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上海对什么地名
扩展阅读
深圳外卖禁电如何处理 2024-05-06 07:27:52

上海对什么地名

发布时间: 2022-05-27 18:20:06

‘壹’ 上海最早叫什么地名

(*凤爱海*)18级2009-08-01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设上海县。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是有来历的。 先说“沪”。“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 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着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以上上海的别称大家都熟悉,上海还有一个别称叫“海上”却鲜为人知。 其实上海“海上”这个别称在清末、民国初期时还很流行。尤其是文人骚客,在他们的着作中、雅号中常常用到这个称号。如《申报》主笔蔡尔康就自号“海上蔡子”,另一位《申报》主笔黄式权则自号“海上梦畹生”。素有“上海通”之称的着名学者孙玉声的别号就叫“海上漱石生”。当时上海有一个由近百名着名画家组成的书画家团体,很有点名气,这个团体的名字就叫“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很显然,这里的“海上”就是上海。当时上海还有许多以“海上”命名的杂志和着作,如《海上画林》、《海上花列传》等。至今,上海还有一本杂志叫《海上文坛》。人们还称上海画派为“海上画派”。 关于上海“海上”这个别称,早在明代的《弘治县志》上就有记载:“上海县称上洋、海上。”至于上海为什么有“海上”这个别称,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上海这个地方本是一片汪洋大海,上海这个城市就是建在海上的,故有此称。以上参考一下,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贰’ 上海有哪些地名

关于上海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

.

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之称始于宋代,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现在北宋郏亶之的《水利书》中。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28年设置上海特别市,两年后改称上海市,一直到现在。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当年上海的标志——国际饭店,右边是人民公园

看国际饭店当年鹤立鸡群的高度,

不说你们也能看出是什么年代了吧

直至今日,上海有很多地区依旧沿用着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地名,有些地方一直伫立至今,而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仅仅只留下一个名称。爹爹姆妈那辈,看到这些地名倍感亲切,但问问如今的小年青,好些都只能摇摇头,像是连听都没听过。

十六铺

1982年建造的十六铺新客运站

十六铺位于南市区东北部,泛指东门路两侧以及附近地区。清末,上海城厢内外共分16个铺,此处为第十六铺,故名。旧时,沿江地带的商业主要集中在大东门、小南门一带。民国初年逐渐北移至十六铺一带,沿浦码头都是批发商的库房,东门路、方浜东路附近银楼、皮货、海味、地货、棉布、药材等商号集中。今仍保护繁荣景象,各类商店齐全,设有集市贸易市场和副食品交易市场。沿江有十六铺客运站、东门路轮渡站、大达码头。

八仙桥

八仙桥位于黄浦、卢湾区境,泛指金陵中路、龙门路交会处附近地区。相传该处原有北八仙桥、老八仙桥、中八仙桥、南八仙桥、石八仙桥、木八仙桥,因名。19世纪末建华洋菜场起,饭馆、旅社、百货、服装、鞋帽、银楼等商店竞相出现。后由于大世界区片的兴起,融合了八仙桥区片部分地区,也使八仙桥区片范围缩小。

八埭头

八埭头区域是杨树浦工业带的最早工业园区

位于杨浦区西南部,平凉路、通北路交会处附近一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韬朋路(今通北路),光绪三十二年建华盛路(今许昌路),光绪三十四年在韬朋路建八墚砖木结构里弄房屋后,始有八埭头之称。民国元年(1912年)后,福禄街、扬州路、汾州路、新康里、同兴坊等道路和里弄相继建成,百货、南货、鞋帽、绸布、贳器、五金、杂货等商店以及当铺、肉摊、茶馆、豆腐店、糟坊、菜场等先后开设,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夕,八埭头一带已形成人烟稠密,主要道路两侧商店毗接的闹市。现八埭头大致范围,东近许昌路,西近景星路,南近杨树浦路,是区内一处以旧式里弄房为主的居住区。以平凉菜场为中心,形成区内一处主要的商业网点,有银行、邮局、书店、电影院、个体户小商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

