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解城市--杭州良渚篇
良渚算是我比较熟悉的地方,所谓熟悉,也仅限于去过。当年地铁二号线开通,我搭乘二号线,一直坐到终点站,看到了在当时还比较荒凉的良渚,至此以后便再未去过。时至今日,两年已经过去了,良渚还和之前的一样吗?抑或是变了新模样呢?在此,我通过整合良渚的数据,为各位看官带来如下一份Q&A的问答卷。
Q1:良渚的位置
良渚在行政划分上,属于余杭。如下图所示, 良渚位于杭州西北郊,在杭州绕城高速附近 。沿着莫干山路一路向北,到达绕城高速附近便能看到良渚。104国道横穿良渚,将良渚一分为二。如图可知,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位于良渚的南部,这将成为良渚一个重要加分项。同时,该地区还孕育了被誊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在杭州市博物馆里,一些重要展厅所展出的遗迹便出自良渚。
Q2:良渚的交通
公共交通便利性是一个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当杭州其他地区还在期盼地铁赶紧修道家门口的时候, 良渚早在2017年8月份,就已开通地铁2号线 。当时,我顶着火辣辣的大太阳,去体验了一下地铁二号线,当时一直坐到了终点站,还参观了良渚文化村。 良渚可以说是受地铁恩惠比较早的地区。 下图是良渚地铁站1.5公里覆盖图,红色区域是我给良渚圈定的大致范围,绿圈是以地铁站为中心点,半径1.5公里辐射范围。虽然在2021年地铁四号线二期也会通车,但是地铁四号线二期,也只是擦着良渚地区,所良渚地区除了二号线,在未来的几年,是没有新的地铁线路对它有加持。但我想,这也应该是够的(相对别的地区,也别太贪心)。
除了地铁外,公交也是公共交通的一大要素,良渚包含 23对公交线路 ,且这些公交线路基本覆盖了杭城的西北地区。该地区的居民,即使不乘坐地铁,公交也是便利之选。何况一白遮百丑,良渚都有地铁了,公交车弱点也无所谓。更何况良渚的公交毫不示弱,足以将你送到较远的地区了。
说了这么多,我还没直接告诉大家,良渚到某些特定区域需要多少时间。在此,我以一些地标作为参考(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半山、火车东站、西湖景区、阿里巴巴滨江园区),以到地标的通勤时间来进行描述。下图为从良渚采用不同的出行方式到达相应地标所需要的通勤时间(当然这是当下交通环境的通勤时间)。杭州的城市规模并不大,与其他一线城市的通勤时间比,杭州温柔的将通勤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想想一些城市通勤时间动辄3-4个小时,不禁脑壳发疼。这是杭州这座城市对上班族特有的仁慈。
Q3:良渚的教育资源
学区对于初次置业的年轻人来说,往往不会其考虑在内。一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具备;二是家庭生活经验不足对这个因素无感。我在本文中将只对良渚的公办小学进行介绍。良渚文化毕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之一,这里的公办小学自然不在少数: 良渚第三小学、良渚第一小学、良渚第二小学、良渚七贤小学、良渚勾庄中心小学 。因此,该地区的小学应该能够满足该地区的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
Q4:良渚的医疗资源
一个成熟健全的区域,少不了医院的加持。想象一下,若生个病都需要跨过整个城市去就医,堵在路上两小时,估计自己都会可怜自己。下图红色部分是良渚医院的分布,该地区内并不包含医院,但是在良渚区域不远处却是 有两所医院 ,分别是 余杭区第三医院和浙江医院三墩院区 。总的来说,该区域的医疗资源算匮乏了,祝愿该地区的居民不生病或者少生病,毕竟就医是件麻烦事。
Q5:良渚的娱乐场所
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自然少不了。如果住在良渚,能上哪玩呢?下图中绿色区域是良渚地区的娱乐和购物场所。可以看到良渚内部及周边包含的商场并不多,分别是: 亿丰时代广场、永旺梦乐城、西田购物中心、勾庄农贸市场、西溪印象城 等。
Q6:良渚的房价
良渚的情况小伙伴们大体了解了吧,那重中之重来了,良渚的房价如何?在本文中,我就不再对单价进行描述,而是直戳痛点——在良渚买一套70-100平的房子首付到底要多少钱?下图是该区域不同面积所需要支付的首付款(3成首付比例,平均值)。从图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在良渚安家首付最少要准备66万现金。
上图告诉了大家一个大概的房价,在下图中我将会告诉大家良渚各小区的不同面积的平均首付(3成),相信这个数据对大家也会有所帮助。
如果说无法支付良渚高昂的首付,又想住在良渚怎么办呢?租住在良渚附近每个月需要多少租金呢?如下图,良渚的租金跨度比较大,租住一套房子在2800-4000之间。比较贵的房子则是在近地铁旁的大房子,毕竟良渚是杭州目前开通地铁的为数不多的区域。
结语
到这里各位读者应该对良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良渚不再只是孕育良渚文化的区域,它还可以是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家。
2. 良渚文明的社会经济
良渚文化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据在钱山漾发现的稻谷鉴定,有粳稻和籼稻两种。在钱山漾、水田畈等遗址中还发现有花生、芝麻、蚕豆、甜瓜等植物种子,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农作物,也有人对其出土层位和鉴定结果有所怀疑。农业工具种类较多,制作大都较精细。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体扁薄,背面较平,正面稍隆起,常穿有1~3孔,有人认为是安装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铧。斜柄刀的器身略呈三角形,顶端有一个斜向的柄,制作较粗糙,往往仅在刃部磨光,有人认为是安装木柄后用来在土地上划出沟槽的,称为“破土器”。这两种新型工具,在良渚文化时期使用较多,对其定名和确切用途尚待深入研究。
