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林徽因人物生平
林徽因人物生平如下:
早年经历:林徽因,原名林徽音,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父是进士出身,父亲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并擅长诗文、书法。她5岁启蒙,8岁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随父迁居北京,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立志攻读建筑学,并结识了诗人徐志摩。
海外求学:1924年,林徽因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两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林徽因虽注册在美术系,但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毕业后,她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回国工作与婚姻:1928年春,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并回国,共同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此后,她不仅在建筑领域有所建树,还与梁思成共同考察了中国多处古建筑物。
建筑研究与发现:林徽因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她与梁思成共同考察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的古建筑,发表多篇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1937年,她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
文学创作: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从事文学创作。她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多数以个人情绪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她曾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讲授《英国文学》课程,并担任多个文学刊物的编委。
社会活动与贡献:林徽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参与《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的发起,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和教学任务,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并为多个刊物撰写了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她还担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为碑座设计了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
逝世:林徽因于1955年4月1日离世,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的汉白玉花圈是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样品,被人民作为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