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轼为什么被贬多次
二十一岁,苏轼就考中进士,如果能够谨小慎微,前途是不得了的。但问题是要那样,苏轼就不再是苏轼了,而应该是一个当官当得非常不错的我们所不知道的什么人。
首先是反对变法。要说苏轼与王安石同为文人,应该是很容易走到一起的。王安石变法的本意也是想富国强兵。可是文人办事总有一种浪漫的想法,有些问题欠考虑,变法太急,就产生了一些弊端,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了。这时苏轼站出来了,反对新法。
于是就遭到多次贬谪。两次被贬杭州,他也不以为意,而是认真地做起了小官,领人在西湖筑堤,这就是有名的“苏堤”。从杭州他又到过密州、徐州、湖州。就在湖州,苏堤被捉拿到御史台审问。原来,一些反对苏轼的人在他的诗文里断章取义地摘取一些句子对其设计陷害。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以为自己这次必死无疑。于是告诉为他送饭的弟弟说,平时不要送鱼,若听说我要被判处死罪再送鱼。有一次,他弟弟病了,托人送饭,那人不知情,送了鱼,害得他虚惊了一场。后来还是王安石一句话:“哪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才得以出狱。
出狱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表面上,虽然是个小官,实际上处于地方官的监管之下。言论行为都受到束缚。他的散文代表作前后《赤璧赋》都是在偷偷摸摸的情况下写成的,“必深藏之不出也”,一般人是难以见到的。
(1)苏轼为什么从杭州贬到了密州扩展阅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与其父苏洵的大器晚成相比,苏轼属于少年得志。二十几岁入京就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当时,比他年长30岁的欧阳修就对他作出了如下断言:“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事实正如欧阳修所预言的那样,苏轼确实是古今文人中声誉最隆的一个艺术天才。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词,他是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论书法他是“宋四家”之一。真个算得上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了。
然而,和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比较起来,苏轼在仕途上就显得不是那么顺畅了,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九死一生。事实上,苏轼的出仕之路只能算是一条屡遭贬谪之路。
Ⅱ 朝廷为什么派苏轼去密州做官
苏轼是主动要求去密州的,因为对当时朝中王安石主导的新政的不和,作为一个拉仇恨的小能手又同时得罪了新党和旧党,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在外任。
并且对弟弟苏辙的想念,于是苏轼在从熙宁四年(1071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的杭州通判任期结束后。苏轼主动要求到密州任职。并留下了密州出猎的词。而当时密州确实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可能是存了磨练心智的心思。也是对朝中政事的失望吧。
我们很熟悉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便是创作于他到任密州的第三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直到此时,他仍未能见到日思夜想的弟弟苏辙。
(2)苏轼为什么从杭州贬到了密州扩展阅读:
知州之权毕竟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变法后期的“人为之祸”,眼看吕惠卿之流借变法之名排除异己,加害于民却又无能为力,苏轼陷入极度苦闷之中。朝中有政客小人弄权玩术,不仅是贤臣良民之悲,更是举国之哀、历史之痛!
焦虑中的苏轼在妻子王闰之的启发下,开始重新阅读《老子》,其自身的乐观天性融入了老子的齐物论思想,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旷达超然成为了苏轼重要的文化性格,这也无意中为后来他能承受种种挫折打击注入了坚定的精神元素!
谁也不会想到密州之任竟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期。而他调任密州的初衷是能有机会见到自己久别的弟弟苏辙,但遗憾地是只到他调任河中府的赴任途中才见到了阔别六年的弟弟。
Ⅲ 苏轼贬到密州在哪里
密州,即山东诸城。此地自古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直到苏轼的到来。伴随着苏东坡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密州从而名扬天下。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算得上是首功之作。
密州的苏轼是比较郁闷的。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艰苦了很多,也寂寞了许多。密州是一个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穷乡僻壤。
于是,苏轼重读《庄子》,他满怀着现实的苦恼重温这些富有哲学的道理,心头常常涌起豁然开朗、如获至宝的快慰,时时忍不住拍案叫绝。就这样,苏轼从情绪的低潮中走了出来。抑郁的时候,种种不如意袭来的时候,他总会举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护卫自己的心灵,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苏轼到密州为官,本意是想离弟弟苏辙近一些。因为苏辙当时正在济南任职。做出这个决定时,苏东坡可能觉得济南和密州同在山东境内,只是咫尺之遥的距离,两兄弟见个面应该不是问题。
可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只有四、五百里距离,苏轼在密州的两年竟没有和弟弟见上一面。于是,在中秋之时,皓月当空,苏轼想起分别七年的弟弟,不禁心潮起伏,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世,至今仍被传唱。
苏轼赴任密州父母官,对于他,可能只是漂泊沉浮中平平常常的一次经历,而在密州的历史上,却是千载难逢的一种幸运。他在杭州时曾经赈济灾民,后来在徐州也赶上黄河决口,来到密州面对的更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
Ⅳ 苏轼被贬的地方
三次分别贬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吧!最后死在琼州海峡回去的途中。
第一次1080年,被贬黄州。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1094年,被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想要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结果“新党”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苏轼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牺牲品。
第三次被贬1097年,被贬儋州。原因更简单,新党为了将旧党赶尽杀绝,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
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就被贬到了海南。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对新法持异议,正面地投入到党争之中的话,那么后两次被贬完完全全是无奈的、被动的、身不由己的,他没有持任何的政治见解。
没有做任何的斗争,就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去了。最最可悲的是,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小皇帝宋哲宗,童年的老师正是苏轼,这可以说是最最失败的教育了。
苏轼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
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着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Ⅳ 苏轼为什么被贬密州 苏轼被贬密州经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