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上海人是怎么看待宁波人
扩展阅读

上海人是怎么看待宁波人

发布时间: 2023-05-22 18:46:32

⑴ 有上海人么恩,上海人是怎么看宁波人的啊

如今很多港台明星来上海演出,总会“攀亲”似地说:“阿拉是上海人。”其实如果追根溯源,他们几乎都是宁波人。就连从上海发家的董浩云、包玉刚这样的香港富豪,归根到底也是祖籍宁波———对于很多宁波人来说,上海就像是一个平台:从宁波出发,经由上海的洗练,他们终于走向全世界,形成了遍及世界各地的“宁波帮”。说起来很大程度上,宁波人和上海人,“阿拉”其实是一家。 即将在五一期间举行的“宁波人在上海”展览会,第一次将宁波人在上海的这段历史以展览的形式展示在上海市民面前。 “宁波人在上海”———一场筹备两年的展览 “这也是上海第一次展示移民文化的大型展览。”海上宁波人研究中心主任陆平一充满期待地对《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说。 2007年5月1日到5月9日,“宁波人在上海”展览会即将在上海工人文化宫举行。为了这次展览,陆平一和其它上海市宁波同乡联谊会的同事们已经筹备了将近两年。在举行这次展览之前,陆平一已经主编了一套《宁波人在上海》系列丛书。“为了编写这套系列丛书,我们访问了很多当事人,又查阅了很多的历史资料,发现上海甚至中国历史上很多个第一,都是宁波人在上海开创的———比如第一家现代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西服店,还有第一家五金店、绸布店、钟表店、国药店,第一家火柴厂、灯泡厂、化学制品厂、印刷厂……”陆平一感慨地说,“不做调查真是没有想到,宁波人真是不简单,而宁波人和上海之间的联系也比我们原先所想象的还要密切许多!”“而这一次,我们不仅将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来介绍宁波人在上海的这段独特历史,还请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同志为我们提供了1000余件实物以及历史文献。”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的袁恩昭副秘书长对记者补充说。 “我们还请了很多退休的宁波籍老同志,专门成立了文物搜集小组,在民间搜集相关的实物。”4月27日举行的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宁波同乡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陈正兴向与会的记者透露,“虽然搜集的观察很艰难,但是在听说了我们这次展览之后,很多宁波籍的名人后辈都非常热情地向我们贡献藏品,有些实物非常珍贵,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这次“宁波人在上海”展览将分为“救国救民奋勇当先”、“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积极奉献”、“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百年甬商、再创辉煌”五大板块,总展示面积将达到1700平方米。 “相信这次展览会将集中展现宁波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在建设上海过程中做出的贡献。”陈正兴在新闻发布会上总结说。 “阿拉”原是宁波话———与宁波有关的上海生活 “你知道如今在上海有多少宁波籍人士吗?三百万!”袁恩昭告诉记者一个惊人的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青年教师余蔚也是这三百万宁波籍人口中的一员。“记得那时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来自其它地方的同学都很热衷参与同乡会什么的,可是我们宁波人就无所谓———因为到处都是宁波人啊!”余蔚说。 “不过相比起解放前,宁波人在上海的比例其实已经有所下降了。”对宁波人在上海的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陆平一告诉记者:在甬商最兴盛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宁波人已经达到一百多万,占到了当时上海人口的五分之一。 虽然宁波人在上海的比重很大,但是和其它地方的移民不太一样,他们和上海的融合更加紧密。“可以说,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新上海人的一部分,而上海人今天的很多语言和生活习惯,其实也和宁波人大有关系。”袁恩昭举了两个很典型的例子。 “比如说上海人自称的‘阿拉’,其实就是宁波话,上海人喜欢在称谓前加‘阿’字,如‘阿舅’、‘阿婆’等,也是受宁波称谓的影响;又比如上海人早上喜欢吃泡饭,这个说到底也是宁波人的习惯。” 说到吃,已经移居上海十几年的余蔚也深有体会。他刚来到上海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上海的宁波菜馆虽然不多,但是上海人对宁波菜却是情有独钟。“像醉虾、黄泥螺、鳗鱼、苔条饼这样的地道宁波菜,上海人似乎也很爱吃,其实还有一样当年在上海掀起过大波澜的菜肴———毛蚶……”
宁波人和上海人之间曾经还有另一层有趣的联系:过去上海女孩对外地人的界限划得清清爽爽,尤其是苏北人,坚决不嫁;可要是逢到宁波郎,上海爹妈就“眼开眼闭”了。至于宁波的女孩,也有很多人愿意嫁到上海来,“一来宁波人在上海大多总有拐弯抹角的亲戚,二来两地从生活习惯上也很接近,所以不会有什么不习惯。”余蔚说。 以诚信创业上海滩———甬商传统 这次的“宁波人在上海”展览将介绍上海历史上450余位在沪各行各业的宁波籍着名人士,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早年在上海创业的宁波商人。 “宁波人迁居上海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1911年-1937年)是宁波商人在上海的鼎盛时期———20世纪30年代有人统计上海的工商业名人,在1836人的名单中宁波籍人士有453人!”陆平一向记者介绍,“在上海的晋、徽、闽、粤、甬五大商帮中,最终还是宁波人笑到了最后,成为第一大商帮。” 和其它商帮不太一样,老一辈的甬商,很多人最初都是到上海来当学徒的,他们能够吃苦,又善于学习,所以很快就在大上海闯出了局面。培罗蒙西服店、亨生西服店、邵万生南货店、三阳南货店、亨达利钟表店、中华皮鞋店、老正兴菜馆、蔡同德国药号……你看南京路的那些老字号,几乎都是宁波人在上海创下的。”陆平一说。 “甬商的一大特点就是诚实守信。”袁恩昭给记者列举了一位人物。“上海五金行业的开创者叶澄衷14岁到上海当学徒,后来又在黄浦江上撑舢板。一次一位英国洋行经理雇他过江,将一只公文包遗忘,内有数千元美金。叶澄衷不仅不起贪欲,而且还在原处等候失主。失主被他感动,后来就帮他一起做五金生意,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为享誉沪上的‘五金大王’。” 改革开放之后,新一代的甬商回到上海滩,其中包括华翔、宏润、保集、雅戈尔、龙元等大型企业。“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甬商的诚信精神,又创出了不少新的业绩。”上海市宁波同乡联谊会会长庄晓天曾这样概述新甬商的特点。 “不过和老甬商不一样,他们大多是带着资本来到上海的,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只是对于老甬商的优良文化传统不太熟悉。”陈平一最后总结说,“我们举办这一次展览,一个原因也是希望新甬商能够了解这段历史,并为推动新时代的上海建设起到更大的作用。”

