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32年的淞沪抗战持续了多久
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3月3日)。
“一二八”淞沪抗战打了三十三天,日军增兵达五个师团,八万多人,十九路军和义勇队,加上后来加入的第五军抗敌者,最多时不过四万人;日军装备飞机、军舰、大炮、坦克等应有尽有,防卫能力占优,十九路军武器只有长枪、机关枪和手榴弹,官兵斗志和野战经验占优。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缺尘腔役。但最终结果这场战争没有赢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二八”抗战的意义重大,影响非常深远。
(1)上海抗战如何坚持三个月扩展阅读:
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伏衫侵吞,兄谈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❷ 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 是有什么目的吗
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了主动反击的策略,发动了淞沪会战,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和日本两方投入了非穗纯运常大的兵力,共计约有一百万人,死伤人数也非常多,成为整个战争时段最惨烈的战役。这场战役前后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也并不是什么巧合,那么,持续三个月是有什么样的目的呢?
之所以选在淞沪另辟战场,是因为在华北中国军队毫无胜算
淞沪会战是中日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型会战,且由中国方面主动发起。当时国民政府与蒋介石为何选定上海与日军开战,又不断扩大战争规模呢?
七七事变后,日本不断从朝鲜、本土向华北增兵,当中国驻屯军改编为华北方面军时,总兵力已有8个师团,这还不包括原驻屯军混成旅团和加入察哈尔作战的两个关东军独立混成旅团。华北地区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协同行动,日本计划在华北“以挫败敌之战斗意志,获取结束战局的时机为目的。”①也就是说,日军意图在此同中国军队决战,迫使国民政府屈服。
面对强敌,中国在华北几乎无力应对。首先,华北军队掌握在宋哲元、阎锡山、韩复榘等军阀手中,国民政府无法统一筹措防务。1937年初,国民政府才被允许派员进入华北考察阵地;直至七七事变前夕,冀察、晋绥、山东一带的国防工事才草草完工。其次,军令不统一使国民政府无法指挥各军协调作战。七七事变后,中央军北上,竟被宋哲元要求从冀南“稍为后退”,无从捕捉战机。②因此蒋介石必须在华北之外,开辟一个能由自己全权指挥的第二战场,分散日军攻势。
淞沪会战结束后,蒋介石曾在开封军事会议上说明战略意图,“我们此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华北。”③选择上海开辟第二战场,也有着诸多原因。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通商港口,扫荡这里的日军,对于保卫江浙、南京,都有重要意义。蒋介石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即说,“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④蒋介石对上海的重视,促其决意防守淞沪。
在国防准备与地理环境上,淞沪地区也有利于中国。上海所在的江浙地区,乃是国民政府统治的核心区域,部署在这里的大都为服从军令的中央军猜梁。同时,在上海、南京间,陆上构筑有吴福、锡澄等数道防线,水上有以长江中下游为主的江防。第三,这里的地理环境,如陈诚分析的那样:“就全国地形言,如当时在黄河流域与敌作战,殊不若在长江流域,利用湖沼山地,较为有利也。”因为“河流纵横、湖沼密布、地形复杂的江南,对日本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不便”。⑤
之所以持续三个月之久,是因为当局希望引起国际的关注与调停
蒋介石预定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但并不幻想凭军事实力战胜日本。从当时两国的军事实力看,中国兵力约为200万,日本约为448万(199万可立即动裤银员);中国海军总吨位6.8万吨,日本190万吨;中国空军有飞机314架,日本则有4180架。⑥
在军事工业上,中国仅能制造一些轻武器,重武器、飞机、军舰都必须进口;而日本有能力生产所需的几乎全部武器。在指挥层面,日本早在1873年就实行征兵制,军令统一;中国迟至1936年,才改募兵制为征兵制,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调度。由此可见,中国军队无论是在人数,还是装备、指挥上,都与日军有着极大差距。因此,蒋介石对解决上海战事,更期待的是国际调停。