手工业也很兴旺,有的可能已形成专业性的生产部门。玉器制作在全国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中,显得十分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坠、、瑗、璜、镯、琮、璧、蝉等。外方内圆的长筒形玉琮,磨制抛光并雕刻纹饰,规格定型,表现出很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如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3.5厘米,琮身浅刻横道分为15节。另一件玉琮高达23厘米,雕刻有几组兽面纹,一件大玉璧直径达26.2厘米。类似的琮、璧在张陵山、草鞋山、福泉山等地墓葬内也有发现。制陶普遍采用轮制,器形规整,造型优美。有的陶鼎上刻有漩涡钩连纹和曲折纹图案,有的贯耳壶上刻有简化鸟纹和曲折纹,或以圆涡和双线构成的编织纹。这些纹饰,线条精细,繁杂而富于变化,是陶器中的佳作。在发现的陶纹,透露了当时社会文化进步的信息。
手工纺织业也有迅速的发展。钱山漾遗址发现有国内早期的丝麻织物。残绢片经鉴定是家蚕丝织成,采用平纹织法,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47根。丝带为30根单纱分 3股编织而成的圆形带子。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蚕的饲养可能以太湖地区为最早。但也有人对丝织品的时代持怀疑态度。麻布片经鉴定为苎麻纺织品,也是采用平纹织法,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一般各有24根,有的细麻布经线31根、纬线20根。这是迄今中国最早的苎麻织品实物。竹器的编织比较发达,制品集中发现在钱山漾遗址,共200多件。竹篾多数经刮光,容器类的下半部使用扁篾,接近口沿部分则用较细密的竹丝。编织方法多样,有呈一经一纬的人字形,也有二经二纬和多经多纬的人字形,还有菱形花格、密纬疏经的十字形等,特别是产生了梅花眼、辫子口这一类比较复杂的编织法。制品种类有捕鱼用的“倒梢”,有坐卧或建筑上用的竹席,以及篓、篮、谷箩、簸箕、箅等,较广泛地用于生产和生活方面。此外,良渚文化还有桨、槽、盆、杵锤等木器。木桨的使用,说明生活在河道纵横地区的原始居民,已有了舟楫交通工具。
3. 良渚古城具体位置在哪里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
(3)杭州良渚经济基础怎么样扩展阅读: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中心和信仰中心,是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国家的杰出见证,它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它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证据。
良渚古城遗址说明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仪式和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位的过渡。它包括早期城市化的突出例子,表现在夯土遗迹、城市和景观规划,以及表现为遗产内的墓地差异、空间组织的社会文化战略和物化权力的社会等级。它代表了中国在五千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4. 穿越时空探寻良渚古国
某日,友人心血来潮提议去良渚博物院,网络简易搜索之后,勾起我心中好奇的小火苗,遂决定带上面包、葡萄、水等食物,匆匆上路,准备穿越时光的风尘,具体感悟考古的魅力,探寻良渚在千年时光流转中的光辉。
火热奔放的心,在烈日撩拨下,愈发焦灼难耐。所幸,公路两边是大片的青草地,绿意盎然,顿感舒畅。惊喜之余,发现这里还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字:美丽洲公园。
一座考究的石板桥横跨于人工湖中,连接公园与良渚博物院。湖水中盛开的荷花,骄阳下争奇斗艳,绚丽无比;微风下翩翩起舞的荷叶,妩媚多姿,清新自然。醉人的美景为前来参观博物院的游客送来凉爽绿意。
博物院,由英国设计师操刀设计,黄洞石砌成,其间穿插着三个天井式的露天庭院,似一把玉锥散落地面,粗犷、大气、厚重、简洁,呈现了良渚文化遗址的玉文化特色,落于湿地湖畔,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和。
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常规展厅及1个临展厅,全面、立体、真实的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和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营造了宏伟都城,建立了早期国家,开创了辉煌的早期文明。五千年后,几代考古学家为我们重建了良渚文化的历史,各级政府为保护良渚遗址做出了积极努力,万千民众为传承良渚遗产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以考古带研究,以研究带保护,以保护带弘扬,以弘扬带传承,今天的良渚人开创了五位一体的良渚遗址保护模式。
