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上海知青飞地在哪里
扩展阅读
上海哪里有影视培训机构 2025-05-21 01:34:18
广州婚姻咨询律师哪个好 2025-05-21 01:32:49

上海知青飞地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5-02 10:15:18

‘壹’ 上海的大学生到西双版纳知青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发生在60~70年代的

上海知青到西双版纳是当时政策的号召,发生在60-70年代。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虚中罩荒运动。

上世纪60、70年代,大部分青年在政策的号召下,被赋予了一个培汪特殊的身份——知青。他们背上差闹行囊,远赴边疆,西双版纳,成为当时许多上海知青、湖南知青的分配地点。当时千万知青奔赴云南,在生产队里的生活,他们建设了勐腊。在西双版纳的上海知青们怀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版纳,甚至有大量的知青为建设西双版纳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贰’ 陈毅的这个决定,开启了“大丰”与“上海”70多年的唇齿相依


在作家蒋峰的中篇小说《翻案》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主人公从上海前往盐城大丰办事。事情办完后,欲搭长途大巴返回上海。在长途车站,他询问调度亭内的一位老人去上海的车几点走。但老人却说“这里就是上海”,并以自己的上海身份证来加以证明。大丰距离上海数百公里,怎么会是上海呢?实际上,这位老人并没有说错。大丰虽然地处苏北,但其境内的上海、川东、海丰三个农场却隶属于上海管辖,也就是所谓的“飞地”。三个农场合计307平方公里,占据了大丰约十分之一的面积,也是上海最大的一块“飞地”,被人们俗称为“北上海”。这块“飞地”已经“飞”了70多年,见证了苏沪两地一段不平凡的情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的地域面积仅6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却达500多万,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当时,上海的各个监狱和看守所的关押场地非常拥挤,民政部门还收容了数千名无业流浪人员。1950年2月6日,已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对上海进行轰炸,造成全市工厂大停产,并新增灾民约5万人。为了确保市面稳定,上海市政府决定将无业流浪人员、在押犯人等进行紧急疏散。但上海实在缺乏可永久安置他们的场所,必须寻找一块面积广阔的疏散地。




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便想到了盐城,这是他曾带领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他知道盐城一些地区一面是海,另一面是面积广阔、人烟稀少的滩涂和盐碱地。需要疏散的群体在那里可以得到安置,并发展生产,解决上海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问题。而大丰成为了最终的选择。1915年,民族实业家张謇便在大丰创立盐垦公司。经过多年开垦,小部分土地已可种植棉花,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同时,还有约20万亩的荒地可供开垦。




于是,在经陈毅报请中央同意后,相关地区便划归上海管辖。上海也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干部队伍,前往黄海之滨的这块土地。1950年3月12日,大丰垦区筹备人员先来到兴化,建立了临时领导机构。在同一个月,上海共将7597名无业流浪人员及在押犯人送往苏北。由于垦区刚开始筹建,房屋等基本设施尚未完全落实,这批人便暂时被安置在兴化。5月,上述人员进驻大丰垦区。6月,上海市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简称“垦管局”)成立,三大农场中的上海农场也在同年率先成立。这标志着“北上海”的正式诞生。


在诞生之初的近20年中,“北上海”并不为上海人和大丰当地人所熟知,这主要由于其主要人员为无业流浪者和在押犯人。在 社会 管理中,此类人员往往是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因此,“北上海”最初是作为收容改造场所而存在,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与外部 社会 绝少发生联系。到1956年初,上海农场的在押犯人已达约1.1万人。1957年12月,还成立了劳动教养队,接受劳教任务。


上述情况一直维持到1968年。这一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此后的3年中,所有的城市毕业生都要到农村去。于是,许多上海的知识青年将目光投向了大丰的上海农场。农场是国家单位,有正式的工资收入,上海农场又是距离上海最近的外地国有农场。而且,由于归属上海管辖,这里的许多人还可保留上海户口。因此,上海农场便成了许多知青理想的上山下乡去处。





1968年,第一批上海知青来到上海农场。到1969年,上海农场已接收了约7000名上海知青。但这时的上海农场还是刑满人员的就业场所,不适宜长期安置知青。到1973年时,已有约8.4万名知青来到大丰。于是,便在这一年组建了专门安置知青的海丰农场。而知青的到来打破了农场与外界的隔绝状态,令大丰与上海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大丰当地人也与上海知青之间有了许多交往,彼此之间也都会讲大丰话、盐城话和上海话。这块上海的“飞地”不再是那么神秘莫测,而是向世人揭开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大丰当地人直接从这里感受到“大上海”的都市脉动。这里逐渐成了真正的“北上海”。




