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话天天哭怎么说
扩展阅读
广州三角梅多少钱 2025-07-05 12:00:09

杭州话天天哭怎么说

发布时间: 2023-04-12 17:34:17

‘壹’ 杭州话你好怎么说

问题一:谁知道杭州话怎么说啊?? 把普通话的音发重一点,用去声(第四声)发音,末音加一个“儿”字。基本上就是这样了。一些杭州的俗语,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有空我教你好了,反正我是杭州人。

问题二:想学几句杭州话 侬渣肆好啊――你好

问题三:简单 杭州方言? 一般不说早上好,如果一定要说是“早该丢好”,你好是“嗯好”,吃饭没是“fai且谷米”

问题四:浙江话“你好”怎么说 顺便找一个能教我浙江话的老师。=-= 5分 浙江每个市的方言都是有区别的,你要哪个的?

问题五:杭州话散心怎么说,方言 把普通话的音发重一点,用去声(第四声)发音,末音加一个“儿”字。基本上就是这样了。一些杭州的俗语,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有空我教你好了,反正我是杭州人。

问题六:急求!!!各个地方的方言说“你好” 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随着赵本山等小品演员的大力普及,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几句,而且东北话从发音上就能体现出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但是东北话因为有很多分支,比如大连话,沈阳话等等,最标准的东北话还是在铁岭朝阳一带,而且东北话有个别字词的发音还是让外地人很难听懂,但是这样的字词在东北话里并不长使用。
天津话可以说从骨子里就透着那种天津人的幽默,相声艺术经常使用到天津话,以达到更好的搞笑效果。天津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让人听不懂的字词,但是由于天津话发音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要是说话语速过快,还是让人听不懂。
山东胶东半岛的城市说话发音和东北的大连话相当接近,一般人都能够听得懂,但是要是到了潍坊等内陆城市,其地方方言就有些晦涩难懂了。山东话以其独特的发音总是让人觉得很土,但是听长了就会感觉到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就通过这浓厚的山东味体现出来,别忘了当年孔子孟子说得也都是山东话啊!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只要语速不过快,四川话基本上还是都能够听懂的。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 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因此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此,它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个出伟人的地方,而且《红楼梦》里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语境。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仓唤梁销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所以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义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曾经有个同事是山西人,每次她给在老家的男朋友打电话时总是说陕西话,开始因为我们听不懂,所以也不避着我们,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她给男朋友打电话说悄悄话只能背着我们打了。
由于没有下苦功夫去学习上海话,至今只勉强能听得懂为数不多几句的上海话,只会说说侬好,阿拉几个最基本的“上海单词”。上海话和浙江的杭州话以及宁波话多少有些相似的地方,但是我个人认为上海话还是比较好听的,最近我专门找了个上海朋友,加强培训我上海话,看看靠了三次才通过英语4级的我,能用多长时间才能学会上海话。
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
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人们听见苏州话会有一种亲切感。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这个“软”字。但是苏州话音调好听,但是意思难懂,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在上海一年就能说一口非常正宗的沪语,但要跟人学几句苏州话就真和游的是不知所云了。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

问题七:萧山话一些日常用语怎么说? 5分 谢谢――下下
你好――呢耗
明天见――们早喂
没有事――牛油试题
肚子饿了――杜比额贼
有小偷――有是头
扯来扯去――搞起捏三
谁说的(真的?)――后我
起床了――拉起
好了没――好腻
几点了――几点贼
一――一
二――你(扑克牌中叫小妮)
三――三
四――四
五――嗯(扑克牌中叫王恩)
六――勒
七――七
八――八
九――九
十――十(扑克牌中叫停)
全是我自己想的,我是土生土长的萧山人!我三年级……

问题八:wood blog 谐音 杭州话意思是无事生非 用杭州话应该怎么读?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
无事生非杭州话这样说:空佬佬浓滴寺体赤来。
如果这个答案能够帮到你,请及时采纳噢,谢谢!