九亩地

位于南市区西北部,露香园路、大境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原为顾氏露香园的一部分,露香园荒废后,园内的青莲座改为青莲庵。清嘉庆年间,青莲庵左前避为小演武场,占地约九亩,俗称九亩地。历经数度变迁,九亩地范围扩展到东至旧仓街,南至上海市实验小学,西至青莲街,北至高墩街。主要为居民区,旧式住房密集。有着名的上海市实验小学。

三角地

位于虹口区南部。泛指以汉阳洛、峨嵋路和塘沽路之间的三角地菜场为中心,包括附近的南浔路、闵行路和吴淞路一带。清光绪十六年(1891),即有肩挑蔬菜的小贩在此设摊,形成菜市。民国4年(1915)建为室内菜场。嗣后,汉阳路、塘沽路上开设百货、绸布、服装、五金、医药、油粮、南北货、烟糖、食品、水果、日用杂品和饮食等商店,形成商业网点。附近有职工业余大学、中小学及圣心堂。现三角地菜场正在改建为高层建筑。

大世界

1980年代的上海大世界

位于黄浦区南部,泛指延安东路与西藏中、南路交口处一带。民国6年(1917年)在此建成当时远东最大的游乐场大世界,故地境习称大世界。此后小型剧场、舞厅、书场、饮食店、粮果店、百货店、绸缎布匹店、酒楼、旅馆竞相开设。民国16年(1927),英商电车又在大世界附近与法商电车接轨,更促进这一地区的繁荣。抗日战争初期,闸北、虹口及市郊居民纷纷来此避难,使附近人口稠密。现大世界区片商业繁荣,商店毗接,一些着名的商店多冠有大世界之名,更提高大世界的知名度。大世界也是上海市交通繁忙的地段之一,车辆、人流络绎不断,建有人行天桥。

大自鸣钟

80年代长寿路大自鸣钟地区街景

在普陀区东南部,长寿路和西康路交会处一带。20世纪初,随着沪西工业发展,居民聚居,道路两侧商肆日增,形成闹市。民国15年(1926年),在附近兴办十多家棉纺厂的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于两路交会处中心为已故董事长川村利兵卫,建顶嵌时钟的塔式纪念碑一座,这一带遂习称沪西大自鸣钟。钟塔已于1958年为改善交通而拆除,但名称仍被沿用。是区境的商业中心,有商店二百余家。也是车辆繁忙、人流拥挤的交通中心之一。

大柏树

位于市区东北部,地跨虹口、杨浦2区境。泛指邯郸路、曲阳路、中山北一路、水电路、逸仙路交会处附近一带。该地原名薛家塘,是一个三岔路口,俗称三角场,后形成五岔路口,俗又称为小五角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此悬牌,名“大八辻”,里人读为“大八字”、“大八寺”。1988年改称今名。现有工厂、商店、学校、居民新村、商用大楼。是市中心区通往五角场、江湾镇、宝山区的交通要道,客货车频繁。

‘叁’ 求上海地名

商业区
黄浦:南京路步行街、豫园商城
卢湾:淮海路
静安:静安寺一带
闸北:火车站一带
虹口:四川北路
杨浦:五角场
长宁:中山公园一带
徐汇:徐家汇
浦东:八佰伴一带(陆家嘴一般定性为金融贸易业的集中地,而非零售商业区)

郊区各镇(目前建制镇,不包括已改制为街道的镇)
徐汇:华泾镇
长宁:新泾镇
普陀:真如、长征、桃浦
闸北:彭浦镇
杨浦:五角场
闵行:莘庄镇、七宝镇、颛桥镇、华漕镇、虹桥镇、梅陇镇、吴泾镇、马桥镇、浦江镇。
宝山:罗店镇、大场镇、杨行镇、月浦镇、罗泾镇、顾村镇、高境镇、庙行镇、淞南镇。
嘉定:南翔镇、安亭镇、马陆镇、徐行镇、华亭镇、外冈镇、黄渡镇、江桥镇
浦东:川沙新镇、高桥镇、北蔡镇、合庆镇、唐镇、曹路镇、金桥镇、高行镇、高东镇、张江镇、三林镇
金山:朱泾镇、枫泾镇、张堰镇、亭林镇、吕巷镇、廊下镇、金山卫镇、漕泾镇、山阳镇
松江:泾镇、佘山镇、车墩镇、新桥镇、洞泾镇、九亭镇、泖港镇、石湖荡镇、新浜镇、叶榭镇、小昆山镇
青浦:朱家角镇、练塘镇、金泽镇、赵巷镇、徐泾镇、华新镇、重固镇、白鹤镇
南汇:惠南镇、周浦镇、新场镇、大团镇、芦潮港镇、康桥镇、航头镇、六灶镇、祝桥镇、泥城镇、宣桥镇、书院镇、万祥镇、老港镇
奉贤:南桥镇、奉城镇、庄行镇、金汇镇、四团镇、青村镇、柘林镇、海湾镇
崇明:城桥镇、堡镇、新河镇、庙镇、竖新镇、向化镇、三星镇、港沿镇、中兴镇、陈家镇、绿华镇、港西镇、建设镇

