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上苏轼,佛印,鲁直之间的关系
佛印禅师(1032~1098)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物橘帆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罩雹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着录。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经伏波神祠诗》,行书墨迹,纸本,46行,每行字数不一,共477字。原迹现在日本。此诗帖,洋洋数十行,挥洒自如,笔笔精到,气势开张,结体舒展,范成大评“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境况下的经意之作,具有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特点,是黄庭坚晚年的得意之作。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伍昌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2006年10月27日 星期五 13:081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2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3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着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拈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Ⅱ 苏东坡亲近四位高僧的故事
东坡居士悟道因缘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苏轼少有大志,幼时其母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一日读《范滂传》,苏轼慨然谓其母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其母道:“汝能为滂,吾顾(岂、难道)不能效滂母耶?”长大以后,苏轼即通经史,日着文千言,后中举,并得到欧阳修的器重。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早缺穗轼被诏为翰林知制。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出调补杭州通判。后因以诗讽刺时弊,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遭到弹劾,贬至黄州。在黄州,苏轼筑室于东坡,日与田夫野老相游于溪山之间,因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苏轼先后被召为礼部郎中、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绍圣三年(1096),再次遭谤,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到琼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纵观东坡居士这一生,在仕途上可谓几起几落,坎坷不平。多亏他学佛,性情豪放,不以为意。他曾在自己的一张 *** 上,戏题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亲近钱塘圆照法师
东坡居士接触佛教比较早。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他就亲近过钱塘圆照法师。当时,钱塘圆照法师正大弘净土法门。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东坡扮陪居士请人画了一幅阿弥陀佛像,用来超荐父母,并作颂曰: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
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
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
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如投大海中,如风中鼓橐。
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
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
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
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
此后,东坡居士每至一地,都要随身带上这幅阿弥陀佛像,并且告诉人说:“吾往生公据也。”
在贬居黄州期间,东坡居士也是一有空儿就去附近寺院游观,以遣心中之失意。
一天,东坡居士往城南安国寺焚香默坐,克已悔过。从了一会儿之后,他突然觉得身心皆空,当即便领悟到罪垢之性了不可得。
亲近庐山常总禅师
东坡居士后来还结识了庐山东林常总禅师(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
一日,东坡居士游庐山,夜宿东林寺,与常总禅师谈论无情说法之话头,豁然有所省悟。黎明的时候,他便作偈呈给常总禅师,偈曰: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同时还有咏庐山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礼玉泉皓禅师
东坡居士还参礼过玉泉皓禅师。在荆南,他听说玉泉皓禅师的机锋峻烈,人莫敢触,于是他便起了竞胜的念头,想看看这位老和尚到底功夫怎么样。
一天,东坡居士微服求见。
玉泉和尚问:“尊官高姓?”
东坡居士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
玉泉和尚便大喝一声,说道:“且道这一喝重多少?”
东坡居士被问得无言以对,于是便礼拜。
东坡居士后从黄州移居汝州(今河南临汝),临行前,他特地去高安(在江西境内)向他的弟弟苏辙辞行。到高安的头一天晚上,苏辙正与真净克文、圣寿省聪联床共宿,夜间三人都梦见自己迎接五祖师戒禅师。第二天东坡居士便到了。他们一起相谈甚欢。后来有人认为东坡居士是五祖师戒禅师的转世,就是从这里来的。
亲近佛印了然禅师
在众多的禅师中,与东坡居士交往最密切,时间最长的要算佛印了然禅师(庐山开先善暹禅师之法嗣),他俩之间有不少妙趣横生的诗禅酬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回味无穷的佳话。
有一天,东坡居士去看望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道:“此间无座榻,不及奉陪居士。”
东坡居士趁机戏道:“敢暂借和尚四大为座榻。”
佛印禅师回答道:“山僧有一问,居士若道得即请坐,若道不得,即输却腰间玉带。”
东坡居士欣然同意了。
佛印禅师说道:“居士适来道,借山僧四大为座榻,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
东坡居士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留下玉带,大笑而出。为了表示纪念,佛印禅师亦以云山衲衣相赠。
事后,东坡居士作了三首偈子,呈佛印禅师: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悟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陆卜四大作禅床。”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会当乞食歌姬院,换得云山旧衲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此亦悠哉。锦袍错落浑相称,乞与徉狂老万回。”
佛印禅师亦作二偈谢东坡居士:
“石霜夺得裴休笏,三百年来众口夸。争似坡公留玉带,长和明月共无瑕。”
“荆山卞氏三朝献,赵国相如万死回。至宝只应天子用,因何留在小蓬莱?”
