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十年代杭州市有多少人口
在1953“一普”到1964“二普”的11年间,杭州总人口由解放初的303.13万人增长至421.90万人,共增加了120万人左右。建国后人民生育水平比解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吃得饱、养得起的情况下,人们的生育愿望强烈,当时杭州的人口出生率很高。
据杭州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至2010年11月1日,杭州市常住人口为870.04万人。与1953年“一普”的常住人口303.13万人相比,增加了566.91万人,增长287%。纵观杭州市总人口的变化,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建国初至60年代末,为杭州人口的年轻型时期。在1953“一普”到1964“二普”的11年间,总人口由解放初的303.13万人增长至421.90万人,共增加了120万人左右。
第二阶段为70年代至80年代,在“二普”到1982“三普”的18年间,为杭州人口的成年型时期。总人口由“二普”时的421.90万人,增长至“三普”时的526.05万人,共增加了104万人左第三阶段为90年代初至今。在1990年“四普”到2000年“五普”的10年间,总人口由“四普”时的583.21万人增长至“五普”时的687.87万人,十年间共增加了105万人左右。再由“五普”时的687.87万人增长至“六普”时的870.04万人,十年间又增加182.17万人,增长26.48%。从1980年后的三十年,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趋缓,完全步入老年型人口社会。
‘贰’ 解放前浙江有多少大学
民国时期,浙江省的高等教育机构展现出了不俗的规模与特色。当时,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些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丰富了浙江省的教育版图,也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在这其中,国立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的旗舰学府,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广泛的学科覆盖,引领着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国立浙江大学之外,浙江省还拥有多所颇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私立之江大学以其灵活的教育模式和开放的学术环境,吸引了众多有志之士前来求学,成为当时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另一颗璀璨明珠。浙江省立医学院则专注于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国立英士大学和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分别在法学与艺术领域内树立起各自的学术声誉,为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在教育质量上有所建树,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就。国立浙江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内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私立之江大学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学术创新精神,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为浙江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浙江省立医学院作为专业性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培养了大批医学领域内的精英人才,也为浙江省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国立英士大学在法学教育和研究方面,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为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秩序做出了贡献。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则在艺术教育领域内独具特色,培养了众多艺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艺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浙江省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丰富了浙江省的教育生态,也为培养各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叁’ 航民村历史沿革
航民村的历史变迁始于解放前,那时的村民主要以打鱼为生,生活贫困,被戏称为“航民村三只半米淘箩,三十六根讨饭棒”。贫穷的面貌并未因解放而改变,1978年,400多亩种粮地和人均148元的年收入,让航民村依然处于“倒挂户多、缺粮户多”的状态。
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航民村抓住机遇,凭借胆识和辛勤努力,开始新的征程。1979年,村集体仅有的6万元积累,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接手国营印染厂淘汰的设备,建立起萧山漂染厂,这是航民村创业的第一步。他们将85%的税后利润投入再生产,通过“母鸡下蛋”的策略,发展了多个相关企业,如染料厂、纺丝厂和热电厂,逐渐形成了以印染为核心的全国知名产业链。
随着工业的繁荣,航民村带动了二、三产业及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进入90年代,航民人创办了商场、宾馆、医院、农场和养殖场等多元化设施,进一步提升了生活质量。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们也不忘提升文化素养,建设了文化中心、幼儿园和学校,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
航民村的成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江泽民、李瑞环、乔石、万里等人都曾亲临视察,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也接见了村党委书记朱重庆。这些努力使航民村获得了众多荣誉,如“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等。
(3)解放前杭州是哪个省扩展阅读
航民村地处钱塘江南岸,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东部,沪杭甬高速公路依村而过,距萧山机场5公里。2005年的目标是,产值达到35亿元,利税达到4亿元,职工年均收入18000元,村民年均收入28000元。作为浙江首富村,2003年底航民村村民的户均净资产超过了200万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0平方米,有的家庭家里有乒乓球台,实现了不少城市人难以实现的梦想。
