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有什么着名的路
上海着名的路有衡山路、福州路、绍兴路、淮海路、南京路步行街
1、衡山路
衡山路始建于1922年,曾与上海市着名的荣乐东路、南京东路齐名,由法公董局修筑,是法租界着名的贝当路,1943年10月更名为衡山路,整条街全长2.3公里。衡山路南接商业中心徐家汇,北邻时尚购物街淮海路――是两大繁华区域间的幽静而高雅的通道。
2、福州路
上海市福州路被誉为“中华文化第一街”,散布有上海书城(福建中路口)、古籍书店(近福建南路)、上海外文书店(近山西南路)、科技书店(河南中路口)等多家大型书店。
3、绍兴路
绍兴路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西部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瑞金二路,西至陕西南路。长480米。宽12.3米到18.5米。绍兴路原名爱麦虞限路(Route Victor Emmanuel Ⅲ),1926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意大利国王名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绍兴路。
4、淮海路
淮海路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区域,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与南京路并肩齐名,如果说南京路是上海商业的象征,那么淮海路则更多得表现为一种品位、一种风格。
5、南京路步行街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端口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它东起外滩、西迄延安西路,横跨静安、黄浦两区,全长5.5公里,以西藏中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1945年,国民政府从列强手上回收所有租界后将南京路改名南京东路,静安寺路改名南京西路。
‘贰’ 静安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上海静安区的着名景点有哪些
静安区有以下好玩的地方,上海静安区的着名景点推荐给您:
静安别墅
静安别墅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1025弄1-198号。沿着威海路西行,您就会看到静安别墅。曾经这里也居住过许多名人,也腊圆许是因为沾染了文人的气质,这个小区在这片繁华的地段中出奇地祥和宁静,可以看到门口的大爷坐着小板凳晒太阳,听到隔壁阿婆细声聊天。
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展览中心位于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一直沿着威海路走,快要到延安路高架时,上海展览中心便就在右手边。每年夏天的上海书展就在此举办,也会有大大小小的艺术展览。除了展览以外,这幢建筑本身也值得细细品味欣赏。建筑为古俄罗斯风格搜旦,整体外观大气庄重,宽阔的前院设有一座大型喷泉,十分气派,对称的结构则显得稳重。内部设计奢华精美,华丽的大吊灯与浮雕,都彰显着不同一般的魅力。
四明村
沿着地下通道走到马路对面,就可以看到四明村,穿过铁栏杆后回首可见四明村的字样。闹市街头能有如此一片老式居民住宅区可不常见,而徐 志 摩、陆 小 曼、泰 戈 尔、胡 蝶等名人都曾在此居住更使四名村声名远扬。街道上电线交错纵横,楼房的红墙白墙相互映衬,有的人家门前放着细心照料的花草盆栽,不时的有老式窗户被轻轻推开,伸出晾衣杆子或冒出屡屡炊烟。淳朴的生活气息与小区外的都市氛围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或许正是这多元的气场,造就了上海的魅力。
巨鹿路
穿过小区就到了巨鹿路,这里沿街有许多历史保护建筑,大部分是英式花园别墅。街道两旁栽满了梧桐树,夏季时分枝繁叶茂,绿荫似乎都能连成一整片。
鹿苑889
若是想近距离感受一下老洋房,那么鹿苑889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几幢历史悠久的老洋房围着一块小草坪,恬静而优雅。
静安公园
华山路右转之处聚集着一排酒吧和咖啡店,在繁忙的市中心地带闹中取静,气氛慵懒闲适。可以在午后暖阳下享受一杯咖啡,也可以在华灯初上时静静地小酌。蔡 元 培 先生的故居就在这一带,不远世局扰处的静安公园里还立有着他的铜像。静安公园算是最靠近静安寺商圈的宁静之处了,园里有假山、池塘和中式小亭,一年四季都有绿色覆盖,仔细逛逛会有一种意外之喜。
‘叁’ 上海四明村会动迁吗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22年7月20日,旁搏上海四明村不会仿哗动迁。根据静安2035单元规划批复稿显示,四明村属于南西街道25街坊,南西社区106b地块根据相关风貌保护图则,处于核心保护区运大祥域,是保留地块,维持现状。
‘肆’ 上海弄堂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景响。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下午时
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
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临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
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
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
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
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
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
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数宴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
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
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
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
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
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
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
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嫌蔽奸商。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