除此之外,后人还以此二人为引子,演绎出了许多其他的佳话。
东坡居士晚年病重将逝,临终前,门人钱济明侍立于床前,问道:“公平日学佛,此日如何?”
东坡居士道:“此语亦不受。”
后径山惟琳禅师前来看望他,提醒他说:“先生践履至此,更须着力。”
东坡居士应声道:“着力即差。”
说完便庵然而逝。春秋六十六岁。
Ⅲ 苏轼,佛印,黄庭坚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1、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2、一起论吃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着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拈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了。
苏东坡和明雀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3)苏轼在杭州时与哪个法师交往扩展阅读:
三人的成就:
1、苏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激猛早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2、黄庭坚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知蔽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3、佛印
佛印禅师还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倡导弘扬净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赐金钵,以旌其德。佛印门下着名弟子有义天、德延、净悟等门生。
Ⅳ 苏东坡传中苏轼和哪位和尚的关系最为密切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关系密切,两人斗嘴的故事很着名,广为流传。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名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着名的北宋着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
苏轼虽然信仰儒学但喜欢道家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毕巧携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
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
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宽配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手伏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
Ⅳ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
苏东坡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成就。他跟黄庭坚并称“苏黄”,跟辛弃疾都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并称“苏辛”,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除了留下不少传世的诗词之外,留下了一些书画,他最擅长的就是墨竹、怪石、枯木以及文人画。历史上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有很多,但瞎雀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美食家。据说江南地区的传统名菜东坡肉跟他有很大的关联,家中的厨子在他的指点下才做出这道东坡肉。
苏东坡
苏东坡听完后非常高兴,当场解下玉带放置在几案上,代表直接同意这个赌注。佛印问到:“山僧四大本无,五蕴非有。翰林想要坐在哪里。”苏东坡听完后想了很久都没回答上来,佛印叫侍者去将这条玉带收起来留在寺庙当作纪念,并取出了一件衲衣交给苏东坡作为回礼。从这可以看出来,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辩论中,佛印禅师赢了。
Ⅵ 求苏轼诗《答径山惟琳长老》及详解
《答径山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枝旦咒真浪出.
维琳是苏轼知杭州时的径山寺住持,这次不远千里前来猛悉扰探病.苏轼依他赠诵偈语的原韵作成此诗.维琳不解末两句典故,苏轼为他作了解释:后秦时天竺高僧鸠摩罗刹病危,便口出三道神咒叫他的外国徒弟诵读禳解,结果毫无效验.苏轼觉得他的举动很可笑,认为能参透生死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
佛家把人生看成是”如梦、如幻、如影、如露、如电”的”六如”,苏轼却一直追求着”六如”灭尽后的”真吾”境界.”生谓之宅,死谓之墟.”在《六观堂老人草书》中说:”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幻影殊。清露未晞电已阻,此灭此尽乃真吾.”这种参透生死,人我两忘的境界不愧是如神宗评价他的”善知识”.
