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代的习俗
宋朝是封建社会逐渐趋向衰落时期,维护封建统治的程朱理学成为两宋 时期的统治思想。理学家把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把父子君臣尊 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说成是永恒不变的,要人们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去生活, 去规范自己。统治阶级把理学思想,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车、轿、马匹的使用,房屋建筑的规格和装饰,服装 的穿戴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制度,用以区别人们的等级和社会地位。所以, 宋代的服饰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皇帝至高无上,穿黄袍;官吏按等级高低、 穿紫、穿红、穿绿;庶民百姓只许穿白、穿黑等。但服装也受人们审美观点 的影响,受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如气候、工作条件等),因此封建王朝制定 的制度往往被人们冲破,而后,朝廷又加以制约,在无数次的冲击与制约的 斗争中,服装也产生了发展和变化。
宋代官服基本继承着唐制。皇帝服黄袍“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 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则服之”(《宋史》卷一百五十三)。皇太后、 皇后戴龙凤花冠,命妇戴花钗冠。大臣也各有服制。“宋因唐制,三品以上 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史》卷一百五 十三)。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去青不用,阶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 服绯,皆象笏、佩鱼、九品以上则服绿”。宋朝优厚官吏,官员众多,以至 形成“婴孩授命,年才十五者今遂服绯;而贵近之子,或初年赐绯,年才及 冠者今遂赐紫;朱紫纷纷”(《宋史》卷一百五十二)的现象。
用以区别官职级别,除服装的颜色以外,还有戴的帽子、腰带、靴、装
饰物等。如“幞头”,是宋人普遍使用的帽子,据《宋史·志.舆服五》记载: “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 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就在这幞头脚上,会显示人的不同身分。 “天武官皆顶双卷脚幞头”,“殿前班顶两脚屈曲向后花装幞头”,“前导 御龙直,一脚指天,一脚圈曲幞头”,“亲从官诸班直皆幞头”(《东京梦 华录》卷六)。“鱼袋”是官员服装中佩戴之物,宋代是用金银饰为鱼形, 系在公服的带子上,垂挂在身后。用以标志贵贱等级。据《宋史·舆服五》 载,凡穿紫袍的官就用金制的鱼袋,穿红袍的官用银鱼袋,朝廷“赐紫”服 的,给金涂银的鱼袋,“赐绯”的也有特给的鱼袋。京官、州县官、皇上特 赐紫衣红衣的也佩鱼袋。亲王武官及在内廷供职的将校都不佩鱼袋。宋朝本 “不许伎术人辄佩鱼”(《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到景祐三年(1036 年) 仁宗朝特许尚药徐安仁佩鱼,这是对他的极大恩典。也足见宋朝对科技之轻 视。笏,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靴,即俗话的朝靴,以黑 革为之,??其饰亦有绚、繶、纯、綦,这四件都是装饰,绚是鞋头装饰物, 像一个鞋梁,上有圆孔,繶是系鞋的丝带,纯是丝边,綦是鞋上的花纹。大 夫以上四种装饰具备,武功郎以下不用丝带,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人不 用丝边。
宋朝廷对庶民百姓的服装有严格限制,以防僭越。《宋史·舆服志》中 写道: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 年)下诏书曰“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于 丧葬,各有等差。近年以来,颇成逾僭,宜令翰林学士承旨李昉详定以闻”。 李昉上奏,定出限制办法。到端拱二年(989 年)明令规定“县镇场务诸色 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
得服紫。”“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 作高髻及高冠。其销金、泥金、真珠装缀衣服,除命妇许服外,余人并禁。” 装饰品也“毋得为牙鱼、飞鱼、奇巧飞动若龙形者”,宋仁宗时宫中尚白角 冠梳,民间争相仿效,皇祐元年(1049 年)发布禁令“诏妇人冠高毋得逾四 寸,广毋得逾尺,梳长毋得逾四寸,仍禁以角为之”。
宋南渡以后服装又发生变化。据《宋史·舆服五》记:“中兴,士大夫 之服,大抵因东都之
据《宋史·舆服五》记:“中兴,士大夫 之服,大抵因东都之旧,而其后稍变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衫,三曰凉衫, 四曰帽衫,五曰襴衫”(《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深衣 本是古代衣制,因前后深长,叫深衣。本士大夫家居所穿,也做 为庶人礼服。为宋儒所提倡。深衣是男用长衫,上衣下衣相连。《宋史》记 宋代的深衣用白细布,上衣,衣全四幅,其长过胁。下属于裳,裳交解十二 幅,下裳很长,“其长及踝。圆袂方领,曲裾黑缘”(《宋史·舆服五》卷 一百五十三)。深衣在冠礼、婚礼、祭祀时平民可穿,官员家居可穿。北宋 司马光曾穿着。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九载:“司马温公依《礼记》作 深衣,冠簪、幅巾、缙带??入独乐园(司马光的庭园)则衣之”。《宋史·舆 服五》还指出穿深衣时还配有“大带、缁(黑色)冠、幅巾(包在头部)黑 履”。
紫衫 《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谓:“本军校服。中兴,士大夫
服之,以便戎事。”紫衫以颜色深紫而得名,其式样为圆领、窄袖,前后缺 胯(下摆开衩)形制短且窄,便于活动和行走,是将士们常穿之服,便于作 战。南宋初期,宋金对峙,形势紧张,战争随时可以发生,南宋士大夫穿紫 衫,是备战的需要。另外紫衫比公服、朝服方便舒适,为人们所欢迎。绍兴 九年(1131 年)朝廷发诏令“诏公卿、长吏服用冠带,然迄不行”,“到绍 兴二十六年(1146 年)“再申严禁,毋得以戎服临民,自是紫衫遂废”(《宋 史·舆服五》)。以后“士大夫皆服凉衫,以为便服矣”。