‘肆’ :上海地名都叫什么 有那几个区

上海目前有16个区1个县:
黄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徐汇区、嘉定区、长宁区、浦东新区、静安区、金山区、普陀区、松江区、闸北区、青浦区、虹口区、奉贤区、杨浦区。
崇明县。

‘伍’ 上海的地名(上海人回答)

上海的道路,最早出现在原上海县城厢地区(今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内侧),据方志记载,明弘治时城厢坊巷5条,嘉靖时10条,万历时11条,清康熙时25条,嘉庆时63条,同治时80条。上海开端口后,英租界初期修建道路很少,路名也很随便,如“花园弄”(今南京东路东段),因路旁有花园兼跑马场而得名,锡克教堂旁的道路称西[锡]克路(今广西北路)。同治三年(1864年),一个由26条道路组成的英租界干道网已具雏形,南北向、东西向各13条。同治四年工部局通过决议,规定南北向道路以中国省名命名,东西向以中国城市名命名。美租界的文监师路(今塘沽路),是以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名命名的,其后,受英租界影响,也采用中国城市名命名道路。咸丰十年(1860年)后,工部局和公董局为了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军,先后越界筑成徐家汇路(今华山路)、新闸路、麦根路(今淮安路)、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等四条军路,并越界筑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为上海最早的界外马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后,泥城浜以西地区路名多数以英美殖民者姓名命名,少数以中国地名命名。本世纪初工部局在租界以西、以北地区又越界筑道路38条,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的有29条,以中国地名命名的9条。法租界初期路名以附近设施作专名,也有以法国人名、军舰名命名。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一年辟筑的东西向道路,大都以中国的“江”名命名,如西江路(今淮海中路)等,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国的“山”名命名,如寒山路(今济南路)等。光绪三十二年,法租界当局宣布将已筑道路,改为以法国人名及事物命名。民国3年(1914年)法租界再次扩展,所筑道路绝大多数以法人和美、意、比等外国人名命名。早期租界中心地区,道路整齐有序,大马路(今南京东路)、二马路(今九江路)、三马路(今汉口路)等俗称,广泛使用近百年。

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民国临时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等政治主张。这些政治主张在由闸北市政厅管理的路名上被充分反映出来。与租界北西藏路相邻的四条新筑马路分别命名为汉中路、满州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对原有道路加以改名,如总局路改共和路,新闸桥路改大统路,南川虹路改光复路等,表达了民国初年人们对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的愿望。民国18年(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决定在上海东北建设新市区。新市区与外界相连的主干道多用辛亥革命领袖名命名,如中山路、其美路、黄兴路等;东西向干道命名三民路、五权路,南北向干道命名世界路等,反映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其他道路分别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为首的词组命名。民国26年11月,日军攻陷上海后,曾一度改成具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地名。民国32年10月,汪伪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对原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越界筑路区域240条路名的更名,大规模更改以西方国家人名等命名的道路,如戈登路改江宁路、哈同路改铜仁路、文监师路改塘沽路等。新的路名,大都以中国各级政区名命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在路名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民国34年(1945年)11月和12月,市政府先后两次公布更改路名公告。基本上仍采用以中国各省地名命名路名的方法,同时又以“复兴”、“建国”等词组和“中正”、“林森”等国民党要人名命名一批地名。