与此同时,这块“飞地”的职能也开始转变。上海农场逐渐不再收押犯人,并在1981年完全转为劳动教养机关。1983年1月1日,上海农场川东分场单独组建为川东农场。1995年,上海农场与川东农场划归上海市劳教局管辖,对内称上海第一、第二劳教所。2009年,分别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上海农场与川东农场,划归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管理。2014年,上海、川东、海丰农场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农场,隶属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与此同时,这块上海最大的“飞地”也在生产、生活、风俗、思想等方面与大丰当地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上海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不知不觉地进入大丰人的世界,而大丰这个地方也在许多上海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象。大丰与上海彼此间日益密不可分,也为江苏与上海的互相合作提供了动力。


1977年9月20日海丰农场四分场(下明分场)小分队演出,乐队留影。(图源:上海农场知青网)


如今,大丰与上海的这段缘分还在延续,并成为苏沪之间合作的纽带。这种合作首先体现在上海人的餐桌上。如上文所述, 当年开拓大丰垦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解决上海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问题 ,并一直成为这里的基本职责。据统计,上海市场上约15%的鲜奶、12%的优质大米、8%的生猪和3%的淡水产品来自于大丰。这里还诞生了诸如海丰大米、爱森猪肉、三添小磨麻油等许多令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品牌。不少上海人因此来到大丰 旅游 观光。仅在2018年,大丰便接待了约226万人次的上海游客。而随着这块“飞地”在大丰的长期发展,许多当年前来扎根的上海人已与当地人通婚,安家落户,使大约70%的大丰人在上海有了亲戚或朋友,这使大丰与上海两地的民众更增添了一份亲近感。



这份亲近感使两地的友情日渐深厚,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随着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在2008年的通车,上海与大丰的高速公路也随之接通,以往至少要花费1天1夜的路程被缩短为数小时。交通便利之后,有更多当年的知青从上海重返大丰“探亲”,追寻青春记忆。2008年11月,以光明集团为主要投资方的上海知青纪念馆在大丰开馆,进一步推动了知青“探亲”潮的升温。在这些知青中,不乏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们在重温昔日峥嵘岁月的同时也为大丰带来了投资,成为推动大丰对接上海,深化苏沪合作的积极因素。




在 情感 因素之外,也有现实的推动力。根据2019年的数据,上海和江苏的人均GDP已分别达15和12万余元,而大丰的人均GDP尚不足10万元。大丰面临着持续加快发展,追上全省平均水平,积极融入长三角的迫切需求。而一系列的政策利好也随之出台。一方面,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大丰也被定位为盐城的临海新城区。另一方面,上海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需要对传统产业实施一定程度的转移。这使得大丰与上海的关系不再仅仅局限于“农场”“知青”等关键词, “产业转移”“联合发展” 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承载着两地情谊的“飞地”也正谋求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大丰经济 社会 发展的重要支点。




而苏沪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也早已随之展开。2014年,江苏省与上海市决定共同发展沪苏产业联动集聚区,在巩固“飞地”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大丰与上海的产业合作。集聚区位于上海农场境内,于2015年11月正式设立,主要发展包括海洋工程装备、港口运输、工程机械装备、电子元器件制造、智能机器人、有机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饮料、新能源 汽车 等产业。集聚区是在上海所属区域上新建的园区,属于已有“飞地”模式的升级,并实行 “省市完全授权、园区封闭运作” 的管理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集聚区已形成了 “上海溢出、大丰承接;上海需要、大丰配套;上海成果、大丰转化” 的局面,并带动了大丰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仅在2018年,大丰本土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 汽车 及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及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便实现开票销售174.2亿元、同比增长14.4%。




而在集聚区的带动下,大丰及盐城进一步对接与融入上海。截止2017年,已有450余家上海企业在盐城投资,总金额约1700亿元。大丰连续数年参加上海国际 旅游 节花车巡游,上海临港、上海纺控、上海电气、上海建工、绿地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汇聚盐城,推动双方产业合作持续深化。盐城与上海共建园区达12家,占上海对外共建园区的约三分之一。


随着投资基础环境的持续改善,尤其是2020年12月盐通高铁的开通,大丰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前往上海的时间也缩短至2小时左右。昔日偏僻的“北上海”正成为崛起中的产业新高地,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和苏沪合作注入不竭的动力。




-END-


作者:顾亚欣 ,1985年生,江苏扬州人, 历史 学博士,扬州大学 社会 发展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档案史、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学生思潮及特性等方向研究,于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审核、发布: 张星煜

‘叁’ 崇明九大知青农场

崇明岛北部这片广阔的土地,原先大半是八个市属国营农场用地,目前已改制成为新海和东平镇两个年轻的重镇,作为支撑上海副食品供应的后方基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上海部分区、市属单位参加围垦崇明岛北沿滩涂,用来兴办畜牧场或机械化农场,跃进、新海、红星、长征、东风、长江、前进、前哨及前卫九个名称大多打上含有政治色彩的时代烙印。

