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古建筑壁画有哪些
扩展阅读
厦门法官待遇如何 2025-07-14 17:06:50
冬天北京故宫穿什么 2025-07-14 16:56:15

杭州古建筑壁画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3-08 10:49:09

① 杭州十大古城门介绍

关于杭州的十大古城门,有这样一曲民谣:

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

沧海桑田,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门多数已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门遗址的石碑。

十大古城门

凤山门(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凤山门为古代杭城的南大门。南宋王朝于绍兴二十八年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又筑外城,城门十三座,此地大内北门和宁门。南宋末,元兵进占杭城,未几,宋宫毁于火,门毁。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由此处筑城门名凤山门(因位于凤凰山而得名),又名正阳门。凤山门为南宋御街南端,旁有六部桥,为南宋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门外万松岭一带,地居枢要,风景优美,成为骑马踏青之处,有“正阳门外跑马儿”之民谣。民国初期,拆毁城门。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凤山门有水陆两门,凤山水城门建于1359年,历经600年风雨,是杭州唯一真实存在的古城墙和古城门。钱江之水,“自龙山河涌入凤山水门”,通过城内阡陌纵横的水道,出武林门水门,和京杭大运河连在一起。凤山水门既是龙山河的北端端点,也是扼守江南运河通往钱塘江的咽喉。2014年凤山水门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遗产点之一。

钱塘门(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钱塘门,杭州十个古城门之一。隋朝筑城时印有钱塘门之称,1400多年未改名,未易地。南宋以后钱塘门为杭州西城门之一。清顺治七年,在杭州建旗营,钱塘门位于旗营西北角。自宋以来,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出昭庆寺、看经楼径通灵隐、天竺。往灵竺进香者,多由此门出入,故有“钱塘门外香篮儿”之谣。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有计划拆城,继拆旗营之后,拆除钱塘、涌金、清波三门的'城墙,改建湖滨路、南山路。从此西湖与市区连接。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

钱塘门遗址于2008年进行了考古发掘。2011年杭州西湖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钱塘门遗址成为了世界遗产名录中杭州西湖的24个核心景点组成部分。

庆春门(杭州古城墙陈列馆 )

庆春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为杭州古代东城门之一。原名东青门,因门外有菜市,又称菜市门。南宋末,元兵进占杭州,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东拓展三里,新门近太平桥,改称太平门。明时始名庆春。门内庆春街,历来为繁华街道之一。门外弥望皆圃,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故有民谣“太平门外粪担儿”。 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庆春门于2006年年底开工重建,2007年2月初全部建成,整体建筑以杭州清代古城墙为原型,城墙全长66米、宽5.4米、高6.65米,两端为残墙,城墙中间建有城门,城墙顶上还建有一个按南宋城楼仿建的歇山顶式全木结构城楼。整座城墙的中空部分为杭州古城墙陈列馆,内有南宋城墙考古遗址、古城门故事木雕壁画、文物展示台等展示和陈列。

武林门

武林门西接环城西路桃花河,与西湖相望;北面是万向公园也称武林小广场,杭州十大古城门“武林门”的古迹依稀可循,古新河绿化带风姿绰约,武林门为杭城最古老的北大门,始建于隋代,有1300多年历史。五代吴越时筑罗城,建北关门,在今夹城巷;宋高宗时移城门于此,称余杭门;明代改称武林门。武林门外自隋代以来一直是沟通我国南北大运河的大集市。古时“北关夜市”为钱塘八景之一。从武林门至湖墅一带,历来是杭嘉湖淡水鱼聚散地,所以有“百官门外鱼担儿”之说,卖鱼桥也由此而得。民国初,因筑路拆除武林门。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艮山门

艮山门是杭城古代的东北门,五代吴越时筑罗城,为十城门之一保德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移门址于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门(《易》:“艮”为“北”,艮山,为城北之小山。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故国之思)。门内有顺应桥,俗称坝子桥,故而也名坝子门。南宋末,元兵进占杭城,门毁。至正十九年将城外展三里,在保德国门故址得建艮山门。艮山门一带,宋元以来个体丝织与机纺作坊遍布,机杼之声,比户相闻,为弛名中外的“杭纺”主要产地,故有“坝子门外丝篮儿”之谣。艮山门于民国初期因筑路拆除。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清泰门