上海开端口后,涌现一大批经济、文化类和企事业名称,其中部分较为着名的也起着地名的作用。汇丰银行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等成为外滩地区标志性建筑。商业的发展,形成南京路、西藏路、福州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等多条商业街。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货公司,中外闻名,成为上海市区起地名作用的商店名称。上海开端口以后建造的一批工厂、企业,成为上海地名群的一个重要部分,如着名的官办企业“江南造船所”,为高昌庙一带的代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在今苏州河南、西康路北端开设“江苏药水厂”,后居民集聚,形成区片地名药水弄。黄浦江两岸是码头、仓库集中地,着名的有公和祥码头、大达码头、其昌栈等。宣统元年(1909年)沪宁铁路通车后设立的上海北火车站,民国5年(1916年)沪宁、沪杭甬线接轨后,成为上海陆上交通的枢纽,“北站”还作为区片名使用至今达七八十年之久。公用事业中的自来水、电力、煤气、邮电等着名单位,也往往成为具有指位性的地名,如建于民国13年(1924年)的自来火桥(今西藏路桥),因桥南侧有英商上海自来水(煤气)房而得名。杨树浦发电厂,烟囱高耸,是从黄浦江进入市区的标志。服务业、娱乐业一直是上海的重要行业,如着名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天蟾舞台、大世界等,都着称一时,起着地名作用。上海是近代教育、卫生事业的发祥地,知名度较高的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仁济医院、广慈医院、公济医院等与人民关系密切,都起到地名的指位作用。

区片地名系指具有大致范围而没有明确界线的地域性名称。有的区片名历史上就已存在,如浦东、静安寺等。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旧的地理实体虽已消失,但地名却流传至今,衍化成区片地名,如徐家汇、曹家渡、老西门、十六铺、提篮桥等。也有闻名当时的抛球场(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日升楼(今南京东路、浙江中路口)等,今天已成为历史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区均延续旧制,为20个市区、10个郊区。1956年,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有的区划显得太小,不便管理,遂将市属区减少至15个,郊区合并为3个。1958年,江苏省辖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川沙、南汇、崇明10县,分两次划属上海市,形成今上海市的范围。1964年,市区区划调整为10个区,形成10区、10县的基本框架。1980年置吴淞区,1981年置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置宝山区,1992年改嘉定县为区,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置闵行区。1993年初将原川沙县和黄浦、南市、杨浦3区所辖浦东部分及上海县三林乡合并建立浦东新区。至1995年底,上海有14个区、6个县,共20个区县级政区地名。

街道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立的以序数为名的办事处,1960年1月正式设立街道,成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名称,一般以境内主要道路名命名,如黄浦区的南京东路街道;其次为以区片地名命名,如闸北区的北站街道;也有的以新村名命名,如长宁区的天山新村街道;其他有以园林名命名的,如南市区豫园街道。

农村县级以下政区名称,1949年至1953年为区、乡(镇)两级制。1954年撤销区的建制,1956年乡、镇合一,改小乡为大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1984年后,恢复为乡级建制。90年代初,先后撤乡建镇。至1995年底镇级地名已有208个,占乡、镇地名95%。乡镇名称的专名,一般以驻地所在的聚落名为名,如南翔镇驻地南翔;也有以所处的地理方位,如淞南镇在吴淞之南;有以古称加方位词的,如茸北镇;有以岛名,如长兴乡、横沙乡;有以水体名,如石湖荡镇;有以山名,如天马山镇;有以区片、地片名为名,如宝山镇;有以路为名,如祁连镇(以祁连山路)。

行政村名称一般以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自然村名为名,也有以政治性词语命名的,如和平、民主、爱国、红星等。1958年公社化后,农业合作社改为公社所属的大队,大队成为新的聚落地名。1980年上海市地名普查时,这些以政治性词语命名的大队、生产队名因重名太多,进行了更改。新的大队名一般以所在地自然村名命名,也有以河流、旧小乡、桥梁等名命名的,在不重名的原则下,保留了一些由农业社名沿袭的政治性词语。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专名大多数沿用下来。沿海农场地区,聚落地名的首字大都采用该农场名的首字,如新海农场有新海村、新开村、新阳村等。也有用其他方法命名的,如五四农场内的聚落地名,绝大多数首字为“海”、“青”。

