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干隆下江南到了杭州哪些地方

干隆下江南到了杭州哪些地方

发布时间: 2022-11-26 11:26:51

㈠ 干隆皇帝七下江南

干隆皇帝曾经先后六次下江南,为此他撰写了《南巡记》一文,总结性地叙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目的及成效。在这一点上,他很像圣祖康熙六次南巡江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干隆十六年(1751)正月,干隆以督察河务海防、考察官方戎政、了解民间疾苦以及奉母游览为由,第一次南巡江浙。同年正月十三日,干隆奉皇太后离京,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清口。同年二月八日,渡黄河阅天妃闸、高家堰,下诏准许兴修高家堰的里坝等处,经过淮安,命令将城北一带土堤改为石工;然后由运河乘船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至苏州。同年三月,到达杭州,参观敷文书院;然后登观潮楼阅兵,遍游西湖名胜。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明太祖陵,并且阅兵;陪着皇太后亲自到织造机房观织。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泰安,到泰山岳庙烧香。同年五月四日,抵达圆明园。第一次南巡,往返行程水路共计5800里,历时五个多月。 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干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同年二月五日到达天妃闸,阅龙木;二月十三日,到达范仲淹高义园;二月二十日,到达苏州,又奉皇太后临视织造机房,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二月二十七日,奉皇太后到达杭州;三月十八日,到江宁府,祭明太祖陵;四月四日,到徐州阅视河工,降旨截流漕粮,又将积欠的种子、口粮全部免去;四月五日,到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四月六日。到荆山桥、韩庄闸巡视;四月十日,到达曲阜,拜谒孔林;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圆明园。 干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初二,干隆第三次南巡。这一次南巡,正值直隶、山东、安徽等地受灾,干隆经过时,免去了这些地方的额赋,又拨了一些物资款项赈灾。然后去审查了前两次命令修的工程的进度,并且对两淮的盐商赏赐有加。经过杭州后,到海宁阅海塘、登观潮楼、阅福建水师;和前两次一样巡视织造机房和祭拜明太祖。回京的时候检阅了徐州的河工;到邹县祭孟子庙;再次去孔庙拜谒,登泰山的玉皇顶烧香。同年五月,到达涿州,赈灾免赋,然后回到圆明园。 干隆三十年(1765)正月,干隆开始第四次南巡。此次南巡在时间、路线和主要行程安排与第三次大体相同。干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干隆从京师出发,开始第五次南巡。干隆说这次南巡的目的是“省方观民,勤求治理”。南巡途中,他多次颁发谕旨,免去直隶、山东等地应征地丁钱粮的十分之三;凡是老民老妇,均加恩赏赐;到达山东后,他派遣官员祭祀了孔子;沿途他还派官员祭祀那些已故的兴修河道的官吏;此外,还在杭州、江宁等地阅兵,再一次拜谒朱元璋孝陵。五月九日,班师回京。 干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二十一日,干隆开始了最后一次造访江南。减免所经之地的地丁钱粮;准许各地曾经犯过案文武各官的案子重新审核,没有案子的,可以加一个等级;经过德州时,在晏子祠行宫写成了《济文考》一文;拜谒孔子庙;视察江浙境内沿海工程;接见越南使臣;派官员祭明太祖陵。四月二十三日,返回京师。

㈡ 干隆六下江南的“江南”是指哪些地方

干隆六下江南中的“江南”指的是苏州。

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狭义的地理江南多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上海等地。

广义江南范围还包括江苏南通、扬州、泰州,浙江金华、丽水、舟山、台州、衢州、温州;安徽南部黄山、芜湖、宣城、马鞍山、池州、铜陵,江西东北部上饶、婺源、景德镇等。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但其划分往往不具有江南的代表性。而五代十国的南唐、宋代的江南路、唐代的江南道,清代的苏州则很好的代表了江南区域。

(2)干隆下江南到了杭州哪些地方扩展阅读:

根据记载,有一回干隆下江南,他途径一条街巷,遇见一位老人家正在卖鸡蛋。于是,他便开口问价钱,那位老人回答说五文钱一个。

这时,干隆开始不高兴了,心下气就来了,内务府向宫里报的价格可是十两银子一个,可这里竟然低价至此。

聪明如干隆,在这一瞬间便知晓其间的缘由所在,于是,他便召集负责内务府的大臣,让他向自己禀报此事。

可是,大臣嘴里说出各式各样的借口来搪塞他,而且,他还说民间的鸡蛋跟宫里的鸡蛋是不一样的。鸡蛋要想进入宫中,可得经过层层把关和审核。

宫里的鸡蛋,不仅要追溯到生产鸡蛋的母鸡,就连母鸡所吃的东西也有讲究,所以自然就要贵上许多。

但是,不管他们如何说,干隆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知晓是他们贪污,他当时嘴上不说,可后来还是找了借口将他罢免了。