此诗作于他临终前二日在灯录里,苏轼被列为黄龙派黄龙慧南弟子东林常总法嗣。实际上相对于黄龙派,他与云门派的关系更为密切。苏轼进入政坛正是云门宗经雪窦重显、佛日契嵩等人的弘扬而大盛的时期。后来,临济宗黄龙派渐兴,包括苏门弟子黄庭坚在内的许多文人官僚都趋向这一新兴宗派。灯录中强调苏轼与东林常总的关系,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
苏轼的父亲苏洵(1009-1066)好佛习禅,早就结识云门宗圆通居讷。居讷是蜀梓州人,与苏氏同乡。苏辙《赠景福顺长老二首》序中说:“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元丰五年以遣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讷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注释:《栾城集》卷十一。)苏洵游庐山,见居讷,应是庆历五年(1045)后“宦学四方”时的事。(注释: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栾城后集》卷二十二。)景福院是庐山禅院,顺公是居讷弟子。东坡贬黄州时曾游庐山,过圆通院,有诗题为《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拊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集》十三)。这里的“仙公”为圆通可仙,东林常总法嗣。
皇佑初,宋仁宗闻居讷名,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讷称目疾,举大觉怀琏自代。东坡《祭大觉禅师文》中说“我在壮岁,屡亲法筵”(《后》十六),应是嘉佑年间三苏父子入京以后的事情。治平三年(1066)苏洵卒,东坡曾施舍其所藏禅月罗汉像章并为此致书怀琏;在《次韵水官诗》(《续》一)中还曾说到怀琏以阎立本所画水官遗苏洵,洵报之以诗并命自己和作。这都可见当时怀琏与苏氏父子交往的情形。怀琏后来回南,曾住金山,又住四明。曾在所居广利寺中建宸奎阁,收藏仁宗所赐十七首颂诗,苏轼为作《宸奎阁碑》(《集》三十三)。怀琏晚年受“小人”困扰,苏轼曾致书明守、友人赵德璘请求加护(《与赵德璘二首》,《续》六)。并有赠怀琏诗,中有“奉别二十陆腊五年”(《与大觉禅师琏公二首》,《续》六)之语,表现了拳拳怀念之情。
苏氏兄弟在京城还结识了怀琏弟子径山惟琳。苏辙有赠惟琳诗,中有“依依二三老,示我马祖禅”(注释:《送琳长老还大明山》,《栾城集》卷十四。)之语。东坡直至晚年仍与惟琳保持亲密的交谊。在他贬岭南时,惟琳极表关切,并默祷于佛前,乞其亟返中州(《答参寥三首》,《续》七)。临终那一年,遇赦抵常州,有书《与径山长老惟琳二首》,说到“卧病五十日……某扶行不过数步,亦不能久坐,老师能相对卧谈少顷,即告,晚凉更一访”(《续》七)又有《答径山琳长老》诗则说:“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住那容诘。”(《后》七)这都可以看出二人的交谊和苏轼晚年更加倾向禅宗的心情。
东坡于熙宁四年(1071)初至杭州,任通判。这里自吴越以来,即为佛教兴盛之地,而禅宗尤为发达。他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注释:《东坡志林》卷十一。)他在《祭龙井辩才文》中又说:
我初适吴,尚见五公:讲有辩、臻,禅有琏、嵩。(《后》十六)这里的“辩”指海月慧辩和龙井辩才,都是天台德韶弟子;“臻”指天台梵臻,为知礼高足,这些人都是天台学人。慧辩(1014-1073)为杭州都僧正,讲教二十五年,学徒及千人,苏辙说到苏轼与他的交谊:“予兄子瞻通守余杭,从二公(慧辩与辩才)游,敬之如师友。海月之将寂也,使人邀子瞻入山,以事不时往……。”(注释:《天竺海月法师塔碑》,栾城后集》卷二十四。)东坡有《海月辩师真赞》(《后》二十)、《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集》五)等作品。辩才(1011-1091——居天竺,“老于南山龙井之上,以茅竹自覆,闭门宴坐,寂然终日”。(注释:《人天宝鉴》。)元佑四年(1089)东坡二次莅杭,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多与辩才游。辩才卒时,东坡已转知颍州,其徒请为塔铭,东坡转托子由。“琏”即大觉怀琏。“嵩”即明教契嵩,他卒于苏轼莅杭的次年,苏轼应与二人在杭州相见。
如苏轼本人所说,他在杭州结交的僧侣很多,以下只举出可确考为禅宗并在法系中地位较重要者。
佛日道荣是怀琏弟子,东坡有《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中说“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集》五),自比为陶潜,而把道荣比拟为慧远。
