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
避暑山庄的“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成为天下第一错字,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三希堂法帖》
元代赵子昂的《三希堂法帖》
这些在《中国书法大词典》中都是有记录的,康熙本就酷爱书法临摹,不可能不知道,虽说比不上他的孙子干隆那样喜欢到处题字,但是也留有不少题字直到如今。比如杭州西湖里的“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就和其他人写的不一样,别人的都是四点,康熙的却是三点,这种三点“鱼”字的写法也并非康熙独创,之前就有过这种写法。其中唐代张衡、褚遂良就这样写过。
康熙画像
以上可以看出,这种多一笔的“避”字,其实是一种书法异体字,康熙作为书法功底颇深的书法家,并不会犯这种错误,如果真的写错了重新题过便是,为何还会流传至今。所以说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中的“避”字并非是天下第一错字。
㈡ 杭州景点“柳浪闻莺”是哪位书法家题的
碑亭里的四个字是康熙写的。
大门牌匾横写的四个字是周而复写的,不是“周雨复”。
周而复(1914~2004)
中国小说家。 原名周祖式。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南京。学生时代即开始文学习作。193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行集》。1938年大学毕业后到延安。1944年冬去重庆,参加《群众》(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刊物)的编务工作。抗战胜利后,作为《新华日报》和新华社特派员,到东北、华北、华中等地采访。1946年去香港,从事文化界统一战线工作,并编辑《北方文丛》, 翻印出版解放区的文学作品,同时任《小说》月刊编辑。其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曾产生广泛影响。1949年5月由香港返回内地,在统战和文化部门的工作,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特写、剧本等。1958年和1962年陆续出版描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生活变迁史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第一、二部,1980年出齐全书,共4部,作品刻画了从民族资本家到普通工人的众多人物形象。自1977年起,以主要精力写作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壮阔历史的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共计6部),到90年代初,已经陆续出版《南京的陷落》、《长江还在奔腾》、《逆流与暗流》、《太平洋的拂晓》前4部。对现代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他的创作成就在小说方面,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以充沛的激情刻画了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形象,生动感人。代表作《上海的早晨》以改造民族工商业者为题材,塑造了各具个性的资本家形象,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还着有小说集《春荒》、《高原短曲》、《山谷里的春天》,中篇小说《西流水的孩子们》,长篇小说《燕宿崖》,以抗日为题村的六部系列长篇《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集《诺尔曼·白求恩断片》、《晋察冀行》,诗集《夜行集》,散文集《歼灭》、《北望楼杂文》、《怀念集》,评论集《新的起点》、《文学的探索》等。
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004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㈢ 康熙题匾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游山玩水,吟诗题字,以风流天子自命。
一天,他传下旨意,要到灵隐寺随喜。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过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戴毗卢帽,手敲法器,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三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迎进了灵隐寺。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了一遍。康熙皇帝看见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茵茵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里摆下素宴。
皇帝摆筵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间把这个佛门净地,竟变成了帝王之家!
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去找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呀,我想求皇上给山寺题一块匾额,你们看行不行?”
杭州知府说:“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给你灵隐寺题了匾额,就连我整个杭州府都沾光啦!”
钱塘县官也接上话茬:“皇上酒兴正浓,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他一定会答应的。”
老和尚心里有了数,便壮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万岁,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佛面上,请您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辰光,他已经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忒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方,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地拈他那撮山羊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围在旁边的官儿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还好,有个名叫高江村的大学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呢!不觉酒醒了一半,便稀里糊涂地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一看,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了“云林禅寺”?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地问:“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写错啦?”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多嘴!”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叫它‘云林寺’有什么不对啊?”