‘肆’ 滨江是哪个省的城市
滨江市是解放前的叫法。现在已改为哈尔滨市道外区,属于黑龙升明江省。另外杭州市也有一个滨江区。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2日,改为滨江县。1914年6月,西北路道改为滨江道,滨江县归滨江道管辖。1929年2月,裁撤道区,改由吉林省直辖。
同年5月1日,吉林省政府决定,设立滨江市政筹备处,划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桥等地为滨江市辖区,脱离滨江县,为吉林省辖市。
滨江市基本信息
道外区行政区划面积329.5平方公里,以松花江为界划分为江南城区和江北郊区两大部分,其中江南城春猜区面积为8.23平方公里,江北郊区和沿江水域、滩涂面积为321.3平方公里。
城区行政区划为14个街吵森告道办事处(其中含坐落在江北太阳岛街道办事处和呼兰县境内的三电街道办事处);郊区分为松浦镇、松北镇和万宝镇3个镇。
全区总人口387493人,其中男192993人,占49.8%;女194560人,占50.2%,由汉、满、回、朝鲜、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藏、维吾尔、锡伯、俄罗斯等20个民族组成,汉族人口374142人,占96.56%,各少数民族为13351人。
‘伍’ 解放前杭州最有名的生意人是谁
明清时期杭州与苏州并称为江南二大都会,以杭州为中心,把太湖南段的杭嘉湖平原以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联系起来,浙江各地的商品流向杭州。清朝中叶以后,杭商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胡庆余堂创办人胡雪岩纵横官商两道,富甲天下,成为商界财神。民国时期,随着民族企业的兴起,涌现出了像叶揆初、陈蝶仙、蒋抑厄、金润泉、徐新六、项兰生、项叔翔、朱光焘、吴受彤、朱紫光、吴季英、张子廉、都锦生等一批着名企业家,但最有名的当属胡雪岩。
‘陆’ 解放前肖山苎东乡现为何处
浙江杭州市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苎东村。
萧山为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市辖区,原曾先后为绍兴专区萧山县、省直辖萧山县、宁波专区萧山县、杭州市萧山县、浙江省萧山市(县级,杭州市代管),2001年设立萧山区。地处钱塘江南岸,和省会杭州隔江相望,为杭州南大门,北临东海,东接绍兴县,南接富阳市和诸暨市。
公元2年建县,称余暨,属会稽郡。三国吴黄武年间,改名永兴。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萧山,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之讳,改萧山县为莦珊县。
临浦镇位于萧山区南部。辖区总面积42.48平方公里,人口5.4万。临浦镇政府驻戴家桥村。临浦是千年古镇,临浦是西施故里。临浦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03省道复线穿镇而过,杭金衢高速公路设有临浦接口,浙赣铁路设有客货两用火车站,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半小时车程,境内的西小江、浦阳江、杭南运河等构成了畅通的水系,水、陆、空的交通网络体系,拉近了临浦与外界的联系。
临浦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形成集市,宋时称临浦里、临浦市,因濒临浦阳江而得名,曾是“浙江六大米市”之一,自古商贸发达,物资繁盛,素有“小上海”的美誉。
临浦人杰地灵,古代四大美女西施就出生在临浦施家渡村,至今尚存有西施古迹群;现代历史演义家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今属萧山)人。14岁中秀才,后又进京朝考,名列优贡,分发福建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即称病回乡,辛,亥,革,命之后,曾先后在这里教书育人、着书立说;还有追,随,孙,中,山的汤寿潜及老,一,辈,革,命,家俞秀松等都留下了历史的足迹。这里还有峙山、茅潭江等秀山胜水,构成了临浦典型的“鱼米之乡” 。
民,国19年(1930),始称临浦镇,历史上长期分属萧山、绍兴,解,放,初属绍兴县管辖的部分划归萧山。1951年,镇境内设横山、桃北、浦南、通济、临东、苎东、大庄、自由等乡,1956年为临浦镇和浦南、大庄、通济乡,1958年为临浦公,社,1961年为临浦镇及浦南、桃北、通济、大庄等公,社,1969年通济划归所前,1971年通济又单设为公,社。1984年,浦南、大庄、通济3公,社改为乡,建,制(其中桃北划归浦阳镇)。1992年5月,3乡并入临浦镇,设浦南、通济、大庄3个办事处;1998年5月,办事处撤销。
1998年12月,全镇60个行政村中最后1个行,政,村梅里村开通有线电视,并全数与萧山有线电视台联网。年末,全镇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西江塘南伸拆迁工程实施,预计工程耗资2000万元,需拆迁房屋1.6万平方米,新建商住楼2万余平方米。镇境内有萧山二中、峙山职高以及4所初中、4所中心小学、19所村完小,在校学生8137人。临浦镇小被评为杭州市示范学校、峙山职高为省示范职高、临浦初中为省农村示范学校、镇第二幼儿园为杭州市示范幼儿园。1998年列杭州市教育强镇。
“梅里方顶柿”产于梅里村,果大、味鲜甜、核少。春季开花结果,秋末冬初成熟采摘,经特殊加工,成大红色。已有500多年历史,最多时年产10多万斤,是村民一笔可观的收入。
西施的家被安在诸暨,但实际上,所有西施的遗迹全留在临浦镇内。在镇北部,有西施出生地——施家村渡村、浣纱溪、西施庙、日思庵、范蠡庙等一个庞大的古迹群,除了红粉石(相传西施每次化妆后将水倒在该石上)因当地采石受损外,其他保存完整。
临江书舍是蔡东藩先生教授学生,撰写历代通俗演义的主要场所,因此已在1999年被萧山市,政,府公布为萧山市文,物,保,护,单,位。通往临江书舍的路,是一条弯弯的小巷,踩着布满青苔的青石板,来到一幢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前,在周围马赛克建筑的烘托下,非常的显眼:凹字形的老式民,国房子,三间楼房和厢房,窄小的天井,再也普通不过。可是一想到当年的蔡先生就坐在西厢房里20多年笔耕不辍的情景,这幢普通的房子就有了特殊的韵味。走出书舍,望着前面的小巷,仿佛看到一位清瘦的老人手提装着豆腐、青菜、螺蛳的竹篮踯躅走来的模样。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先生几经颠沛流离,病重又回到萧山所前的故居:二层三开间的四合院建筑,目前仍有其后裔居住。
峙山公园在萧山县临浦镇浦阳江滨,因山形如伏牛,又有伏牛山之称。唐会昌元年,山下建有海觉寺,后山巅又建东岳庙,山间树木茂盛,幽景迷人。80年代经萧,山,县,人,民,政,府整修,成为一座山顶公园,山腰新建四角方亭,山顶两层琉璃瓦八角亭。东岳庙正殿开设茶室、小卖部,两厢为图书阅览室、地方名人事迹陈列室。
临浦镇辖有:
社区(14):西市街社区、山阴街社区、蔡东藩社区、高田陈社区、石塔社区、谭家埭社区、柏山陈社区、詹家埭社区、戴家桥社区、临东社区、自由孔社区、浴美施社区、东麓池社区、前孔社区;
行政村(20):华家村、塘郎孙村、通二村、横一村、横二村、浦南村、浦二村、新联村、新港村、南江村、临一村、临北村、新河村、王村、大庄村、三峰村、苎萝村、通一村、白鹿塘村、苎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