位于崇明岛西北端,东连新海农场,南接绿华乡,西靠长江,北与江苏海门隔江相望,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跃进农场原是新安沙。

1960年9月上海黄浦区、吴淞区和高教局三个单位组织万余名店员工人及师生围垦,建筑江堤13公里和吴淞水闸,围地19134亩。

1961年1月,先后成立了吴淞、黄浦、高教三个畜牧场,1963年10月三场合并,建立了上海市新安沙农场。

1964年11月农场又围垦新安沙西北延伸部分——跃进沙9600亩,1966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市跃进农场。

位于崇明岛的西北部,东邻红星农场,南与三星镇相连,西接跃进农场,北与新村乡一河之隔,全场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原为开沙的一部分,于1948年涨成。

1951年-1953年附近农民自发套圩5次,1958年崇明县委统战部组织组织工商业者,在开沙围地兴办新海畜牧场。1959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围垦开沙,同年10月崇明县成立围垦筹备委员会,下设开沙围垦指挥部,12月工程上马,来自崇明各公社1万余社员参加围垦,历时半年建立国营崇明县新海农场。

1961年起陆续接受上海市社会青年和知识青年,1963年7月农场改隶上海市农垦局,更名为上海市新海农场。

1966年至1967年期间,曾更名为向阳农场,1968年7月恢复为上海市新海农场。

位于崇明岛西北部合隆沙西端,东毗长征农场,西邻新海农场,南与庙镇交界,北与新村乡接壤,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

红星农场原系芦苇滩涂,名曰“大同沙”,1960年9月由上海市普陀区组织干部职工围垦,1961年4月建立上海市普陀区畜牧场。

1963年10月因地处盘船洪西而更名为洪西农场,同年11月和翌年4月,长宁区畜牧场和新海农场三个单位所属的一部分土地划归洪西农场。

1966年10月改名为上海市红星农场。

位于崇明岛北沿公路中北部,东与东风农场接壤,南与庙镇港西乡相邻,西与红星农场相连,北与江苏省启东市五七农场和海门县海门农场相连,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