⑵ 上海人说自己是宁波人是什么意思

主要是上海的原居民现在来说几乎很少了,一般现在的上海人都是江浙搬过去的,说自己是宁波人也无可厚非。

宁波话在上海话中留下的不多,但“阿拉”这样的词非常重要。另外,“我”这个词尽管上海也用,但我们这一代人“我”的读音是从宁波话来的。

上海人现在用“阿拉”这个词代表“我”,但事实上这个词来自宁波话,“我伲”才是上海本地话。我问过上海人,他们说,“伲”字讲得更多,“我伲”比较正式,平时口语用得少。到大概1940年代左右,开始用“阿拉”。


(2)上海人是怎么看待宁波人扩展阅读

宁波话特点:

在吴语体系中,宁波话的“硬”是出了名的。有一句俗语叫“宁可与苏州人吵相骂,勿可与宁波人讲闲话”,意思是说宁波话“石骨铁硬”,说话也像吵架。

对此,宁波大学教授、宁波方言学专家周志锋在《周志锋解说宁波话》一书中介绍,宁波话之所以“石骨铁硬”是因为它完好地保留了古代“入声字”的特点,许多“复韵母”也变成了“单韵母”。

⑶ 同样是邻居为什么上海人对浙江人比江苏人高看一眼

不要搞地域。。。不要拉仇恨。。。

以前好像是有这种说法的,因为浙江比较富裕,人口素质也好一点,江苏特别是苏北地区比较差一点

但是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差距了,上海欢迎全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