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杭州惊现永久产权房 哪些房属永久产权房
众所周知中国的商品房最高都是70年产权,上周的杭州却惊现一套永久产权的房屋,房屋一经挂出就有买家纷纷表示不还价一次性买下。可见在城市中一套永久产权的房屋是多么稀缺,到底怎样的房屋才能申请永久产权呢?大家不妨也来看看,没准自己家的房子就是永久产权房。
“皇城根下,104m2,上下两层,挂牌价310万元。”上周,杭州城南一带这套房源刚一挂牌,立马有好几拨经纪人领着客户去看房,且买家纷纷表示不还价,一次性全款付清。从经纪人发的照片来看,看房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在门外排起了队。
在宏观调控、市场冷却的背景下,为何这套房源如此热门?一位资深经纪人透露,一来是因为房子地段绝佳,为南宋三省六部旧址;二来,则是因为房东表示,这套房子是永久产权房。
老私房上市交易后
没有土地使用年限限制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12-09,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② 游览杭州十五奎金巷历史遗迹,有什么独特之处
杭州的十五奎巷就像是生活博物馆,别具一番趣味,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其实是蕴藏其中的历史古迹和民人间烟火。
(一)名称来源
十五奎巷东起中山南路,北与鼓楼湾相对,西至城隍楼牌巷接丁衙巷,宋代曾经叫做竹竿巷。而十五奎巷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独特的名称,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巷子徽州会馆内有一大石龟,俗称石乌龟巷,因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
另一说,明代嘉靖年间,巷人多习骑射,科举考试时一举得十人,故称为十五魁,而最终被谐音成了十五奎巷。
这里也成为孕育杭州美食的摇篮,很多美食在这里出名并发扬,例如游端口豆浆、鼓楼葱煎包、等等。毕竟,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很多人在这里流连忘返,除了喜欢其本身的古韵外,能在平淡生活中享受美食,也是一种美好而恬淡的生命体验。
③ 徐复传全文翻译
参考译文:徐复字希颜,是兴化军莆田人。曾经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回去以后,就没有再考了。他广泛地学习,对于书,没有什么不读的,尤其精通星历、五行、数术的学说,世人很少有比得上他的。他为人洒脱不拘,有远大志向,(常常)告诫勉励自己,不追求当时社会的声名。乐于接受自己该得的东西,说富贵不值得羡慕,贫贱不值得担忧。所以(他)住在偏僻巷子中,漏水的房屋里,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糙米饭,有时竟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遇到别人,无论对方年幼、年长,(身份)高贵或低贱,他都非常恭敬,谨慎有礼。他谈论起历朝历代的因袭和变革、兴盛和灭亡、对的和错的的道理,别人很少能赶得上(他)。然而他家中不曾储存书籍,他的记忆力竟然好到这个地步。
康定年中,李元昊叛乱,皇帝下诏寻求可以任用的文武人才,参知政事宋绶、天章阁侍读林瑀都推荐徐复,(于是)皇帝下诏赐给他衣物和钱财,地方官员强迫催促他上路。到了(朝廷)以后,宋仁宗在崇政殿接见了徐复,征求他对时局的意见,徐复对皇上说的,(皇帝)在社会上从来没有听到过。仁宗皇帝于是要他讲《易》中的“乾”、“坤”、“既济”、“未济”,又问今年值什么卦?西边的军队要出击,该怎么办?徐复回答说,今年卦值“小过”,因而太一守卫中宫,军队应该守住内部而不应该进攻外国。仁宗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好。徐复又献上自己所写的《边防策》、《太一主客立成历》、《洪范论》。皇上说“你所献的书,(朕)为你保留在宫中。”(皇上)一定要让他做官,徐复坚持推辞,(朝廷)于是让他的儿子徐晞做了官。把徐复留在登闻鼓院,与林瑀一同编修《周易会元纪》。一年多以后,(徐复)坚决请求向东回去。宋仁宗认为他品德高尚,用帛作礼品赠给他,并赐给他“冲晦处士”的称号。
徐复在吴地游学的时间很长,于是就在杭州住了下来。州官每次到了之后,一定先对他施礼,然而徐复未曾愿意到衙门(答谢)。范仲淹做杭州知州时,多次到徐复的住处去拜访和慰问,对他很是礼遇和敬重。范仲淹曾说,西边的战争又打起来了,徐复预测出停战的时间,又在斗宿星和牛宿星之间曾经有星象变动的情况,徐复说吴地将会发生大的瘟疫,死亡的人数将达到十万。后来(事情的发生)都如他所说的。徐复平时拿《周易》《太玄》来教授学生。有人劝徐复着书立说,徐复说:“古代圣贤写的书籍已经齐备了,只是求学之人不能探求到,我又去写什么,来在后世求取声名呢?晚年取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了。现在他家在存有的十多本书,都出自(他的)学生、朋友之家。
徐复去世时,已七十多岁。他生病后,朋友王稷住在睦州,想要前来探视徐复。徐复回信说:“五六月之交,还来得及见到你。”王稷没有来得及前往,到了那个时候,徐复果然已经去世。他生命终结的事情都能预先处理。他的儿子徐晞,五十多岁时,也辞官了,他做官做到了国子博士,徐复被追封为尚书虞部员外郎。徐复死后十多年,沈遘担任杭州知州,在徐复的住处挂了一块“高士坊”的匾。评论说:徐复的文章,保存的有《慎习赞》、《困蒙养》等,他退隐在家中自己努力钻研,不在社会上夸耀来求取声名。我评定编次徐复的事迹,很能理会他的意向。像徐复这样自动远离污浊的社会,隐居在民间,长久不改变自己情操,可以说是真正以隐居为乐的人。 (选自《唐宋八大家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