净因道臻为黄龙慧南法嗣,东坡有《九日寻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说到“扁舟又截平湖去,欲访孤山支道林”(《集》五)。他又作有《净因院画记》(《集》三十一)和《净因净照臻老真赞》(《集》四十),都是关系道臻的作品。
大愚如照是云门宗法云法秀(1027-1090)弟子,苏辙《偶游大愚见余杭明雅照师旧识子瞻能言西湖旧游将行赋诗送之》诗说:
昔年苏夫子,杖屦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麋鹿尽相识,况乃比丘师。辩、净二老人,精明吐琉璃。笑言每忘去,蒲褐相依随。(注释:《栾城集》卷十三。)由此可知东坡与大愚交游情形。他在贬黄州时有《答圆通秀禅师》书,其中说“闻名之久而得之详莫如鲁直……未脱罪籍,身非我有,无缘顶谒山门”(《续》五)。可见他对法云法秀是很景仰的。苏辙诗中提到的“辩”即惠辩,“净”则是惠净,是有名的诗僧。苏轼两次莅杭与他有长期交谊,有《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人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后》一)诗。
在杭州通判任上,苏轼熙宁六年(1073)冬曾赴常州、润州赈饥,在常州有《赠常州报恩长老》诗,曰:“荐福老怀真巧便,净慈两本更光新。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集》十五)报恩长老即净慈善本弟子报恩怀立;诗中的“荐福老怀”为大觉怀琏;“净慈两本”指慧林宗本和法云善本,都是云门系的人。
次年,过金山,会见怀琏弟子金山宝觉,有《金山寺与柳子玉饮大醉卧宝觉禅榻夜分方醒书其壁》(《集》六)。五年后的元丰二年(1079),移知湖州途中再过金山,又有《余去金山五年而复至次旧诗韵赠宝觉长老》,中有“稽首愿师怜久客,直将归路指茫茫”(《集》十)的心愿。
佛印了元(1032-1098)是开先善暹法嗣,为云门五世,苏轼后半生与之交谊甚笃。而初识了元也是在这次过金山时,有《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诗:
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集》十四)苏轼谪黄州,继续与了元交往。离黄州时有《与金山佛印禅师》(《续》五)书,是答了元“邀游山”的,其中说“方迫游筠州”,指离黄后赴筠州省弟子由。元丰八年(1085)自常州起知登州,又除礼部郎中,有《答佛印禅师》,说“行役二年,水陆万里”,又说“欲如去年相对溪上,闻八万四千偈”(《续》六)。元佑四年(1089)二次知杭州,过金山,又有《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集》十四)。直到元佑六年龙井辩才死,为送奠文及(左贝右甫)银,二人仍有书信往还。苏辙与佛印了元的交谊在宋代已逐渐被传说化,(注释:《人天宝鉴》:“东坡曰:‘先妣方娠,梦僧至门,瘠而眇。轼十余岁时,时梦身是僧。’又子由与真净文、寿圣聪二师在高安,夜间同叙见戒禅师之梦,则戒之后身无疑。坡与真净书曰:‘前生既是法契,愿痛加磨勘,使还旧观。’坡往金山,值佛印入室。印云:‘者里无端明坐处。’坡云:‘借师四大作禅床。’印云:‘老僧有一问,若答得,即与四大为禅床;若答不得,请留下玉带。’坡即解腰间玉带置案上云:‘请师问。’印云:‘老僧四大本空,五阴非有,端明向甚处坐。’坡无语。印召侍者留下玉带,永镇山门。印以衲裙酬之,坡赋二绝句云:‘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会当乞食歌婢院,换得云山旧衲衣。’又曰:‘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锦袍错落浑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按:此则故事又见《丛林盛事》卷上。苏轼为五戒后身当然是传说;而他为端明殿学士已在元佑七年自颍州招还后。)以后更成为小说、戏曲的题材。(注释: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古今小说》中的《明悟禅师赶五戒》等;《盛明杂剧》中陈汝元《红莲债》等。)
苏轼以“乌台诗案”谪黄州,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苏辙说:
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后读释氏书,粗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注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后集》卷二十二。)当时子由也受牵连谪临筠州盐酒务,结识寿圣省聪。省聪是慧林宗本弟子,曾自筠来黄见东坡,坡有《送寿圣聪长老偈》(《集》四十)。后来回京,仍有《次韵聪上人见寄》(《后》四)诗。在黄州时又与栖贤智仙有往还,智仙为天衣义怀弟子。苏轼在黄州所作《与佛印禅老书》中有“栖贤迁师处又得手教”(《续》十一)的话。
元丰七年(1084)苏轼自黄州被命为汝州团练副使,四月游庐山,晤东林常总,作《赠东林总长老》诗: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集》十三)在庐山又遇云门宗中际可遵,可遵为报本有兰法嗣。惠洪记载说:
福州僧可遵,好作诗,暴所长以盖人,丛林貌礼之,而心不然。尝题诗汤泉壁间。东坡游庐山,偶见为和之。遵曰:“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东坡曰:“石龙有口口无根,龙口汤泉自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注释:《冷斋夜话》卷六。)东坡有《答灵鹫遵老二首》(《续》六)书信,反映的正是二人以诗颂斗机锋的情况。他游圆通院会见圆通智仙也在此时。
是年秋游金陵,大概是此时结识临济宗钟山觉海,他是否霜楚元隔世。苏轼有《白鹤吟留钟山觉海》诗(《续》三)。
元丰八年,东坡自常州起知登州,经扬州,会见石塔戒,为天衣义怀隔世。惠洪说:
石塔戒长老公,东坡居士昔赴登文,戒公迓之。东坡曰:“吾欲一见石塔,以行速不及也。”戒公起曰:“这着是砖浮屠耶。”坡曰:“有缝奈何?”曰:“若无缝,争容得世间蝼蚁。”坡首肯之。(注释:《冷斋夜话》卷十。)这里二人所谈为慧忠“无缝塔”公案。(注释:参阅《祖堂集》卷三《慧忠国师》。)
元佑四年二度莅杭,苏轼与净慈善本交好。善本为慧林宗本高足。苏轼有《病中独游净慈褐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灵隐因次韵答之》,其中说:“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集》五)离杭后他仍有诗怀念,如《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上僧舍不复往日繁丽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作此诗寄之》诗中说:“何时杖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集》十一)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惠州,南行过金陵,见云门宗居晓舜法嗣蒋山法泉,有诗《赴岭表过金陵蒋山泉老召食阴风不及往》(《续》一)、《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后》四);又见雪窦重显隔世、长芦资福弟子清凉和,有诗《赠清凉寺和长老》(《后》四)、《次旧韵赠清凉长老》,后诗中有云:
安心有道年颜好,遇物无情句法新。(《后》七)则清凉和也是能诗的。
又南行过虔州(今江西赣州市),结识临济宗人清隐惟湜,应请作《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后》十九),并与惟湜有诗倡和。虔州崇庆院的前任住持昙秀是黄龙慧南弟子,与苏轼为旧识。苏轼有《赠昙秀》(《续》一)诗。昙秀曾作六偈述庞蕴事,东坡首肯,为作《马祖庞公真赞》(《续》十)。后来昙秀还去惠州见过东坡。又虔州慈云寺慈云明鉴为黄龙派兜率从悦弟子,苏轼作《赠虔州慈云寺鉴老》诗,其中说“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续》二)。
又南行至广州,参礼南宗祖师圣地南华寺,作《南华寺》诗说: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后》四)在这里他结识了临济宗南华重辩,到惠州后二人一直有音书往还。苏轼有给他的信《答南华辩禅师五首》(《续》七),后又作《南华长老重辩师逸事》(《后》二十)等,并应请书写柳宗元《大鉴禅师碑》。苏轼谪惠,往来过南华,写了不少表示归心宗门的文字。
到惠州后,同游者有净慈楚明,是法云善本弟子。(注释:《东坡志林》卷十一。)又有资福祖堂,苏轼曾为作《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后》十九)、《广州资福寺罗汉阁碑》(《后》二十)及《东莞资福堂老柏再生赞》(同上)。祖堂法系不详,不过肯定是南宗学人。又有龙光长老,东坡有《赠龙光长老》诗说:
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后》七)则肯定是曹溪弟子。在惠州,苏州定慧守钦遣弟子卓、契顺前来问讯,有《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诗八首(《后》五),定惠守钦为曹洞宗传人,护国守澄弟子。