问题九:关于翻译这些很简单的上海话或者杭州话 上海话的
你好?弄好伐?
吃饭了吗?饭七古了伐?
我过2天要去上海玩,所以加你问下你,不介意吧?
无古两替好骑上海白相, 素以加弄门门看 伐要紧伐?
上海一般哪比较好玩啊?
上海一杯性阿里得比较好白相啊厂
你一般除了去** 还有哪比较好玩呢 ?
弄一般性四特起**还有撒地方比较好白相啊?
上海这几天天气都好吗?
上海个两天提起好伐?
恩,谢谢,问了这么多,可以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
嗯,下下, 门了嘎西度, 哭一刚八无听弄叫撒名字伐?
杭州话不会了

问题十:杭州人的“62”,到底是怎么来的 你好
62是杭州话笨蛋的意思。来源如下:
盒子杭州话叫咯儿,62是人称代词:指代两眼一抹黑被困在盒子里傻瓜跟笨蛋!实际则不过就是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而不自知,对待事物还有自己所谓的一番见解,实则不开窍,不知天高地厚!跟北方话榆木脑袋儿意思差不多但更甚。

‘贰’ 谁有经典一些的杭州话

十里十得.露儿滴光.哦7哦8.十恩倒6.污里特了.6768.脑西答牢.拐头拐闹.疯7疯8
哭做五拉.落地毛子.哦字个得.搞7念3.木儿个字.狗比到照.行不狼当.乱龙3千.
袄子的肥.炸了王天.么头么脑.牛比暴怕.吃想难看.窝到个里
吓人倒怪、滴卤挂浆、日娘捣B、火戳锒铛,赵捏万千,一特骨子,节叫旺天,昏头磕从,有趣得色,豆劲十细 磕充梦谈掘东 晦气搭煞 驼头天话 脑西十出 西糠到笼 歪了豆劲,十你活地 木之木格, 人洋舞蹈 千色拜倒, 糊里踏拉.千丝攀藤.
夯不郎当、go落山门、一特骨子、一古脑儿
呕7呕8、色7色8、艾7艾8、6 7 6 8、木7木8、疯7疯8、拐7拐8
发靥几糟,跌煞绊倒,下里下作,汗毛陡起,拉里拉格 危险八勒,勒里勒塌,聪明来兮,神儿登登 拾拾有趣,煞煞清爽 ,六头阿爹,背事滴答,污头污脑,脑西拷出 或风几着,十无到六,疯7疯8,迟返呕子个得,神经西西,墨册铁黑,搞清捻三,搞红搞绿,
杂里古东 ,相貌儿蛮好脾气挖臭,色出关门 混里混登 背事滴得 奥子得味 两脚迢迢 两手换换,毛病西西,噶是噶非 脑西搭牢,倒娘十比,乌珠弹出,

头顶62
6泡
6才
你要不老子拷了哈来~~
表背
背后后~
弄不灵清
噶发魇滴哦

来回的士费(浓情篇)
(夜色沉沉)
她:老公,你爱不爱我?不是欢喜啦!
我:恩,酿我好好交想想看。
她:啊?个个阿要想好再回答地啊,生气的。
我:想好的,爱地!
她:你不厌真我有时光没头没脑,颠三倒四地啊。
我:不厌真。
她:东西乱买,钞票乱用,还要向你放高利贷。
我:没啥,你开心我就满足的。
她:又背做家务事体,看到你穿古地袜儿就往垃圾桶里拐。
我:你反真会买地嘛。
她:我个人到时光又蛮作地~~候自家沃沃古地。
我:我已经习惯的。
她:老公,你下毛看了不舒服就多骂我两句~好不好?
我:不好。
她:(有点想哭的~~)老公,我提个要求你一定要应落来。
我:你说吧。
她:下毛如果我脑兮板牢跟你说离婚,要回娘家地含旦核话语……
我:……
她:你一定要北我报销双倍地打的钞票……(哭出声音的)
我:……
她:因为我舍不得你,肯定啊会回来地!(放声大哭)
我:(紧紧地抱牢她,啊有一点不对的。)

‘叁’ 关于翻译这些很简单的上海话或者杭州话

上海话的

你好?弄好伐?