“对呀,对呀,皇上圣明!”……
听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额雕起来挂上。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就忙了。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工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镌刻在红木上,贴金底,黑漆字,二龙戏珠镶边,当场挂到山门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买账,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挂了三百年,大家还仍旧叫它“灵隐寺”。
㈣ 康熙给灵隐寺赐名“云林禅寺”是什么故事
相传康熙皇帝来到灵隐寺,观这千年古刹气度非凡。乘着皇帝雅兴正浓,寺内主持谛晖就请康熙皇帝赐写匾额,以彰殊宠。于是皇上应允,便提笔亲书。不料兴致过甚,手势未能控制如意,几笔下去,竟将“霓”字上头的“雨”字写得太大,已占去大半,康熙捏着毛笔,心中踌躇,若写的不好,岂不成为笑柄;若重新写过,又有失帝王身份。边上站着的大学士高士奇看在眼里,心中已想出个办法,但却不好说出来,所以故装作为他磨墨,将已写在手心上的“云林”二字暗中示给皇帝。康熙见之,心领神会,于是就在这“雨”字之下写了个“云”,由于这个字笔画少,则正好合成一个比例匀称的“A”字,遂改为“云林禅寺”了,美其名曰“赐名”。
㈤ 康熙留存在世上的题字有哪些
趵突泉里“激湍"
故宫里的“无为”
恭王府“福”字
给咸阳籍名将殷化行亲笔题字石匾“深沉节制”。
西湖上“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南屏晚钟”这三块御碑的正面题字。
其中和珅家藏的“福”字很有名。
㈥ 游杭州西湖,发现康熙皇帝也会写错别字,现在的名称是将错就错
题字、题诗是很多古代皇帝最乐意做的事情,一个地方倘若被皇帝垂爱,必定身价百倍,名声大噪。
多次到杭州西湖“曲院风荷”观光,和其他游客一样,最初从字面上理解,觉得这个知名景点的园林构造应该是弯弯曲曲的,来到实地却看不出曲在哪里,后来才发现所谓的“曲院”和建筑构造、园林格局无关。
曲院风荷位于岳飞庙前面,西湖西侧,从苏堤入口进入景区,可以一路穿越到杨公堤。
曲院风荷是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杨柳、拱桥、庭院、荷田相互映衬,美出了诗情画意。
南宋时期,这里被开辟为宫廷酒坊,酒坊前面的湖面种植荷花。夏天,荷花和荷叶随风飘动,风中夹杂着酒香和花香,令人沉醉。
其实,曲院在古代的正确写法应该是“曲院”,是康熙老儿把“ 曲 ”字写错了,不过他毕竟是九五至尊,即使写了个错别字,随行大臣也没人敢出面纠正,只能将错就错。后来,干隆登基做皇帝,还是对此事耿耿于怀,特地找了个理由帮爷爷自圆其说。他曾在石碑上题下“莫惊误笔传新榜,恶旨崇情大禹同”,意指爷爷有隐恶扬善之意。有意思的是康熙在杭州西湖的题字中,不单把“曲”字错写成“曲”字,花港观鱼的“鱼”字也写少了一点。
在康熙题字之前,曲院风荷的准确叫法是“曲院荷风”,康熙不仅写错了一个字,也把后两个字的顺序调换了。
曲院风荷景区包括曲院、风荷、滨湖密林等部分,最经典的景观在风荷区域,这里栽种了200多个荷花品种,是我国最大的荷花园林,夏季的时候,俨然就是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场景。
曲院风荷连接苏堤的堤围中间有一条玉带桥,是西湖众多桥梁中名气较大的一条,登桥可以大广角欣赏曲院风荷景区,秀丽的景色在桥亭、廊柱、护栏及下垂的镂空雕刻映衬下,更显画意。
西湖玉带桥为三跨石梁桥,建于清雍正年间,现在看到的玉带桥是1983年根据清代留下的设计图和旧桥构件重建的,不过看起来就像 历史 建筑。
景区有个酿酒坊,全景呈现当年宫廷酒坊的风貌,之前游过几次曲院风荷,这个地方还是第一次来。
旅游 小贴士:曲院风荷景区附近有停车场,乘坐公交车可以坐到岳庙,之后走路前往。
㈦ 杭州净慈禅寺康熙题写的一副对联
上联:云间树色千花满;
下联:竹里泉声百道飞。
清初康、乾之治,对杭州寺庙倍加重视,两代帝王南巡,必到寺院遍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玄烨曾亲临净慈寺;三十三年(1694年)以御书《金刚经》一卷赐净慈寺;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玄烨再次到净慈寺,改“净慈报恩禅寺”为“净慈禅寺”,由康熙手书“净慈寺”寺额和“西峰”两字,并书对联云:
云开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
㈧ 西湖十景竟有两个错别字,分别出自康熙和干隆,是哪两处景点呢
西湖景区有49平方公里,大小景点有100多处,其中最着名的当属“西湖十景”。
历史 上杭州曾经数次评选西湖十景,其中流传最久远的当属南宋时评选的十景,至今已有近千年时光,后来元朝、清朝以及近现代也进行过数次评选。
不过,广为人知的还是最初的西湖十景,分别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映月、三峰插云、雷锋夕照和南屏晚钟。
这西湖十景之所以流传甚广,与其本身风景秀丽有关,也与时间久远有关,更与清朝爱下江南的干隆和康熙两位皇帝有关,两位帝王都为十景中的景点题过字,而且不约而同都写出了错别字,你知道是哪两处景点吗?
