室的上游为医疗器械和医疗试剂,医疗器械的代表性企业为贝瑞基因(000710)、迈瑞医疗(300760)、利德曼(300289)、万孚生物(300482)和科华生物(002022);医疗试剂的代表性企业为安图生物(603658)、中生北控(08247)以及迪安诊断(300244);中游为独立医学实验室,目前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有迪安诊断(300244)、达安基因(002030)、金域医学(603882)、艾迪康;下游医院有ST恒康(002219)、济民医疗(603222)、国际医学(000516)和永和智控(00275)。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扩张升级阶段

2000年以前,独立医学实验室医疗控费条件下初步形成,1985年以控费为主的,改革医疗经费支什方式,迫使医院开始控制成本;2001-2013年,龙头企业凸显,连锁ICL开始迅速扩张。龙头ICL企业迅速建立并扩张,行业处于快速扩张期间;2014年至今,行业处于扩张升级期,此时行业内企业进行“战略下沉+业务延伸+技术升级”,从纵向和横向同时扩大业务范围。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缺口逐渐补齐

自2006年以来,发改委、卫健委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国家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建立的指导以及扶持,并且指出补齐各级疾病防控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

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需求

在分级诊疗及医保控费等政策的驱动下,越来越多医疗机构选择与独立医学实验室合作,从而降低检验成本,维持利润水平,因而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单店规模不断扩大。此外,独立医学实验室技术的发展使其完成更多更复杂的临床检验项目,同样促进独立医学实验室单店规模的扩大。故近年来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的市场规模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门诊检测需求和住院检查需求可以测算出2020年我国医学检验服务需求规模约为3985亿元,按照2020年我国独立医学检验业务量在整个医学检验市场渗透率为8%来估算,2020年我国独立医学检验需求容量约为319亿元。

2、企业供给

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数量从2010年开始爆发,根据中国食品药品网披露的数据显示,国内ICL数量从2012年的129家发展到2020年底已超1600家。

3、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模式可分为综合型独立医学实验室和专业型独立医学实验室两类,其业务特点、收入来源有所不同。综合型独立医学实验室的代表企业有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和艾迪康;专业型独立医学实验室有杭州致远和方达控股。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广州以及东南沿海为行业聚集地

目前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整体竞争格局出现“全国仍然分散、区域初步集中”的格局。2020年,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多分布于广州、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这六个省份,独立医学实验室数量占比较大。目前各地的独立医学实验室代表性企业多为龙头企业的不同区域分公司,该类企业实力较强,经营区域遍布全国主要城市。

2、企业竞争:第一梯队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按照检测项目数量以及检测范围来综合划分,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第一梯队为以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为代表的提供检测项目数量在2600项以上的国内龙头独立实验室;第二梯队为以贝瑞基因、方达控股为代表的专精于特定领域检验服务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第三梯队为行业内其他中小型独立医学实验室。

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主要集中在迪安诊断、金域、达安、艾迪康四家企业,这四家连锁实验室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其中迪安诊断和达安基因成立较早,在“产品+服务”上进行双布局。金域医学作为独立医学实验室的龙头企业,合作医疗机构数量多达2.2万家,2020年诊断服务收入高达78.70亿元。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行业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着力提高检测和创新能力

“十四五”时期,在新冠疫情需求的推动下,各省市均规划了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发展,主要着力于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行业需求趋势:独立医学实验室渗透率有望大幅度提升

目前,独立医学实验室在我国渗透率较低,约为5%,2020年我国独立医学检验行业市场规模近319亿元。但对标美国、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50%以上渗透率来看,我国第三方检验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医保外包的趋势成为主流,独立医学实验室的渗透率预计会不断增加,若2025年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业务渗透率达到美国(30%)水平,结合我国医学检测需求规模,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规模即可达到1740亿元;若渗透率达到欧洲(50%)水平,市场规模近2900亿元;若渗透率达到日本(60%)水平,市场规模则高达3480亿元。

(注:根据《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门诊检测需求和住院检查需求初步统计出2020年我国医学检验服务需求规模,再结合市场增长率测算出2025年医学检验服务需求规模。)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⑤ 核酸检测行业越来越卷

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正式要求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其中,截至5月5日,上海按照“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相结合方式,已在全市布局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9021个,其中4500多个核酸采样点已经布设完成开放;杭州也宣布将设立10000个免费核酸采样点,全市日均配置采样人员达到8000人以上。此外,其他城市,包括北京、深圳也在积极建立采样点。

这对核酸检测企业而言,是一大利好。

常态化核酸催生多家新企业

据天眼查资料显示,北京朝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朝安”),成立于2022年4月26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许可项目:检验检测服务、医疗服务、第三类医疗器械租赁、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中药饮片代煎服务、药品生产、药品批发、药品委托生产、药品进出口、药品零售等。

这家刚刚成立不足二十天的新冠检测公司仅仅只有2名股东,3位高管,其中大股东徐野持股90%,同时兼职执行董事和经理;二股东李景财持股10%,兼任公司监事;剩下的一位便是财务负责人王斯微。资料显示,这3个人均只任职1家企业,便是北京朝安。

