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上海未来地势如何
扩展阅读
大朗镇到广州南站多久 2025-05-19 16:25:00
北京冬奥有什么好处 2025-05-19 15:58:07

上海未来地势如何

发布时间: 2023-05-13 02:19:07

⑴ 上海临港地区未来发展怎么样

上海临港地区未来发展会很好,行走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在这片东海之滨的滩涂上,特色园区、商业楼宇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增设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是首届进博会期间,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之一。2019年8月20日揭牌以来,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765个,涉及投资额4478亿元。

与此同时,临港新片区基本形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正在打造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开放新高地。

在临港新片区揭牌两周年之际,集成电路企业上海瀚薪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将新建一个碳化硅产业基地,开展碳化硅器件和模块的研制。集成电路企业快速成长,得益于临港新片区提供的从芯片材料到制造的产业生态。

前沿产业是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压舱石”。两年来,临港新片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投资额超2000亿元,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批重点项目纷纷落地。2021年上半年,临港新片区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0%以上。

⑵ 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的上海,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下一个纽约吗

上海未来会发展成下一个纽约。

它是中国外资总部最多的城市,在交通运输方面,轨道交通的里程和高铁的平均每日班次在全国排名第一。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分别位于西侧和东侧,位于上海的门户网站上,2018年的旅客共计1.2亿人次,为全国之首。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上海有4所985,6所211,32三级医院。如果中国经济保持6%左右的增长,那么到2027年左右,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预计上海将成为未来可与纽约媲美的全球核心城市和经济中心。

⑶ 上海未来规划

法律分析:一、城市概况

上海位于北纬3 1°1 4′,东经1 2 1°2 9′;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

上海(Shanghai),简称“沪”或“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物流枢纽。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

二、行政区划

1949年末,上海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据民政部门统计,至2019年末,上海有16个区,共105个街道、107个镇、2个乡、4416个居民委员会和1572个村民委员会。

三、空间布局

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

1.“一主、两轴、四翼”

以中心城为主体,强化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十字形”功能轴引导,形成以虹桥、川沙、宝山、闵行4个主城片区为支撑的主城

区,承载上海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

2.“多廊、多核、多圈”

强化沿江、沿湾、沪宁、沪杭、沪湖等重点发展廊道,培育功能集聚的重点发展城镇,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城镇圈,实现区域协同、空间优化和城乡统筹。

四、城乡体系

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市域城乡体系。

1.主城区

主城区包括中心城、主城片区,以及高桥镇和高东镇紧邻中心城的地区,范围面积约 1161 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 1400 万人。

中心城:为外环线以内区域,范围面积约 664 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 1100 万人。强化上海全球城市功能能级,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增加公共空间和公共绿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地区就业水平和城市空间品质。

主城片区:规划虹桥、川沙、宝山、闵行等 4 个主城片区,范围面积约 466 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 300 万人。主城片区与中29 心城共同发挥全球城市功能作用,以强化生态安全、促进组团发展为空间优化的基本导向,围绕轨道交通枢纽促进空间紧凑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产业转型和空间调整,适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产城融合。

2.新城

重点建设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新城,培育成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按照大城市标准进行设施建设和服务配置,规划常住人口约 385 万人。

五、土地利用

至2035年,全市耕地、林地等非建设用地占全市陆域土地总面积的53.2%以上,全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全市陆域土地总面积的46.8%以下。

六、交通规划

构建由铁路、城市轨道、常规公交和辅助公交等构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等 3 个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同时预控研究若干轨道交通通道。至2035年,主城区、新城轨道交通站点 600 米用地覆盖率分别达到 40%、30%,全市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达到 40%左右,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不超过40分钟。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⑷ “十四五”规划发布后,上海未来发展看哪里

“十四五”规划发布后,上海未来发展看质量,也看稳健。今年,又将是我国踏上“新征程”的五年,每五年定一个目标,每五年进行一次大总结,在完美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同时,十四五规划也出来了,那上海会如何落实全国性的规划呢?首先是持续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与能级,通过不断的发展与实力积累,进而构筑起上海甚至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新概念、新格局,上海作为我国国际化都市之一,它的形象以及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唯有将自己的国际形象树立好,祖国的形象便会光亮照耀整个世界。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到来,上海的未来一定是与其总规划步调一致,计划一致的,也让我们期待五年之后的上海是怎样的。

⑸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状况,上海在未来会被淹没吗

英国国家海洋研究中心(NOC)发表的一项研究警告说,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将使世界经济每年损失10万亿英镑(约合14万亿美元)。

不过面对这样的情况,人类唯一能做的是改变全球变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会从根本上缓解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即态或便无法缓解,人类停止手中的行为也会让海平面上升变得更加缓慢一些,目前很多城市和国家都已经严禁控制开兄高采地下水,目的就是为了陆地塌陷能够更加缓慢一点。

保护环境从来都不是在保护地球,而是人类帆尘伍在拯救自己。

⑹ 上海地势哪里高,哪里低请越具体越好。

上海的地势是东高西低,我国的地势正好相反。

因为上海西部有众多湖泊,而东部是长期的冲积平原,最近就有“九段沙”于长江入海口浮出。具体的是青浦区,松江区等较低(不算佘山、天马山等相对地势高度);浦东较高。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终端,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米左右。

上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年平均温度为16°C,全年无霜期约230天,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的汛期。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东部海岸中段,长江入海口,北纬31°14’,东经121°29’。



(6)上海未来地势如何扩展阅读:

上海的历史:

上海古为渔村,1292年设上海答迹县, 十七世纪已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港,1685年在上海设立海关, 此后, 上海即成为“汇海绝祥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期间, 上海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 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

解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浦东新区开发,上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21·世纪的上并举搏海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努力前进。



⑺ 上海地势高吗

上海地势不高。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配厅中海拔高度伏伍103.4米。
上海(简称:沪、申)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沪杭甬培山大湾区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1][2],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江海国际性港口,设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市与安徽、江苏、浙江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⑻ 上海的地势怎么样

上海的历程,是近现代中国浮沉嬗变指竖的缩影。上海是一个“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

上海,简称“唯旅大沪”或“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37.85平方千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2487.09万人。

地形地貌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镇衫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⑼ 上海未来规划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扩大生态空间、保障农业空间、优化城镇空间。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条件,提升主城区功能等级,完善新城综合功能,促进新市镇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和“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要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在上海市域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做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覆盖全域。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坚持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牢牢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着力治理“大城市病”,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途径。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要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完善管控办法。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构建空间留白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对大气、水、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限期达到《总体规划》提出的各类环境保护目标。划定城市蓝线保护范围,结合水域自然形态进行保护和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城市。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强绿化美化,划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要强化生态基底硬约束,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湿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保护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条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