长征农场前身为合隆沙,1960年9月,由上海长宁、徐汇、咐辩卢湾三个区围垦,1961年4月分别在此建立畜牧场。

1963年11月三家畜牧场合并为合隆沙农场。

1966年10月改名为上海市长征农场。

位于长征农场东侧,建设镇北侧,地处20世纪40年代末出涨的东平沙。

1959年12月由崇明县围垦建立东平农场。

1960年10月上海杨浦、闸北二区围垦东平沙北面的百万沙,各建畜牧场。

1963年11月两畜牧场合并,因位于三沙洪而称三沙洪农场。

1965年5月东平农场西部和三沙洪农场合并,建立上海市东平农场。1966年10月再次更名为上海市东风农场。

位于东风农场与前进农场之间兆芹,新河镇北,原为东平沙和百衡猜缺万沙的一部分。

1959年冬至1964年上海静安、南市二区和市工业机关在此四次围垦,分别建立各自的农场和畜牧场。

1963年底三个畜牧场合并,命名为百万沙农场。

1965年5月并入东平农场的一大队、二大队和三大队的部分生产队。1966年秋再次改名为东方红农场。

1972年1月又更名为上海市长江农场。

位于长江农场与富民农场之间,竖新镇北,地处大新沙。

1961年—1962年上海轻工业局和基建委分别在此围垦建畜牧场。

1963年10月两畜牧场合并,命名为上海市大新沙农场。

1966年10月再次更名为上海市前进农场。

位于崇明岛东端的东旺沙。

1964年11月崇明县东部九个人民公社筑堤围垦。

1965年以后上海市组织社会青年和知识青年先后七次在此筑堤围垦。

1966年1月,因地处东海前哨而命名为上海市前哨农场。

位于崇明长兴岛中部,由十六个连队组成,其中大部分连队已改种橘树为主。

另有几个连队的土地为上海江南造船厂所收购。

崇明岛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有四方移民来此生活定居,但从来没有过像北沿滩涂围垦造田这样大规模、有计划的外来人口迁入。来到崇明岛的上海知青带去了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古老的崇明农耕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譬如,崇明人以前外出不多,原有的交通状况不能满足大批知青的出行需求,为此扩建了南门和堡镇码头,建造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申崇航运双体客轮,修筑了长达百里的北沿公路,拓展了公交线路至每个农场部;上海知青传播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八大农场的机械化程度远高于其他乡村社队,许多本地农民闲时就到农场打工,学习机械化耕作和科学种田技术,邀请农场机械化耕作队到乡村支援,飞机喷洒农药的应用着实让当地人开了眼界;上海知青丰富的文化生活如读书活动、放映电影、办体育比赛、摄影绘画展等,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城市青年的穿着打扮、消费方式、恋爱模式、卫生习惯以及都市语言等深刻地影响了崇明人,农村青年情侣也学着在路上挽起胳膊走路,双双进出电影院,口头上挂着几句城市流行语,如“扎台型”、“开大兴”等;同时城市文化和崇明文化的冲突也很明显,城市青年喜欢消费和娱乐,微薄的工资发到手即刻吃完用光,城里的家长怕孩子在农村吃不饱而提供各种支援,崇明人历来讲求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对大手大脚的花钱难免看不惯,称其为“阿乌儿”;80年代初,多数农场的繁华程度已超过崇明普通乡镇,特别是长江农场的一条街,宽阔有序,商铺林立,并建有当地罕见的影剧院、溜冰场、录像厅和娱乐中心等,被誉为“小上海”。

‘肆’ 安徽与上海并不接壤,为何安徽境内的一块地却住着一万上海人

众所周知,安徽和上海都属于华东地区,安徽人也特别喜欢到上海来发展,在我们的印象中,安徽离上海也是特别的近,但是从地图上看,安徽和上海并不交界,从安徽到上海,要么经过江苏省,要么就要穿过浙江省,但是可能大家并不知道的是,在安徽的地图上有这么一块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安徽,但是却是上海的飞地,那就是上海黄山茶林场,这块地方的行政管辖权,属于上海市。

‘伍’ 上海的飞地户口算哪里

上海的飞地户口算上海户口。
上海市的飞地:
上海洋山港,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崎岖列岛,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
上海梅山冶金基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上海的钢铁基地之一,成立于1968年。
上海大丰农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
上海市白茅岭监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
上海市军天湖监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西南约20公里处,距离上海约318公里,318国道、申苏浙皖高速从北侧穿过。
上海市黄山茶林场,位于皖南山区黄山脚下。
飞地指属某行档慧政区管辖,但与本行政区主体不相毗连的土地。
例如河北省廊坊市所辖的一块,位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间,与河北省不相连。
说大丰是上海的飞地,这样说的原因是大丰境内有上海农场,是上海市劳改局的,归上海管理。据说这是上海之外唯一的一块有行政管辖关系的地区。所以有人说这是上海的飞地(应该是上海农场,而不是大丰)。
上海的哪块“飞地”,坐落在浙江、江苏、安徽?
上海,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扼守长江出海口,站在中国经济的最前沿。黄浦江穿城而过,造就了美丽的浦江风景。上海,是情调的中心,享有“东方巴黎”的美誉,这里是小资的天堂、艺人的乐园、恋人的港湾。上海同样也是购物天堂、南京路、淮行尺答海路等购物街道挤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
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上海的行政区划,一般所说的上海,指其下辖的黄浦、长汇、浦东等共16个区。其实,上海在江苏、浙江、安徽共有5块“飞地”,在行政上完全隶属于上海,却鲜为人知!
上海的5块飞地:
大丰农场。大丰农困团场位于江苏盐城市大丰区中部,占地面积300平方千米,比宝山区(294平方千米)略大,是上海面积最大的一块“飞地”。大丰农场由上海农场、海丰农场、川东农场组成。大丰农场地处“江南水乡”,地形平坦、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为上海提供了许多粮食、蔬菜。
洋山港。洋山港位于浙江舟山嵊泗县洋山镇,由大洋山和小洋山组成,四面环海,与上海市区有东海大桥相连。洋山港位于大洋山岛和小洋山岛之间,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深水港。大、小洋山岛是嵊泗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岛上山峦起伏、风光别致。
白茅岭监狱。白茅岭监狱位于安徽】宣城郎溪、广德交界处,占地面积40.5平方千米,比长宁区(38平方千米)略大,隶属于上海监狱管理局。白茅岭监狱可追溯于1956年,当时是收容上海市内无业游民、孤老人员等的基地,现为一个农场型监狱,兼备收押刑犯、劳动改造、农业生产。
军天湖监狱。军天湖监狱位于安徽宣城西南约20千米处,面积14平方千米,亦隶属于上海监狱管理局。军天湖监狱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6月的闽北农场,当时在福建省,后于1962年6月迁到现址,名为上海军天湖农场,1995年更名为上海军天湖监狱。
上海梅山冶金基地。上海梅山冶金基地位上江苏南京西南郊,是上海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如果确定是上海的飞地,户口会算在上海某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户口登记。
现役军人的户口登记,由军事机关按照管理现役军人的有关规定办理。
居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的户口登记,除法令另有规定外,适用本条例。
第十条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件,注销户口。
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公民迁往边防地区,必须经过常住地县、市、市辖区公安机关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