苏轼自南海北归时,重辩已亡殁,曾以茗果致奠,并书其事。其时继重辩住持南华寺的,是慧林宗本弟子南华得明。苏轼有《答南华明老》书三首。
除了上述诸人之外,与苏轼有交而法系不可确考的僧侣还大有人在。以下图表所示只是云门和临济两系(临济包括黄龙)与苏轼有往还的禅师法系。
这里附带说明一下苏轼与杭州诗僧的交往。
这类人中首先应提到的是道潜,号参寥子。他本名昙潜,因东坡而改名。(注释: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苏辙说他“旧识髯学士,复从琏耆年。”(注释:《赠杭僧道潜》,《栾城集》卷八。)“髯学士”指苏轼,“琏耆年”指大觉怀琏;又说:“谁知真妄了不妨,令我至今思琏老。”(注释:《复次前韵答潜师》,《栾城集》卷十三。)可知他也是云门弟子。苏轼早年在密州时即与他相识(详《集》十《次韵道潜见赠》诗等);在湖州时又与之交游(详《集》十《次韵参寥诗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得》等);后苏轼谪黄州,道潜亦远来,留居一年(详《续》十《参寥泉铭》等);苏轼二次莅杭,道潜亦在杭州。苏轼称道潜为“璨、可、皎、彻之徒”(注释:《东坡志林》卷九。)又自述“素与昼公心印合”(《次韵参寥寄少游》,《续》二)。惠洪记载二人交往的逸事说:
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逼真处:“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又曰:“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时从东坡在杭州,京师士大夫以书抵坡曰:“闻公与诗僧相从,真东山胜游也。”坡以书示潜,诵前句,答曰:“真吾师十四字师号耳。”(注释:《冷斋夜话》卷四。)东坡评论道潜是“身寒而道富,辩于文而讷于口,外尫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参寥子真赞》,《集》二十)。这寥寥数行文字不只写出了道潜的为人风采,而且表现出他对道潜倾服之深。而道潜在苏轼谪惠州时,”缘与……相善,仇家吕升卿任浙西,使者收捉道潜付苏州狱,枉法编管兖州“(注释:《感山云卧纪谈》卷上。)后经期廷雪理才得以改正。这也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
苏轼初次守杭时,与诗僧祥符寺清顺、可久、垂云、孤云惠思、梵天寺守诠过从甚密,一起登山泛湖,诗文倡和。苏轼评论清顺“道人真古人,啸咏慕嵇、阮”,表示要“从君觅佳句”(《僧清顺新作垂云亭》,《集》五);又称赞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集》四)。可久遍游讲肆,得天台旨趣,“喜为古律,造于平淡清苦,东坡以‘诗老’呼之。坡因元宵,同僚属观灯,坡独往谒之,见其寂然宴坐,作绝句云:‘门前歌鼓闹纷崩,一宝箫然冷欲冰。水把琉璃闲照物,始知无尽本非灯。’“(注释:《人天宝鉴》。诗题为《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见《集》四,文字有异。)直到后来东坡在惠州,仍忆起“祥符寺可久、垂云、清顺三阇黎,皆予监郡日所与往还诗友也。清介贫甚,食仅足;于久,几而不足也,然未尝有忧色。老矣,不知尚健否?”(注释:《东坡志林》卷十一。)
二次莅杭时,苏轼又与杭州僧思聪、道通、安州僧仲殊交游。他有诗《赠诗僧道通》说:“雄豪而妙苦而腴,只有琴聪与蜜殊。”注云:“钱塘僧思聪总角善琴,后舍琴而学诗,复弃诗而学道,其诗似皎然而加雄放;安州曾仲殊诗敏捷立成而功妙绝人远甚,殊辟谷,常啖蜜。”又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笱到公元。”注云:“谓无酸馅气也。”(《后》七)可见他对这几位诗僧作品的赞赏。
如前所说,自中唐起活跃在诗坛上的一批诗僧,虽不能全部确考都是禅僧,但他们的思想行为是与禅宗所造成的宗门风气直接相关的。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苏轼与禅僧的关系十分广泛与紧密,显示他接受宗门思想也更热衷与自觉。这在宋代文人是有代表性的。
Ⅶ 苏轼与参寥
西湖僧寺之盛冠于全国。苏轼在官僚中精神孤独,为解脱忧烦,疏解压迫,遍访杭州附近寺院,与僧人为友。常在在寺中安睡,吃斋饭,烹茶。苏轼自己说:吴越名僧与余善者十九。
他和辩才培埋基法师交谊最深;昭素善琴,苏轼作诗“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为惠觉题《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配谨?