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十八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
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
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从前被
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厢,
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里,那
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出了阶级
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同乡,因此
也不怎么来往。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国家一样,就
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
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薯者银同的脸相。所以,在上海从小到大
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块地方。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
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生
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分的
娱乐,不过分的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的空间里
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他们不是那
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
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
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的意见
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样
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的。她
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出入的保
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以,厨房里
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
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
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上海弄堂都是很狭窄的,就像一根鸡肠子,拐过来绕过
去,你不可能开车进去,你要是怕走路,最好能租一辆自行
车,这样在弄堂里穿梭起来就特别顺溜。一般来说,上海弄
堂是家常的平民化的,一扇小木门里住几户,一个小阁楼里
住七八户,女人披头散发在一边刷马桶,阿婆在水池边择鸡
毛菜,男人赤着上身在听越剧,小孩子含着棒棒冰跑来跑去——
—你不要嘲笑这种常见的市井生活,也不要说:这哪里像大
上海气派啊!跟我们乡下小镇差不多。我跟你说,大上海是
内敛的,大上海是见过大场面的,大上海是务实的,这在上
海弄堂里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它一点不张扬,那个平常的单
门独院,说不定就是某个名人故居;那个正在吃泡饭的阿婆,
也说不定就是某位名流的后裔。鲁迅先生住过的上海弄堂,
是一个很平常的小巷子啊。还有宋庆龄故居,怎么看也是不
太起眼。包括中共一大会址,从外面看也根本看不出宏大气
象来。而大上海像这样名人住过的弄堂不知道有多少。我到
过张爱玲住过的石库门,正是久雨初晴的日子,无数花花绿
绿的衣裳把它掩得密不透风,张爱玲就在这里把市井生活描
写得五光十色。在延安中路一个叫四明村的破旧弄堂,因为
徐志摩和陆小曼住过,就有无数男女来访问,弄得现在的女
主人———一个下岗女工叫苦不迭。在复兴路上,有一个灰
乎乎的弄堂叫“蓝妮弄堂”,一打听才知道,是流落到上海
滩的一个“苗王公主”住过的,公主家道没落,就把它出租
了。蓝妮弄堂幽深神秘,是演绎倾城之恋的最佳场所。今天
的长宁区少年宫,掩在弄堂深处,原是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
群的金屋藏娇之地,后来汪精卫看中了这里的精美和气派住
了进来。愚园路上的马勒公寓也在一条小弄堂里,罗马柱、
骑楼、欧式城堡,算得上豪宅,昔日这里夜夜笙歌美女如云。
今天的新天地是名流影星聚会的地方,许多时尚就在这里发
布,它的前身就是一条小弄堂。要说大上海气派,它的气脉
就一丝一缕地藏在这些小弄堂里,浸淫着熏染着一代代上海
人。从小弄堂里走出来的人,往往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
业,像早年的共产党,一开始就在一个弄堂里聚会,最终,
它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张爱玲苏青开始,一直到程乃姗王安忆,上海籍的作
家总爱把笔端对准上海的弄堂,她们觉得要想体察上海最深
层的底蕴,你不可能不走进上海弄堂,那是大上海一个抹不
掉的底色。所以你到上海来旅游,不能光看陆家嘴的摩天大
厦,也要抽空到上海弄堂里看看,陆家嘴是上海的一张脸,
小弄堂是上海的另一张脸。
上海的弄堂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三十年代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民居。由上百个单元组成的石库门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石库门建筑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狭窄阴暗的通道,这种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谓的“弄堂”。 从骨子里,上海人是更迷恋“旧天地”的,它体现着海派市民文化的一种“根性”。这种夹杂着小布尔乔亚的优雅、讲究情调、阴柔、实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曾经是对计划经济时代高度意识形态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然而,面对新世纪之初强势的权力和国际资本的联盟,它似乎失去了抗衡之力,在辉煌亮丽的都市中逐渐沉潜暗淡下去。正像那些曾经是可以被触摸的、令人感动的街道、里弄正在一条条、一片片地失去。
上海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是在1980年代后开始的。当事者回忆,当时的上海市长问规划院,有多少老的弄堂和街区需要保护,被告知有10个地区、每个地区100万平方米,共1000万平方米,把市长吓了一跳,问能不能再少点?1000万平方米只相当于上海市区的十分之一。建筑家发问:一个城市保留十分之一的老城,算多吗?目前上海挂牌保护单位达398个,正如学者所说,单从数量上看,再乘以10也不多!