从行业看,新冠核酸检测产业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扩增酶、引物、探针等;中游包括核酸检测试剂盒、PCR扩增仪器、采样工作站等;下游主要提供采样和检测的医疗以及ICL实验室机构。新冠检测的直接业务主体便是这些下游检测实验室,由于新冠高传染性,这种实验室一般也需要相关资质(P2级别),通常是牌照准入。据悉,像北京朝安这类企业还需要经过前置审批,该审批承诺办结时间为20个工作日。

而根据微博某网友晒出的核酸检测图片,该企业最早在5月6日便已参与北京核酸检测工作,这意味着北京朝安用了不到6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前置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近2400家医学检验机构中,有近40%的医学检验机构成立于3年内。

另外,在这些检测企业中,还包括之江生物、圣湘生物、金域医学、明德生物、万孚生物、达安基因、华大基因、东方生物、迈克生物等一大批检测龙头。其中,之江生物、圣湘生物、捷诺生物、伯杰医疗、达安基因和华大基因早在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初期,就已先后获得了新冠病毒检测产品上市资质。并且,圣湘生物、之江生物分别于2020年8月28日、2021年1月18日先后挂牌科创板。

盈利几何?

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公众号“川阅全球宏观”的最新研报估算,如果未来中国所有的一线和二线城市(2021年人口为5.05亿)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则每个月常态化核酸的费用上限为1212亿元,约合1.45万亿元/年,而这些开支一般是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共同负担。新冠检测业务的吸金能力从中便可管中窥豹,试问如此的香饽饽谁能放弃?

那么,竞争者如此多,这些检测企业到底盈利几何?以之江生物为例,受核酸检测业务拉动,2020年该公司扣非净利润达到了9.27亿元,同比增长1993.02%,总市值一度达到140亿元。不过,其2021年业绩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0.19亿元,几乎与2020年持平,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实现净利润7.59亿元,同比下滑18.61%。报告指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集采,是导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2020年处于高光时刻的圣湘生物,其业绩在2021年也进入疲态。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为45.15亿元,同比下降5.22%,归母净利润为22.43亿元,同比下降14.29%。

以万孚生物为例,其今年第一季度营收26.25亿元,同比增长276.87%;净利润为9.04亿元,同比增长481.32%;扣非净利润8.99亿元,同比增长535.50%,仅一季度就赚足了去年全年的量。

再看东方生物,2021年,东方生物全年实现营收101.69亿元,同比增长211.43%;归母净利润49.2亿元,同比增长193.33%。这样的好业绩在一季度依然持续着,东方生物一季度营业收入47.46亿元,同比增长112.28%,归母净利润20.67亿元,同比增长74.20%。

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医改和分级诊疗持续推动,第三方医学独立中心会日趋强大起来。数据显示,中国四大ICL(独立医学检测实验室)巨头分别是:金域医学、迪安、艾迪康、达安基因,它们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六成,寡头竞争格局初显。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这四大机构可能会争取更多检测量,价格战火拼在所难免,而新成立的小型ICL很难分一杯羹。

检测机构扩张如此迅速,仿佛让人联想到2020年疫情初期的口罩之战,熔喷布市场的过分扩张和产能过剩情景。

业内认为,扩张如此迅速,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安全性和合规程度已经触及了红线。以四大ICL龙头企业为例,在资本市场上一路扩张的同时,这些企业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比如,艾迪康因检测报告出具时间缓慢等问题屡被用户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投诉。金域医学作为四大ICL服务商之一,2022年初在河南市场出现检测准确性等丑闻。

如果核酸是门生意,那么,如何在扩张规模求利润的同时保证检测质量?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方独立医学检测机构的确是填补医院以外防疫工作缺口的重要力量,但是,核酸检测只是检测手段,并不能治愈新冠,与疫苗这些预防工具而言,核酸检测行业的无序扩张必须要严加管控。

⑥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习生待遇怎么样。宿舍条件

感觉上挺正规的。但实际上很多东西虚于外表,很多事情很喜欢做表面工作,例如节日有购物卡送,也就50块,还有购买五险一金,一金其实公司给不到一百块,而且技术员的工资都普遍不高,除非高层领导,那就另当别论,餐补也只是针对车间的操作工才有,员工流动性大。
但作为实习生,就更别谈待遇了。实习生主要是完成实习期任务,为走进职场作准备,拿到实习鉴定。

⑦ 万孚生物怎么样

万孚原来这么垃圾,人事姓黄的也是坑,手下招聘的人事也坑,专门干这些勾当。去面试的自己警觉点,坑你去面试就是套行情,凑人头,完成绩效考核。给不了那么高的工资还叫你去面试。如果去广州万孚面试,先问上一任为什么离职?你们工资能给多少

⑧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怎样啊,想应聘一下。

看它的公司介绍,感觉上挺正规的,但实际上很多东西虚于外表,很多事情很喜欢做表面工作,例如节日有购物卡送,也就50块,还有购买五险一金,一金其实公司给不到一百块,而且技术员的工资都普遍不高,除非高层领导,那就另当别论,餐补也只是针对车间的操作工才有,员工流动性大,因为员工要辞职时,老总说,就是不给他们加工资,他们想走就走,本科生多得是,为这样一位老总打工,是在是感到悲哀!

⑨ 万孚生物公司怎么样呢

是国内首家“零缺陷”通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现场考核的体外诊断试剂企业,并相继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发改委生物工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商务部“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企业联系核心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