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白居易的官场生涯
白居易是唐代着名的诗人之一。他开创的新乐府派诗歌,一直被后世之人流传。在很多人看来,白居易凭着几首较好的诗歌就出了名,实在算不上有实力。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白居易的官场生涯,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的官场生涯: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 天下 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 神经 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白居易的官场生涯: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兇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锋郑关于井手祥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白居易的官场生涯: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 政治 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银薯颂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B. 白居易、苏东坡在杭的任期分别是
白居易:在杭任期822-824年,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到杭州任刺史,长庆四(824年)五月任满离杭
苏东坡:第一次:1071-1073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元佑四年(1089年)到1091年任杭州太守
C. 白居易个人简历
白居易个人简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新郑(今郑州新郑)(仅见于清代县志,存疑),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基本介绍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前手清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家族成员
曾祖父:白温
祖父:白湟
祖母:薛氏
父亲:白季庚
长兄:白幼文
三弟:白行简
儿子:白阿崔
生活轶事
樊素小蛮
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樊素感伤慧前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愦。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他薯基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
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着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复,朝径从今免苦辛”,自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南部)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845年),自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白堤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当时有些人对筑堤设闸、决放湖水来灌溉农田的举措十分担心,而且提出了反对意见,白居易对此一一作出了解释与批驳。并且,白居易也对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作了细密的测算。
当然,最后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是当时杭州一条热闹繁荣的交通要道。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游览西湖,就以白堤为白公堤的替身,来寄托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之情。当然,其实我们今天说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边三十里的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还是相当充裕的。但是在唐代,居民的饮水却大成问题。
原来,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地下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杭州范围比今天要小得多。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边,取井水饮用,而井水却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居民为解决日常引用水问题,往往跑来跑去,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
第一位浚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的官员是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其水源就是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居民们就可免除远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白居易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主持并完成了西湖水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人物评价
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呜呼!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D. 白居易曾在哪些地方担任过官职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兇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E. 白居易什么时候在杭州做官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皇朝发出了一道极为普通的人事任命:自居易任杭州刺史。
这种州官的任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可谓司空见惯;对杭州来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仅唐朝一个朝代,这种任命就有150次之多。