对上海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的保护,留下许多无法挽回的遗憾。着名的人民广场保护区,由国际饭店、华侨饭店、大光明电影院、老上海图书馆、中百一店等构成极具特色的近代商业和公共建筑群。然而,这一黄金地段是房地产开发的热点,这些优秀建筑已经被淹没在俗气的高楼大厦之中而失去历史风貌。上海西区的花园住宅区,以低密度的建筑空间环境、幽雅的街道为特色;但在大规模的商业开发中,长乐路、岳阳路等处已经高楼林立,破坏了这些保护区的传统面貌。
所有传统街区的拆迁,老百姓都有这样又爱又怕的矛盾心态,他们既渴望居住条件的改善,又担心原有生活环境的丧失——被迁移至远郊区,处在与社会相对隔离的状态中。许多新建小区,被建设为安寂空旷、严整划一,但见保安巡梭和摄像机探头警惕旋转的“高档社区”。这难道真的是我们理想的生活家园吗?胡同、里弄的生活模式真的不能与现代化住宅兼容吗?现代化社区的建设,应当怎样致力于扩大人的交往和公共生活,从本质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伍’ 请问四明村住过哪些名人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延安中路913弄的四明村,在其不到百年的历史中,知名住客多达数十人,其中不少是文化界的名流。今日四明村,曾在此居住过的名人早茄手,以及流传在坊间的轶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章太炎、鲁迅三弟周建人、一代影后胡蝶、开了一代画风的画家吴青霞、现代书画篆刻家朱积诚、知名篆书发家高振霄、高式熊父子......因为独纳腊特的建筑构造,也因为诸多名人留下的足迹,四明村进入了上海市第三批市级优秀近陆嫌代人文文化建筑保护名单,也成为延安中路这条名人路上最出彩的名人村。
‘陆’ 上海南站到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四明村怎么乘地铁
题主是否想要询问:“上海南站到上海静安区四明邨怎么乘地铁”?
1、首先从上海南站步行130米,到南闭悄梁站地铁站。
2、运缺其次并轿运乘坐地铁1号线到陕西南路地铁站。
3、最后再步行1公里到上海静安区四明邨,全程需要三十三分钟到达。
‘柒’ 上海市有哪些名人故居
周恩来故居 思南路上,沿马路东侧的73号(原马思南路107号 宋庆龄故居 淮海中路1843号 何应钦宅 淮海中路(霞飞路)1634号。 蔡元培故居 华山路303弄16号 蒋介石故居 东平路9号 席家花园 东平路1号 陈毅市长故居汾阳路(毕勋路)79号 汪精卫旧居 建国西路(福履理路)570号 马歇尔公馆 太原路(台拉斯脱路)160号 杜月笙的杜公馆 东湖路(杜美路)70号 东平路(贾尔业爱路)11号 宋子文的私宅 东平路(贾尔业爱路)11号 陈毅市长故居 余庆路(爱棠路)190号 孙中山故居 莫利爱路(后译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 鲁迅故居位于上海市山阴路132弄9号 陈云故居 青浦练塘镇 梅兰芳故居 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 张闻天故居 浦东新区施湾乡邓三村张家宅 张爱玲故居 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 聂耳故居 公平路185弄86号。 其他文人: 沙汀旧居着名作家位于秦关路44弄13号。 内山完造千爱里旧居 位于山阴路2弄3号,为建于二十年代的坐北朝南的呈半圆形的三层内山完造(1885—1959),内山书店老板,日本冈山人。1931年—1942年,内山完造居住于此。 郭沫若溧阳路旧居 位于溧阳路1269号,为坐北朝南二层楼旧式花园洋房。建筑面积406平方米。 郭沫若(1892—1978),新文化运动巨匠之一,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1946年5月—1947年11月,郭沫若居住于此。 郭沫若多伦路旧居 位于多伦路201弄89号,为坐东朝西二层楼房。面积62平方米。 茅盾山阴路132弄旧居 位于山阴路132弄6号,为坐北朝南、红砖红瓦、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整幢建筑面积171平方燃悄尺米。 茅盾(1896—1981),现代文学巨匠之一,皮高着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1946年5月—1947年12月,茅盾居住于此。 胡蝶旧居 位于四川北路1906弄(余庆坊)52号,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246平方米。 胡蝶(1908—1989),乳名宝娟,原名胡瑞华。祖籍广东鹤山。 1924年—1932年,胡蝶居住于此。在此期间,胡蝶成功出演了《秋扇怨》、《电影女明星》、《铁扇公主》等影片,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丁玲旧居 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为三楼带部分四楼连接式红砖洋房。