苏轼的方外之交,完全超脱于凡尘浊障之外,纯情可喜,为他洗涤尘俗。
苏轼和参寥相识,是徐州黄楼建好后,秦观带着参寥来谒见。参寥自小出家,诗写得好。苏轼很欣赏,尤其是“禅心已做粘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两人经常在一起和诗,苏轼将诗的内容和禅意结为一体。苏轼对参寥的高洁风尚很欣赏,以能和参寥交友为荣。还把参寥的名字昙潜改为道潜。
后来,参寥到黄州去看望被贬的苏轼。两人和诗交谈,甚是欢喜。参寥的诗“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都传到了京都。
参寥在黄州呆了一年,一直到苏轼要被移置汝州,他们才一同离开,一起游了庐山,有了那首《题西林壁》。苏轼能离开“身在庐山”的立场来看庐山,我猜测和当时同游的参寥不无关系。
再后来,苏轼被贬惠州,参寥托人送去液纤药品药品信件。苏轼被贬海南,参寥还要带着徒弟来看他,被苏轼劝阻。而实际上,参寥也来不了,因为二人关系密切,参寥受到牵连,说他现在名叫“道潜”,和原来的度牒名字“昙潜”不符。被官府判令还俗。
李一冰先生说,在众多方外友人中,参寥与苏轼“交契最深”,他在苏轼诗文中多次出现。《八声甘州》,是苏轼第二次离开杭州时对参寥子的辞别: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Ⅷ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
苏东坡第一次见到佛印的时候,只见佛印是一个样貌憨态可掬的胖和尚形象,全然没有得道高僧的超脱气质,于是苏东坡对外界传言的佛印修为很高,感到半信半疑。
在和佛印交谈的时候,苏东坡从天子讲到百官,从治国讲到齐家,佛印只是静静地听着,始终一言不发。佛印的一声不吭令苏东坡越发瞧他不起,苏东坡打心里将佛印视为一个浪得虚名的和尚。
后来他们谈论的话题转移到了佛法上,佛印问苏东坡他在苏东坡心里是一个怎样的人,苏东坡一向直言不讳,也不屑于说一些奉承的话,于是就跟佛印坦白,直言在苏东坡面前佛印就是一个没有真本事的骗子。
听了苏东坡的评价之后,佛印只是笑了笑不作任何回答。苏东坡见佛印不反驳,以为嫌判他是默认了自己陵者和的看法,于是有些得意地反问佛印,在佛印眼中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佛印对苏东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称苏东坡为学士,认为苏学士是一个很有学问又有修养的人,佛印自愧不如。
(8)苏轼在杭州时与哪个法师交往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尺盯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Ⅸ 苏东坡和佛印法师的故事
分享一个很有意思,很有哲理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和佛印法师的事,因为这两个人关系很好,他们经常相互开对方玩笑。
有一回,两个人一起在禅房里参禅打坐,苏东坡半当中,问佛印说,你看我打坐的样子像什么呀?佛印很庄重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可开心了,然后忍不住要开佛印的玩笑,说:哎呀,你知道我看你简返坐在那儿像什么吗?活像一坨......一坨什么,我就不说了。
苏东坡说人家像是一坨,佛印笑了笑,啥都没说。苏东坡很得意,觉得自己这回占了便宜,佛印吃了个哑巴亏。
回家后,苏东坡就跟朝云说了这个事儿。朝云很聪明,也很有才华,一听就笑了,说:苏大学士啊,你这回一点便宜都没占到。
苏东坡没反应过来啊,怎么没占到便宜呢?朝云就说了,参禅的人啊,最讲究的一点叫做见心见性。就是你心里有什么,你眼里就看到答咐谨什么。你心里清基有善念,你看到的就是善事,你心里有恶念,你就觉得满世界都是恶人。
佛印说他看到一尊佛,那是他心里有一尊佛,你说你看到佛印高僧像那一坨,那只能说明你心里都是那一坨啊。哎呀呀,听了这个话,不知苏大学士是个怎样的心情和表情了。
这个故事只是个传说,不过,无论真假,都很耐人寻味。
见心见性,正是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你自己的心地放宽了,你会觉得世界很美好。反之,你会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坏,你自己也得不到快乐。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深刻,要做到,也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