吃饭了吗?饭七古了伐?

我过2天要去上海玩,所以加你问下你,不介意吧?
无古两替好骑上海白相, 素以加弄门门看 伐要紧伐?

上海一般哪比较好玩啊?
上海一杯性阿里得比较好白相啊?

你一般除了去** 还有哪比较好玩呢 ?
弄一般性四特起**还有撒地方比较好白相啊?

上海这几天天气都好吗?
上海个两天提起好伐?

恩,谢谢,问了这么多,可以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
嗯,下下, 门了嘎西度, 哭一刚八无听弄叫撒名字伐?

杭州话不会了

‘肆’ 请问..杭州话里是不是有一句这样的话:哭啄猫,笑嘻嘻......... 后面省略号那一句是什么

哭则猫儿 笑嘻嘻
两只眼睛 开大炮

‘伍’ 杭州话的词汇

人称代词:杭州的人称代词由于官话的影响,今采用的是官话式,即“你,我,他”作为人称代词,复数加“们”。
名词:杭州话的名词基本上是分为官话式,自有式和吴语式,其中官话式的占大部分。
动词:杭州话的动词和普通话有较大区别,如“拿”称之“驮”等等。
虚词:杭州话的介词、语气词等虚词完全不同于官话,如表示处所的“来东(音)”,表示动作完成的“好”等等,诸如此类,不一一论述。 早上、早半日—上午
日里/zɐʔ li/—白天
日中—中午
晚快边儿—傍晚
夜里头/iɑ li dei/、晚上头—夜晚
头毛—刚才
葛卯—现 在
上卯/zaŋ mɔ/、上卯子—前回子—旧年
辰光/dzən kuɑŋ/、时光—时候
老底子—原来 爹/tia/—父亲
姆妈/m ma/—母亲
阿爹(爹爹)——祖父
奶奶—祖母
阿哥—兄
阿弟—弟
阿姐—姐
阿妹—妹
大伯伯—伯父
大姆妈—伯母
小伯伯—叔父
婶娘—叔母
娘舅—舅父
舅姆—舅母
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
老头儿—泛指老年男人;妻子对别人称自己的丈夫(限于中老年人)
丈人—岳父
丈姆娘—岳母
男人家—男人
女人家—女人
小伢儿—小孩子
男伢儿—男孩子
女伢儿(姑娘儿,女童为小姑娘儿)—女孩子
老倌—用于指人,如:葛个老倌,那个老倌,即这个人,那个人
郎中—多指中医师
烧饭师父、厨房师父—厨师、厨子
贼骨头—贼
跷拐儿—瘸子
支手儿—手残疾的人
叼嘴儿—结巴的人 喉咙—嗓子、喉
面孔—脸
额角头—额
鼻头/biʔ dei/—鼻子
眼乌珠—眼珠
头颈—脖子
手膀—胳膊
赤膊—光膀子
阳伞柄儿—手肘
大脚膀—大腿
膝踝头—膝盖骨及其周围 忽闪/huəʔ suo/—闪电
落雨/lɔʔ y/—下雨
落雪—下雪
雪烊得来—雪化了 菜蔬—指下饭的菜
菜馒头/tsʰe mo dei/—菜包子
肉馒头/zɔʔ mo dei/—肉包子
高粱酒—白酒
老酒—黄酒
温暾水—温水
六谷/lɔʔ kɔʔ/—玉米
番茄/fe dʑiɑ/—西红柿
洋番薯—马铃薯、薯仔
沙核桃儿—山核桃
葱包鬼儿—葱包烩 骚骨栋儿(雄鸡)—公鸡
麻巧儿/mɑ tɕʰiɔ əɹ/—麻雀
曲蟮—蚯蚓
胡蜂—马蜂
猢狲—猴子
婆鸡—母鸡 弄堂/lɷŋdaŋ/—胡同
窗门—窗户
茅坑—厕所
天井—院子
扶梯—楼梯
抽斗—抽屉 戏文—戏剧
造话—假话
高头—上头
下底—下头
好看—美
难看—丑
【土奉】(音近“风”)—肮脏
薄(如:粥太薄)—稀
厚(如:粥太厚)—稠
壮(指动物)—肥
长(人长)—高
狭—窄
阔—宽
尽该、蛮蛮、木佬佬—很
蹩脚、起泡、推板—差
不乖—顽皮
吃力—累
发靥—可笑、好笑、有趣
难为情——害臊
滥滥湿/le le sɐʔ/——很湿
冰冰硬/pɪn pɪn ŋaŋ/——很凉
墨墨黑/mɔʔ mɔʔ hɐʔ/——漆黑
慢慢叫——慢慢地
好好叫——好好地
糊达达、糊里达喇——粘粘糊糊