展厅以“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为传播主题,展现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2007年确立良渚文明,到如今八十多年来,经历了从单体一直考古到遗址群考古再到都邑考古的三个发展阶段。现在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多样的良渚古城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为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实物见证。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这一文化已出现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外围建有大型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的都邑遗址。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权力和信仰中心,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面几人高的墙写着:神王之国,统一信仰,原始文字,早期国家、玉器文明、稻作文明、城市文明……与良渚遗址有关的词汇跃然墙面,等着你的探索发现。
第一展厅,共分为四个单元: 人地相依、千年时空、文明基石、国之中心,讲述了一个建立在湿地上王国的崛起与发展。
在中国长江下游,有一个古称震泽的太湖,距今五千年前后的良渚遗址位于环太湖的西南部。这里气候温润,水网密布、资源丰富,适合人居,为良渚先民提供了创造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历史舞台。
1936年,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1939年,着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指出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化具有独特个性。1959年着名考古学家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顶峰,商城马家浜文化和松泽文化,下接前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历史发展方向。
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开辟田野、种植水稻、养殖家畜,稻米成为最重要的粮食,家猪是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制陶、纺织、制骨、冶石、髹漆、琢玉等手工业生产更加专门化和体系化。此外还出现了一套被视为原始文字的刻画符号系统。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已发现600多处遗址,聚落分化明显。良渚古城作为都邑,由从属性的区域中心,良渚古城与这些区域中心的关系是单方向、向外辐射的。这种单方向的政治格局,使良渚古城成为良渚文化唯一的也是最高等级的政治中心,显示早期国家的管理层级与控制秩序。
第二展厅,分为几个单元:发现古城、 都城格局、水利文明、早期城市等,展现的是活灵活现的良渚先民劳作场景、实地截取得良渚古城墙剖面、反映莫角山营建的大型油画(油画高6.6米,长35米,面积达200多平方米),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复原和再现良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示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灿烂与辉煌。
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度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显示出良渚古城的规划营建和结构布局具有东亚早期城市文明的典范。
良渚古城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利与信仰中心,规划合理、营建考究、结构完备、工程浩大。他与周围的山体、孤丘、河网、湿地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山-丘-水-城的整体格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西北区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组成,是中国最早的科学规划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杰作。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三重向心式结构。宫殿区的中心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土建及建筑基址,内城的王陵、作坊区、纵横水路及临水而居的江南生活模式,外城众星拱月,围合的人工营建台地上居住着村民。远郊有大型村落、祭坛墓地、环壕聚落、大规模的水稻田等。
距今五千年前后,作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几个重要区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早期城市,它们是区域内的人口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宗教中心和军事中心,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良渚时期的农业生产已有明确的组织,管理和规划。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发现了最大的良渚文化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长条形田块,面积1000-2000平方米不等,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折合80余亩)。
