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0年还有卖糖人的吗
请问您问的是2020年还有卖吹糖人的吗?有。
因为吹糖人流传几百年的民间技艺,是无数60后、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现在只有在春节庙会上才能再次看到艺人吹糖人。
吹糖人是需要熬糖的,这个糖不能熬的太长时间就是稍微融化一下就可以,温度应该是控制在三十到四十度。
② 南宁20年不见的吹糖人,15块一个排长龙购买,这糖真的这么好吃吗
南宁20年不见的吹糖人15块一个排长龙购买,我认为之所以这么火爆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吃,而是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吹糖人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0年不见的吹糖人突然间出现被人们争相吹捧,购买。不在于糖人是否好吃,而在于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对民族工艺品的一种肯定,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普通的糖虽然好吃,但是没有吹糖人的这个过程。不能够向人们展示糖人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前不久的时候,在班里上课,学生突然给我一个小时候吃过的,一包里面有六个那种小冰棍儿,当时吃到的时候觉得比平时吃的任何一种冷饮,包括比较昂贵的冷饮都好吃,因为那种味道已经十几年没有吃到过了,也曾经寻找那个味道,但是并没有找到。没有想到在校园当中小小的店铺找到,所以当孩子们拿出来放到面前的时候,心里是惊喜的,此时吃的已经不是味道而是记忆,所以此时的味道是否好已经不是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怀。因此,我想南宁吹糖人,虽然可能不是最好吃的糖,但是它却是最好的情怀。
③ 哪里可以找到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的师傅,并能学习
南京夫子庙就有,每次去逛街的时候就可以看到
④ 在北京哪里有卖吹糖人的~急求~
吹糖人在后海(什刹海)那一代有卖,一般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推车卖的,价钱不便宜,一般一个也要二三十块,你可以转转后海(什刹海)附近的荷花市场、烟袋斜街。那边摆摊的有卖。
⑤ 吹糖人炉子什么地方出卖的
吹糖人炉子什么地方出卖的:
吹糖人炉子在当地的五金市场里面有出卖的。
炉子的类型通常根据燃料的种类可以分成四种: 燃料需要加压的炉子[油炉] 燃料不需要加压的炉子[酒精炉] 气炉
燃料需要加压的炉子 此类炉子通常附有帮浦装置可将空气打入燃料瓶中,增加瓶中的压力,进而将燃料送进炉头中。多用途的炉子甚至可以适用多种燃料,如汽油、煤油、去渍油。如果选择汽油当作燃料,最好采用辛烷值低的,无铅汽油更好。
⑥ 糖艺的吹糖人
糖艺在以前叫“糖活儿”,一种是社会上流行的“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自己熬制的饴糖(也称转化糖),糖体为咖啡色,在常温下为块状,敲碎之后要慢慢加热,然后快速造型。熬制饴糖的主要原料是淀粉,师傅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他们熬制饴糖没有专用的设备和仪器,使用简单的土锅土灶,整个过程都凭借经验来判断,所以操作者必须小心翼翼和不断总结经验。“吹”糖者也多为民间艺人,在寒冷的冬季或干燥的季节,身担火炉,走街串巷、沿街叫卖。他们将糖体加热到合适的温度,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巴鼓气、造型。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这门技艺的传承方式也比较传统,一般是以家庭(或村)为单位,传男不传女。这门手艺在我国北方比较常见,北方的气候凉爽干燥,有适合吹制糖人的环境。现今从事这门手艺的人很少,春节和庙会期间仍有人表演,属于民俗中比较传统的节目。吹糖人这一行走向冷落的原因很简单:一是用嘴巴吹出的糖人,虽然属于糖制品,但是只能观赏,不能食用,不符合卫生要求;二是糖制品极易溶化,不能成为观赏品存放相对较长的时间;三是选用材质的色彩单调、质感平淡。
⑦ 为什么现在吹糖人的变少了
没有市场了。不卫生,维系不了生活。
⑧ 糖人是哪里的民间艺术
四川。糖人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由蔗糖或麦芽糖加热、塑形、冷却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呈红色或绿色。糖人不易保存,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吹糖人、画糖人和捏糖人三种。
制作糖人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术,制作者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勺形和铲形的。
制作时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在对这麦秸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在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挑下,冷却后成型。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
画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浆画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用时在上面涂一层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却了,所以要一气呵成。
塑糖人,即用模具塑造者。卖糖人的手艺人将糖稀慢慢倾倒在石板上,勾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然后附上小竹棍,凝住。
⑨ 我在网上买了成品的麦芽糖,要怎么加工才能做出吹糖人的糖稀,这个太稀了,而且粘手。求教!