凉衫 “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南宋建都临安,夏天炎热,士大夫以凉衫为便服,喜其穿着凉爽,本无可厚 非,但终遭禁穿。礼部侍郎王■奏:“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 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方奉两宫,所宜革之。 且紫衫之设以从戎,故为之禁,而人情趋简便,靡而至此。文武并用,本不 偏废,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体。”“于是禁服白衫,除 乘马道途许服外,余不得服”。从此以后,凉衫用为凶服,而紫衫又流行起
来。
帽衫 “帽以乌纱,衫以皂罗为之,角带,系鞋”(《宋史·舆服五》 卷一百五十三)。北宋时,士大夫交际时经常穿帽衫。南渡后,一度变为紫 衫,再变为凉衫。以后帽衫少了,只有士大夫冠婚、祭祀服帽衫,若公卿大 夫生儿子时,也常服帽衫。
襴衫 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襴为裳,腰间有辟积(褶)。 衣衫到膝,下面加一横幅为襴。襴衫是进士、国子生、州县生所穿的衣服。
以上所指均为士大夫的服装,总括来看宋代服装有以下几种:
袍 男子服装,上下一体,长至膝下或足,圆领右袵,有窄袖窄衣,也 有大袖宽衣,朝服、祭服、公服均属袍制类,下摆开衩的为“四楑袍”,内 里絮旧蚕茧棉为“缊袍”。袍为最常着之服装。黄庭坚有诗云:“前日幽人 佐吏曹,我行青草认青袍。”(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又每年十月皇帝赐大臣“窄锦袍”(《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朝服 宋代朝服是大臣们参加朝会时所穿。一品、二品朝会时“皆朱衣 朱裳”,“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襈,白罗大带, 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宋 史·舆服四》卷一百五十二)。另外还有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相搭配。各 品冠及服饰颜色不同,六品以下无中单(中单是衬在袍服里面的内衣),无 剑、佩、绶。
官服 又称公服,各品官员依等次公服颜色分绯、紫、绿三色。(详见 前)
衫 长衣,有凉衫、紫衫、白衫、衬衫、青衫等,是最常用的服装,南 宋诗人尤袤《准民谣》诗有:“寨长过我庐,意气甚雄粗,青衫两承局,暮 夜连句呼。”此外还有“襴衫”为士大夫所穿,衫至膝以下有襴一围,艺人 所服为义襴。《东京梦华录》卷六写皇帝仪仗队有人穿“青窄衬衫”,“黄 生色宽衫”“络缝宽衫”等衫服。
背子 背子是宋代普通的服装,男女均可穿服。男子穿的是对襟式,两 腋内不缝合,有长裙有带系束。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三》谓“今人服公服必 裹以背子,背子者,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裾 加长,直垂至足焉。”背子, 实际上是一种只护胸部及背部的长衣服。《东京梦华录·卷六》记“天武官 皆顶朱漆金装笠子,红上团花背子。”
半臂 是半袖之衣,清潘永因编《宋稗类钞·上·奢汰》记“洪景卢学
士尝赐对于翠寒堂。当三伏中,粟肌体战,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 以北陵半臂赐之”。半臂不穿于正式场合。
袄 短衣,为宋人常用的服装如“着红方胜锦袄子”(《东京梦华录》
卷六)。
围肚 宋人围在腰间,类似围裙之物。 宋代女子服装与唐代有所变化。
窄袖衣 是宋代流行的女装,衣长至膝,窄袖、交领或圆领,对襟。另
有翻领式窄袖衣。窄袖衣与长裙相配穿着,肩披帔肩(帛制),腰系绶带, 彩带结成连环而下垂。如晋祠中的彩塑所示。宋词中多处描写窄衣,如“窄 袖轻罗”(欧阳修《蝶意花》)、“窄袖轻衫”(张先《塞垣春》)等。
罗裙 用罗作成,上系飘带。苏轼《浣溪沙》有:“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罗裙色彩可有多种。
罗衣 罗制的衣服,取其柔软轻薄,为妇女所习惯穿着。如晏殊《临江 仙》词有“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罗衣在宋多有绣画花纹的装饰, 故有“画罗衣”之称。
裙 为宋代妇女不可缺少的服装。宋代流行多褶裙,即“八幅大裙”, 前后各四幅,肥而褶多便于舞踏,歌伎中穿着最多。又有石榴裙,取其颜色 似石榴花,张先有《浣溪沙》云“轻履来时不破尘,石榴花映石榴裙”。
襦 短袄 男女可穿,妇女襦袄常绣上各种花色,如温庭筠词《菩萨蛮》 谓“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后妃衣服华丽讲究上穿宽袖衣,下有长裙身被霞帔,腰系玉带、坠子。 衣上要绣翟(野鸡)。
妇女衣服的服色依丈夫地位而定,官员家眷可与丈夫同色,平民不能用 大紫、大红、大绿、可服浅色、蓝色等。
带 官员上朝所带,因腰带中间的饰物不同而分金、银、犀、玉等《宋 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有“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余 官服黑银方团胯及犀角带”,又云:“荔枝带(即御仙花带)本是内出,以 赐将相。在于庶僚,岂合僭服?”“铜、铁、角石、墨玉之类,民庶及郡县 吏、伎术等人皆得服之。”
绶 丝带系在腰间,挂各种印,环。 罗带 为妇女所用,系在腰间。
玉佩 士大夫腰间所佩的装饰品。女子佩戴的佩玉叫环佩。
香囊 男子系在身上的香袋,秦观词《满庭芳》有“香囊暗解”之语, 香囊可做定情之物。
幞头 是宋人戴的帽子,是由头巾发展而来的。幞头有四角,两脚垂下, 两带系在上面。垂下的两脚有各种式样,一般是两根又长又直的金属为之, 谓之展角幞头,展角可长三尺。幞头用黑纱制,内衬藤外用漆,以后只用漆 使其形状固定,便于戴。两脚的形制各异,表明人的职业、身分等。
东坡巾 也是帽的一种,是宋代文人戴的,以苏东坡命名的巾帽,因为 它有四个棱角,故又称“乌角巾”。其形制有四墙,墙有角,有内墙外墙, 外墙高度为内墙的三分之二。后来中墙还不断增高,并增饰花纹。
高髻 宋代妇女妆束,宋代流行高髻,甚至以假发做成发髻套在头上。
叫假髻。张先词《西江月》有“高鬟照影”之句,“妇人有假髻、大衣、长 裙”(《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高冠 宋代妇女头上的装饰,因后妃、贵妇戴高冠,民间争相仿效。朝
廷曾经严禁民间用高冠,但也未能彻底禁止。 宋人无论男女都有簪花习俗。朝廷有簪花的制度,有赐臣下花的礼仪。
《梦梁录》卷三曾记祝寿御筵毕“赐宰臣、百官及卫士、殿侍伶人等花,各
依品位簪花”。上“亦簪数朵小罗帛花帽上”。簪花,在皇帝饮宴、游观时, 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宋代皇帝的仪仗队十分庞大,人员众多,服装各异,从今天看来,实在