咱们先说说康熙题字的故事,他题字的景点是“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北面,岳王庙对面,从杨公堤金溪山庄对面也可进入。
湖中荷花漫天,湖上有曲折的小桥,夏季站在桥上便可欣赏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
公元1699年,康熙泛舟游湖,来到曲院风荷这一带,满湖荷花盛开,心情也好了几分,便问身边人这里是哪里,身边人回答:“曲(qu)院。”
身边人也是个有眼力劲儿的,看着皇帝心情甚好,于是立马请皇帝题字,而康熙大笔一挥就写下“曲院风荷”四个大字,而并未深究到底是哪个“曲”,这也让后来的游客一直寻找“曲院”。
其实,“曲院”本是南宋朝廷的酿酒作坊,就在灵隐路洪春桥附近,与如今的曲院风荷离得很近,当时还没有简化字,所以不能写作“曲”。
以至于后来的干隆登基时,觉得错别字摆在那里有碍观瞻,便写了一首诗为爷爷洗白,大致意思说大禹曾预言后世有因酒而亡国者,所以康熙引以为戒厌恶酒,所以写字时不愿意写造酒的“曲”。
有意思的是,后来“曲”的简化字就是“曲”,这下康熙就不是写错字了,而是成为未卜先知的先驱。
咱们再来说说干隆题字的景点,即花港观鱼。
从这个名字不难看出,这是一处由花、鸟、鱼为特色的景点,与曲院风荷的距离也比较近,在西湖南面苏堤入口附近,占地面积达20公顷。
南宋时,有小溪从花家山流入西湖,小溪就名为花溪。在花溪畔有内侍卢允升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称为“卢园”,后因景色秀丽,汇聚了诸多文人墨客,便将此处称为“花港观鱼”。
康熙下江南时,经过此处题字建碑,后来干隆下江南时在碑的北面又作诗题字,于是就成了一块有阴文和阳文的双面碑,在我国也只有这么一块。
如今去花港观鱼,可见石碑上的“鱼”字,下面的一横是三点,是简化之前的繁体字。不过,繁体字“鱼”下面应该是四点,但碑上仅有三点,也是出自干隆之手的错别字,关于这个字也有两种说法:
其一,四点代表火,三点代表水,将四点改为三点,寓意为百姓风调雨顺,得以安享太平江上;
其二,四点、三点依旧分别代表火与水,而鱼遇火必死,遇水则生,干隆有着慈悲胸怀,不忍心将鱼放在火上烤,便将四点改为三点,将与放在水中,显示皇恩浩荡。
关于“曲院风荷”和“花港观鱼”两个错别字,故事真假众说纷纭,实际上真与假已经不那么重要,关键是有了这两段趣事,让这两个景点名气大盛,也为西湖增添了文化底蕴,是一件多赢之事。
关于西湖十景,还有什么趣事呢?关于康熙和干隆的错别字,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旅途故事。
我是阿渊,与你一起分享世界美景和趣事!
㈨ 杭州西湖有一块“花港观鱼”碑,是康熙皇帝的御笔,其中繁体“鱼”字四点变两点
花港观鱼的石碑是干隆皇帝下江南时所题,其中的“鱼”字,繁体写法是四点,代表火,干隆改为三点,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风调雨顺,江山稳固太平。还有种说法:“花港观鱼”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一生崇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他孙子干隆爷也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这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有趣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