道路名称,1949年5月后,首先对以国民党要人和外国人名命名的路名进行了更改,如“中正路”分别改为延安路、瑞金路、石门路,“林森路”改为淮海路,“魏德迈路”改为邯郸路等。以后,又更改一些残留的以外国地名命名的路名,如将“伦敦路”改名横山路;同名、同音的路名也进行了改动。

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浦东新区由于待开发的范围大,新建的道路多,仅干道以上的道路就达50多条,1993年,设立浦东新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组,在吸收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长处和各界意见后,于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体现浦东开发、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规划方案。方案体现浦东道路的层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别用于快速干道、主干道和各建设小区内的道路;专名采用“远东”、“世纪”、“中央”、“迎宾”等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改变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户区和市区的边缘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最初供产业工人居住,称为工人新村,70年代后期新村数量大增,遍及中山环路内外侧和郊县城镇,新村成为上海城市地区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个新村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个小村,其名称多在专名后加序数词组成,如曹杨新村有曹杨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区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阳新村以曲阳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单位命名的,如商业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职业命名的,如海员新村;有以所在地旧名得名的,如明园新村,原址为明园跑狗场;有以吉祥美好之词命名的,如友谊新村、阳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于商品房出现,又有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名称。

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属农村地区的旧新市区、大场区、真如区、新泾区、龙华区等地区,现在已大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当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没无存。50年代后期,在近郊建立工业区,使五角场、吴淞、彭浦、北新泾、真如、吴泾、闵行等地相继成为工业化地区,又有不少地名湮没,尤其是1972年动工兴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共有200余个聚落名称湮没。1993年后,随着规模更大的浦东新区的开发,新区内大量的村落名称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居住区的总体规划、统一设计,也使农村聚落地名减少,如宝山区罗店镇新建的39个农民新村,拆迁了213个自然村。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原来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许多小工厂,迁至新的工业区。因此,在共和新路两侧、桃浦、吴淞、吴泾、闵行等地,大型工厂林立,工厂名成为当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娱乐场所,如上海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对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产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地名称。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层建筑名称逐年增多,不少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标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联谊大厦、华亭宾馆、上海商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浦东新区内的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名称。地名是现代城市人文地理实体的“包装”,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区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层建筑用“大楼”、“大厦”的多,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房地产业兴起,投资者、开发商对物业名称很为关注,出现“花园”、“广场”、“城”等新的通名,在专名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出现如“新世纪”、“太平洋”等名称。
回答者:兮溪 - 秀才 二级 12-12 12:27

--------------------------------------------------------------------------------

不管什么都有例外的呀
回答者:nxhydm - 助理 三级 12-12 13:18

--------------------------------------------------------------------------------

老实说,上海人也不一定知道的呀
回答者:astraly - 童生 一级 12-16 15:00

--------------------------------------------------------------------------------

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浦东新区由于待开发的范围大,新建的道路多,仅干道以上的道路就达50多条,1993年,设立浦东新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组,在吸收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长处和各界意见后,于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体现浦东开发、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规划方案。方案体现浦东道路的层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别用于快速干道、主干道和各建设小区内的道路;专名采用“远东”、“世纪”、“中央”、“迎宾”等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改变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户区和市区的边缘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最初供产业工人居住,称为工人新村,70年代后期新村数量大增,遍及中山环路内外侧和郊县城镇,新村成为上海城市地区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个新村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个小村,其名称多在专名后加序数词组成,如曹杨新村有曹杨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区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阳新村以曲阳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单位命名的,如商业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职业命名的,如海员新村;有以所在地旧名得名的,如明园新村,原址为明园跑狗场;有以吉祥美好之词命名的,如友谊新村、阳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于商品房出现,又有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名称。