可谓当时宫廷服装展览。现举《东京梦华录》卷六为例一观。 正月十四皇帝去五岳观进香时,“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红锦团
答、戏狮子衫金镀天王腰带”,“天武官皆顶双卷脚幞头,紫上大搭,天鹅
结带,宽衫”。“殿前班??着绯、青、紫三色捻金丝结带,望仙花袍”, “御龙直??着红方胜锦袄子”,“余官皆服紫、绯、绿公服”。祭祀大典 时,“正宰执、百官皆服法服,其头冠各有品从,宰执亲王加貂蝉、笼巾、 九梁,从官七梁,余六梁至二梁??所谓梁者,谓冠前额梁上排金铜叶也。 皆绛袍、皂缘、方心曲领中单(袍内衬的衣服)、环佩、云头履鞋,随官品 执笏。余执事人皆介帻、绯袍,亦有等差,惟阁门御史台加方心曲领”。有 “裹锦缘小帽,络缝宽衫”的兵士,也有“小帽,黄绣抹额,黄绣宽衫,青 窄衬衫”的兵士。“五色介胄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黑漆圆顶幞 头者,或以皮如兜鍪者,或漆皮如犀斗而笼巾者,或衣红黄画锦绣之服者, 或衣纯青、纯皂,以至鞋袴皆青黑者,或裹交脚幞头者,或以锦为绳,如蛇 而绕系其身者”,“夹辂卫士皆裹黑漆圆顶无脚幞头,着黄生色宽衫,青窄 衬衫,系以锦绳”。
宋代对民间服饰管制很多,实为怕“礼崩乐坏”不利于统治。如“景祐 元年(1034 年)诏禁锦背,绣背遍地密花透背彩缎”,“二年(1035 年),
诏:市肆造作缕金为妇人首饰等物禁”。“三年(1036 年)臣庶之家,毋得 采补鹿胎制造冠子”(《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又非命妇“毋得 以真珠装饰首饰、衣服,及项珠、缨络、耳坠、头■、抹子之类”。政和七 年(1117 年)大臣王僚上书言:“辇毂之下奔竞奢靡,有未革者。居室服用 以壮丽相夸,珠玑金玉以奇巧相胜,不独贵近,比比纷纷,日益滋甚。”丁 瓘言:“衣服之制,尤不可缓。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 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伏愿明诏有司,严立法度??俾闾阎 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同丽。”(《宋史·舆服五》) “是岁,又诏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钓墪之类者,以违御笔论。”钓墪就是袜 袴,是妇女的服装。
宋代衣服以丝织、麻织、毛织品为主。宋代只有海南有木棉布——吉贝 布,苏东坡有诗“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和陶拟古九首》)。中原 无棉织品,当时的所谓“布”,是指麻、葛等制品。东坡有诗谓:“紫李黄 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病中游祖塔院》)。其“葛”就是一种布。 宫廷、贵族、官员都以穿锦品、丝绸为主。史载宋时养蚕业很发达,织锦的 技术也相当高超,缝制、织染、绣花技艺也已很高。
从宋代墓葬发掘(如江苏金坛周瑀墓)和宋代泥塑(如晋祠)及宋画(如 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等也可窥见宋服习俗。一般来说,短衣麻鞋是劳 动者的服饰。《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市井服装习俗:“其卖药、卖卦、皆具 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以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 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 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之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南渡以后“效学汴京气象,及因高宗南渡后,常宣唤买市,所以不敢苟
简,??且如市农工商诸行百户衣中装着,皆有等差,香铺人顶帽披背子, 质库掌事裹中,着皂衫角带,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名目 人”(《梦梁录》卷十八)。宋高宗时杭州的服装完全承袭了北宋汴京的习 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也不断变化。“自淳祐年来,衣冠更易。有一 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 复旧时淳朴矣”(《梦梁录》卷十八)。
值得注意的是宋徽宗时期,曾有过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禁令。这在服装
历史上也应一书。
“徽宗大观元年(1107 年),郭天信乞罢翡翠装饰,帝曰:先王之政, 仁及草木禽兽,今取其羽毛,用于不急,伤生害性,非先王惠养万物之意。 宜令有司立法禁之”(《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㈡ 杭州流传千古的古诗佳句有哪些
1. 流传千古佳句有哪些补充:你知道杭州的名诗佳句有哪些
1——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4——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5——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6——采得百花成蜜后,不只辛苦为谁甜。7——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8——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9——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1——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1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14——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1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20——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1——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2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2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4——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2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杭州的千古名诗佳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