“吹糖人”制作技术
一、“吹糖人”的设备比较简单:一个带架子的长形木柜;放一个半圆形的小火炉;一只盛糖稀的马勺;燃料是木渣最好,可保持炉火不旺不灭,使糖稀处于不稀也不稠的状态,便于吹捏。(玉茭芯也可替代);竹棍若干(粘糖人用),插在柜子有孔的架板上。这些有限的东西,装在自行车、摩托车上都可,过去是一担挑。
二、糖稀是“吹糖人”的物质基础,能买到熬好的糖稀最好,买不到自己可以制作。办法:大麦小米以10比2的比例相配(例100斤大麦配20斤小米)大麦湿水让其发芽,发芽后将其捣碎成浆,小米蒸熟与大麦浆搅拌在一起,装进有滤孔的罐内,加开水60斤让其发酵两小时,然后滤出汁,入锅熬制,火要小不可旺,随时不停搅拌,待其熬到最后色发黄,正好。熄火,收缸内备用。火旺发焦,便不可用。100斤大麦熬好可出50斤糖稀。一斤糖稀可吹30个糖人,按2元一个计算,可收60元,除去成本,可以赚50多元,利润还是可观的。
三、“吹糖人”主要靠吹、捏技巧配合,通过挑、断、揉、盘、拉、包、捏、摔、吹等技术,在一分钟内吹制完成。至于成什么型,靠心灵手巧随机应变来塑造。手艺活熟可生巧,吹多了,自然会派生好多花样来。
四、“吹糖人”糖稀的冷热稠稀是关键,冷了热了都吹不成,稠了稀了也不行,因此控制炉火要不旺不灭,稠了加点水,稀了让火稍旺一点就合适了。
五、“吹糖人”的方法步骤:
1.用搅棍取料,挑核桃大小糖稀,绕在棍头上,拉起快速绕几圈猛扯一下,断丝即可,像吃拔丝山药一样。
2.放在左手中,去掉搅棍,揉成团。
3.然后双手反复盘捏拉揉,让其黏合无缝。
4.揉和成球状,用右手中指和小指捅个小洞。
5.随即用右手像捏包子一样,收边回拢边沿。
6.双手合拢搓包颈,随即拉长,放在嘴边。
7.快速吸口冷气,“摔”断丝柄。不可咬,否则“丝孔”封闭吹不成。
8.随后嘴通过丝柄中气孔,吹进空气,糖稀便膨胀起来。
9.两手合作,按心中想的形象,捏塑人物、动物、瓜果,边吹边捏,快速成型。(也可用模具成型)
10.待吹捏满意后贴附在竹棍上,若捏两样东西,必须两次完成,粘接在一起,以此类推。
六、“吹糖人”的诀窍是“拉丝柄”,柄中间有头发丝一小孔,看似用嘴咬,一咬丝孔闭合,怎么也吹不起来,是靠口吸冷气时,“摔”断丝柄,保持“丝孔”进气畅通。
七、“吹糖人”动作必须迅速,当机立断,在几秒钟内完成一个动作,全部完成不超过一分钟,糖稀一冷就吹不成型了,脑中的形象必须通过口中吹气,两手随时捏制才可完成。老话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学好学坏就靠自己的悟性和勤奋了。
吹糖人的故事
“吹个孙悟空!”“我要个猪八戒!”“吹个黄鼠狼吃鸡!”……
孩子们围着“吹糖人”嚷嚷着,引来一大堆好奇围观的人群。这一道景观给民间庙会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勾起年长者美好的童年回忆。
“吹糖人”是旧时代的一种手艺行业,艺人们走街串巷,赚两个小钱,勉强度日。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庙会、集会上,是孩子们最抢手的玩意儿,又好看、好玩、还好吃,馋嘴孩子哪个不想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已到濒危的边沿。500多万人的古老运城市,甚至整个晋南地区现在已找不到几人操此行业,全国也所剩无几。正所谓“四十亩地里一苗谷”,新绛县的这位“吹糖人”就显得更为特别了。