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属农村地区的旧新市区、大场区、真如区、新泾区、龙华区等地区,现在已大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当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没无存。50年代后期,在近郊建立工业区,使五角场、吴淞、彭浦、北新泾、真如、吴泾、闵行等地相继成为工业化地区,又有不少地名湮没,尤其是1972年动工兴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共有200余个聚落名称湮没。1993年后,随着规模更大的浦东新区的开发,新区内大量的村落名称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居住区的总体规划、统一设计,也使农村聚落地名减少,如宝山区罗店镇新建的39个农民新村,拆迁了213个自然村。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原来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许多小工厂,迁至新的工业区。因此,在共和新路两侧、桃浦、吴淞、吴泾、闵行等地,大型工厂林立,工厂名成为当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娱乐场所,如上海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对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产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地名称。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层建筑名称逐年增多,不少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标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联谊大厦、华亭宾馆、上海商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浦东新区内的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名称。地名是现代城市人文地理实体的“包装”,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区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层建筑用“大楼”、“大厦”的多,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房地产业兴起,投资者、开发商对物业名称很为关注,出现“花园”、“广场”、“城”等新的通名,在专名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出现如“新世纪”、“太平洋”等名称。

‘陆’ 对对子上海对什么)

上海—下关 其他地名对子秀山—丽江 红河—蓝田 十堰—九江 整理于网络资料,供参考

‘柒’ 上海的地名对什么

“上海”是对“下关”哦 别写错了!

‘捌’ 上海市,在早先叫什么地名

春秋属于吴国,吴王在此处盖了馆舍,称华亭。战国属于楚国,春申君封地,所以上海简称申,汉朝时候属于吴郡,唐朝正式设立华亭县,元代正式成立上海县,原华亭升为松江府。清朝属于江南省松江府,后江南拆分为江苏加安徽,上海就是江苏省松江府上海县。到民国时代上海正式成为直辖市直到现在。

‘玖’ 有趣的地名对:上海对什么

在我国地名之多和其复杂性,令许多国家都会为之逊色。有些地名巧然成对,如:文市(桂)—武乡(晋);新野(豫)—古田(闽);南汇(沪)—北流(桂);城固(陕)—乡宁(晋);秀山(蜀)—丽江(滇);红河(滇)—蓝田(陕);赤水(黔)—青浦(沪);熊岳—鹰潭 铁岭—银川 浑河—清江 海城—湖川 羊肠河—马鞍山 千山—万县 清原—浑江 上海—下关 十堰—九江 六盘山—一面坡我县有八处地名可连词成对,它们分别是大畈乡的大姑源、小姑源、石栏杆、玉书,仙华街道的胡司、后郎,潘宅乡的花墙头、石鼓村。早就有人把它们编成一副地名对:大姑小姑依石栏杆看玉书;胡司二郎骑花墙头敲石鼓。其中的“二郎”显然是通过谐音从“后郎”这个地名演化而来,又与前面“胡司”这个地名中也可表示姓氏的“胡”和“司”两字巧妙结合起来,成了“胡、司二郎”,可谓天衣无缝,合情合理。这副对子中将几个地名拟人化,又用“依、骑、看、敲”四个动词加以连缀,使上下二联山里山外相对,男女性别相对,词性结构相对,饶有情趣,为丰安大地增添了诗情画意。焚香计时
古代计时除了更漏,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燃香计时。这方法在我县民间应用很广泛。在没钟表的年代,人们以燃完一根香的时间为单位,叫“一梯香时辰”,犹如我们现在说的“一个小时”。如人们要轮流车水,轮流在菩萨前守夜,轮流在田野山间守草棚看护庄稼,每个人轮到的时间都应为“一梯香时辰”或“几梯香时辰”,以此做到公平合理。如要计算某段重要时间的长短,也用这种燃香计时法。人们还把这种方法用在祭祀去世亲人的“七数”上。一般的祭祀上一次香即一梯香就可以了。但“拜七”时,特别是“三七”“五七”时却要上“三梯”到“五梯”香。从焚香时间之长也表明了亲朋好友们陪伴谢世者灵位的时间之长,表达了生者对已逝亲人的感情之深,其中也包含着一个时间概念。

‘拾’ 上海市的地名别称是什么

上海市的地名别称是沪。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10)上海对什么地名扩展阅读:

“沪”另有一说,“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

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的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

而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渎”也成了上海的代称。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上也有“淞江之下,号曰沪渎”的记载。后来又将“沪渎”简称为“沪”了。

“申”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州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着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

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