然而唐朝对杭州地方长官的这次任命,却对杭州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给了杭州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祖籍太原。5岁开始学诗,9岁就能辨音韵。16岁时,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句。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中进士,以后便在朝中做官,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谏官)。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的诗作颇多,是存诗最多的一位,一共留下了近3000首诗。他认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较多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困苦和愿望。
白居易耿介正直,敢于向皇帝提意见和建议。因触犯权贵,白居易被贬到“地僻无音乐”的江州做司马。在江州任上,白居易在一个秋夜送客至江边,闻琵琶声而遇长安倡女,写成了着名的《琵琶行》。后来,白居易有调任到地处长江三峡的忠州当刺史。忠州任期届满后,他回到京城做了中书舍人。虽然经过了江州、忠州任上的磨练,白居易仍本性未改,到京城后,又积极上书议政,但终不被唐穆宗采纳。“累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是有识之士的大不幸,自然也令白居易十分苦恼。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白居易深感仕途险恶,主动请求外放,这次却很快得到了穆宗的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
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十一二岁时,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战火不息。为避战乱,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在漂泊中曾到过杭州,对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白居易在来杭州上任的路上,回忆着他印象中的杭州:“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已想海门山,潮声来人耳……”
作为从京城外放的官员,白居易的心情是复杂的。年届半百,又一次外放他乡,白居易感慨万千:“退身江海应无有,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但同时,杭州又是一个对他有吸引力的地方,“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他对杭州充满着向往。想到杭州,想到了钱塘湖,他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
就这样,这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跋涉,向杭州走来。
等待白居易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名郡杭州,还有那使多少诗人画家吟诵、描画不尽的西湖。
于是,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与一方美丽山水的结合,演绎出一段令人动容的千古佳话;一份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景色的碰撞,酝酿出了万古流传的精美华章。
虽然是外放他乡,但毕竟是天高皇帝远,而且作为从三品的刺史,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还是很有实权的,也能够有所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特有情怀和意境,使他们一旦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便会不遗余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为了杭州的老百姓,白居易可谓尽心竭力。他深人民间,体察民情,时刻系念苍生,“鳏悍心所念,简牍手自操”,为杭州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古时,与一个地方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水利,地处江南的杭州更是如此。白居易在深入调查、了解杭州的气候条件之后,心中有了底:“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于是,把兴修水利作为他任内的一件大事。
那时,由于旱灾,农田干涸,可钱塘县的县官却不肯把西湖水放出去灌溉农田,说放了水会影响湖中的鱼和菱。深知百姓疾苦,又以济世为己任的白居易,听到这话就火了,他责问县官,鱼和百姓的生命相比哪个重要?菱和稻米哪个重要?同时,白居易也暗自下了要在西湖里筑堤的决心。
筑钱塘湖堤,是自居易的一项重要政绩。白居易来杭州时,西湖上原已筑有堤,但因年久失修,加上堤身较低,起不到天旱时蓄水灌溉,汛期时蓄水防洪的作用。因此他亲自主持修建了一条拦湖大堤。这条大堤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促进了杭州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据考证,如今西湖上的“白堤”并非当时自居易作的那条堤,但人们为了纪念自居易,还是愿意把现在西湖上的那条堤称为“白堤”。这种历史形成的误解,体现着人民的情感,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湖防完成后,为了说明筑堤的作用、灌溉方法,告诫后任刺史在使用这条堤时应注意的事项,白居易写了一篇《钱塘湖石纪》,并刻石立于湖边。如今,白居易的这篇《钱塘湖石记》刻于杭州西湖北角圣塘闸照壁。
白居易还十分注重西湖的环境保护,保护西湖水面不受侵占。他作出规定:谁破坏了西湖的环境,就要受到惩罚,如果是穷人就罚他在西湖边上种树,是富人就罚他到西湖上去除葑草。由于白居易的努力,西湖及周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更加秀丽。
地处钱塘江边的杭州,由于常受海潮的侵袭,古时土地的碱性很重,地下水不能饮用,淡水资源不足,居民饮水成为一个大问题。唐德宗时,杭州刺史李泌在杭州城内开凿六井,引西湖水入井,使居民有了淡水可以饮用。但到白居易任时,西湖与六井的通道已严重淤塞,于是白居易又带领杭州人民疏浚了输水通道和六井,使西湖清水又能长流杭城。对此,史书都有记载。《新唐书·白居易传》载“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西湖游览志》录:“白居易缵(继续)邺侯之绩而浚治之,民以为利。”
干隆《杭州府志》还记载,白居易把西湖水引入运河,使大运河与杭州城市相沟通,从而推进了杭州城市的发展。
这些为民办的实事,杭州人一直铭记至今。现在看来,杭州老百姓能记住白居易的原因,首先是他为杭州人民办的实事,然后才是他的诗词。