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征——玉器文明。玉器是良渚时期权力、礼制、信仰的物质载体,用以标识身份、区分等级。良渚时期,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
在玉琮、玉钺、玉璧、玉牌饰、玉三叉形器、珠串、玉匕形器等大量良渚时期的精品玉器中,蕴藏着神权、军权、王权的高度一致的信仰与集权,是良渚文化的成熟文明与早期国家的实物见证,充分彰显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或同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这些藏品的外观可能算不上抢眼,但它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可以对良渚文化,或者玉器的礼制有个大致的了解。除了欣赏玉器上细致繁复的花纹,也能知道不同形制的玉器的意义和地位。
博物院通过出土的大量文物、大型油画、沙盘模型、考古小知识图解、影院视频和一些互动游戏,全方位直观的让你了解这座“良渚古国”,你能更深刻的感受良渚人农业、制陶、制玉等各种细节。良渚文化的高级物质形态和制造工艺与中原地区礼制和意识形态相互融合,才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这里,有太多的感触和震撼。
国家为了降低G104国道过境交通对莫角山宫殿遗址的影响,1997年投资了2.4亿元重新规划了新的国道,避开了遗址区,保护了良渚古城的完整性,2016年,国家更是永久性封闭原104国道。
莫角山宫殿区南部的池中寺发现了大量谈话稻谷堆积,面积近1000平方米,推测稻谷藏量约36万余斤。这里应该是良渚古城城内的粮食仓储区。
反山王陵12号墓,出土的玉器,达到647件(不包括玉片和玉粒),包含良渚文化中最硕大的琮王和钺王,上面微刻有神人兽面像,显示王者唯我独尊的身份,此墓应是良渚国王。
博物院通过科技手段,复原了一具来自余杭卞家山遗址49号墓出土的真实完整的土人骨,证实是5000年前的死于疾病的25岁左右良渚先民。
博物院用蜡像再现了当年考古工作者发现良渚的场景,可以感知到良渚文化逐渐为人所知的过程.……
除了传统观展,观众还可前往游客中心。这里有独具良渚特色的文创产品:有模仿玉琮方圆之间的榻榻米、小茶几、玉箸、神徽像图形的衣服等,游客喜欢也可以一起买回家。
博物院建筑内三个天井式的露天庭院,以良渚文化的代表元素玉璧为造型的装饰在水中显得很有诗意,四周的美人靠可供小憩。穿梭在这个建筑空间内已然是一种享受。博物院外的美丽洲公园,绿草茵茵,常有游人搭起帐篷野餐,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到附近的良渚文化村逛逛,再到良渚美食街吃一顿美味饭菜。
5. 余杭区良渚镇,瓶窑镇,塘栖镇,从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来看,哪个镇更好一点
1、老余杭、
2、良渚镇
3、塘栖镇
4、瓶窑镇
6. 良渚的经济建设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大力调整,良渚镇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镇上下以加快转型升级,改善产业结构为导向,着力提升经济效益。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三产增加值17亿元,增长20%;农村经济总收入198亿元,增长13.9%;村级集体可分配收入4272万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14922元,增长10%;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11.07亿元,其中地方性收入7.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20.6%。农业以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确保粮食生产,促进人民增收为重点,科技兴农为宗旨,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特色水产养殖,花卉种植”等优势产业,完成国家级土地整理和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坚持“以适度开发实现真正保护”的基本思路,处理好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以仓储、物流、商贸、房产、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现有中国良渚文化村,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金恒德汽车广场,浙江物产集团,杭州港大松树集装箱码头作业区,浙江亿丰建材装饰广场,商贸区块等省、市、区等二十余个重点项目落户良渚,将把良渚这块古老的土地真正热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夜杭州”。
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总体规划,良渚系良渚组团的核心之一,更赋予了“北秀”的内涵。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良渚以“传承良渚文明,创造北秀明珠”为战略目标,全力建设“商贸良渚、实力良渚、文化良渚、和谐良渚”,以工业经济为支撑,城市化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市一体化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良渚建设成为集经济、文化、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卫星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