粘滞疙瘩——黏糊糊 讨老婆/tʰɔ lɔ bou/——娶媳妇
嫁老公——出嫁
生毛病——病了
肚皮咂(za谐音,拉的意思)——泻肚子
发痢疾——发虐疾/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看医生、看毛病——看病(泛指西医)
捞痒——搔痒
做生活(做事体)——干活儿
吃老酒——喝酒
吃香烟——抽烟
吃茶——喝茶
洗浴、汏浴——洗澡
滴露儿——丢脸
寻事儿——找岔
闹架儿——吵架
靠会儿(打套儿,吊膀子)——约会
拎起来——提起来
困觉——睡觉
吃力/tɕʰyɔʔ liɪʔ/——休息
撒子儿——玩儿
晓得/ɕiɔ tɐʔ/——知道
有数——懂(也可以解知道)
记牢——记住
粘牢——粘住
特为——故意
食祭——吃/食用
打嗝(e)得——打嗝
吃不落——不能胜任
摆、安、搁——放 用场——用处
跌了得嘞——遗失
【手寻】(音近“金”)着得嘞——找到
啥时光——什么时候
啥地方——什么地方
啥花头——什么花样 或者 什么东西
则撒——做什么
等些儿——等会儿见
一卯、两卯——一次、两次
一道——一块儿
一床棉被——一条被
一部车子——一辆车
洋车——缝纫机
洋喇叭——留声机
样铁罐儿——马口铁制成的罐头
葛芒——蟋蟀
瓯子——称呼不懂是非的人
一桄鱼——一条鱼
敲一记——打一下
一啲啲——一点儿
一歇歇——一会儿
杀瘟猪一敲竹杠
毒头——指脾气古怪的人
瘟孙——指无用的人
吃相 ——谓态度,如“吃相难看”,即态度不好
藤头——喻人固执己见,不可说服
勒格——形容善于挑剔的人,难与相处
汪颡——用以称蛮不讲理、态度凶恶的人
寿头——称不合时宜的人
枣儿瓜——喻不知好歹的人
别苗头——与人竞争,比高低
上轧头——喻遇棘手事,两面受挤
千色色——谓忸妮作态,取悦于人(多指女性)
大青娘——少女的一种旧称
空老老——无事找事干,无话找话说
起搁头——作梗,或寻衅
木榔豆腐——从前指包头鱼头烧豆腐,现成为骂人很笨的意思
牵头皮——因某人或某事受牵连,被人背后议论
门分账——原指应得之分,后引申为指应做之事
半吊子——对某事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接口令——指回答别人说话的本领,如说:某人接口令好,即称赞该人答人之言敏捷而且得当
碰鼻头——指做事碰壁或寻人未遇
吃盾白儿——受人驳诘
桂花师傅——指初出茅庐、没有本事的师傅
头大心慌——指人自以为了不起
敲瓦片儿——指大家聚集吃饭,大家分摊出钱
碰头磕脑——做事不顺当,挫折多
三不知头——忽然之间,出其不意挖脚底板一说别人以前不光彩的事
吃空心汤糊——比喻向别人许了愿而不能兑现
钉头碰铁头——比喻硬碰硬,互不相让
为好跌一跤——意谓出于好的愿望办了某事,不仅不被理解,反遭人怨
回汤豆腐干——指人被辞退而复人
吃隔夜螺蛳——喻人说话哼嗦,纠缠不清
蚂蚁扛鲞头——比喻人多活少,许多人聚在一起做少量的工作
歪了头由自己说——意谓听不进意见,自以为是
灾(cai的音)星婆——旧时泛指作风不正派的女性
木狼——旧时泛指男性流氓 语西湖里放酱油——无济于事
吃得麦稀饭游西湖——穷开心
一根鸡毛当令箭——小题大做
一脚跨过钱塘江——说大话
城隍山上看火烧——幸灾乐祸
西湖是没有盖儿的——要死自己去死
西湖边搭草棚——煞风景
做梦游西湖——想得美
西湖里挖月亮——枉费心机
白娘子遇许仙——两相情愿
白娘子哭断桥——怀念旧情
梁山伯遇祝英台——前世一劫
黄牛钻狗洞——大小不符
猢狲头上放鸭蛋——滑而又滑
痱子当作发背医——小题大作
屁股里吃人参——后(候)补
烧香望和尚——一带两便
王府里招亲——大来大去
叫化子吃死蟹——只只鲜
姜太公的坐骑——四不像