当然,自居易的诗文比起他的政绩来说,也毫不逊色。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国家级的诗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重要的地位。现代有人认为让白居易来杭州当刺史是大材小用。这样一位大诗人,他的诗词对杭州文化的贡献,对宣传杭州的作用,是很难用经济的尺度来衡量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其广告效应不可估量。
千百年来,西湖的美丽使多少文人学士梦萦魂牵,感慨万千,文思泉涌。像白居易这样的大师,对美的感怀自然就更多、更强烈。西湖山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西湖山水也因为有了他的诗篇而魅力四射,享誉中华。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西湖诗词中比较有名的一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的西湖,激发着白居易的美感和诗情,时隔一年,白居易又写下了《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中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三年的任期很快就要满了,对杭州充满着留恋。“勾留”两字,写出了西湖的吸引力和魅力。
白居易的许多诗词,描写和反映了当时杭州的各方面情况,是我们现在了解唐朝杭州情况的很好的资料。《余杭形胜》中,展现出当时杭州的状况: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在《杭州春望》中,白居易则更加形象地描绘出了杭州当时的情形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诗中的高楼、长堤、丝织和酿酒业、繁华市井、名胜古迹,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唐朝时期杭州人的生活画卷。
白居易喜欢杭州的春天,擅长写西湖春色,在他的笔下,春天的西湖是那样的美丽,充满生机。而西湖的夏天、秋天和冬天,在他的笔下也是气象万千,各具特色。在《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中,写尽了杭州秋色: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着丹青图写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作为文化人,白居易自然比较关心杭州的文化建设,提倡文化教育,用他的话来说,是“唯化州民解咏诗”。由于他能写诗,又提倡诗教,使杭州的老百姓也理解并热爱诗歌。他还把当时京城十分流行的《霓裳羽衣舞》带到了杭州。白居易似乎对这个舞蹈情有独钟:“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亲自教杭州的乐妓们排练。
酷爱山水的白居易,笃信佛教。他常游寺院,访僧人,与杭州的佛教界结下了因缘,孤山寺、韬光寺、凤林寺等寺庙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迹,传诵着他与名僧汲水烹茗的佳话。白居易在任期间,曾12次去过灵隐天竺,与在灵隐西峰巢枸坞结庵传道的四川高僧韬光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吟诗唱和,情趣相投,结为诗友。
自居易还与凤林寺的圆修有很深的交往,经常去拜访圆修。一次,白居易向圆修请教佛法禅意,修圆说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个道理小孩也会讲。”圆修说:“三岁孩儿虽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自居易听后深感钦佩,他很同意佛教重在实践的禅意。
山水景物幽美、山门禅寺宏伟的灵隐,是杭州地方官的必到之地。唐代时到杭州任刺史的官员,比较通行在灵隐建亭寓志。从刺史相里造在灵隐山谷间建虚白亭开始,一共建了5座亭子。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后,也想在灵隐留下点纪念物。但他的五位前任已经各建了一座纪念亭,为灵隐增添了许多景观,“五亭相望,如指之列,佳境殚矣,虽有敏心巧目,复何加焉?”自居易不想再建亭子了,他要发挥其大文豪的特长,一来可以咏灵隐景物之美,抒发胸臆,二来可以用作纪念。于是他给世人留下了一篇流传了千百年的脍炙人口的《冷泉亭记》。
白居易还挥笔题写了“冷泉”二字。两百年后,苏东坡来到杭州,在“冷泉”二字后,加上了一个“亭”字,为灵隐和冷泉亭留下了一段佳话。随着岁月的流逝,唐朝5位刺史所建的5座亭子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有“冷泉亭”屡经翻建,还留在溪流边。这不知是否与白居易的那篇《冷泉亭记》有关?那自居易和苏东坡并题的“冷泉亭”匾额,也早已不知去向。现在,人们只有从自居易的《冷泉亭记》中,遥想当时“冷泉亭”的风光。
三年时间,转眼即过。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就要离开杭州。在离任前的几天,白居易又走了杭州的许多地方,徘徊在西子湖边。他对杭州十分留恋,依依惜别: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白居易对杭州人民更是有着强烈的感情:“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要是让我在杭州的任期再长一点,我会把仁爱带给更多的杭州人!
当了三年杭州刺史,在说到自己的政绩时,白居易很谦虚: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
那么,白居易要留点什么给杭州呢?
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其謇,自居易还把自己的大部分官俸留在了杭州的官库中,以使他的继任者可在急需时调用。而更加珍贵的是,白居易把他那200首诗、那种可贵的人文精神留在了杭州,留给了西湖。
白居易太爱杭州了,他想带点东西回去作个记念。带什么呢?把自己的官俸都留在官库中的白居易,自然不会带走金银财宝。最后,他在天竺山中捡了两块小石子。“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就是带走了两块石头,仍使这位刺史感到了不安。自居易的行为形象具体地告诉人们,怎样叫廉洁,什么是清官。
白居易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提着酒壶前来送行。白居易在杭州人民的夹道相送中离开了。后来杭州人在孤山南麓建立了白公祠,以纪念白居易。这正是应了一句老话:老百姓的眼里有杆秤。
自居易奉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人,后来还当过苏州的刺史。
人虽已离去,但心却仍牵挂着杭州。由于怀念西湖,几成疾病,他在给同僚的诗中说:
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
痛思舍去终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
恋恋依依惟自系,甜甜美美实他钩,
诸君能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
那么他的相思是什么呢?他说“乃是南北两峰,西湖一水也!”