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
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4、《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5、《忆江南三首其二》 唐代: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译文: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3. 杭州美景流传千古佳句有哪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李白
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
去割慈亲恋,行忧报国心。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
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
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 杨巨 源
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
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
不妨公事资高卧,无限诗情要细论。
若访郡人徐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
杭州祝涛头二首 徐凝
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
寄言飞白雪,休去打青山。
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
吞吴休得也,输却五千家。
杭州观潮 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 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 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 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 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 凿,此理遣谁寻。
经杭州 顾非熊
郡郭绕江 ,人家近白云。
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
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题杭州孤山寺 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观杭州柘枝 张祜
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蛾暂起来。
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
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 摧。
看着遍头香袖褶,粉屏香帕又重隈。
题杭州天竺寺 张祜
西南山最胜,一界是诸天。上路穿岩 竹,分流入寺泉。
蹑云丹井畔,望月石桥边。洞壑江声 远,楼台海气连。
塔明春岭雪,钟散暮松烟。何处去犹 恨,更看峰顶莲。
4. 关于描写杭州的古诗句有哪些
1. 《曲院风荷》
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写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断桥残雪》
明代
澄湖绕日下晴湍,梅际冰花半已阑。
独有断桥荒藓路,尚余残雪酿春寒。
3.《苏堤春晓》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梢。
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4.《平湖望月》
宋 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倾秋。
5.《花港观鱼》
清 干隆
花家山下流花苍,花着鱼身鱼嘬花。
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
6.《柳浪闻莺》
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导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柳莺。
7.《三潭印月》
元 尹廷高
坡仙立塔据平湖,天影清涵水墨图。
夜静老龙鳞甲冷,冰壶深处浴明珠。
8.《双峰插云》
元 尹廷高
嶙峋对峙势争雄,古塔疏林杳霭中。
写尽西湖烟雨障,双尖如笔摘晴空。
9.《南屏晚钟》
元 尹廷高
缥缈雷峰隔上方,数声风送到幽窗。
柳昏花螟游人散,付与山僧带日撞。
杭州,简称“杭”,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宁杭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新一线城市。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文化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
5.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唐]白居易《江南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宋]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孙锐《平湖秋月》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宋]王洧《平湖秋月》万顷寒光一夕铺,水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明]杨周《苏堤春晓》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明] 王瀛《曲院风荷》 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
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6. 有关杭州的诗句有哪些