蜻蜓咬尾巴——白吃自
荷叶包刺菱——里戳出
半空里的灰尘——无着落
大蒜叶儿打气——混葱(充)
外婆的鞋样儿——老花头
床底下放鹞儿——一世不得高
拷儿鲞都是头——主意多
寿星老儿吃砒霜——活得不耐烦
老虎打雄——一回头
屁股画眉毛——大脸孔
吊死鬼搽粉——死要面子
老太婆坐花轿——浑沌沌
石板上甩乌龟——硬碰硬
和尚拜丈母——没遇着过
火筒里煨鳗——直死
牛皮兜儿——点水不漏
豆芽菜切丝儿——细做
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
四金刚买帽儿——大头寸
饭店里的臭虫——吃客
泥水打墙——两面光
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三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
芥菜子掉在针眼里——碰巧
黄鼠狼跟了黄瓜宕——盲目追随 杭州风,一把葱;
花簇簇,里头空。(旧指一些杭州人,只讲空话不务实)
苏空头,杭铁头。(旧指一些苏州人不实在,杭州人刚直且强硬)
钱塘不管,仁和不收。(今杭州市区历史上曾分属钱塘和仁和两县管辖,此语谓某事或某地方谁都不管)
破雨伞里戳出。
要紧关头烤潮烟。
饭店门口摆粥摊。
苏州订货杭州卖,不讨钱赚只讨快。
红萝卜上在蜡烛帐上。
上赶江头,下赶湖墅。(江头即江干,说明做生意要信息灵,交易快) 急奔二龙头。(二龙头在江干,南宋时设西关于此。一说,当时西关甚热闹,人争趋之。另一说,西关每天下午规定关城门时间,外乡人来杭做生意要赶回去。今用此谚形容办事心急慌忙)
西湖日销寸金,西湖日产寸金。(西湖历史上为旅游胜地,消费大,而西湖历来又多产鱼虾莲藕,土特产丰富,收入好,故有此语)
城外楼外楼,城里天香楼。(指两个着名饭馆)
龙井茶叶虎跑水。(名茶、好水,被称为“双绝”)
初二、十六,店员吃肉。(旧杭州商界习俗)
西湖天下景,一世游不尽。(极言西湖景胜,景点极多,并随天时之变化而变化,无穷无尽)
西湖十样景。(指着名的西湖十景)
六桥三竺。(指苏堤六吊桥,上、中、下三天竺)
一湖二堤三岛。(一湖指西湖,二堤指苏堤、白堤,三岛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西湖六吊桥,间枝杨柳间枝桃。
独自个上城隍山。(譬喻人之无聊) 过了白堤有苏堤。(借指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跳进西湖洗不清。(譬喻人受冤枉)
苏州头,绍兴脚,杭州姑娘好穿着。
春有两件,冬吃四肴。(杭州食俗,两件指盐件儿、葱包烩儿;四肴指豆腐皮、发皮、录笋、粉丝)
年三十的火,年初一的穿。
元旦书红,万事亨通。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打得船来,过了端午。(譬喻丢失时机)
端午不吃粽,到老无人送。
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吃个金银蹄。
年廿九,家家有;到除夕,家家急。(谓旧时除夕逼债)
春雾开百花双峰青,明日晴。(双峰指南高峰、北高峰)
九九落雪,西湖开裂。百年难遇岁朝春。(岁朝春指春节适逢立春)
踏雪迎春,大熟年成。(立春下雪年成好)
瘦人瘦马难过二月八。(谓二月初八,天气寒冷)
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邋遢指下雨)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燥松松。