对于这个想法,蒋介石并不掩饰。龙云回忆,一次宴会上,汪精卫问蒋介石:“这次中日战争发生在北方,怎么上海也打起来了?如此岂不成了两个战场,我们的兵力够使用吗?”蒋回答:“在北方打仗,国际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⑦因此蒋介石判断,“国军如能在上海多保卫一二个月,将可引起国际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应不惜牺牲,尽力固守上海。”蒋介石希望西方各国为保障各自在上海的商业利益,出面劝阻日军。
最初中国军队因占有兵力优势,一度取得不错的战果。但当蒋介石得知英、美、法三国有意将上海划为中立区,让中日军队一起撤出上海的消息时,立即命令前方停止进攻。蒋介石颇为乐观地估计,“敌或有退却可能”“英国提议调解,可运用之,使倭得转圜离沪,以恢复我经济策源地乎?”然而,很快蒋介石的期望就破灭了——日本政府拒绝了英国调停,让他“忧心倍增”。⑧
为了等待调停,蒋介石先后三次下令停战,都无结果。他并未就此放弃,通过英国记者,对外表示,“国际间对于现时中日两国不宣而战之战争,有干涉之必要。”蒋介石指出,干涉上海战事对各国皆有好处,“此种国际干涉,非完全为中国,实为谋国际整个之安全。”在国际干涉迟迟未能出现的情况下,蒋介石通过不断扩大战事,以求获得列强关注。
到战争后期,随着日军持续向上海增兵,中国陷于不利境地。张发奎、白崇禧等将领建议撤退,利用已构筑的吴福等防线逐步消耗日军。10月25日,大场失守,中国军队原有阵地失去屏障,只有向西后撤一途。
但11月1日晚,蒋介石突然召开军事会议,对白崇禧、顾祝同等先说了“八一三以来作战概要和国际上的反应,并对前线官兵英勇战斗作了表扬鼓励”。随后发布命令,“根据外交部意见,九国公约会议将于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这次会议对我国命运关系甚大,要求各部队尽最大努力,在上海至少再坚持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同情与支持。”⑨由是战争持续至11月8日,眼见调停无望,蒋介石才下令西撤。
陈诚后来总结淞沪会战,认为最大的教训乃是“战略殉于政略”,“这次战争战略受政略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并不是国家的错误。因为我国本身准备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关系”。
因淞沪会战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军队在上海损失惨重,官兵伤亡30余万。但通过淞沪会战,中国达到了打乱日军作战计划,牵制华北日军的战略目标。日本被迫从华北抽调2个半师团到上海,使中国在山西获得了充裕的备战时间。陈诚认为,这使“在山西之敌军,始终不能西越黄河一步,此实为我战略上之最大之成功。”⑩
注释:
①徐勇:《日本侵华既定战略进攻方向考察》,《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②黄道炫:《淞沪战役的战略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2期;③蒋介石:《抗战检讨与必胜要诀》,《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五;④⑤⑩张冬梅、许述:《淞沪会战扩大原因探析》,《理论界》2013年第9期;⑥黄自进《蒋介石与日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第270—272页;⑦龙云:《抗战前后我的几点回忆》,《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⑧杨奎松:《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和战抉择》,《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5页;⑨史说:《八一三淞沪抗战记》,《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98页。
❸ 一·二八淞沪抗战最后上海沦陷了吗
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3月3日)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
田中隆吉与女间谍川岛芳子策划,于1932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启升等五人向马玉山路中国三友实业社总厂的工人义勇军投石挑衅,与工人发生互殴。
特别提示:淞沪抗战不同于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发动的战争,持续三个月,上海失守。
“一·二八”淞沪抗战打了三十三天,日军增兵达五个师团,八万多人,十九路军和义勇队,加上后来加入的第五军抗敌者,最多时不过四万人;日军装备飞机、军舰、大炮、坦克等应有尽有,防卫能力占优,十九路军武器只有长枪、机关枪和手榴弹,官兵斗志和野战经验占优。但最终结果这场战争没有赢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二八”抗战的意义重大,影响非常深远。
一、“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嚚张气焰,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一·二八”抗战使中日全面战争延迟了五年,为中国抗战赢得了时间。