1、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北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着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一共有5首,其中以第一首最为着名。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钱塘湖春行
作者: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5、题临安邸
作者: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7. 关于“杭州”的佳句(诗句)
描写西湖的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仲夏夜之梦 垂柳依依 西湖暖风醉游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船头研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 钱 塘 湖 春 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贸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歌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雷 峰 夕 照 [元] 尹廷高 烟光山色淡演钱,千尺浮图兀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苏 堤 春 晓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曲 院 风 荷 [明] 王瀛 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 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双 峰 插 云 [清] 陈糜 南北高峰高插天,两峰相对不相连。 晚来新雨湖中过,一片痴云锁二尖。
湖 心 亭 [清] 许承祖 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 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与 颜 钱 塘 登 樟 亭 望 潮 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通,浮天渤解党。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平 湖 秋 月 [宋] 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涌 金 门 见 柳 [元] 贡性之 涌金门外柳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 折取一技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
南 屏 晚 钟 [明] 万达甫 玉屏青障暮烟飞,给殿钟声落翠微。 小径殷殷惊鹤梦,山增归去扣柴扉。
夜 泛 西 湖 [明] 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花 港 观 鱼 [清] 许承祖 水上新红漾碧虚,卢园景物尽邱墟。 就中只觉游鱼乐,我亦忘机乐似鱼。
西 湖 柳 枝 词 [清] 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沉虞卿秘监招游西湖》 南宋·杨万里 苏公堤远柳生烟,和靖园深竹映关。 船入芰荷香处去,人从云水国中还。
似寒如暖清和在,欲雨翻晴顷刻间。 能为蓬莱老仙伯,一杯痛快吸湖山。
《次林伯玉侍郎韵赋西湖春游》 南宋·陆游 西湖一别不知年,陈迹重寻麦岭边。 山远往来双白鹭,波平俯仰两青天。
残骸自觉难支久,一笑相从亦宿缘。 旅食京华诗思尽,羡公落笔思如泉。
《初夏西湖》 北宋·欧阳修 积雨新晴涨碧溪,偶寻行处独依依。 绿阴黄鸟春归后,红蘤青苔人迹稀。
萍匝汀洲鱼自跃,日长栏槛燕交飞。 林僧不用相迎送,吾欲台头坐钓矶。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
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
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李奎《西湖》诗: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
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
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周立勋《西湖》诗: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赵子昂《西湖》诗: 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更肥。
只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袁宏道《西湖总评》诗: 龙井饶甘泉,飞来富石骨。
苏桥十里风,胜果一天月。 钱祠无佳处,一片好石码。
孤山旧亭子,凉荫满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岁一白发。
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月没。 楚人无羽毛,能得凡游越。
范景文《西湖》诗: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凡人着眼看青山。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乡争道上,此地说。
8. 流传千古的古诗词名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 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遗怀》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何承天《上邪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水浒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二首》之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俞文豹《清夜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一
九州生气恃春雷,万马齐喑究可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