㈢ 干隆一生中下过几次江南

6次。

1、隆帝第一次南巡在干隆十六年(1751年),准备工作早一年就着手进行,由一位亲王督办此事,勘察路线,整修名胜,兴建行宫。

南巡路线确定为:渡黄河后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至杭州。

2、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年正月,干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

南巡路线为:天妃闸,苏州,杭州、徐州等地。

3、海宁一带的大堤被冲毁,那么临近的苏州、杭州、嘉兴、湖州,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因此,干隆皇帝从“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的认识出发,在干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

4、干隆第四次南巡正月十六日,干隆奉皇太后从北京启程干隆由山东入江苏境,在宿迁顺河集减去部分扈驾兵丁和大部分随行车辆,然后在徐家集渡过黄河。干隆在黄淮交汇的清口巡查河务。

5、第五次南巡时干隆已70岁,出发前他盘算着烟雨楼顶多只能再来—次了,因为千里劳顿,体力已吃不消。

6、干隆帝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的老人了,他的勤于政事、崇尚务实和好大喜功、奢侈浪费都叠印在他南巡的履痕足迹中。

(3)干隆下江南到了杭州哪些地方扩展阅读:

南巡的目的:

1、游山玩水

干隆帝贵为帝王,骄奢靡费。加之当时南方众多城市,人口稠密,物产丰盈,经济繁华,无论是名胜古迹景色还是美女,都可以说是堪称当时之绝。他为“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而六下江南。

2、礼仕和科举人才

南巡期间,干隆对礼遇致仕大臣和“培养士类”做了大量工作。他重新起用或擢用办事实心颇有政绩的大臣,像原任大学士的陈世倌、史贻直和大学士管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都是当时的能臣,仅因小过或一时不顺上意,而被降被革被致仕,使其才干无所施展,于国于己皆有损害,借南巡之机,干隆谕命他们三位都官复原职。

3、其他

南巡期间,干隆还在苏州、杭州、江宁、嘉兴等地多次阅兵,检阅军队操练,整饬营务,对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员予以考核奖惩升降。另外,他还游遍江南名胜,观古赏景,悦目怡心,赋诗唱和,题字留念,广写匾额。

㈣ 干隆下江南,到了那些地方

地区名、行政区名】
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即长江。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历史学者冯贤亮称,“就地域上讲,江南无疑是近世以来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自古及今,就从未统一过。”

【历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和江西一带。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东地区成为江南的专称(即小江南或狭义的江南),江南道地区成为广义的江南(即大江南)。

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为: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645-1667)设立江南省,但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后分为江苏省、安徽省。

【狭义的江南和广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初始于唐朝的江南道区划,指整个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地区,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贵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包括狭义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长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在古代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市的事。广义的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中所说的江南为广义上的江南。

现在特指的江南为狭义的江南(小江南),即除去福建省与浙南的江南东道,是以太湖周边为核心地带,包括苏州、常州、无锡和杭州等。南京在古代也是小江南的核心地带,但由于居民操江北话的缘故,在现代常不被吴语区认为是小江南的组成。长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曾被看作是江南核心地区。而并非长江流域却有时被认为是小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地区等。

㈤ 干隆下江南都去了那些城市

干隆帝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干隆帝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事功之一。他六下江南,开支浩繁,成为干隆中叶国势渐衰的原因之一。有论者以为,干隆帝“艳羡江南,乘兴南游”,故游玩享乐是其主要动机。干隆帝乃太平之君,骄奢靡费,习以为常。当时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人口稠密,物产丰盈,经济繁华,且名胜颇多,景色迷人,他为“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而六下江南。

另有传说,雍正帝胤禛曾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此男儿即后来之干隆帝,故干隆帝实为海宁陈氏之子。他即位后对自己的身世发生怀疑,所以南巡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去浙江海宁陈家访察,搞清自己出身真相。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陈家,升堂详问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并说: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开启,从此这门一直关闭着。不过,此说可信度较低。

还有学者认为,干隆帝南巡目的决不会如此简单。他六下江南的活动,除游名胜、寻享乐外,还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之大端。东南地区号称财赋甲于天下,是清政府财政命脉所系,维持这一地区的安定很重要。但明末清初,江浙一带反清斗争相当激烈,以后还发生不少文字狱,而且黄淮水患频仍,浙江海塘告警,南方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干隆帝相信自己的“天*圣明”、“乾纲独断”,希望通过南巡解决上述社会问题。于是,他五次阅视黄淮治理工程,四次亲勘浙江海塘,指示清理杭州西湖,多次到曲阜祭孔,到文庙行礼,到书院临视,奖励文学,优礼高年,眷顾旧属,慰赐各级官员,致祭历代先贤勋臣忠烈祠墓,奖饰豪富商人,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检阅军队等等,以达到督促水利,笼络各级官员,维系民心,整饬武备的目的,从而稳固清朝的统治地位。