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着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3年2月—5月,丁玲居住于此。 秋瑾旧居遗址 位于四川北路1515弄(厚德里)91号。 秋瑾(1877—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1906年9月—1907年,秋瑾居住于此。 叶圣陶景云里旧居 位于横浜路35弄(景云里)11号,为坐北朝南三层楼石库门房。建筑面积86.6平方米。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常州人,着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1927年5月—1932年,叶圣陶居住于此。 冯雪峰拉摩斯公寓旧居 位于四川北路2099号,为英国人拉摩斯所建的钢筋混凝土四层建筑。 冯学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原名冯福春。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作家和诗人、鲁迅研究专运团家。中国革命文学奠基人之一,左联党团书记。 1930年5月—1933年6月,冯雪峰居住于此。
‘捌’ 上海市有哪些名人故居
1、宋庆龄故居
上海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这幢房子原是一个德国人的私人别墅,从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上海宋庆龄故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蔡元培故居
华山路303弄16号三层住宅一幢是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故居房屋已于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一楼辟为故居陈列馆,二楼、三楼居住着蔡元培先生的子女,故居的陈设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样。
3、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上海市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9号。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等作品。
4、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故居,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73号(原马思南路107号),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亦称“周公馆”。
5、张闻天故居
张闻天故居,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始建于1892年,是一座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一正两厢房砖木结构的民宅,坐北朝南,建筑面积共495平方米,占地面积686平方米。
2002年6月25日,国务院确定张闻天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玖’ 上海石库门到底是什么啊在哪啊
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称为"早期石库门"或"老式石库门弄堂",它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因此一开始就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而后期石库门也只不过是在早期石库门的单元平面布局上有了改变,并没有脱离中西合璧的影子.所以石库门的历史内涵主要就在于它是中西建筑风格的结合,带有明显的"混血特征".石库门是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征,有着深深的历史橘雀烙印,成为上海近代史上一个独特时代的产物.它从最原始的早期石库门转变到后期石库门,有从后期亩纯石库门圆耐早到如今风格迥异,带有海派风格的花园里弄及公寓式里弄,石库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沿革.石库门是大上海过去的影子,是上海过去的封面.
正面的大门,以石料为门框,配上黑漆厚木的门扇,一副铜环.石库门门头上砌有三角形或长方形,半月形凸凹花纹,显得气派有序,厚实稳重.石库门是我国传统的居住方式与西方城市房地产经营方式结合的产物.无论是建于陕西南路187弄的步高里新式石库门里弄还是延安中路913弄的四明村都反映了旧上海租界称为半殖民地的文化与生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