‘陆’ 经典的杭州话骂人

你从小缺钙,长大缺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左脸欠抽,右脸欠踹。驴见驴踢,猪见猪踩。天生就是属黄瓜的,欠拍!后天属核桃的,欠捶!终生属破摩托的,欠踹!找个媳妇属螺丝钉的,欠拧!你说你,爷爷我教你练刀,你练剑,你还上剑不练,练下贱!金剑不练,练银剑!给你剑仙你不当,赐你剑神你不做,非死皮赖脸哭着喊着要做剑人!真是的,何必呢?!因为所以,科学道理;不但而且,我是恁爹.冭 看你玉树临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想必一定是人渣中的极品,禽兽中的禽兽.看看啊,你这小脸瘦得,都没个猪样啦!现在把你丢到厕所里,厕所都能吐了,把你扔进黑洞里,黑洞也能自我爆炸了!快过节了,送你一副对联: 上联:树不要皮,必死无疑 下联: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横批:人之贱无敌 一巴掌把你打到墙上扣都扣不下来!!! 你长得挺有创意,活得挺有勇气,丑不是你的本意,是上帝在发脾气.你老说你男朋友长得帅,有钱,长得是有钱,长得跟前列线似的,尿尿都分叉了,赶快去治治吧!! 人贱一辈子 猪贱一刀子 活着浪费空气 死了浪费土地 在家浪费RMB 中国那么多兵器你不学,偏学剑; 上剑不学学下剑; 下剑招式那么多,你学醉剑; 剑铁剑你不学,去学银剑! 终于,你练成了武林绝学:醉银剑! 最后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剑人 .

‘柒’ 为何杭州方言与周边吴语格格不入

这首词大家肯定熟悉,词作者呢就是宋仁宗钦定“奉旨填词”的柳永柳三变。话说当年他的词火到什么程度,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大意是水井之处都有人在唱他的词,如果放到现在那就是妥妥的广场舞。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柳永在杭州作了《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被时人所追捧。但在当时的杭州传唱,很可能用的不是官话。大家会质疑,这官话不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谁唱歌不用普通话?其实也好理解,想想一千年前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官话在民间的推广只能靠自觉,传播的范围也就是汴京及其周边,再加上官员们出于政治需要而学习。当时杭州离京城这么远,绝大多数人不会官话是很正常的。柳词虽然流传广,不过在发音上真是五湖四海什么都有。但是时间往后推一百年,等到那时杭州人,所唱柳词一定用的是官话,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杭州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吴语太湖片有多大呢,大体包括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上海,共67个县市,人口六千多万。那么杭州小片有多小呢,其所辖的10个区中,只有西湖、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这五个,面积六百多平方公里,人口一两百万,只占太湖片人口的5%左右。

看这张地图,杭州小片四周包围着临绍吴语等小片区,似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孤岛。杭州十区中滨江、萧山、富阳属于临绍小片,余杭、临安则属于苕溪小片,古话常说“十里不同音”,在这里被完美地演绎。

杭州方言为什么单独成为吴语小片,第一大原因与杭州古都的称谓有关。没错,说的就是赵构。金军入侵后,他逃难到临安定都。大量的北方人也随之南迁,其中大多是携家带口的北方宗室、官僚士大夫、豪门商绅,还有驻扎临安城的禁军士兵也多是“北人”。而文人学士更是不计其数,当时就有“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之说。有史书记载从南宋建炎年间到绍兴年间,短短二三十年,流入临安的居民人口暴增,此中人口以当时开封籍为最。进入杭州定居的外籍人数早已超过了本籍,有学者推测当时本地户与外地户的比值甚或在一比八。