㈥ 干隆下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

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

干隆帝曾于1751年(干隆十六年)、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1762年(干隆二十七年)、1765年(干隆三十年)、1780年(干隆四十五年)、1784年(干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

每次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

南巡期间,干隆还在苏州、杭州、江宁、嘉兴等地多次阅兵,检阅军队操练,整饬营务,对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员予以考核奖惩升降。

另外,他还游遍江南名胜,观古赏景,悦目怡心,赋诗唱和,题字留念,广写匾额。

(6)干隆下江南到了杭州哪些地方扩展阅读:

干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干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

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干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弘历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

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

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着名泉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干隆帝南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弘历

㈦ 清朝干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主要到什么地方

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

干隆帝曾于1751年(干隆十六年)、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1762年(干隆二十七年)、1765年(干隆三十年)、1780年(干隆四十五年)、1784年(干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

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干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

干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干隆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

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

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

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

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7)干隆下江南到了杭州哪些地方扩展阅读:

干隆在南巡中,一面体察民情,一面思考治水方略。第一次(1751年)经过高邮时,他看到“堤岸高于屋,民居疑地窨”。

感叹到“嗟我水乡民,生计惟罟霖”。经过车逻坝时,见到车逻坝泄水尤盛,想到淮水归江,要增加东西湾入江口门,开挖太平河。

第二次南巡时他谋划抽薪之计,就是要预先降低洪泽湖的水位。“百室求宁”是他的愿望,干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淮水入江为急办工程,先后连续多年,使淮水入江工程达到盛期。

所做的工程有加开董家沟、东西湾三合土滚水坝、开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桥、建金湾新坝、降低各坝闸、加宽河道等等。

终于使归江口门达到107丈(342米),比康熙时翻了将近一倍,使归江河道具备了排泄淮水的价值,奠定了淮水由里下河归海转向归江的局势,无疑对减轻里下河水患起了重要作用。

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干隆实施了他的所谓“抽薪之计”,就是修订水情调度水则,减少淮水排向扬州的泄量,令河臣恪守此法,终于使里下河赢来20年左右的时间不被水淹。

后来干隆听说淮扬运河,好久没有挑浚,河床逐渐淤高,不仅有碍漕运船只航行,水大之年还致泛滥,遂传喻两江总督高晋、总河萨载,逐段查看测量,要他们一面组织开挖,一面上报,“不可有惜费之见,致有贻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干隆下江南并非为游山玩水:了解水患 兴修水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干隆帝南巡

㈧ 干隆皇帝为何六次下江南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干隆在位六十年,有过六次“南巡”,也就是下江南。主要去的地方是南京、扬州、杭州等地,后面四次还去了浙江的海宁。那么,干隆为什么要这多次下江南呢?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


当然,干隆下江南,也不全是来“公干”的,游山玩水,寻花问柳,也是他的目的之一。至于各种野史传闻,甚至干隆下江南是寻找生母之类的,看看就行了,别当真。

㈨ 干隆下江南几次

干隆下江南六次。

1.干隆十六年(1751) 四十岁

正月,首途南巡。免江苏、安徽、浙江等地逋赋、额赋。

二月,阅河工闸堰。

三月,谕浙江士庶崇实敦让,子弟力田。命班弟掌驻藏大臣关防。定西藏善后章程。

四月,赈江南各省州县水灾,免江南及河南州县多年逋赋及额赋。

五月,结束南巡返京。

2.干隆二十二年(1757) 四十六岁

正月,二次南巡,免江苏、安徽、浙江累年逋赋。

3.干隆二十七年(1762) 五十一岁

正月,第三次南巡,免江苏、安徽、浙江逋赋。命清查俄罗斯疆界。

4.干隆三十年(1765) 五十四岁

正月,第四次南巡,免江苏、安徽、浙江历年因灾未完丁漕及所过州县额赋十分之三。

5.干隆四十五年(1780) ,六十九岁第五次下江南。

6.干隆四十九年(1784),七十三岁第六下江南。

拓展资料:

干隆(Emperor qianlong)是清高宗的年号,前后一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5年。在这期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还进行《四库全书》的编撰等。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干隆”,寓意“天道昌隆”。

干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