❹ 淞沪会战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他的意义……
时间: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
地点:上海。
意义: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全线西撤、上海沦陷而结束。尽管军事失利,但淞沪会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文教人员向后方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更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军民抗击侵略奋战到底的坚定决心。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抗日战役,日军投入10个师28万人的兵力,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国则先后投入70余个师的兵力,动用舰艇40艘、飞机250架。战役中,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与敌浴血奋战,毙伤日军4万多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4)上海抗战如何坚持三个月扩展阅读:
淞沪会战也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其中,罗店争夺战更是以“血肉磨坊”闻名于世。是年8月23日起至9月底,中日双方聚集大量兵力在上海罗店镇短兵相接,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装备简陋、缺少重武器的中国军队在日军坚船利炮和飞机轰炸下,整连整营地战死沙场,许多营、团、甚至师不到几天就减员大半,但官兵们士气始终高昂不衰。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使整个城镇变成一片废墟,战场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一寸山河一寸血”。
❺ 关于抗日时期的上海
1937年11月12日,国军从上海撤守。
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次日,国民 *** 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
因此上海沦陷的日子视为1937年11月12日。
整一个月后,首都南京失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国民 *** 宣布由汤恩伯率第三方面军接收沪宁地区。
1945年9月12日,在上海举行了受降仪式。
上海正式光复。
1932年“—·二八”事变时,日海军将领盐泽幸一、野村吉三郎一度担任侵沪日军指挥官,日海军第三舰队共28艘舰船云集上海,其旗舰“出云”号泊于虹口汇山码头。
2月,日海军作战失利,日本陆军第二十四旅团、第九师团在植田谦吉率领下抵沪参战,后又增派第十一拿核、十四师团抵沪,侵沪日军由陆军大将白川义则统一指挥。
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原则规定日军必须完全退入公共租界及虹口越界筑路地区。
同年,日军司令部迁至北四川路20号。
1933年又迁至江湾路10号。
此后,日军又在虹口、沪西的越界筑路地区购买或租用土地房屋,以供驻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批日军聚集上海。
长江流域的日本舰艇全部到沪,陆上部队基本为日海军吴镇守府、横须贺镇守府及第三舰队消坦掘的海军陆战队。
“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又有大批日本陆海军入侵上海,8月22日,以日军第三、十一师团为主干的上海派遣军在司令松井石根率领下到达上海。
9月,第九、十三、一○一师团的部分部队也配属该派遣军。
11月,由第六、十八、一一四师团组成的第十军在日海军第四舰队的配合下于杭州湾登陆。
抗战爆发前,上海本是全国最大的米粮消费和集散地。
日军占领后实行米粮管制,1939年8月上海的米价从每担十四元涨到四十二元。
上海人吃的米一半是靠常熟、太仓运来的,一半是外洋运来的暹罗米。
而常熟、太仓的米不能储藏太久,唯有暹罗米,经过机器焙干,可以久藏不变,于是大家就抢购暹罗米。
当时,上海一家电影公司曾拍摄了讽刺现实的“王先生”系列电影,第一部就叫《王先生吃饭难》。
市面上甚至出现了抢米风潮。
当时的一篇文章这样记述:走投无路的饥民甚至不得不铤而走险,成群结队地抢劫米店和运米车。
而这造成了当时独特的“扫米”景观,抢米现场散落的米粒,成为许多人搜寻的目标,他们拿着扫帚在路边仔细清扫,这些米粒就是他们晚上的饭食。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
*** 民主制的倡导者公开宣告实行“ *** ”,根本拒绝政党之间的竞争,民主只是 *** 的民主,而不是人民的民主,“民权仅拥护并实行 *** 的主义的人才得享有”。
辛亥革命后,中国从没有国会到有了国会,从没有法信散制到有了法制,1912年2月到8月间,仅在临时 *** 登记的政党就有85个,政党政治正在试验之中,三权分立基本得到了维持,整个国家政治民主空气浓厚,社会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状况之下。