外籍人口不仅在数量上有优势,且在政治上也有着高人一等的地位。这些官绅与豪门迁徙到杭州后,使通常意义上讲的主客现象发生了转变,取而代之的是政治经济上的强势入主。他们的聚居地在杭州十个城门内,虽然临安四周都被其他说吴语的区域所包围,不过在城中却是官话的天下,因它有着权威的地位,从而把土着方言演变成了官话。这就是前文说的,柳三变的词一百年后在杭州用官话传唱的原因。

而与之相比,绍兴又是另外一个例证。绍兴当时是南宋皇室的陵寝所在,还是赵氏宗室的聚集地,外籍人口也超过了本籍。但此时绍兴既不是政治中心,又没有悬殊的人口比例,所以绍兴话没有受到北方官话的影响,依旧保持着吴语原汁原味的本来面貌。

其他附近州县也类似绍兴的情况,唯独杭州话受官话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产生了很大变化,双方相互融合了几百年。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在人数比例上的悬殊差距,如果不是在政治地位上有着特权的优势。现今的杭州话地理范围不会这么小,可能与周边的余杭话会非常接近。由此可见在南宋时期政治、人口的剧变对杭州的深远影响。也正是因宋室南渡,使官话与杭州方言演变与融合后,成为了一支带有北方官话色彩的吴语,也就是现在杭州话的由来。

到了清朝,杭州湖滨一带驻防着八旗营时间长达两百多年。民国初年八旗营解散,这其中五万多的官员、士兵与家属,都散入了普通百姓中。而这些旗营中人为了融入本地,也开始学习杭州话,而他们本身的北京官话又与杭州话发生了影响,如此互相渗透形成了现在杭州方言的特色。在地名上就有着满语的遗留,杭州有条街道叫作“河罕上”,从前的街名其实是“河岸上”,这明显是汉语发音。而“罕”字是满语的发音,意思是河沿或河边上。而这条街正是沿运河而建,当年这里是人声鼎沸,水运繁忙之处。

徐志摩有一次在苏州演讲时说到“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不愿听杭州人谈话”。当然这句名言,也从此演变了很多版本。虽说“下有苏杭”但两地话语的腔调则完全不同,如果苏州话是吴侬软语,杭州话确是实骨铁硬(读昂)。

宋室南迁杭州后,城内人人讲“官话”,于是形成了杭州话在语音表达上多是文读,简单来说文读就是书面语,所谓的说话文绉绉就是这意思。白读是指早期本地固有的语音,同官话差别较大。直观感受如果用杭州话读书,基本不会出现文读音还是白读音的纠结。而吴语方言中,文白两读的字很多,杭州话却是例外,基本没有白读的方言,这是它一大特点。其中的演变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宋室南迁后,本地的白读音与官话有着很大的差异,逐渐被排斥。而文读音与北方官话相似则取得了主导地位,在后来几百年里就取代了白读。到了民国时有学者对杭州话做了调查,发现当地几无文白差异。就语音来讲,像家、花、街、交、间、江、等很多词汇,杭州话文读音和白读音都是一致的。而在其他的吴语小片区,依旧保持着文白读不同的特点。

杭州话与周边吴语相比,主要表现在词汇系统与普通话类似,例如在杭州话中人称代词用“我,你,他”表示,复数则加“们”这与普通话是一样的。但在上海话里是“我,侬,伊”,复数是“阿拉,㑚,伊拉” 。绍兴话里是“我,侬,伊”,复数是“捱,乃,野”。而杭州余杭区则是“我、尔、伊”,复数是“捱,乃,茄”。人称代词其实是语言学中最稳定的基本词汇,从这就可以看出杭州话的独特之处。所以要判断对方说的是不是杭州话,只要听他怎么说人称代词就可以了。在其他的很多词汇使用上,杭州话也与普通话是一致的。例如洗脸,在吴语中有用潮面,汰面的。女儿这个词会用囡,发音虽不同但用字一样。否定用语“不”,吴语更多的是勿或者勿格。杭州话的用词与周边吴语相比,官话色彩更浓厚。

