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散文诗学会创始人
柯蓝,原名唐一正,192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是一位活跃于当代的着名作家。1937年,他投身八路军,次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求学路上,柯蓝先后入读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职,担任过延安群众报社的记者和主编。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的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以及反映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柯蓝在上海担任过多种重要职务,如《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等,与文秋合作撰写了长篇小说《蔺铁头红旗不倒》。1961年,他回到湖南深入生活,专注于专业创作,作品涉及长篇小说《暴动》(原名《秋收起义》)和《祖国海岸》,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以及散文集《起飞的孔雀》、《上海散记》和《火车上的少校》。他的散文诗集《早霞短笛》在上个世纪50年代出版,对散文诗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并入选教材,显示出其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柯蓝在散文诗创作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他开创了多种新形式如联组体、政论体等,丰富了散文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他撰写了30万字的《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明确了散文诗作为独立文体的美学原则。在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柯蓝无疑是中国散文诗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被誉为“散文诗泰斗”,在散文诗的倡导、推广和社会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柯蓝的荣誉包括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以及《中国散文诗》(香港)杂志社长等职。
(1)柯蓝在上海读的什么学校扩展阅读
1985年5月13日在北京成立,由柯蓝、郭风任会长。荣誉会长艾青、冰心亲自出席并题写了贺词。20年来,在全国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群众性散文诗创作队伍,他们创作了大量散文诗作品。 二十年来,由柯蓝会长亲自倡导,举办“改稿笔会”,“同题散文诗”颁奖大会,创办“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柯蓝在近五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开创了“联组体”、“同题体”、“政论体”、“报告体”、“旅游体”等散文诗新形式,并提出“载体论”,让散文诗与其他艺术相结合,从而刷新了中国散文诗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