1913年民办报纸就有500多份,在上海成立的工商联,没有任何一个党敢给它建立党组,说必须归统战部的领导.蒋介石继承孙中山的遗志,领导北伐胜利,重建了南京国民 *** ,统一了中国。
(5)上海抗战如何坚持三个月扩展阅读:
上海是国共再度合作的基地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是1930年代中期日本将大举侵略中国的时候, *** 和 *** 开始谈判,停止内战。
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一致对外。
这个谈判是从1935年开始,其中一个重要的地点就在上海,中国 *** 的代表是解放后陈毅市长的助手潘汉年,他跟张冲、陈立夫等 *** 代表谈判,谈了很长时间。
南京西路有一个沧州饭店,在这里,潘汉年把周恩来的亲笔信交给了陈立夫,然后正式起草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就是要合作。
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宋美龄、宋子文赶到上海来找潘汉年,希望刀下留人,后来蒋介石被和平释放了。
上海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上海爆发了两次抗战。
简单地先回顾一下“一·二八”,“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东北,而且这个仗几乎没怎么打。
那时日本方面要在上海搞点事,他们就派来了一个女间谍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是清朝的格格,父亲肃亲王不甘心清朝的灭亡,希望通过日本的支持复辟,便自己把女儿过继给了日本浪人川岛浪速。
这个川岛芳子既是侵华战争的加害人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因为她的养父经常 *** 她,有苦难言,她变成了一个军国主义的工具,所以她后来干脆 *** 女性服装了。
川岛芳子在上海制造了事故,事故的地点在今天的双阳路,她命令日本浪人穿上中国工人的服装后袭击了5个敲着木鱼经过的和尚,这5个和尚被打死了1个,2个受伤。
日本总领事馆马上就说上海市民打死了日本和尚,增兵上海。
1932年的1月28日,日军向上海守军十九路军发动进攻。
十九路军在蔡廷锴率领下奋勇抵抗。
后来国民 *** 派了第五军援助十九路军,十九路军拼死抵抗。
日本又派来陆军,最后增加到5万人。
中国两支军队也是5万人。
上海人民很支持,听说十九路军三个月没有发饷,就捐款1000万法币。
中国军队打仗很勇敢,但是弹药越来越少,国民 *** 再也没有派援军过来,所以到3月3日这个仗就不再打下去,最后英美调停,结果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
日本的陆军回去了,但日本的海军还在上海,而且日本的海军在今天的四川北路121号建了一个堡垒,就是陆战队司令部,最近在放的《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我个人感觉是纪录片当中拍得最好的。
第二次淞沪抗战叫“八一三抗战”。
1937年8月11日开始,中国的主力87、88师到了上海,然后步行到闸北。
8月13日,在今天的横浜路天通庵车站边上一支日本陆战队巡逻队向闸北进发,中国的保安队已经堆垒了沙包不准他们过来,日军就开枪了。
当晚蒋介石命令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第二天主动进攻,因此8月14日开始我方就主动攻击。
从杨树浦一直到日本的沙场我们全面攻击,一攻击日本就收缩防线。
我们总体上打得不错,但伤亡惨重。
8月23日战役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登陆与反登陆,一直打到9月11日。
在上海作战的时候,日本内阁马上组成了上海派遣军,23日凌晨赶到吴淞口开始登陆。
这个时候蒋介石派了第十八军,军长是陈诚,就在吴淞、宝山一直到川沙口、罗店。
但是长江边没有什么阻挡的地形,日本的舰炮打过来伤亡很重,但是中国军队也没有后退。
尽管我方往后撤,但淞沪战线还是比较稳定,11月5日日本又派四个师团来到上海,其中第十军三个师团在金山卫登陆,第十六师团在浏河口登陆,11月12日上海失守。
当时日本叫嚣三个月占领中国,但结果三个月才刚刚占领上海。
这次战役至少消灭敌人4万多人,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令世界舆论刮目相看,也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
会战为我方的工厂、大学、 *** 机构后撤赢得了时间。
蒋介石当时主动在上海抗战逼着日本不断增援,把华北、东北、日本国内的日军调过来,最后上海变成了它主攻的方向。
我方是顺长江逐渐往西后撤,日军在后追击。
从上海退到南京,南京守不住退到武汉,武汉还是守不住退到了宜昌,宜昌还是没守住但是最终守住了三峡,所以我们保有了西南抗日的后方,持久抗战坚持下来,这也是淞沪抗战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