离开杭州十年以后,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居易在洛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历官二十政,
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
最忆是杭州。
在另一首诗中,自居易又表达了同样的心情: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那一年,他听说着名诗人姚合要到杭州当刺史,十分高兴,写了两首诗为姚合送行。“且喜诗人重管领,遥飞一盏贺江山。”他为杭州又有了一位诗人当刺史而感到高兴。他已经完全把杭州当作了自己的家乡,嘱咐姚合:“与君细话杭州事,为我留心莫等闲。”
公元838年,66岁的白居易在洛阳遥望杭州,写下了让杭州人民深深为之动容的不朽诗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杭州,西湖,在白居易的心中,永远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他人生旅途中经常回味的重要驿站。令人遗憾的是,自居易却再也没有能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杭州和西湖。
文章出处:节选自孙跃·《杭州的名人》(责任编辑:张凌鸿)
文章作者:
F. 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人 他做到了几品官
白居易是出生在一个唐朝的战乱的年代,刚出生不久,战火便四处燃起,在他三岁的时候为了躲避徐州战乱,父亲将他送到了宿州,白居易的童年时代就在异乡度过,他小的时候就非常毁态橡的聪明,学习也非常的刻苦,读书导致了口腔都溃疡了,头发也早早的白了。虽然战乱不断闭链,但是白居易一心求取功名,24岁就进士及第走上仕途,而且,得到了当今皇上的赏识,白居易一心想通过自己的才华为朝廷做事,写下了一些反应社会事实的诗歌,可是这些诗歌皇上并不喜欢,白居易还当面指出了皇帝的过错,这让皇帝非常的不悦。也渐渐对白居易失去了赏识。
后来被贬官做了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前的白居易一心报国,希望为天下人做点事,然而,他发现了仕途艰难,自己的作为太有限了,因而。从被贬官之后,白居易开始“独善其身”,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修养,而着名的《琵琶行》就是在他走马上任的时候写下的,成为流传千古的诗章。
白居易一生做过很多官,曾经到杭州任官,至今杭州还有一个白堤,很多人认为那是白居易建的,其实不然,在纤旁白居易到杭州之前,这个堤就存在了,叫做白沙堤,可能是后人更喜欢白居易,将这个白沙堤改为白堤,也是对白居易的一种敬重和怀念。
白居易和唐朝其他的诗人相比,官至三品,也是上大夫的级别了,虽然他在官场上的建树不多,不过能做到这个官职,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更难的的是白居易不仅可以官职做到三品,他的诗也是名扬天下,尤其是他的长诗,在当时的唐朝无出其右,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的财富。
G.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中的"刺史"是什么意思
刺史在唐代,是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市长。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是否是个好的官职,要看看待的角度,我认为是好官职,可以做些实事(水利建设,如修白公堤、疏浚六井、),远离朝廷政争。杭州山水风景绝佳,激发了他的创造灵感,在杭州留下了大量诗篇。
H.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一个意思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作者对当地风景的什么
这首词是白模春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词牌名。词的掘码局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判让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I. 白居易是否曾经担任过杭州刺史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猛辩仿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
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灶郑,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枝纤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J. 哪些诗人坦任过杭州的地方官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
白居易,唐代着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晌燃告、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
岳飞---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被杀害于杭州风波亭,葬于岳王庙
- 苏轼——北宋政治家,文豪,在杭州为官期间,组织修建苏堤
- 白居易—段拆—唐代文学家,在杭州为官期间,组织修建白堤
- 岳飞——南宋军宴明事家,民族英雄,被杀害于杭州风波亭,葬于岳王庙
- 林逋——北宋诗人,隐居孤山,与梅妻鹤子相伴 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 周邦彦——北宋词人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沈括——宋代科学家,文学家
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