此人叫王深义,现年70岁,新绛县兰村人。“吹糖人”46年,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老人自知。中秋期间,我们特意去采访他,等我们说明来意后,老人沉思片刻,便打开了话匣子,讲述他“吹糖人”的辛酸往事。随着时空的转换,我们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
“吹糖人”啥时起,谁也说不清,听老师傅说,明代刘伯温随朱元璋走南闯北打天下,朱元璋登基后,竟火烧功臣阁暗害功臣,刘伯温侥幸临险逃跑,半路遇卖糖稀的老人,互换服装后逃了活命,天长日久,刘伯温想法将糖稀变换成动物、人物模样来卖,生意很是红火,大伙都来讨教,刘伯温毫不保留,来者必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吹糖人”就广泛流传起来,因此祖祖辈辈这一行尊刘伯温为祖师爷。按这时间算起来,“吹糖人”的历史该有六七百年了。
我从何时“吹糖人”,说起来话长。我老家是河南华县,地少、人众、水灾多。8岁时我母亲患乳腺癌,无钱医治,眼睁睁看着断了气,丢下我和两个妹妹,父亲因过度悲伤,饥寒相逼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临死时想喝一口面汤也未能如愿。我们兄妹无依无靠,后跟随舅舅来到山西新绛。舅舅会烧砖瓦,我们便跟着做苦力活,混口饭吃。
几年后,小妹被窑主领养,大妹嫁了人,就剩我一个人,背砖装窑出窑,一天累下来,身子骨都散了架。窑主看着我肯卖力气又实在,便托人说媒招亲到兰村。招亲也罢,总算有了自己的家,岳父母待我不错,上老下小6口人要靠我养活。
瞄上了“吹糖人”
砖瓦窑的活只能干半年,从“立秋”到来年“谷雨”,就得闲着,半年闲着也不是法儿,总想找个活干。一年冬天,见到山东一位姓梁的师傅“吹糖人”走街串巷,孩子们一群一伙地追逐在后面争着买,有的拿东西换。我看中了此营生,便跟着师傅走东村串西村,一跑就是好几天。看人家怎么吹,看门道,看办法,看步骤,但有些技术还是蒙在鼓里。向师傅讨教,他婉言相劝:“好娃哩,别学这个,本虽小,但利薄,挣不下几个钱。”
师傅不肯教,怎么办?我生性有一股子拗劲,执意硬着头皮来。但好多事看起来容易做着难,总是开不了窍。但我想,此手艺学会,我便可以全年忙活起来,热天做砖瓦活,冷天“吹糖人”,这个家我就可以撑起来了。因此决定非学会不可。
师傅临终才把“真经”传给我
凑巧第二年正月,又遇见一位河南 “吹糖人的张师傅,他慈眉善目,一脸微笑,还认了我这个小老乡,跟他转悠了好几天,最后他给了我几两糖稀,传授了些窍门。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吹!吹!白天吹,夜里吹,虽懂了些门道,但糖稀这玩意,热了吹不行,冷了也吹不成,稠了吹不成,稀了也吹不成,恰到好处很难掌握,总是吹不下个样样,由于劲使得不对,留不好气孔,有时没眼再吹也不行,反而吹的肿起了痄腮 (腮腺炎),汤饭难咽。
糖稀吹完了,怎么办?料成了当务之急。经打听,邻村有个姓李的在糖厂当过工人,会熬糖稀。谢天谢地总算老天开了眼。我拜师求艺,热心关照师傅,但师傅总是留有一手。按理100斤大麦芽,配20斤小米,办法对,可以生产50斤糖稀,可我按师傅说的办法,只能生产20斤糖稀,我百思不得其解。原来问题出在加热水发酵上,本来加开水就对了,可师傅只说加热水,快断气时,才把“真经”传给我,活人难啊!一个不费吹灰之力的事,竟煎熬我好多年。糖稀的成本大大降了下来,可以大干一场了。