一方面杭州话的很多吴语词汇被北方语所覆盖,另一方面周边吴语对杭州话形成的包围态势,又使得吴语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渗透。两者融合后组成了官话一半吴语一半的词汇。例如普通话脸这个词,周边吴语区多用面孔,杭州方言说脸孔,这明显是两者结合产物。新郎这个词,杭州话用新郎倌,也是受到新倌人这个吴语词汇的影响。

这其中对杭州影响比较大的是绍兴话。有一句老话,叫做杭州萝卜绍兴种。很多杭州人翻翻家谱,说不定三代前多有绍兴籍的老祖宗,究其原因是近代历史上的战乱所造成的。第一次是1861年,太平军围城两月,本地人死伤无数,造成了人口数量大减,急需填补,绍兴移民杭州就由此而来。第二次则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经常对绍兴地区轰炸、扫荡,民众饱受战争之苦,为了躲避战乱就有不少人来到杭州讨生活。

正因此杭州话受到绍兴话的影响,也让某些文白读音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杭州话中的“说”字,老派发的是suo这个音,现在多用wuo音,这又与绍兴话一致。再比如大这词,杭州话中有固定读da的,大家,大衣。也有读do的,大块头(身体壮实的人),大脚髈(大腿)。还有两种读音都可以用的,大阿哥,大老板。而在绍兴话中大字则都发do音,这些就是鲜明的例证。

很多朋友都知道杭州人喜欢用“儿”,且用处非常丰富,“儿”字加其他词根形成了一大批词语。这是和南宋“官话”融合演变而产生的一大特色,也是与周边吴语的差异之处,不过它跟北方话的用法有很大不同之处的。

在读法上,杭州话中的“儿”是一个独立音节,而北方话的“儿”却是依附在字根后发的卷舌音。比如“小孩儿”,那么杭州话是xiao hai er ,北方话是xiao hair,在这里“儿”发的是轻声。杭州话的“儿”是作为独立音节来使用,所以北方人听起来就显得很生硬,而周边吴语区又觉得它格格不入。就拿一江之隔的萧山来说,杭州说凳儿(凳子),萧山话就没有“儿”,只说“凳”。在词意上,北方话里的“儿”有虚化的,去掉缀词也不影响。杭州话有与此相同的,比如“老头儿”、“花儿”、“鱼儿”、“包儿”。也有与此不同的,如果你听杭州人说“他们在打打儿”,这表明他们开玩笑的成分居多。但如果说“他们在打”,那就是在打架。如果说孩子在哭,会联想到孩子被打哭了,骂哭了,受到什么伤害哭。但说孩子在“哭哭儿”,却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大体是孩子在耍赖皮。

往上追溯一千年,汉语“儿”的读音也是从“儿尾”向“儿化”发展。唐宋诗文中的“儿”字不论是本义还是儿缀词,都是独立音节的,并不像现在北方话的儿话音。由此可见,南宋的“儿”是独立的音节应无疑义。宋元时反映钱唐生活的笔记《梦梁录》《武林旧事》等史料,记录着很多那时杭州话的儿缀词。如笼儿、虾儿、香袋儿、八哥儿、饼儿、帽儿、碟儿、盆儿、罐儿、担儿、等词。这些迄今有几百年的词,仍在杭州人的口头上流传着,说明市井阶层杭州话的“儿”由来已久了。到了明代时白话小说的兴起,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记载着很多当时的市井百态,里面也有着大量的儿尾词。再对比南宋史料发现两者互有重复,且这些词在结构、语意方面大体一致,这可以推断出明时小说的儿缀词正是上承宋元,后续现代杭州方言。

在历经变迁的岁月里,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受到南北两方既融合与又制约的演变中,杭州方言也几经微妙的变化。虽然杭州话在吴语中的确只是占比很小的一部分,却也是蕴含内容非常丰富的一部分。他积淀在语言中的文化因子,就像是慢慢展开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浮沉奔流。最后借用徐文长的妙联来作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