清泰门是杭州古代的东门,吴越时名南土门,南宋初,在其南另辟一门曰崇新门,门近荐桥,亦名荐桥门。南宋,元兵进占杭城,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东延三里筑门,名清泰。门外一片水网交错,其地多螺蛳,故有螺蛳门之称。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是古代煮海盐之处,沿江多盐田,因有民谣:“螺蛳门外盐担儿”。清光绪三十三年沪杭铁路设车站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破城而入,拆城门及城墙数十丈,是为杭城拆城之始。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望江门

望江门为杭城古代东南部城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门其东有茅山河草桥门。南宋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东城三里,在此建门改名永昌,因凳城楼可远望江潮,清康熙五年改名望江。门外江涂田野,乡民以种菜为业,望江运菜多由此门进城,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之谣。民国初因筑路拆除城墙城门。望江门又叫草桥门,“草桥门外菜担儿”,说的是望江门外多菜地菜农。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候潮门

候潮门始建于五代吴越,名竹车门。因筑城时以竹笼石,车运之定城基,故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在竹车门旧基重候潮门。因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故名。门外江上旧有铁幢浦,传说为吴越国王钱镠潮处,后淹没。昔日,绍兴之酒皆由此门入城,故有“候潮门外酒坛儿”之民谣。民国以后,拆城筑路,门被拆除。

清波门

清波门在五代吴越时为水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杭城,为门十三,清波门是西城门之一,门濒湖之东南,取“清波”之意名门,历代沿用。因流福暗沟引湖水入城,俗称暗门。清波门一带古迹多,历史上曾是诗人墨客及书画家寓居之地,又因门通南山,市民需用薪柴多从此门运入,故有“清波门外柴担儿”之民谣。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挖地道破清波门城垣数丈,进杭州。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拆城,继拆“旗营”之后,清波、涌金、钱塘三门及城墙均被拆除,改建成南山路,湖浜路。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

涌金门

涌金门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吴越王钱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凿涌金池,筑此门,门濒湖,东侧有水门。传说为西湖中金牛涌现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称丰豫门。明初,仍复旧名。涌金门历来是从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览的通道,为市区繁华地段,城门楼上有楹联曰:“长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楼闹市烟火万家。”西湖游船多在此处聚散,故有“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来杭,从城内河道出涌金水门游西湖。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拆城,继拆除“旗营”之后,涌金、清波、钱塘三门间城墙均拆除改建为南山路、湖滨路。从此西湖与市区连接。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

② 杭州雷峰塔的介绍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

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着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传说《白蛇传》中作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而知名于世。

历史——

雷峰塔由五代吴越王钱俶主持修建,约北宋开宝五年兴建,太平兴国二年完工,塔内奉藏释迦牟尼佛“佛螺髻发”舍利,建造时称西关砖塔,建成后名皇妃塔,以纪念孙妃并感恩宋廷的封妃、谥妃之举,文献及民间又称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

雷峰塔一名则得自于塔所在的雷峰,雷峰为南屏山余脉夕照山最高峰,据南宋《淳祐临安志》为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另说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众山环绕故名,回峰以山势回抱故名,后因回、雷二字形、声相近而误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䨓”,与雷字形相近)。

雷峰塔最早为七层八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钱俶原拟建十三层,高千尺,后因材力不足改为建七层,北宋宣和年间遭战乱受损,南宋时历经二十年重修,改为五层。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围攻杭州,因怀疑塔中有伏兵而纵火焚塔,木构檐廊被烧,仅存砖构塔身,其砖也因火烧皆呈赭色。后民间盛传雷峰塔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市民频频前往盗挖,民国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坍塌,仅存遗址。

旧塔坍塌后,杭州地方官绅曾筹款拟予重建,其后建筑学家梁思成、杨廷宝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盖了整个古塔遗址,成为遗址文物保护罩与塔合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建筑。

(2)杭州古建筑壁画有哪些扩展阅读

主要景观——

雷峰塔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耸立,外观五层,其中第一层内部实际分上下两层,只是外观上檐屋面较高,呈现为一层。雷峰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

新塔塔身的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设栏杆,绕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赏景。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积达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29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9平方米。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