一吹就是46年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吹糖人”总算入了门,而且自己也可吹些新花样了,什么猪八戒、孙悟空、老鼠偷油、黄鼠狼吃鸡、蛇吃小鸡、小猴吃桃,各类瓜果蔬菜……有了这个本事垫底,逢集、赶庙会就可以大胆吹了,方圆百十里路的县城、集镇,河津、稷山、绛县、曲沃我都去过。每年正月庙会多,是“吹糖人”的黄金时段,正月初一就挑担子出村,整个春节都在大街上过,再苦再累也得撑下来。就这样每年冬天从“立冬”到来年“谷雨”,天冷,糖稀凝固快,很快成型,吹啥成啥样,赶集赶会“吹糖人”;“立夏”,天热了,不能“吹糖人”,就上砖瓦窑干活。为了维持这个家,一年不停一下,年复一年,春秋更替,一吹就是46年。
46年啊!对一个人来说,几乎是大半生啊!40多个冬夏,酸甜苦辣什么味都尝过。记得一年3月,赶北苏村集,距家八九十里路,半路上遇到瓢泼大雨,前不奔村后不挨店,风狂雨急,路滑难行,淋得我抬不起头喘不过气,强赶到一孔破庙里,眼前一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待缓过气,已太阳偏西,一天未挣分文,肚子直饿得咕咕叫,腿累的没半点劲,抬不起来,感觉有千钧重啊!等回到家里,已半夜时分。
还有一年腊月二十,去附近的闻喜县城“吹糖人”,天太冷,买卖不好,过午天飘起了雪花,为省住店钱,吃了个饼子,急往回赶,越走雪下得越大,鹅毛大雪积有尺把厚,破自行车越推越沉,再加上肚中饥饿,还要翻一座峨嵋岭,70多里坡路,足足走了十几个小时。快到村口时,一丝力气都没有了,一头栽在雪里,失去了知觉,等醒来时,躺在家中炕上,妻子哭着说,是村中好心人救了我,把我弄回家抢救。留下一条命,但大病一场,个把月下不了床。
“吹糖人”本小利薄,但在那个年月,收入也算不错,只是自己命运不好,没有过了一天好日子。一年四季干砖瓦窑活、“吹糖人”,赚来的钱全让老婆吃了“苦药”,她生养了6个娃,老大老二老四死于‘四六风’,老三好不容易养到十七八,给邻居帮忙打窑时,突然塌方,送了孩子的命。接二连三的打击,老婆精神受到强烈刺激,整天死去活来哭喊着要娃,后来患了心脏病,浑身上下不是这儿抽就是那儿痛,四季“苦药”不断,但治不好她的病,我没明没黑地 “吹糖人”、背砖赚钱,还是挽救不了她的命,她终于早早地去了,留下命苦的我和孩子。死的走了,活着的总得活吧!不“吹糖人”还不行,直吹到现在。
想把这个古老艺术传下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大改善,玩具数不胜数,“吹糖人”尽管已过了时,但孩子们还是喜欢,大有市场,它总是一种手艺活,也是一种民间艺术。但已经没人学此手艺了,几十年,我收过两个徒弟,还没学成,就甩手而去。我想把我几十年的经验技术传授给后人,让此种技艺后继有人,国家现在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视,我很想有人来跟我学的,我希望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古老艺术传下去呀。这个心愿我觉得好沉重!
蔺永茂 王清菊 整理
⑩ 杭州小河直街 资料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市北部,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东临小河,西临和睦路,南临小河路,北临长征桥路。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小河直街为中心,沿运河、小河分布的民居和航运设施整体风貌和空间特征仍基本保存,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中应属于整体传统风貌较为完整的街区之一。街区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运河沿线下层人民的生活环境,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其建筑特色、街巷风貌、运河航运遗迹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风貌。自宋代以来,这一区域一直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区域,经过民国年间的繁荣后留下的历史遗迹类型众多,历史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多样。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集中反映清末民国初期城市平民居住文化生活、生产劳动文化和运河航运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一条以保持传统居住商住功能为主,延续杭州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和展示运河航运文化,集商住、居住、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古老的大运河两岸,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街巷遗存,小河直街就是一处古韵悠悠的近代典型江南水乡名居。
早在南宋时期,小河地区就是物资集散地,河、路转运地,物资储备地。明末清初,河端口码头出现了勃勃生机。到了清代的中晚期,这里开始重新发展,餐饮业、茶点业、百货业等渐渐兴起。酒作坊、打铁店、盐铺、碾米店、蜡烛店等各行各业都在小河地区扎下了根。作为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这一阶段的小河直街所留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和商铺建筑,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元素。
小河民居作为清末民初所建典型的水乡民居,属运河商端口文化,即一河两街格局,面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所,是下店上宅的典型。这些民居位于小河直街两侧,沿小河东南至河港交汇处,有一大排木结构建筑,长约300米,还有狭街窄巷夹于其间,其中沿河居民有一部分仍存有一些或公用或私属的河端口头。
小河直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现存街巷为民国改建,宽四到五米,数百米长。
小河民居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标志着杭州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信息和生活情趣。
沿湖墅北路往北走,过了大关桥,看到白墙黑瓦、木门木窗的两层小楼,小河直街就到了。
街道不长,约1公里,但市井味十足,这正是小河直街韵味所在。小河直街居民,祖辈大都从事与运河航运相关的搬运、造船等行业。沿街房屋、店面,也多是服务于当时航运业工人生活需求,如酱菜坊、理发店、杂货铺等。
这次综合整治,小河直街在建筑外观上就保留了老房子“下店上寝”的传统模式,恢复酱园、米铺、孵房等老字号、老店面。
我们去时,街上正在办民俗风情展,吹糖人、拉大片、变魔术、编杭篮,特别热闹。往前走,箍桶工人正手工制米桶,上年纪老人走到这里,都要停下来看看稀奇。门口写着一个大大的“酱”字,就是老酱园了,里面一排存酱的大缸,酱园今后将重现酱的生产流程,新鲜做出的酱油、豆瓣酱、酱萝卜、酱瓜等也能在这里买到。
为让传统民风民俗得以延续,小河直街实行原住民自由选择回迁政策。社区书记殷雅芬说:“小河直街原住民有285户,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看,起码有60%的居民想回迁。最快一批明年10月能入住。”
70多岁的陈掌虎和老伴就一心想回小河直街。陈老伯的过渡房就在离小河直街不远的秉祥巷,“有空我就散步过来看看,现在这个样子,和我40多年前刚住时感觉既一样,又大不一样。”
一样的是,街上房子还是木结构、地面还是青石板,穿过厢房,后门就紧挨着铺着石板或鹅卵石的洗衣淘米河端口头,是自己熟悉的老房子味道。
不一样的是,房子里的设施改善了。下面厢房每间宽虽不到3米,但纵深却有八九米,客厅、卫生间、厨房都有。
“以前街坊们基本都是倒痰盂或马桶的;雨大时,整条街都被水淹透。往后,我们要永远告别那段历史了。”
来自民间的米茶酱酒和传统工艺等百业百技9月30日重聚小河直街。小河直街开街的消息引起了回迁户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结伴来看自己的新居。55岁的张先生发现街道两侧还保留着百年前的米店、茧行、布庄、孵坊、酱园等店铺的模样。
小河直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小河地区因运河而兴,成为重要的货物水陆转运地。到清朝,小河地区已十分繁华,孵坊、酒肆、米店、仓库林立。现在,这里的建筑是民国时期改建而成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特色,保留着完好的杭州民俗。保护修缮后的小河直街,原先286户居民中,有一半居民搬迁住进了高楼,另一半居民最近可以回到原来的家。小河直街改造采用了“旧包新”的修缮办法,尽可能保持民居的古旧风貌。外立面在旧房的基础上原样修复和加固,保留了雕花木柱、花格窗、木楼梯等清末民初的建筑元素。
原住在东河河下的赵奶奶告诉记者:“过去每天早上靠环卫车来收便桶,天天要倒马桶。一刮台风我们担心漏雨、房子要倒……”一家5口在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中住了40年。她说:“现在好了,我们能住新房了。”记者走进改造后的赵奶奶家,发现原来的危旧房已经成为木结构的上下两层小楼,在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内部结构进行了彻底改造,新埋了排污管道,装修了卫生间和厨房,还考虑了老房子的防火安全、隔热隔潮、通风排气。
小河直街的民居属运河商端口文化,保持着一河两街格局,即面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所,是下店上宅的典型。如今,风俗博物馆、运河文化展览室,还原的茶楼、酒家等店铺,已成为运河边的一处特色旅游区。今后,游客们可以坐船到小街河端口头下,访一访这里的乡土风情;也可以坐车来这里,走一走小巷小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